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49,分37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三界苦轮
三界慈父
三界万灵
三界唯一心
三界万灵牌
三界二十五有
三重法界
三处入法界
三轮世界
大千界
大千世界
金刚界大日如来
胎藏界大日如来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佛类词典(续上)
三界空花三界苦轮
三界慈父
三界万灵
三界唯一心
三界万灵牌
三界二十五有
三重法界
三处入法界
三轮世界
大千界
大千世界
金刚界大日如来
胎藏界大日如来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三界空花
【佛学大辞典】
(譬喻)三界无实。譬如空华。楞严经六曰:「三界若空花。」
【佛学常见辞汇】
(喻)三界无实,犹如空花。
(譬喻)三界无实。譬如空华。楞严经六曰:「三界若空花。」
【佛学常见辞汇】
(喻)三界无实,犹如空花。
三界苦轮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界之迷苦界,为有罪恶众生生死轮回之境界。故名。
(术语)三界之迷苦界,为有罪恶众生生死轮回之境界。故名。
三界慈父
【佛学大辞典】
(杂语)谓佛也。以佛垂教导迷于三界之众至于善所故也。
(杂语)谓佛也。以佛垂教导迷于三界之众至于善所故也。
三界万灵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界中一切之有情也。回向所修功德时之语。
(术语)三界中一切之有情也。回向所修功德时之语。
三界唯一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古来华严经之偈曰:「三界唯一心,心外无别法,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虽习之。而此经中无此成语。八十华严经三十七卷十地品曰:「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六十华严经十卷夜摩天宫菩萨说偈品曰:「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界中,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然,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取此二颂文一经之主意者。不知为谁创造。
【佛学常见辞汇】
三界中的一切境界和事物都是由心所造的。
(术语)古来华严经之偈曰:「三界唯一心,心外无别法,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虽习之。而此经中无此成语。八十华严经三十七卷十地品曰:「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六十华严经十卷夜摩天宫菩萨说偈品曰:「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界中,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然,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取此二颂文一经之主意者。不知为谁创造。
【佛学常见辞汇】
三界中的一切境界和事物都是由心所造的。
三界万灵牌
【佛学大辞典】
(物名)牌上书云:「三界万灵十方至圣六亲眷属七世父母。」盂兰盆会等立之。先万灵而后至灵有深义而然,非倒语。见象器笺十六。
(物名)牌上书云:「三界万灵十方至圣六亲眷属七世父母。」盂兰盆会等立之。先万灵而后至灵有深义而然,非倒语。见象器笺十六。
三界二十五有
【佛学大辞典】
(术语)区别三界为二十五处。(参见:二十五有)
(术语)区别三界为二十五处。(参见:二十五有)
二十五有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有字)。涅槃经二十五曰:「被无明枷,系生死桎。达二十五有,不能得离。」
【佛学大辞典】
(名数)开三界为二十五有。欲界有十四有,四恶趣四洲六欲天也。色界有七有,四禅天及初禅中之大梵天,并第四禅中之净居天与无想天也。无色界有四有,四空处是也。通三界而有二十五之果报,名二十五有。辅行二曰:「二十五有,总为颂曰:四域(即四洲),四恶趣,六欲并梵王,四禅四无色,无想五那舍(即净居天)。」涅槃经四曰:「二十五有,如首楞严经中广说。」
