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开阖(開闔)  拼音:kāi hé
分散聚合。宋。苏辙黄州快哉亭〉记:「涛澜汹涌,风云开阖。」
《國語辭典》:关防(關防)  拼音:guān fáng
1.关隘有兵驻守的地方。《三国演义》第一○回:「信贾诩有先见之明,重用其计,只理会紧守关防,由他搦战,并不出迎。」
2.刻有政府机关全衔的印信。
3.防止串通或泄露机密的措施。《石点头。卷七。感恩鬼三古传题旨》:「宋朝关防尚宽,一个应举秀才,与大座师两相宾主,全无回避。」
4.关照设防。《西游记》第三四回:「有几个小妖拿盘拿盏,执壶酾酒,不住的两头乱跑,关防的略松了些儿。」
《國語辭典》:九地  拼音:jiǔ dì
1.根据地质、地形,可将土地分为沙泥、泽池、沚崖、下田、中田、上田、下山、中山、上山等九种。见汉。扬雄《太玄经。卷八。太玄数》。
2.大地、遍地。《文选。陆机。汉高祖功臣颂》:「重玄匪奥,九地匪沉。」宋。张元干贺新郎。梦绕神州路〉词:「底事昆崙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
3.地之最深处。《孙子。形》:「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聊斋志异。卷一○。龙飞相公》:「但深在九地,安望重睹天日乎!」
《國語辭典》:九天  拼音:jiǔ tiān
1.天的中央及八方。《楚辞。屈原。离骚》:「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脩之故也。」
2.天之极高处。《孙子。形》:「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唐。李白 望庐山瀑布水诗二首之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也作「九霄」、「九重」。
3.比喻宫禁。唐。王维 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诗:「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唐。王涯 宫词三○首之七:「为看九天公主贵,外边争学内家装。」
《國語辭典》:戎衣  拼音:róng yī
军服。《书经。武成》:「一戎衣,天下大定。」元。石君宝《秋胡戏妻》第四折:「幸时来得成功业,著锦衣脱去戎衣。」
《國語辭典》:行军(行軍)  拼音:xíng jūn
1.用兵打仗。《管子。小问》:「请问行军袭邑,举错而知先后,不失地利,若何?」汉。贾谊 过秦论:「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曩时之士也。」
2.军事部队基于作战、训练及行政等要求所行的地面运动。
《國語辭典》:行营(行營)  拼音:xíng yíng
1.出征时的军营或特指统帅出征时办公的地方。北周。庚信 咏画屏风诗二五诗之一六:「浅草开长埒,行营绕细厨。」唐。刘长卿至德三年春正月时谬蒙差摄海盐令闻王师收二京因书事寄上浙西节度李侍郎中丞行营五十韵〉:「吴山依重镇,江月带行营。」
2.出兵、行军。《新五代史。卷一一。周太祖本纪》:「威居军中,延见宾客,褒衣博带,及临阵行营,幅巾短后,与士卒无异。」
《漢語大詞典》:行军司马(行軍司馬)
职官名。始建于 三国 魏元帝 咸熙 元年,职务相当于军谘祭酒。至 唐 代在出征将帅及节度使下皆置此职,实具今参谋长的性质。 唐 后期军事繁兴,多以掌军事实权者充任。 唐 韩愈 《河南府同官记》:“我公去府为 长水 尉,其后由膳部郎中为 荆南 节度行军司马,遂为节度使。”新唐书·百官志四下:“行军司马,掌弼戎政,居则习蒐狩,有役则申战守之法,器械、粮糒、军籍、赐予皆专焉。”资治通鉴·魏元帝咸熙元年:“ 昭 ( 司马昭 )自将大军从帝幸 长安 ,以诸王公皆在 鄴 ,乃以 山涛 为行军司马。” 胡三省 注:“行军司马之号始此。” 清 李渔 《慎鸾交·却媒》:“今授汝翰林学士,兼领行军司马之职,率领精兵一万,铁骑三千,视贼所向,立行驱勦。”亦省称“ 行军 ”。 唐 杜甫 《徐九少尹见过》:“晚景孤村僻,行军数骑来。” 朱鹤龄 注:“天下兵马元帅府,有行军长史、行军司马。今题云‘少尹’,而诗云‘行军’, 徐 当是 成都 尹兼节制兵马,以时乱,故少尹兼称行军也。”参阅通典·职官十四
