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福生处
【佛学大辞典】
(名数)瑜伽师地论所说。为布施等之福业,应其福之多少,而生于下之八处如人中之富贵,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天,梵天是也。
【佛学常见辞汇】
瑜伽师地论说,一个修福业的人,视其福的多寡,而决定他投生到下列的八种地方去,即人中富贵、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天、梵天。
【三藏法数】
(出瑜伽师地论)
谓修五戒十善,兼行布施,福业优劣不等,故感报所生之处,则亦高下不同,故名八福生处。(五戒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也。十善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不贪、不瞋、不邪见也。)
〔一、人中富贵〕,人中富贵者,谓天地所生,惟人为贵。既得为人,而又富贵,则其所修福业,必胜馀人,故于今生得此报也。
〔二、四天王天〕,四天王天者,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此四天王,居须弥山腹。由修施、戒二种最胜福业,是以感报得生其中也。(梵语须弥,华言妙高。)
〔三、忉利天〕,梵语忉利,华言三十三。昔有三十三人,同修胜业,同生此天,居须弥山顶。四角各有八宫,中有帝释殿。帝释即天主。此天由修施、戒二种福业,胜四天王天。是以感报得生其中也。(三十三人,其一即帝释也。馀三十二人之名,经论不载。帝释,梵语释提桓因,华言能天主。言帝释者,华梵双举也。)
〔四、夜摩天〕,梵语夜摩,华言善时。谓时时唱快乐故也。此天由修施、戒二种福业,胜忉利天,是以感报得生其中也。
〔五、兜率天〕,梵语兜率,华言知足。谓于上妙五欲知止足故也。此天由修施、戒二种福业,胜夜摩天,是以感报得生其中也。(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谓之上妙者,以胜欲界粗弊五欲故也。)
〔六、化乐天〕,化乐天者,谓欲得五欲乐时,皆自变化,以相娱乐故也。此天由修施、戒二种福业,胜兜率天,是以感报得生其中也。
〔七、他化天〕,他化天者,谓欲得乐境之时,他天为其变化,假他所成,以为己乐故也。此天,即欲界天主。由修施、戒二种福业,胜化乐天,是以感报得生其中也。
〔八、梵天〕,梵,净也。谓离欲界垢染,上升色界,故名为净。若大梵天,即娑婆世界主。由修施、戒二种福业,胜他化天;又兼修禅定,是以感报得生其中也。(梵语娑婆,华言能忍。)
(名数)瑜伽师地论所说。为布施等之福业,应其福之多少,而生于下之八处如人中之富贵,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天,梵天是也。
【佛学常见辞汇】
瑜伽师地论说,一个修福业的人,视其福的多寡,而决定他投生到下列的八种地方去,即人中富贵、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天、梵天。
【三藏法数】
(出瑜伽师地论)
谓修五戒十善,兼行布施,福业优劣不等,故感报所生之处,则亦高下不同,故名八福生处。(五戒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也。十善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不贪、不瞋、不邪见也。)
〔一、人中富贵〕,人中富贵者,谓天地所生,惟人为贵。既得为人,而又富贵,则其所修福业,必胜馀人,故于今生得此报也。
〔二、四天王天〕,四天王天者,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此四天王,居须弥山腹。由修施、戒二种最胜福业,是以感报得生其中也。(梵语须弥,华言妙高。)