【佛学常见辞汇】
由业因而有果报生,故果亦名为有。三界的果法,分为二十五类,名二十五有。其中欲界十四有,即四恶趣四洲六欲天。色界七有,即四禅天为四有,另大梵天五净居天无想天为三有。无色界四有,即四空处。
【佛学次第统编】
二十五有者,总言六道生死,别言二十五有也。因果不忘,故名为有。略云三有:谓欲、色、无色也。或云九有,三界分九地故。若二十五有者,乃四恶趣为四有;四洲六欲天共成十有;初禅两天为一有;大梵虽在初禅,自为一有,以我慢最重故;二禅三天为一有;三禅三天为一有;四禅前三天为一有;无想虽在四禅,自为一有,以唯是外道所感果故;五不还天,虽亦在四禅中,自为一有,以唯是那含圣人所寄居也。四空即为四有,钝根乐定那含,寄四空处,无别处所,即属四空处摄,故此色无色天,祇十一有。四有、十有、十一有,共成二十五有也。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
二十五有,不出六道,有生有死,因果不亡之谓也。然梵王天、无想天、及五那含天总在四禅天中,而别出其名者,以外道计梵王天为生万物之主,计无想天以无心为涅槃,计五那含天为真解脱,所以经教特立此三天为三有,以对破外道之计也。(六道者,即天道、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一、四洲为四有〕,谓东弗于逮、西瞿耶尼、南阎浮提、北郁单越也。(梵语弗于逮,华言胜。梵语瞿耶尼,华言牛货。梵语阎浮提,华言胜金洲。梵语郁单越,华言胜处。)
〔二、四恶趣为四有〕,谓六道中,修罗、饿鬼、畜生、地狱四者,皆由愚痴贪欲造诸恶业,故感斯趣也。
〔三、六欲天为六有〕,谓欲界六天也。一四天王天,二忉利天,三夜摩天,四兜率天,五化乐天,六他化自在天。(梵语忉利,华言三十三。梵语夜摩,亦云须燄摩,华言善时分。梵语兜率,华言知足。)
〔四、梵天为一有〕,谓初禅中大梵王天,乃三千世界之主也。(三千者,小千、中千、大千也。)
〔五、无想天为一有〕,谓四禅中之无想天,此天以无心想为果故也。
〔六、五那含天为一有〕,那含,梵语具云阿那含,华言不还。谓四禅中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亦名五净居天,此之五天,名位虽别,皆第三果圣人所居,故通为一有也。(第三果,即声闻阿那含果也。)
〔七、四禅天为四有〕,谓色界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也。
〔八、四空处天为四有〕,谓无色界空处天、识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也。
(名数)(参见:有字)。涅槃经二十五曰:「被无明枷,系生死桎。达二十五有,不能得离。」
【佛学大辞典】
(名数)开三界为二十五有。欲界有十四有,四恶趣四洲六欲天也。色界有七有,四禅天及初禅中之大梵天,并第四禅中之净居天与无想天也。无色界有四有,四空处是也。通三界而有二十五之果报,名二十五有。辅行二曰:「二十五有,总为颂曰:四域(即四洲),四恶趣,六欲并梵王,四禅四无色,无想五那舍(即净居天)。」涅槃经四曰:「二十五有,如首楞严经中广说。」
【佛学常见辞汇】
由业因而有果报生,故果亦名为有。三界的果法,分为二十五类,名二十五有。其中欲界十四有,即四恶趣四洲六欲天。色界七有,即四禅天为四有,另大梵天五净居天无想天为三有。无色界四有,即四空处。
【佛学次第统编】
二十五有者,总言六道生死,别言二十五有也。因果不忘,故名为有。略云三有:谓欲、色、无色也。或云九有,三界分九地故。若二十五有者,乃四恶趣为四有;四洲六欲天共成十有;初禅两天为一有;大梵虽在初禅,自为一有,以我慢最重故;二禅三天为一有;三禅三天为一有;四禅前三天为一有;无想虽在四禅,自为一有,以唯是外道所感果故;五不还天,虽亦在四禅中,自为一有,以唯是那含圣人所寄居也。四空即为四有,钝根乐定那含,寄四空处,无别处所,即属四空处摄,故此色无色天,祇十一有。四有、十有、十一有,共成二十五有也。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
二十五有,不出六道,有生有死,因果不亡之谓也。然梵王天、无想天、及五那含天总在四禅天中,而别出其名者,以外道计梵王天为生万物之主,计无想天以无心为涅槃,计五那含天为真解脱,所以经教特立此三天为三有,以对破外道之计也。(六道者,即天道、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一、四洲为四有〕,谓东弗于逮、西瞿耶尼、南阎浮提、北郁单越也。(梵语弗于逮,华言胜。梵语瞿耶尼,华言牛货。梵语阎浮提,华言胜金洲。梵语郁单越,华言胜处。)
