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一世界内位置
【佛学次第统编】
一世界内位置,分地居、空居。
一、地居 地居有三界:
一、琰魔王界 此界有二趣:一、地狱,二、饿鬼,在地下者。
二、金轮王界 此界有二趣:一、人,二、畜生,在地面者。
三、释天帝界 此界有二趣:一、二天(一忉利,二四王);二、神仙,在地上者。
二、空居 空居有四天:一夜摩,二兜率,三化乐,四他化。
世界四劫
【佛学次第统编】
有情生灭诸相,上已述之,是为正报。兹述依报之世界,有四种劫。
世界成坏
【佛学次第统编】
世界成坏时之先后。
一、世界成
一、器世界先成。
二、有情界次成。
二、世界坏
一、有情界先坏。
二、器世界次坏。
世界成立次第
【佛学次第统编】
三千大千世界初始成时,先成色界诸天,次成欲界诸天,次成人及馀众生界,后成地狱。
十界为果
【佛学次第统编】
由迷悟之心,行有漏无漏之业,则得十界之果。十界者,即十法界。合四圣六凡,是为十也。法界之义有多种,约二义能释之。一就事,二约理。就事而言,法者,诸法也。界者,分界也。诸法各有自体,而分界不同,故名法界,乃总该万有而谓之一法界。又界者,边际义。法界者,极言法之边际也。约理而说,则法界者,众生之心法也。此心能生诸法,是名法界。又单名法界,及名法性。合曰法界性。法界即法性也。
一、四圣
一、佛法界 以诸佛三觉之法则,而在诸佛万行具足之境界,曰佛法界。
二、菩萨法界 以菩萨自觉觉他之法则,而在菩萨二行成就之境界,曰菩萨法界。
三、缘觉法界 以缘觉观因缘之法则,而在缘觉悟真空之境界,曰缘觉法界。
四、声闻法界 以声闻修四谛之法则,而在声闻證真空之境界,曰声闻法界。
二、六凡
五、天法界 以天上善禅定之法则,而在天乐胜身胜之境界,曰天法界。
六、人法界 以人中善之法则,而在人苦乐夹杂之境界,曰人法界。
七、修罗法界 以修罗下善好斗之法则,而在修罗战斗之境界,曰修罗法界。
八、饿鬼法界 以饿鬼下恶之法则,而在饿鬼饥饿之境界,曰饿鬼法界。
九、畜生法界 以畜生中恶之法则,而在畜生舌啖之境界,曰畜生法界。
十、地狱法界 以地狱上恶之法则,而在地狱极苦之境界,曰地狱法界。
十界依正
【佛学次第统编】
前言世间,明一切心造,兹言出世,以明心造有染净之不同。
华藏世界海
【佛学次第统编】
华藏世界海,有一百一十一之香水海。
娑婆世界位置
【佛学次第统编】
娑婆世界所在之一浮幢佛刹,此佛刹之名。如:
一、无边妙花光香水海。
二、一切香摩尼王庄严莲花。
三、普照十方炽然宝光明世界种。
四、种上二十重世界。
第一重 最胜光世界 离垢灯佛
第十二重 光明照耀世界 超释梵佛
第十三重 娑婆世界 毗卢遮那佛
第十四重 寂静离尘光世界 遍法界胜音佛
第二十重 妙宝燄世界 福德相光明佛
遍照十方炽然世界种
【佛学次第统编】
一、遍照十方炽然世界种,在华藏世界之中心。
二、遍照十方炽然世界种,最近之十浮幢佛刹围绕,东方离垢焰起,顺次右旋而为一周。
一、离垢焰          六、莲花因
二、无尽光          七、宝香藏
三、宝焰光          八、宝庄严
四、帝青宝          九、金刚宝
五、金刚轮          十、天城宝
三、遍照十方炽然世界种,在华严世界之中心,而华藏世界,凡有一百一十一香水海,皆重重围绕此遍照十方炽然世界种。
十界因果
【佛学次第统编】
前言世间,明六凡因果。兹合世出世间,以明凡圣因果。惟但举其略,不加详及,故说十界业因及十界业果。言十界者,先及六凡,次及四圣。
一、六凡因果
一、瞋恚邪淫  即地狱业  极苦无间  即地狱果
二、悭贪不施  即饿鬼业  缺乏不遂  即饿鬼果
三、愚痴暗蔽  即畜生业  昏钝困苦  即畜生果
四、我慢贡高  即修罗业  战斗争夺  即修罗果
五、坚持五戒  即人道业  苦乐夹杂  即人道果
六、精修十善  即天道业  享受福乐  即天道果
二、四圣因果
七、證悟人空  即声闻业  證小涅槃  即声闻果
八、知缘性离  即缘觉业  證因缘觉  即缘觉果
九、度行齐修  即菩萨业  渐入觉位  即菩萨果
十、真慈平等  即佛之业  成圆满觉  即佛之果
十八界(二)
【佛学次第统编】
