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日重光
乐府瑟调曲名。
《漢語大詞典》:三调(三調)
(1). 汉 代乐府相和歌的平调、清调、瑟调的合称,也叫清商三调。 南北朝 至 隋 唐 ,以清、平、侧为三调。《文选·谢灵运〈会吟行〉》:“六引缓清唱,三调佇繁音。” 李善 注引宋书:“第一平调、第二清调、第三瑟调、第四楚调、第五侧调。然今三调,盖清、平、侧也。”旧唐书·音乐志二:“平调、清调、瑟调,皆 周 房中曲之遗声也, 汉 世谓之三调。” 宋 沈括 梦溪笔谈·乐律一:“古乐府有三调声,谓清调、平调、侧调也。”
(2).指调粟(征收粮食)、调帛(征交绢帛)、杂调(摊派劳役)。南齐书·武帝纪:“水旱为灾,实伤农稼……三调众逋宿债,并同原除。”资治通鉴·南朝齐武帝永明十一年载此事, 胡三省 注云:“三调,谓调粟、调帛及杂调也。”
《漢語大詞典》:清调(清調)
汉 代乐府《相和歌》的曲调之一,与平调、瑟调合称三调,也称清商三调。后亦指清雅的乐曲。《魏书·段承根传》:“思乐哲人,静以镇躁。蔼彼繁音,和此清调。” 清 钮琇 觚賸续编·于家琵琶:“今宵万籟俱寂,清调远闻,恍出吾姬之手,不胜悲痛。”参见“ 清商乐 ”、“ 清商三调 ”。
《漢語大詞典》:棹歌行
亦作“櫂歌行”。 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名。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五·櫂歌行 宋 郭茂倩 题解:“《乐府解题》曰: 晋 乐,奏 魏明帝 辞云‘王者布大化’,备言平 吴 之勋。若 晋 陆机 ‘迟迟春欲暮’, 梁简文帝 ‘妾住在 湘 川’,但言乘舟鼓櫂而已。”
《国语辞典》:陇西行(陇西行)  拼音:lǒng xī xíng
1.一种乐府瑟调曲的名称。
2.诗名。唐陈陶作。七言绝句。诗中多描述边塞景象,及战争所带给人的悲痛。
《漢語大詞典》:东门行(東門行)
乐府瑟调曲名。宋书·乐志归入《大曲》。古辞写一贫士迫于生计,愤而离家,其妻婉言劝阻,但他仍决然而去。 南朝 宋 鲍照 及 唐 柳宗元 均有拟作,但与古辞意异。参阅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一·东门行
《國語辭典》:清商乐(清商樂)  拼音:qīng shāng yuè
乐曲名。中国东晋南北朝间(西元370~589),承袭汉、魏相和诸曲,吸收当时民间音乐发展而成的伎乐的总称,亦名清商曲,隋唐时简称为「清乐」。主要用于官宦、巨贾宴饮、娱乐等场合,也用于宫廷元旦朝会、宴飨、祀神等活动。本汉魏以来中原旧调,因晋室播迁,流于江左。北魏南征,收采其音乐、伎人及江南吴歌、西曲等,总称为「清商乐」。也称为〈清商〉、〈清乐〉。
《漢語大詞典》:善哉行
乐府瑟调曲名。古辞首句为“来日大难,口燥唇乾”。 曹操 父子均有作。 曹植 改题为《当来日大难》, 李白 亦作有《来日大难》,盖以古辞首句名篇。参阅 唐 吴兢 乐府古题要解·善哉行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一·瑟调曲
《漢語大詞典》:正声伎(正聲伎)
指清商三调,包括平调、清调、瑟调。即宫调、商调、角调。资治通鉴·齐武帝永明十一年:“戊辰,遣 江州 刺史 陈显达 镇 樊城 。上虑朝野忧遑,力疾召乐府奏正声伎。” 胡三省 注:“ 江 左以清商为正声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