《漢語大詞典》:韬钤(韜鈐)
(1).古代兵书六韬《玉钤篇》的并称。后因以泛指兵书。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五:“ 赵蕤 者, 梓州 盐亭县 人也,博学韜鈐,长於经世。”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一》:“ 宋令文 、 彭博通 徒鬭气力,而不习韜鈐。” 清 感惺 《断头台·受谳》:“一班儿晓夜习韜鈐,磨新剑,著先鞭,估量着直捣到 长山 、 黑水 边。”
(2).借指用兵谋略。 唐 张说 《将赴朔方军应制》诗:“礼乐逢明主,韜鈐用老臣。” 清 王韬 《拟上当事书》:“ 湘 军、 淮 军夙称劲旅,统兵大员皆身经百战之名将,久嫺行阵,深諳韜鈐。”
(3).借指武将。 明 张煌言 《答赵安抚书》:“凡縉绅之家,韜鈐之族……概无诛求,以示宽厚。”
《國語辭典》:阴谋(陰謀)  拼音:yīn móu
有所图谋而暗中策划。《韩非子。存韩》:「韩秦强弱在今年耳,且赵与诸侯阴谋久矣。夫一动而弱于诸侯,危事也。」《史记。卷三二。齐太公世家》:「周西伯昌之脱羑里归,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
《國語辭典》:兵权(兵權)  拼音:bīng quán
1.掌管和指挥军队的权力。《五代史平话。梁史。卷上》:「您是咱每弟弟,故把宋州兵权付您。」
2.用兵的谋略。《管子。兵法》:「故夫兵虽非备道至德也,然而所以辅王成霸。今代之用兵者不然,不知兵权者也。」《北齐书。卷一七。列传。斛律金》:「战术兵权,暗同韬略。」
《國語辭典》:将略(將略)  拼音:jiàng lüè
用兵的谋略。《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晋书。卷七四。列传。桓彝》:「谢安乃有庙堂之量,不闲将略。」
分類:用兵谋略
《國語辭典》:用法  拼音:yòng fǎ
使用的方法。如:「用法简单」。
《國語辭典》:兵机(兵機)  拼音:bīng jī
用兵的机谋,军事机要。唐。杜甫 警急诗:「才名旧楚将,妙略拥兵机。」《三国演义》第七○回:「深通韬略,善晓兵机。」
《國語辭典》:倒戈  拼音:dào gē
军队背叛,反戈相向。《书经。武成》:「罔有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三国演义》第一回:「众贼见程远志被斩,皆倒戈而走。」
《國語辭典》:倒置干戈  拼音:dào zhì gān gē
把兵器收起来,不再打仗。《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殷事已毕,偃革为轩,倒置干戈,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复用兵。」也作「倒载干戈」。
《國語辭典》:倒持泰阿  拼音:dào chí tài ē
泰阿,宝剑。倒持泰阿指手持泰阿剑刃,以柄向人。比喻授人以权,自己反受伤害。《汉书。卷六七。梅福传》:「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至秦则不然,张诽谤之罔,以为汉驱除,倒持泰阿,授楚其柄。」也作「泰阿倒持」。
《國語辭典》:息兵  拼音:xí bīng
停战。《战国策。秦策二》:「宜阳未得,秦死伤者众,甘茂欲息兵。」唐。杜甫 奉送卿二翁统节度镇军还江陵诗:「留滞嗟衰疾,何时见息兵?」
《國語辭典》:兵势(兵勢)  拼音:bīng shì
军事情势、兵力情况。《三国演义》第四六回:「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
《國語辭典》:将事(將事)  拼音:jiāng shì
奉命行事或进行某种事务。《左传。成公十三年》:「晋侯使郤锜来乞师,将事不敬。」《吴子。治兵》:「每变皆习,乃授其兵,是谓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