〔三、忉利天〕,梵语忉利,华言三十三。昔有三十三人,同修胜业,同生此天,居须弥山顶。四角各有八宫,中有帝释殿。帝释即天主。此天由修施、戒二种福业,胜四天王天。是以感报得生其中也。(三十三人,其一即帝释也。馀三十二人之名,经论不载。帝释,梵语释提桓因,华言能天主。言帝释者,华梵双举也。)
〔四、夜摩天〕,梵语夜摩,华言善时。谓时时唱快乐故也。此天由修施、戒二种福业,胜忉利天,是以感报得生其中也。
〔五、兜率天〕,梵语兜率,华言知足。谓于上妙五欲知止足故也。此天由修施、戒二种福业,胜夜摩天,是以感报得生其中也。(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谓之上妙者,以胜欲界粗弊五欲故也。)
〔六、化乐天〕,化乐天者,谓欲得五欲乐时,皆自变化,以相娱乐故也。此天由修施、戒二种福业,胜兜率天,是以感报得生其中也。
〔七、他化天〕,他化天者,谓欲得乐境之时,他天为其变化,假他所成,以为己乐故也。此天,即欲界天主。由修施、戒二种福业,胜化乐天,是以感报得生其中也。
〔八、梵天〕,梵,净也。谓离欲界垢染,上升色界,故名为净。若大梵天,即娑婆世界主。由修施、戒二种福业,胜他化天;又兼修禅定,是以感报得生其中也。(梵语娑婆,华言能忍。)
十八生处
【佛学大辞典】
(名数)色界十八天处也。(参见:四禅天)
【佛学常见辞汇】
色界的十八天处。
(名数)色界十八天处也。(参见:四禅天)
【佛学常见辞汇】
色界的十八天处。
生处塔
【佛学大辞典】
(堂塔)在世尊生处龙弥你之塔也。八塔之一。(参见:塔)
(堂塔)在世尊生处龙弥你之塔也。八塔之一。(参见:塔)
塔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作塔婆、兜婆、偷婆、浮图等。皆梵语窣堵波(Stu%pa,巴Thu%pa)之讹略也。高积土石,以藏遗骨者。又名俱攞。译言聚、高显、坟、灵庙等。别有所谓支提或制底(Chaitya),言不藏身骨者。或通称为塔。亦曰支提。法华义疏十一曰:「依僧祇律有舍利名塔婆,无舍利名支提。地持云:莫问有无,皆名支提。明了论云:支提,此云净处。」行事钞下二曰:「杂心云:有舍利名塔,无者名支提。塔或名塔婆,或云偷婆,此云冢,亦云方坟。支提云庙,庙者貌也。」玄应音义六曰:「诸经论中,或作薮斗波,或作塔婆,或作兜婆,或云偷婆,或言苏偷婆,或作支提浮都,亦言支提浮图,皆讹略也。正言窣堵波,此译云庙。或云方坟,此义翻也。或云大冢,或云聚相,谓累石等高以为相也。」西域记一曰:「窣堵波,即旧所谓浮图也。又曰鍮婆,又曰塔婆,又曰私鍮簸,又曰数斗波,皆讹也。」法华文句记三曰:「新云窣睹波,此云高显,方坟,义立也。谓安置身骨处也。」寄归传三曰:「大师世尊既涅槃后,人天并集以火焚之。(中略)即名此处以为制底。」塔有显密二教之别。显教以为揭高德之标帜,即所谓墓标,故限于佛乃至有德之比丘。密教以为大日如来之三昧耶形。五轮塔是佛体。非墓标。因而许为结缘追福。建于一般僧俗之墓处,俗曰石塔、塔婆、窣堵波者,指此五轮塔也。
【佛学常见辞汇】
一种形高而尖的建筑物,由五级到十几级不等,藏佛遗骨的叫做塔,不藏遗骨的则叫做支提。
(术语)又作塔婆、兜婆、偷婆、浮图等。皆梵语窣堵波(Stu%pa,巴Thu%pa)之讹略也。高积土石,以藏遗骨者。又名俱攞。译言聚、高显、坟、灵庙等。别有所谓支提或制底(Chaitya),言不藏身骨者。或通称为塔。亦曰支提。法华义疏十一曰:「依僧祇律有舍利名塔婆,无舍利名支提。地持云:莫问有无,皆名支提。明了论云:支提,此云净处。」行事钞下二曰:「杂心云:有舍利名塔,无者名支提。塔或名塔婆,或云偷婆,此云冢,亦云方坟。支提云庙,庙者貌也。」玄应音义六曰:「诸经论中,或作薮斗波,或作塔婆,或作兜婆,或云偷婆,或言苏偷婆,或作支提浮都,亦言支提浮图,皆讹略也。正言窣堵波,此译云庙。或云方坟,此义翻也。或云大冢,或云聚相,谓累石等高以为相也。」西域记一曰:「窣堵波,即旧所谓浮图也。又曰鍮婆,又曰塔婆,又曰私鍮簸,又曰数斗波,皆讹也。」法华文句记三曰:「新云窣睹波,此云高显,方坟,义立也。谓安置身骨处也。」寄归传三曰:「大师世尊既涅槃后,人天并集以火焚之。(中略)即名此处以为制底。」塔有显密二教之别。显教以为揭高德之标帜,即所谓墓标,故限于佛乃至有德之比丘。密教以为大日如来之三昧耶形。五轮塔是佛体。非墓标。因而许为结缘追福。建于一般僧俗之墓处,俗曰石塔、塔婆、窣堵波者,指此五轮塔也。
