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冑 → 冑胄”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甲胄
(1).铠甲和头盔。易·说卦:“离为火,为日,为电,为中女,为甲胄,为戈兵。”书·说命中:“唯口起羞,惟甲胄起戎。” 孔 传:“甲,鎧;胄,兜鍪也。”汉书·王莽传上:“甲胄一具,秬鬯二卣。”《西游记》第二回:“那魔王穿了甲胄,绰刀在手。”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二:“字的两旁,上下排列一些泥塑的历史上的名人,文戴纱帽,武披甲胄。”
(2).泛指兵器。 宋 范仲淹 《铸剑戟为农器赋》:“任甲胄於忠信,施干櫓於礼义。去彼取此,息南征北伐之劳;小往大来,变东作西成之器。”
(3).披甲戴盔。礼记·表记:“是故君子衰絰则有哀色……甲胄则有不可辱之色。”国语·晋语三:“甲胄而效死,戎之政也。”旧唐书·刘玄佐传:“明晨,衙兵皆甲胄,拥 士寧 登重榻。”
(4).指战争。 清 赵翼 《偶书所见》诗:“小则兴讼狱,大则兴甲胄。”
《国语辞典》:甲冑  拼音:jiǎ zhòu
铠甲和头盔。《书经。说命中》:「唯口起羞,惟甲冑起戎。」《西游记》第二回:「那魔王穿了甲冑,绰刀在手,与众妖出得门来。」
《国语辞典》:躬擐甲冑  拼音:gōng huàn jiǎ zhòu
擐,穿。躬擐甲冑指亲自穿戴上盔甲。比喻亲自上战场督战。《左传。成公十三年》:「文公躬擐甲冑,跋履山川,踰越险阻,征东之诸侯。」
《漢語大詞典》:躬擐甲胄
谓亲自穿上铠甲和头盔。言长官坐镇军中亲自指挥。左传·成公十三年:“ 文公 ( 晋文公 )躬擐甲胄,跋履山川,踰越险阻,征东之诸侯。”《梁书·元帝纪》:“我是以董率皋貔,躬擐甲胄,霜戈照日,则晨离夺暉,龙骑蔽野,则平原掩色。” 唐 张说 《论神兵军大总管功状》:“既而王躬擐甲胄,吐诚师旅,誓在尽敌,以报前讎。”
《分类字锦》:离为甲胄(离为甲胄)
》:离为火,为日,为电,为中女,为甲胄。
分类:
《國語辭典》:兵革  拼音:bīng gé
兵器及甲冑等军械装备。亦引申指军事、战争等有关的事物。唐。杜甫羌村〉诗三首之二:「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三国演义》第三二回:「袁氏连年丧败,兵革疲于外,谋臣诛于内。」
《國語辭典》:耿介  拼音:gěng jiè
1.德业光明伟大。《楚辞。屈原。离骚》:「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2.有操守、气节,刚正不阿。晋。陆机猛虎行〉:「眷我耿介怀,俯仰愧古今。」
《國語辭典》:带甲(帶甲)  拼音:dài jiǎ
披甲冑的将士。《国语。越语上》:「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唐。杜甫 送远诗:「带甲满天地,胡为君远行。」
《漢語大詞典》:介胄
(1).铠甲和头盔。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介胄生蟣蝨,民无所告愬。” 宋 周密 齐东野语·二张援襄:“有浮尸遡流而上,被介胄,执弓矢。”《水浒传》第八十回:“不知詔意如何,未敢去其介胄。”
(2).披甲戴盔。管子·小匡:“介胄执枹,立於军门。” 汉 贾谊 新书·解县:“将吏戍者或介胄而睡。”新唐书·来济传:“遂不介胄而驰贼,没焉。” 清 孔尚任 《桃花扇·争位》:“副净扮 高杰 ,末扮 黄得功 ……俱介胄上。”
(3).甲冑之士。指武士。陈书·鲁广达传:“爪牙背义,介胄无良。” 明 何景明 《点兵行》:“富豪输钱脱籍伍,贫者驱之充介胄。” 清 黄鷟来 《甲戌夏至武威晤张蔚生先生喜而有赋》:“登堂来万民,下及介胄属。”
《國語辭典》:擐甲  拼音:huàn jiǎ
穿著铠甲。《国语。吴语》:「夜中,乃令服兵擐甲,系马舌,出火灶。」
分類:甲冑
《漢語大詞典》:授甲
授予甲冑。左传·昭公八年:“闻 彊氏 授甲将攻子,子闻诸?”旧唐书·后妃传上·太宗文德皇后长孙氏:“及难作, 太宗 在 玄武门 ,方引将士入宫授甲,后亲慰勉之,左右莫不感激。”
分類:授予甲冑
《漢語大詞典》:旗甲
(1).旌旗与甲冑。宋书·索虏传:“船舰盖江,旗甲星烛。”旧唐书·吕元膺传:“旧例,留守赐旗甲,与方镇同……留守不赐旗甲自 元膺 始。”
(2).漕船兵丁之长。 明 张瀚 《松窗梦语·漕运纪》:“漕务统於把总,领於旗甲。” 明 张瀚 《松窗梦语·漕运纪》:“往往中途侵盗,以致临仓挂欠,良由旗甲不得其人。”《六部成语注·户部》“旗甲”:“甲,长也。旗丁百餘人为一甲,设长以管之。”
《漢語大詞典》:甲弩
甲冑和弓弩。亦泛指武器。宋书·礼志五:“建牙麾,邪注之,载金鼓羽幢,置甲弩於軾上。”新唐书·百官志三:“﹝军器监﹞掌缮甲弩,以时输武库。”
《漢語大詞典》:徒首
空首。谓身无甲冑。《文选·李陵〈答苏武书〉》:“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復徒首奋呼,争为先登。” 李善 注:“徒,空也。言空首奋击,无復甲胄。”
分類:甲冑
《漢語大詞典》:珍甲
珍贵的甲冑。管子·乘马:“君有珍车珍甲,而莫之敢有。”一说,为破敝之甲。 郭沫若 等集校:“两‘珍’字读为軫戾之軫。《方言》三:‘軫,戾也。’‘珍车珍甲’犹言敝车敝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