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冑 → 冑胄”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國語辭典》:兵革 拼音:bīng gé
兵器及甲冑等军械装备。亦引申指军事、战争等有关的事物。唐。
杜甫 〈〉诗三首之二:「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三国演义》第三二回:「袁氏连年丧败,兵革疲于外,谋臣诛于内。」
《國語辭典》:耿介 拼音:gěng jiè
1.德业光明伟大。《楚辞。屈原。离骚》:「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2.有操守、气节,刚正不阿。晋。
陆机 〈〉:「眷我耿介怀,俯仰愧古今。」
《國語辭典》:带甲(帶甲) 拼音:dài jiǎ
披甲冑的将士。《国语。越语上》:「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唐。
杜甫 诗:「带甲满天地,胡为君远行。」
《漢語大詞典》:介胄
(1).铠甲和头盔。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介胄生蟣蝨,民无所告愬。” 宋
周密 《齐东野语·二张援襄》:“有浮尸遡流而上,被介胄,执弓矢。”
《水浒传》第八十回:“不知詔意如何,未敢去其介胄。”
(2).披甲戴盔。
《管子·小匡》:“介胄执枹,立於军门。” 汉
贾谊 《新书·解县》:“将吏戍者或介胄而睡。”
《新唐书·来济传》:“遂不介胄而驰贼,没焉。” 清
孔尚任 《桃花扇·争位》:“副净扮 高杰 ,末扮 黄得功 ……俱介胄上。”
(3).甲冑之士。指武士。
《陈书·鲁广达传》:“爪牙背义,介胄无良。” 明
何景明 《点兵行》:“富豪输钱脱籍伍,贫者驱之充介胄。” 清 黄鷟来
《甲戌夏至武威晤张蔚生先生喜而有赋》:“登堂来万民,下及介胄属。”
《國語辭典》:擐甲 拼音:huàn jiǎ
穿著铠甲。《国语。吴语》:「夜中,乃令服兵擐甲,系马舌,出火灶。」
《漢語大詞典》:旗甲
(1).旌旗与甲冑。
《宋书·索虏传》:“船舰盖江,旗甲星烛。”
《旧唐书·吕元膺传》:“旧例,留守赐旗甲,与方镇同……留守不赐旗甲自 元膺 始。”
(2).漕船兵丁之长。 明
张瀚 《松窗梦语·漕运纪》:“漕务统於把总,领於旗甲。” 明
张瀚 《松窗梦语·漕运纪》:“往往中途侵盗,以致临仓挂欠,良由旗甲不得其人。”
《六部成语注·户部》“旗甲”:“甲,长也。旗丁百餘人为一甲,设长以管之。”
《漢語大詞典》:甲弩
甲冑和弓弩。亦泛指武器。
《宋书·礼志五》:“建牙麾,邪注之,载金鼓羽幢,置甲弩於軾上。”
《新唐书·百官志三》:“﹝军器监﹞掌缮甲弩,以时输武库。”
《漢語大詞典》:徒首
空首。谓身无甲冑。:“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復徒首奋呼,争为先登。” 李善 注:“徒,空也。言空首奋击,无復甲胄。”
《漢語大詞典》:珍甲
珍贵的甲冑。
《管子·乘马》:“君有珍车珍甲,而莫之敢有。”一说,为破敝之甲。 郭沫若 等集校:“两‘珍’字读为軫戾之軫。
《方言》三:‘軫,戾也。’‘珍车珍甲’犹言敝车敝甲。”
《漢語大詞典》:整甲缮兵(整甲繕兵)
整顿甲冑,修理兵器。谓作好战备。
《宋书·何承天传》:“斥候之郊,非畜牧之所;转战之地,非耕桑之邑。故坚壁清野,以俟其来,整甲缮兵,以乘其敝。虽时有古今,势有强弱,保民全境,不出此涂。”
《漢語大詞典》:披膊
古时作战所穿的甲冑,用以保护肩膊的部分称“披膊”。 宋
范成大 《桂海虞衡志·志器》:“蛮甲,惟 大理国 最工。甲胄皆用象皮。胸背各一大片如龟壳,坚厚与铁等。又联缀小皮片为披膊护项之属,製如中国铁甲,叶皆朱之。” 宋
周去非 《岭外代答·器用·蛮甲胄》:“ 大理国 之製,前后掩心以大片象皮如龟壳,其披膊以中片皮相次为之,其护项以全片皮捲圈成之。”
《漢語大詞典》:束戈卷甲
捆起兵器甲冑。谓缴械投降。
《宋史·韩世忠传》:“ 世忠 单骑夜造其营,呼曰:‘大军至矣,亟束戈卷甲,吾能保全汝,共功名。’贼骇慄请命,因跪进牛酒。”
《漢語大詞典》:甲戟
甲冑和戈戟。泛指武备。 清
魏源 《寰海》诗之十:“早用
《秦风》修甲戟, 条支 海上哭鲸鮞。”
《漢語大詞典》:甲坊署
掌管甲冑等的官署。
《新唐书·百官志三》:“甲坊署,令一人,正八品下;丞一人,正九品下。掌出纳甲胄、綅绳、筋角、杂作及工匠。监作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