三藏法数云:「十八界,界即界分,谓众生心色俱迷者故。大圣教门,开色为十界,开心为八界,令其观此色心二法,皆从虚妄因缘而生,起惑造业,轮转生死。若达此妄源,无有实体,绝名离相,则不为惑染所迷也。
一、眼界 谓能见之根,名为眼界。
二、耳界 谓能闻之根,名为耳界。
三、鼻界 谓能嗅之根,名为鼻界。
四、舌界 谓能尝味之根,名为舌界。
五、身界 谓能觉触之根,名为身界。
六、意界 谓能知法之根,名为意界。
七、色界 谓眼所见一切色境,名为色界。
八、声界 谓耳所闻一切音声,名为声界。
九、香界 谓鼻所嗅一切香气,名为香界。
十、味界 谓舌所尝一切诸味,名为味界。
十一、触界 触即触著,谓身所觉冷暖细滑等触名为触界。
十二、法界 谓意所知一切诸法,名为法界。
十三、眼识界 谓识依眼根而能见色,名眼识界。
十四、耳识界 谓识依耳根能闻诸声,名耳识界。
十五、鼻识界 谓识依鼻根能嗅诸香,名鼻识界。
十六、舌识界 谓识依舌根能尝诸味,名舌识界。
十七、身识界 谓识依身根能觉诸触,名身识界。
十八、意识界 谓识依意根而能分别一切法相,名意识界。
如论云:复有十八界,谓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
一、眼等诸界及色等诸界,如处中说。
二、六识界者,谓依眼等,缘色等境,了别为性。
三、言意界者,谓即彼识无间灭等,为欲显示第六意识及广建立十八界故。
问:「以何义故,说名为界?」答:「以能任持无作用性自相义故,说名为界。」
〔表〕
复次此十八界:
一、几有色 谓十界一少分即色蕴自性。
二、几无色 谓所馀界。
三、几有见 谓一色界。
四、几无见 谓所馀界。
五、几有对 谓十色界,若彼于此有所碍故。
六、几无对 谓所馀界。
七、几有漏 谓十五界及后三少分,谓于是处烦恼起故,现所行处故。
八、几无漏 谓后三少分。
九、几欲界系 谓一切。
十、几色界系 谓十四,除香味及鼻舌识。
十一、几无色界系 谓后三。
十二、几不系 谓即彼无漏。
十三、几蕴所摄 谓除无为。
十四、几取蕴所摄 谓有漏。
十五、几善几不善几无记 谓十通三性(七心界色声及法界一分),八无记性。
十六、几是内 谓十二,除色声香味触及法界。
十七、几是外 谓所馀六。
十八、几有缘 谓七心界及法界少分心所法性。
十九、几无缘 谓馀十及法界少分。
二十、几有分别 谓意识界意界及法界少分。
二十一、几有执受 谓五内界及四界少分,谓色香味触。
二十二、几非执受 谓馀九及四少分。
二十三、几同分 谓五内有色界,与彼自识等境界故。
二十四、几彼同分 谓彼自识空时与自类等故。
〔表〕
蕴处界三科相摄
【佛学次第统编】
如论云:
一、色蕴即十处十界及法处法界一分。
二、识蕴即意处及七心界。
三、馀三蕴及色蕴一分,并诸无为,即法处法界。
(五蕴)  (十二入)  (十八界)
┌眼┐     ┌眼
│耳│     │耳
色─色───┬→┤鼻├─────┤鼻
│ │舌│     │舌
↓ └身┘     └身
┌│→─意───┬───意
┌受┐ ↑│ ┌色┐  ↓  ┌色
│想│ ││ │声│  │  │声
名┤ ├┐│├→┤香├─→↓→─┤香
│行┘│↑│ │味│  │  │味
└识→↓┘↓ └触┘  │  └触
无 为─┴→┴→─法──→↓→──法
│  ┌眼识
│  │耳识
└──┤鼻识
│舌识
│身识
└意识
诸识界系
【佛学次第统编】
诸识界系。
一、于八识中鼻舌二识。唯在欲界,不通上界。
二、眼、耳、身、识,唯在欲界初禅二地。
三、二禅已上,五识皆无,后三识遍三界而有。
善等界系
【佛学次第统编】
善等界系。
一、欲界 有四心,善心、不善心、有覆无记心、无覆无记心。
二、色界 有三心,除不善。
三、无色界 有三心,亦除不善。
五法界
【佛学次第统编】
五法界:
一、有为法界 是即事法界也。
二、无为法界 是即理法界也。
三、亦有为亦无为法界 是即事理无碍法界也。
四、非有为非无为法界 是亦事理无碍法界也,以事即理则非有为,理即事则非无为故也。
五、无障碍法界 是即事事无碍法界也。
此五法界,就有为无为之二,分别四句,更加该收四句之一门,为五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