【佛学常见辞汇】
一种形高而尖的建筑物,由五级到十几级不等,藏佛遗骨的叫做塔,不藏遗骨的则叫做支提。
耆婆叩髑髅知生处
【佛学大辞典】
(传说)五分律二十记耆婆善知音声本末之相,叩五个髑髅,知生于地狱饿鬼畜生人天。有一髑髅不知生处。是罗汉之髑髅也(其他传说耆婆作外道论师)。
(传说)五分律二十记耆婆善知音声本末之相,叩五个髑髅,知生于地狱饿鬼畜生人天。有一髑髅不知生处。是罗汉之髑髅也(其他传说耆婆作外道论师)。
叩髑髅知生处
【佛学大辞典】
(故事)五分律二十曰:「耆域能别音声本末之相,佛将至冢间,示五人髑髅。耆域遍叩白佛言:第一叩者生地狱,第二叩者生饿鬼,第三叩者生畜生,第四叩者生人道,第五叩者生天上。佛言善哉皆如汝所说,复示一髑髅,耆域三叩不知所之。白佛言:我不知此人所生之处。佛言:汝应不知。何以故?此是罗汉髑髅,无有生处。」又增一阿含经二十(声闻品)谓世尊将鹿头梵志至冢间,取髑髅与之曰:汝明星宿,能知死之因缘。今我问汝,此是何人?男耶女耶?复由何病而取命终?死至于何处?是时梵志取髑髅,反覆观察,以手击之曰:是为男子。是众病集而百节酸痛,取命终。此人命终堕于三恶趣。佛曰:如汝所言。更取髑髅与之。梵志打之,一一答之。尔时香山之南,有优陀延比丘,入于无馀涅槃界。世尊申臂取其髑髅,与梵志而问之。梵志复以手击之。白世尊言:我观此髑髅非男非女,亦不见生。亦不见断。亦不见周旋往来。所以然者。观八方上下,都无音响。世尊告之曰止止,梵志汝竟不识之。此髑髅无终无始,亦无生死。亦无八方上下可适之所。此是阿罗汉之取无馀涅槃界者。梵志即叹未曾有,为弟子,遂證阿罗汉果。止观七下曰:「外道打髑髅作声,听如生处,知无量事。」
(故事)五分律二十曰:「耆域能别音声本末之相,佛将至冢间,示五人髑髅。耆域遍叩白佛言:第一叩者生地狱,第二叩者生饿鬼,第三叩者生畜生,第四叩者生人道,第五叩者生天上。佛言善哉皆如汝所说,复示一髑髅,耆域三叩不知所之。白佛言:我不知此人所生之处。佛言:汝应不知。何以故?此是罗汉髑髅,无有生处。」又增一阿含经二十(声闻品)谓世尊将鹿头梵志至冢间,取髑髅与之曰:汝明星宿,能知死之因缘。今我问汝,此是何人?男耶女耶?复由何病而取命终?死至于何处?是时梵志取髑髅,反覆观察,以手击之曰:是为男子。是众病集而百节酸痛,取命终。此人命终堕于三恶趣。佛曰:如汝所言。更取髑髅与之。梵志打之,一一答之。尔时香山之南,有优陀延比丘,入于无馀涅槃界。世尊申臂取其髑髅,与梵志而问之。梵志复以手击之。白世尊言:我观此髑髅非男非女,亦不见生。亦不见断。亦不见周旋往来。所以然者。观八方上下,都无音响。世尊告之曰止止,梵志汝竟不识之。此髑髅无终无始,亦无生死。亦无八方上下可适之所。此是阿罗汉之取无馀涅槃界者。梵志即叹未曾有,为弟子,遂證阿罗汉果。止观七下曰:「外道打髑髅作声,听如生处,知无量事。」
生处立塔
【三藏法数】
谓诸佛降生之处,即应起塔。如今释迦牟尼佛,在毗蓝园内无忧树下降生,即于其处立塔也。(梵语释迦牟尼,华言能仁寂默。梵语毗蓝,华言解脱处。梵语塔婆,华言高显。)
谓诸佛降生之处,即应起塔。如今释迦牟尼佛,在毗蓝园内无忧树下降生,即于其处立塔也。(梵语释迦牟尼,华言能仁寂默。梵语毗蓝,华言解脱处。梵语塔婆,华言高显。)
生处施心现前
【三藏法数】
谓修菩萨行者,此生既能行于布施,则感后世,随其所生之处,而他人施与之者,皆无悭吝之心矣。
谓修菩萨行者,此生既能行于布施,则感后世,随其所生之处,而他人施与之者,皆无悭吝之心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