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维基
罗长裿(1865年—1911年),字退斋,号申田,湖南湘乡人。罗长裿6岁丧父,10岁丧母。18岁,他中秀才,后任教于蒋氏长春族学馆。22岁他中举人。29岁时他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中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1898年8月19日,他条陈《呈请代奏应诏陈言疏》,荣禄奏称他“才具操守,均有可信”。后他捐升道员,发江苏任职,任江南候补道,常为两江总督刘坤一谋划。1901年至1904年,他先后主持江苏仕进馆,江苏法政学堂,江南将弁学堂及江南陆师学堂。1907年,江苏巡抚陈夔龙调他任江苏参谋处督办,主持新军的训练。其间他著有《江苏参谋处兵学》一书。1907年底,他辞职请调四川。到达四川成都后,他任四川陆军小学堂总办。当时赵尔丰督川边军事,罗长裿参与其幕府。1908年,他被赵尔丰任命统领川边巡防新军五营,同时赵尔丰任命钟颖统领川边混成协。在任上,他主张对藏人以抚绥为主。1909年,清政府电令川军2000人调防西藏,英属印度政府唆使西藏三大领主叛乱。他因主张抚绥而遭到下属和赵尔丰的不满。1909年10月,新军后营管带程凤翔率兵入藏东,罗长裿令其撤回,却被程抗命,罗遂赶紧报告赵尔丰。不久,程凤翔所部遭到藏东民众抗击而败归。赵尔丰未处分程凤翔,并严斥罗长裿怯懦,罗长裿遂称病告假,并请辞。此后他赋闲。1910年1月24日,驻藏大臣联豫上奏荐他为西藏督练公署兵备处总办,赴拉萨帮办军政要务。1910年2月,川军在江孜击败由十三世达赖喇嘛所派军队的最后抵抗,进入拉萨,十三世达赖喇嘛则逃往印度大吉岭。联豫未听从罗长裿的劝告,而是请旨革去达赖名号。英国借口“保护商埠”而从印度出兵进驻印藏边境的印塘,并且进入了江孜、亚东等地。1910年7月至8月,罗长裿经联豫向清朝外务部推荐,负责和英印当局交涉,于7月12日查勘江孜、亚东两埠情形,并会晤英国驻江孜商务员韦亚,7月20日到达靖西会晤英国驻亚东商务委员麦仲儒,8月12日抵达大吉岭,后与英属印度副总督裴凯、驻锡金政务官贝尔、大吉岭知事福赖特斯等英方官员会谈。通过他的交涉,英印当局答应撤回进入亚东、江孜商埠的军队,并声明“达赖之事,恪守中立”。9月9日,他在大吉岭山后的巴伦布会见了十三世达赖喇嘛,劝告达赖喇嘛返回西藏,但未成功。他回国覆命后,清政府命九世班禅管理西藏政务,英国则撤退了军队,西藏局势渐趋稳定。1910年月12月,清政府根据联豫建议,添设前藏参赞(即驻藏左参赞),“禀承驻藏大臣,筹划前藏一切要政”;添设后藏参赞(即驻藏右参赞),“禀承驻藏大臣,监督三埠商务”。1911年3月,罗长裿经联豫推荐,被任命为驻藏左参赞。1910年6月21日,联豫上奏改设治事厅和议事厅,以罗长裿兼任秘书员。 宣统三年(1911年),他被驻藏大臣联豫派往藏东讨伐波密土王,节制诸将。但他与刚刚兵败波密的协统钟颖不和,并将钟颖饮酒赌钱不问军务等事禀告联豫。联豫据奏,将钟颖撤职,并以罗长裿取代。7月,罗长裿和谢国梁在彝贡会师,此后波密土王白马策旺被杀,波密之乱平定。罗长裿因功加二品衔。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在英属印度总督明多的支持下,达赖喇嘛派出亲信达桑丹东潜回西藏,策动部分贵族组织民军,进攻驻拉萨、日喀则、江孜的川军。另一方面,钟颖趁罗长裿当时正驻扎波密的春多行辕时,策动驻拉萨的川军兵变,史称拉萨兵变。罗长裿闻讯后,本想率军赴拉萨制止兵变。但钟颖联络驻波密管带陈渠珍。陈渠珍遂于11月26日指使本营后队正目赵本立及刘均福、周国荃、罗玉斌等人率队围攻春多行辕,劫持了罗长裿。他们挟持罗长裿走到工布南山道上时,罗长裿获得机会逃脱,遂跳崖自尽,但未死,被迫继续被挟持前进。后来他们到了德摩喇嘛寺。11月29日,赵本立等勒杀罗长裿,尸体被焚毁,罗长裿时年47岁。其妾携幼子逃到一个藏族乞丐家躲藏而得以幸免,后不知所终。 罗长裿被杀后,其骨灰被所部炮队长周逊送归其家乡湘乡安葬。1914年10月,罗长裿之子罗春驭(罗辀重)要求政府审理罗长裿被害案。1915年3月19日,袁世凯政府对罗长裿被害案进行初审,钟颖不承认自己为主谋,钟颖的家属还编印了《弥天冤案录》进行申诉。后来联豫出庭对质,并出示了钟颖作为主谋的证据。经过三次庭审鞫实后,袁世凯签发《大总统申令》称:此后,钟颖被执行死刑,而罗长裿入祀忠烈祠。《清史稿》也将罗长裿收入忠义传。
黄维翰 朝代:清末至民国