〔二、四恶趣为四有〕,谓六道中,修罗、饿鬼、畜生、地狱四者,皆由愚痴贪欲造诸恶业,故感斯趣也。
〔三、六欲天为六有〕,谓欲界六天也。一四天王天,二忉利天,三夜摩天,四兜率天,五化乐天,六他化自在天。(梵语忉利,华言三十三。梵语夜摩,亦云须燄摩,华言善时分。梵语兜率,华言知足。)
〔四、梵天为一有〕,谓初禅中大梵王天,乃三千世界之主也。(三千者,小千、中千、大千也。)
〔五、无想天为一有〕,谓四禅中之无想天,此天以无心想为果故也。
〔六、五那含天为一有〕,那含,梵语具云阿那含,华言不还。谓四禅中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亦名五净居天,此之五天,名位虽别,皆第三果圣人所居,故通为一有也。(第三果,即声闻阿那含果也。)
〔七、四禅天为四有〕,谓色界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也。
〔八、四空处天为四有〕,谓无色界空处天、识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也。
三重法界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华严宗所立三种之观门也。一、理法界,观一切诸法,尽为平等之真如。界者性之义也。二、理事无碍法界,观诸法即真如,真如即诸法。故界具分与性之二义。事者分之义,理者性之义。三、事事无碍法界,观诸法既具性,则诸法一一复如性融通,而一切事事,悉相融相即。界具性分之二义,如第二。华严法界玄镜上曰:「法界相要唯有三,然总具四种:一事法界,二理法界,三理事无碍法界,四事事无碍法界。今是后三,其事法界历别难陈。」注法界观门曰:「法界统唯一真法界,总该万有即是一心,然心融万有成四种法界:一、事法界,界是分义,一一差别有分齐故。二、理法界,界是性义,无尽事法同一性故。三、理事无碍法界,具性分义,性分无碍故。四、事事无碍法界,一切分齐事法,一一如性融通,重重无碍故。(中略)观门有三种,除事法界也,事不独立也。」
(名数)华严宗所立三种之观门也。一、理法界,观一切诸法,尽为平等之真如。界者性之义也。二、理事无碍法界,观诸法即真如,真如即诸法。故界具分与性之二义。事者分之义,理者性之义。三、事事无碍法界,观诸法既具性,则诸法一一复如性融通,而一切事事,悉相融相即。界具性分之二义,如第二。华严法界玄镜上曰:「法界相要唯有三,然总具四种:一事法界,二理法界,三理事无碍法界,四事事无碍法界。今是后三,其事法界历别难陈。」注法界观门曰:「法界统唯一真法界,总该万有即是一心,然心融万有成四种法界:一、事法界,界是分义,一一差别有分齐故。二、理法界,界是性义,无尽事法同一性故。三、理事无碍法界,具性分义,性分无碍故。四、事事无碍法界,一切分齐事法,一一如性融通,重重无碍故。(中略)观门有三种,除事法界也,事不独立也。」
三处入法界
【佛学大辞典】
(名数)法界为华严经所證之理,犹法华言实相。声闻之根性,有上中下之别,如法华之入理,有三周之别,菩萨之根性,有上中下之别,则华严之入理亦有三处之别:一、十住初心入法界,是上根之菩萨于初住證法界之理者。二、回向终心入法界,是中根之菩萨于十回向之满位證法界之理者。三、初地入法界,是下根之菩萨至初地之位,證法界之理者。见华严大疏七。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法界,即一切众生本有之心,诸佛所證平等之理也,而云三处入者,由菩萨根有利钝,行有浅深,故所證入先后不定,遂分三处也。
〔一、十住初心入法界〕,谓利根菩萨,即于初住位中,破无明惑,證入法界平等之理,得不退转,是名十住初心入法界也。(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
〔二、回向终心入法界〕,谓菩萨于十回向后,心众行纯熟,證入法界,是名回向终心入法界也。(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碍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
〔三、初地入法界〕,谓菩萨于前行向中,功德具足,至于初地,即得證入法界;乃了三德圆融,三身自在,是名初地入法界也。(三德者,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也。三身者,法身、报身、应身也。)
