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地埒
泛指大地。埒谓四周的界限。 清 王夫之 《绎思》:“天维皇然其未倾,地埒犂然其未圮。”
《漢語大詞典》:畦疃
亦作“ 畦畽 ”。
(1).田界和村舍。 宋 叶适 《自罗浮行田宿华严寺》诗:“僮客四面集,畦畽相勾连。”
(2).界限,隔阂。 宋 曾巩 《太子宾客致仕陈公神道碑铭》:“遇人豁然,不为畦疃。於其所长,未尝不荐藉成就之。於其急难与贫不能自存者,未尝不賑而助之。”
《漢語大詞典》:区界(區界)
区别,界限。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乐府:“昔 子政 品文,诗与歌别,故略具乐篇,以标区界。”
分類:区别界限
《漢語大詞典》:坛域(壇域)
设坛的区域。引申为界限,范围。《淮南子·诠言训》:“天下皆流,独不离其坛域。”南齐书·礼志上:“而坛域中间,并无更立宫室。”
《漢語大詞典》:标界
标出…的界线。例如:给采矿区标界。
划分出界限。例如:环状珊瑚岛给浅礁湖标了界。
《國語辭典》:极点(極點)  拼音:jí diǎn
事物的最高限度。《文明小史》第一回:「民风保守,已到极点,不能革旧,焉望生新?」
《漢語大詞典》:起案
确立界限。国语·齐语:“参国起案,以为三官。” 韦昭 注:“参,三也。案,界也。分国事以为三也。”
分類:确立界限
《国语辞典》:他律  拼音:tā lǜ
人的行为受到外在的道德价值、社会规范与法律界限等约束,人本身无法自由取舍,这种外在的规范称为「他律」。
《漢語大詞典》:飞弓(飛弓)
谓丈量田地越过界限。弓,丈量用的弓尺。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史十:“而东乡之田岸下,略有茭芦即飞弓一步。夫些少茭芦,但可以供数日烧柴而已,有何利息而便作实田起粮。”
《國語辭典》:划定(劃定)  拼音:huà dìng
将范围划分确定。如:「划定界限」。
《漢語大詞典》:守界
(1).保卫疆界。《魏书·邢峦传》:“臣以不才,属当戎寄,内省文吏,不以军谋自许,指临 汉中 ,惟规保疆守界。”
(2).保持一定界限。《参同契》卷上:“术士服食之,寿命得长久。土游於四季,守界定规矩。金砂入五内,雾散若风雨。薰蒸达四肢,颜色悦泽好。”云笈七籤卷七三:“水火列一方,守界成寒暑。东西表仁义,五行变四时。”
《漢語大詞典》:铨限(銓限)
选授官职的等级、界限。 宋 叶适 《送孙伟夫》诗:“云此新进士,銓限凛难越。”
《漢語大詞典》:无蕲(無蘄)
没有封疆界限。蕲,通“ 圻 ”。荀子·儒效:“四海之内,莫不变心易虑,以化顺之。故外闔不闭,跨天下而无蘄。” 王先谦 集解引 刘台拱 曰:“蘄,盖与‘圻’同。言四海一家,无封疆之限也。”
《漢語大詞典》:食限
天文学用语。指日月食发生所必须具备的日、月、地三者的相对位置满足一定的界限。食,通“ 蚀 ”。清史稿·时宪志一:“日月食限不同,月食则太阴与地景两周相切,以其两视半径较白道距黄道度,又以距度推交周度定食限。”参见“ 食分 ”。
《漢語大詞典》:食分
天文学用语。指日、月被食的程度。食,通“ 蚀 ”。清史稿·时宪志一:“日月食分异同,距度在月食为太阴心实距地景之心,在日食为日月两心之距,但日食不据实距而据视距。”
《漢語大詞典》:畛营(畛營)
界限,区域。 汉 扬雄 《太玄·玄图》:“事事其中,则阴质北斗,日月畛营。” 范望 注:“畛,界也;营,营域也……日月转在於营域之中,各有畛界也。”
分類:界限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