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007,分68页显示  上一页  31  32  33  34  35  37  38  39  40 下一页
词典(续上)
部画
胡画
画鄣
画杖
画敔
画艺
画妖
画集
画茄
画箭
画领
画鹿车
画毛
画眉府
画凭
《漢語大詞典》:部画(部畫)
部署谋划。新唐书·外戚传·独孤怀恩:“会 君素 死,而 行本 得其兵,部画已定,而 夏 人 吕崇茂 杀县令应 武周 。” 清 钮琇 觚賸·河东君:“乃密召宗伯懿亲及门人素厚者,復纠纪纲之僕数辈,部画已定,与之誓曰:‘苟念旧德,毋渝此言。’”
分類:部署谋划
《漢語大詞典》:胡画(胡畫)
古代的一种博戏。 宋 李清照 《〈打马图〉序》:“且长行、叶子、博簺、弹棋,世无传者。打褐、大小猪窝、族鬼、胡画、数仓、赌快之类,皆鄙俚不经见。”
分類:博戏
《漢語大詞典》:画鄣(畫鄣)
见“ 画障 ”。
《漢語大詞典》:画障(畫障)
亦作“ 画鄣 ”。
(1).画屏。 唐 王勃 《郊园即事》诗:“断山疑画障,县溜泻鸣琴。” 唐 张鷟 游仙窟:“屏风十二扇,画鄣五三张。两头安彩幔,四角垂香囊。”
(2).指如画的自然景色。 前蜀 韦庄 《送福州王先辈南归》诗:“名标玉籍仙坛上,家寄 闽 山画障中。”
《漢語大詞典》:画杖(畫杖)
(1).饰有纹彩的球杖。 唐 蔡孚 《打毬篇》:“奔星乱下花场里,初月飞来画杖头。” 吕艺 《唐代的马毬戏》:“毬杖长数尺,‘其端如偃月’,用来击毬,形状有点像今天的冰球杆儿,往往还要雕上精美的纹彩,诗文中常用‘月杖’、‘画杖’等词汇来形容。”
(2).画油画时用以镇腕之杖。
分類:油画画时
《分类字锦》:画敔(画敔)
王圭勾杂剧画敔收声识钧音之终曲
分类:杂乐器
《漢語大詞典》:画艺(畫藝)
绘画技艺。 宋 黄休复 茅亭客话·滕处士:“年八十五,书画未尝輟焉。厅壁悬一大粉板,题园中花草品格名目者百餘件,亦有远方怪草奇花,盖欲资其画艺尔。” 元 夏文彦 《图绘宝鉴续补·五代》:“ 钱侒 ……官至 秀州 刺史,精於画艺。”《四库全书总目·艺术一·益州名画录》:“ 畋 ( 李畋 )序又称, 益都 自 唐 二帝播越,诸侯作镇,画艺之杰者多从游而来,故是编所集,皆取其事蹟之係乎 蜀 者,而不尽为 蜀 产。”
《漢語大詞典》:画妖(畫妖)
旧称图画所显现的精灵。说郛卷六引 宋 林登 续博物志:“ 后魏 元兆 能行法治病,有军士女为物所凭, 兆 曰:此画妖也……以法治之,乃 黄花寺 壁画鬼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画马:“及入室,见壁间挂 子昂 画马一帧,内一匹毛色浑似,尾处为香炷所烧,始知马,画妖也。”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二:“古书所谓画妖,疑皆有物凭之耳。后见 林登 博物志载 北魏 元兆 捕得 云门 黄花寺 画妖, 兆 詰之曰:‘你形本虚空,画之所作,奈何有此妖形?’对曰:‘形本是画,画以象真,真之所云,即乃有神,况所画之上精灵有凭可通。’”
《漢語大詞典》:画集(畫集)
把画家的作品汇集起来编成的画册。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苏联版画集〉序》:“良友图书公司要印一本画集,我听了非常高兴。” 毛泽东 《给何香凝的信》:“承赠笔,承赠画集及《双清词草》都收到了,十分感谢。”
《韵府拾遗 歌韵》:画茄(画茄)
吴宽有题画茄诗
《漢語大詞典》:画箭(畫箭)
指漏箭。因箭上有表示时间的刻文,故称。 南唐 冯延巳 《菩萨蛮》词之五:“锦壶催画箭,玉佩天涯远。”
《骈字类编》:画领(画领)
南渡典仪册后库支有刺绣领画领
《漢語大詞典》:画鹿车(畫鹿車)
见“ 画鹿轓 ”。
《漢語大詞典》:画鹿轓(畫鹿轓)
初学记卷十一引 三国 吴 谢承 后汉书:“ 郑弘 为 临淮 太守,行春,有两白鹿随车,夹轂而行。 弘 怪问主簿 黄国 鹿为吉凶,贺曰:‘闻三公车轓画作鹿,明府当为宰相。’ 弘 后果为太尉。”后因以“画鹿轓”为咏三公之典。 宋 苏轼 《次韵答钱穆父用杭越唱酬韵作诗见寄》:“玉堂不著扶犁手,霜鬢偏宜画鹿轓。”亦作“ 画鹿车 ”。 宋 梅尧臣 《送周谏议知襄阳》:“里儿尚唱《铜鞮曲》,耆旧争随画鹿车。”
分類:三公
《骈字类编》:画毛(画毛)
梦溪笔谈画牛虎皆画毛惟马不画又名辈为小牛小虎虽画毛但略拂拭而已
《漢語大詞典》:画眉府(畫眉府)
汉宣帝 时,京兆尹 张敞 为妻画眉。后以“画眉府”代指京兆尹官署。 唐 吴融 《御沟十六韵》:“旁沾画眉府,斜入教簫楼。”参见“ 画眉 ”。
《國語辭典》:画眉(畫眉)  拼音:huà méi
1.以眉笔修饰眉毛。
2.比喻夫妻恩爱,有闺房之乐。参见「张敞画眉」条。
3.动物名。鸟纲雀形目画眉科。背黄褐色,腹面黄白,脚趾长,善攀附跳跃。因眼上有白毛像眉,故称为「画眉」。鸣声悦耳响亮,常为人所饲养。
《漢語大詞典》:画凭(畫憑)
在用做凭证的官方文书上签字。明史·职官志三:“吏科,凡吏部引选,则掌科同至御前请旨。外官领文凭,皆先赴科画字……兵科,凡武臣贴黄誥敕,本科一人监视。其引选画凭之制,如吏科。”明史·方从哲传:“六部堂上官仅四五人……文武大选、急选官及四方教职,积数千人,以吏、兵二科缺掌印不画凭,久滞都下,时攀执政舆哀诉。”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筮仕·画凭领凭》:“命下半月后,赴吏科画凭……清晨赴科伺候,于凭册书一押,是谓画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