(名数)法界为华严经所證之理,犹法华言实相。声闻之根性,有上中下之别,如法华之入理,有三周之别,菩萨之根性,有上中下之别,则华严之入理亦有三处之别:一、十住初心入法界,是上根之菩萨于初住證法界之理者。二、回向终心入法界,是中根之菩萨于十回向之满位證法界之理者。三、初地入法界,是下根之菩萨至初地之位,證法界之理者。见华严大疏七。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法界,即一切众生本有之心,诸佛所證平等之理也,而云三处入者,由菩萨根有利钝,行有浅深,故所證入先后不定,遂分三处也。
〔一、十住初心入法界〕,谓利根菩萨,即于初住位中,破无明惑,證入法界平等之理,得不退转,是名十住初心入法界也。(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
〔二、回向终心入法界〕,谓菩萨于十回向后,心众行纯熟,證入法界,是名回向终心入法界也。(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碍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
〔三、初地入法界〕,谓菩萨于前行向中,功德具足,至于初地,即得證入法界;乃了三德圆融,三身自在,是名初地入法界也。(三德者,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也。三身者,法身、报身、应身也。)
三轮世界
【佛学大辞典】
(界名)此世界之最下为风轮,风轮之上有水轮,水轮之上有金轮,金轮之上安置九山八海而成一世界,故此世界称为三轮世界。而简别于莲华藏世界等。
【佛学常见辞汇】
建立在三轮之上的世界。佛经说在我们这世界的最下层有一风轮,风轮之上有水轮,水轮之上有金轮,金轮之上安置著九山八海而成为一世界,故此世界称为三轮世界。
(界名)此世界之最下为风轮,风轮之上有水轮,水轮之上有金轮,金轮之上安置九山八海而成一世界,故此世界称为三轮世界。而简别于莲华藏世界等。
【佛学常见辞汇】
建立在三轮之上的世界。佛经说在我们这世界的最下层有一风轮,风轮之上有水轮,水轮之上有金轮,金轮之上安置著九山八海而成为一世界,故此世界称为三轮世界。
大千界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千大千世界也。(参见:三千大千世界)
(术语)三千大千世界也。(参见:三千大千世界)
三千大千世界
【佛学大辞典】
(术语)须弥山为中心,七山八海交互绕之,更以铁围山为外郭,是曰一小世界,合此小世界一千为小千世界,合此小世界一千为中千世界,合此中千世界一千为大千世界。大千世界之数量为一○○○○○○○○○也。大千世界之上有三千者,示此大千世界,成自小千中千大千三种之千也。内容即一大千世界。以此一大千世界为一佛之化境。且此三千大千世界之广,恰等于第四禅天,成坏必同时焉。见智度论七,佛地论六。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大千世界)
【佛学次第统编】
三千大千世界者,有三重义:
第一、小千世界 以世界之数千倍之,谓之小千世界,二禅统一小千。
第二、中千世界 以小千千倍之,谓之中千,三禅统一中千。
第三、大千世界 合中千千倍之,谓之大千,四禅统一大千。
以三次言千,故云三千大千世界。
(术语)须弥山为中心,七山八海交互绕之,更以铁围山为外郭,是曰一小世界,合此小世界一千为小千世界,合此小世界一千为中千世界,合此中千世界一千为大千世界。大千世界之数量为一○○○○○○○○○也。大千世界之上有三千者,示此大千世界,成自小千中千大千三种之千也。内容即一大千世界。以此一大千世界为一佛之化境。且此三千大千世界之广,恰等于第四禅天,成坏必同时焉。见智度论七,佛地论六。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大千世界)
【佛学次第统编】
三千大千世界者,有三重义:
第一、小千世界 以世界之数千倍之,谓之小千世界,二禅统一小千。
第二、中千世界 以小千千倍之,谓之中千,三禅统一中千。
第三、大千世界 合中千千倍之,谓之大千,四禅统一大千。
以三次言千,故云三千大千世界。
大千世界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千大千世界也。经说世界有小千中千大千之别。合四大洲日月诸天为一世界。一千世界名小千世界。小千加千倍名中千世界。中千加千倍名大千世界。
【佛学常见辞汇】