人物简介

维基
黄维翰(1867年—1930年),字申甫,号稼溪。江西抚州府崇仁县连城乡舍头村(今属临川区连城乡)人。清末、民国政治人物、学者。光绪二十年(1894年)举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联捷乙未科进士。同年五月,以主事分部学习。任兵部职方司主事,候补直隶州知州。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随直隶总督袁世凯检阅北洋新军。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徐世昌为东三省总督,奏调黄维翰到沈阳,署陆军督练公所参议。不久,调任呼兰府知府,兼办呼兰税局,政绩卓著。宣统二年(1910年),调署龙江府知府,兼省会警务公所总办。宣统三年(1911年),因房师兼上司巡抚周树模弟弟触犯警律,他依法惩处,被周树模参劾罢官。民国三年(1914年),黄维翰应黑龙江督军朱子樵聘,主持《黑龙江通志》纂修局务。不二年,修志又告中辍。黄维翰前往北京居住。民国八年(1919年),获聘为国史编纂处编纂主任。民国十八年(1929年),万福麟任黑龙江省政府主席,重设通志局,再聘黄维翰为纂修,负责《地理志》,方成唐代前部,突发中风,次年6月不治。

人物简介

词学图录
蔡元培(1868-1940) 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浙江绍兴山阴县人。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北伐时期,国民政府奠都南京后主持教育行政委员会、筹设中华民国大学院及中央研究院,主导教育及学术体制改革。1928年至1940年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贯彻对学术研究的主张。
维基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蔡元培)敱,字仲申,又字鹤卿、民友、孑民,号隺庼,小名宜哥,小字意可,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馀,中国近代革命家、教育家、政治人物、翻译家,浙江绍兴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原籍浙江诸暨。他曾任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代理主席,亦被普遍认为是中国近代民族学研究的先驱。蔡元培25岁成进士,被点翰林院庶吉士,是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北伐时期,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他主持教育行政委员会、筹设中华民国大学院及中央研究院,主导教育及学术体制改革。他也是中国国民党监察委员,四一二事件时领衔发表《护党救国之通电》,要求清党。1928年至1940年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贯彻对学术研究的主张。蔡元培为人宽厚、恻隐为怀,对中国社会及陋俗有透彻观察;两度游学欧洲、亲炙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精神及法国大革命后的思潮。他把中国文化教育「从封建专制时代摆渡到民主自由时代」。手定教育方针,创立现代教育制度。把北京大学学术化,奠定中央研究院之基础。提倡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公民道德及人生观、世界观、美学教育。倡导自由思想、民权与女权,致力革除「读书为官」之旧俗,开科学性研究风气。

人物简介

维基
黄保传(1892年—?年),字申伯,广东省肇庆府高明县人,宣统二年进士。
申柽 朝代:清末民国初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申柽(1879—1922),字睨观,朝鲜族诗人、教学家。原名申圭植,191年自朝鲜到上海后加入同盟会,1912年加入“南社”,擅长五言、七言律诗,诗调慷慨激昂,很有魏晋风骨。遗著有《儿目泪》诗集收录140余首,表达了炽热的爱国之情。
章祖申 朝代:清末

人物简介

维基
章祖申(1879年—1925年),字苣生,号无可,又号篴渔,浙江乌程(今属吴兴区)人,清末民初外交官。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未散馆,以以出洋供差,授职编修。历任驻俄使馆二等参赞、驻荷兰使馆二等参赞代办使事、驻俄使署一等秘书。中华民国成立后,于民国二年(1913年)12月为驻比利时使馆代办使事,民国三年7月回国任北京政府外交部参事,民国九年(1920年)10月,调任为驻瑞典兼挪威全权公使,民国十一年(1922年)回国。民国十四年(1925年)卒于北京。葬于皇城门外广洛寺居士塔。 其孙罗伯特·章为瑞典亲王的继子。

人物简介

词学图录
刘师培(1884-1919) 字申叔,号左庵。江苏仪征人。早岁与章太炎善。袁氏称帝,为"筹安会六君子"之一。有《文集》、《中古文学史》、《论文杂记》、《左庵词》等。
人物简介
1884-1919.11.20,字申叔,号左盦,江苏仪征人。刘贵曾之子、刘文淇曾孙。1902年中举,1903年在上海结识章太炎、蔡元培等人,并改名光汉,参入反清宣传。1917年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教授,讲授中古文学、“三礼”、《尚书》和训诂学,兼职北京大学附设国史编纂处。1919年1月,与黄侃、朱希祖、马叙伦、梁漱溟等成立“国故月刊社”,成为国粹派。1919年11月20日因肺结核病逝于北京,年仅36岁。其主要著作由南桂馨、钱玄同等搜集整理,计74种,称《刘申叔先生遗书》。

人物简介

词学图录
徐志摩(1897-1931)名章垿,字志摩,小字幼申。曾用笔名:南湖、云中鹤。浙江海宁县硖石镇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大雾在济南附近触山失事,因而遇难。巧合者,失事飞机名“济南号”。蔡元培为其写挽联云:“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东土;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生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