是佛教说明世界组织的情形。每一小世界,其形式皆同,中央有须弥山,透过大海,矗立在地轮上,地轮之下为金轮,再下为火轮,再下为风轮,风轮之外便是虚空。须弥山上下皆大,中央独小,日月即在山腰,四王天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顶,在忉利天的上空有六欲天,再上则为色界十八天,及无色界四天。在须弥山的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环绕之,每一重海,间一重山,在第七重金山外有咸海,咸海之外有大铁围山。在咸海四方有四大洲,即东胜身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叫做四天下,每洲旁各有两中洲,数百小洲而为眷属。如是九山、八海、一日月、四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禅三天,为一小世界。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禅三天,为一小千世界。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禅三天,为一中千世界。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禅九天,及四空天,为一大千世界。因为这中间有三个千的倍数,所以大千世界,又名为三千大千世界。
【俗语佛源】
形容广大而又丰富的世界。《楞严经》卷四说「世为迁流,界为方位」。后来,「世界」成了一个偏义复词,仅含空间的意思。佛经中说,以须弥山为中心,在同一日月照耀下的四大洲及其中的七山八海,称为一个世界。积一千个世界,为「小千世界」;积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积一千个「中千世界」,即为「大千世界」。「以三积千故,名三千大千世界。」(《释氏要览·界趣》)《五灯会元》卷一:「遍观三千大千世界,觅普贤不可得见,而来白佛,佛曰:『汝但于静三昧中起一念,便见普贤。』」据说,我们人类等所在的「大千世界」名叫「娑婆世界」,由释迦牟尼教化。一个「大千世界」包含十亿个世界,而宇宙中有无数的「大千世界」(见《法华经·如来寿量品》)。(李明权)
【三藏法数】
谓以一千个中千世界,则成大千世界。此大千世界中,共有百亿日月,百亿须弥山,百亿四天下,百亿四天王天,百亿三十三天,百亿夜摩天,百亿兜率天,百亿乐变化天,百亿他化自在天,百亿梵世天。百万二禅天。一千三禅天,总为第四禅天所覆,是名大千世界。(亿有四等,一以十万为亿,二以百万为亿,三以千万为亿,四以万万为亿。今言百亿者,则以千万为亿也。)
(术语)三千大千世界也。经说世界有小千中千大千之别。合四大洲日月诸天为一世界。一千世界名小千世界。小千加千倍名中千世界。中千加千倍名大千世界。
【佛学常见辞汇】
是佛教说明世界组织的情形。每一小世界,其形式皆同,中央有须弥山,透过大海,矗立在地轮上,地轮之下为金轮,再下为火轮,再下为风轮,风轮之外便是虚空。须弥山上下皆大,中央独小,日月即在山腰,四王天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顶,在忉利天的上空有六欲天,再上则为色界十八天,及无色界四天。在须弥山的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环绕之,每一重海,间一重山,在第七重金山外有咸海,咸海之外有大铁围山。在咸海四方有四大洲,即东胜身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叫做四天下,每洲旁各有两中洲,数百小洲而为眷属。如是九山、八海、一日月、四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禅三天,为一小世界。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禅三天,为一小千世界。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禅三天,为一中千世界。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禅九天,及四空天,为一大千世界。因为这中间有三个千的倍数,所以大千世界,又名为三千大千世界。
【俗语佛源】
形容广大而又丰富的世界。《楞严经》卷四说「世为迁流,界为方位」。后来,「世界」成了一个偏义复词,仅含空间的意思。佛经中说,以须弥山为中心,在同一日月照耀下的四大洲及其中的七山八海,称为一个世界。积一千个世界,为「小千世界」;积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积一千个「中千世界」,即为「大千世界」。「以三积千故,名三千大千世界。」(《释氏要览·界趣》)《五灯会元》卷一:「遍观三千大千世界,觅普贤不可得见,而来白佛,佛曰:『汝但于静三昧中起一念,便见普贤。』」据说,我们人类等所在的「大千世界」名叫「娑婆世界」,由释迦牟尼教化。一个「大千世界」包含十亿个世界,而宇宙中有无数的「大千世界」(见《法华经·如来寿量品》)。(李明权)
【三藏法数】
谓以一千个中千世界,则成大千世界。此大千世界中,共有百亿日月,百亿须弥山,百亿四天下,百亿四天王天,百亿三十三天,百亿夜摩天,百亿兜率天,百亿乐变化天,百亿他化自在天,百亿梵世天。百万二禅天。一千三禅天,总为第四禅天所覆,是名大千世界。(亿有四等,一以十万为亿,二以百万为亿,三以千万为亿,四以万万为亿。今言百亿者,则以千万为亿也。)
金刚界大日如来
【佛学大辞典】
(佛名)金刚界曼荼罗五大月轮中央轮五尊之中尊也。为于色界顶摩醯首罗宫(即大自在宫与胎藏大日依处同),不坏金刚光明心殿中,五相圆满,始成正觉之相,显修生智德之智法身也,其相似菩萨,作天人之状,头垂发,戴五智之宝冠,手结智拳印,其色清白。以字为种子,以五钴为三昧耶形,密号谓之遍照金刚。圣位经曰:「尔时金刚界毗卢遮那佛在色界顶阿迦尼吒天宫,初受用身成等正觉證得一切如来平等。」略出经三曰:「由结大智拳印契故能入佛智。(中略)结跏趺坐有大威德,色如白鹅,形如净月,一切相好悉皆圆满显具,宝冠垂发以缯䌽轻妙天衣绕腰被绁而为上服。」秘藏记上曰:「鍐字者,智法身种子。」瑜祇经疏曰:「以字为大日种子。」瑜祇经曰:「薄伽梵遍照如来。」秘藏记钞三曰:「金刚界者以五为体,五表五智,即大日三昧耶形也。」
(佛名)金刚界曼荼罗五大月轮中央轮五尊之中尊也。为于色界顶摩醯首罗宫(即大自在宫与胎藏大日依处同),不坏金刚光明心殿中,五相圆满,始成正觉之相,显修生智德之智法身也,其相似菩萨,作天人之状,头垂发,戴五智之宝冠,手结智拳印,其色清白。以字为种子,以五钴为三昧耶形,密号谓之遍照金刚。圣位经曰:「尔时金刚界毗卢遮那佛在色界顶阿迦尼吒天宫,初受用身成等正觉證得一切如来平等。」略出经三曰:「由结大智拳印契故能入佛智。(中略)结跏趺坐有大威德,色如白鹅,形如净月,一切相好悉皆圆满显具,宝冠垂发以缯䌽轻妙天衣绕腰被绁而为上服。」秘藏记上曰:「鍐字者,智法身种子。」瑜祇经疏曰:「以字为大日种子。」瑜祇经曰:「薄伽梵遍照如来。」秘藏记钞三曰:「金刚界者以五为体,五表五智,即大日三昧耶形也。」
胎藏界大日如来
【佛学大辞典】
(佛名)此为胎藏界中台八叶院之中尊,于大自在天广大金刚法界宫,显本有理德之理法身也。是亦菩萨形,首戴发髻,身缠轻妙之衣,手结法界定印,通身金色(或云白色),字为种子,以率都婆为三昧耶形,密号谓之遍照金刚。大日经疏四曰:「观作宝莲华台宝王宫殿,于中敷座,座上置白莲华台,以阿字门转作大日如来身,如阎浮檀紫摩金色,如菩萨形,首戴发髻犹如冠形,通身放种种色光,被绢乘衣,此是首陀会天成最正觉之标帜也(首陀会,译云净居大日经疏一曰:「释论云:第四禅五种那含住处,名净居天。过之以往有十住菩萨住处,亦名净居号曰大自在天王是也。」),彼界诸圣天众,衣服轻妙,乃至无有铢两,本质严净不复假以外饰,故世尊俯同其像也。」秘藏记上曰:「阿字者,毗卢遮那理法身种子。」同下曰:「八叶九尊中台大日如来。(中略)黄色金,入定印。」
(佛名)此为胎藏界中台八叶院之中尊,于大自在天广大金刚法界宫,显本有理德之理法身也。是亦菩萨形,首戴发髻,身缠轻妙之衣,手结法界定印,通身金色(或云白色),字为种子,以率都婆为三昧耶形,密号谓之遍照金刚。大日经疏四曰:「观作宝莲华台宝王宫殿,于中敷座,座上置白莲华台,以阿字门转作大日如来身,如阎浮檀紫摩金色,如菩萨形,首戴发髻犹如冠形,通身放种种色光,被绢乘衣,此是首陀会天成最正觉之标帜也(首陀会,译云净居大日经疏一曰:「释论云:第四禅五种那含住处,名净居天。过之以往有十住菩萨住处,亦名净居号曰大自在天王是也。」),彼界诸圣天众,衣服轻妙,乃至无有铢两,本质严净不复假以外饰,故世尊俯同其像也。」秘藏记上曰:「阿字者,毗卢遮那理法身种子。」同下曰:「八叶九尊中台大日如来。(中略)黄色金,入定印。」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佛学大辞典】
(经名)四十卷,华严经之具名。但常为四十卷中最末一卷之别称。
(经名)四十卷,华严经之具名。但常为四十卷中最末一卷之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