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琵琶  拼音:pí pa
乐器名,弹拨乐器。又称枇杷。这个名称来自所谓「推手为枇,引手为杷」之最基本的弹拨技巧。在唐朝以前,琵琶也是汉语里对所有短颈鲁特琴族弹拨乐器的总称。秦代人民根据圆的形式创出直柄、圆形音箱的弹拨乐器,至秦汉不断改进,定型为四弦十二品位,用手弹拨的乐器,为今阮弦之前身。西元四世纪,西域文化交流,致使半梨形音箱,四弦四柱的琵琶传入中原。唐、宋以来在这两种琵琶基础上不断改进,逐渐形成现今半梨形音箱,以桐木板蒙面,琴颈向后弯曲,称为曲项琵琶,今日常见有南管琵琶和国乐常使用的琵琶。琴杆与琴面上皆为四相四弦。除用于歌唱、曲艺、戏曲和歌舞伴奏外,也用于乐器的合奏、伴奏和独奏。也称为「鼙婆」。
《国语辞典》:弹琵琶(弹琵琶)  拼音:tán pí pa
1.演奏琵琶。如:「他从小就喜欢弹琵琶,现在终于成了一名演奏家。」
2.形容发抖。
《漢語大詞典》:抱琵琶
语出 唐 白居易 《琵琶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后因以比喻女子改嫁或移情他人。 清 李渔 《蜃中楼·义举》:“若不是逼抱琵琶,怎显他节操冰霜。” 清 俞蛟 《潮嘉风月记·丽品》:“诗曰:‘含顰忆昔侍尊前,丽服明妆似水仙。今日相逢卿老矣,不堪回首问当年。不抱琵琶过别船,芳心与石一般坚。’”
《國語辭典》:琵琶行  拼音:pí pá xíng
诗名。唐白居易所撰长篇叙事诗。七言古诗。诗中描述一位歌妓的悲凉遭遇,并因而触发自己政治上失意的感叹。
《漢語大詞典》:琵琶亭
亭名。在 江西省 九江市 西, 长江 东南岸。 唐 白居易 任 江州 司马时,送客 湓浦口 ,夜闻邻舟琵琶声,作《琵琶行》,后人因以名亭。 宋 辛弃疾 《玉楼春·有自九江以石中作观音像持送者因以词赋之》词:“ 琵琶亭 畔多芳草,时对 香炉峯 一笑。” 清 赵翼 《守风遣闷》诗:“ 琵琶亭 畔雨如丝,津吏拦江一缆维。”
《漢語大詞典》:琵琶槽
琵琶上架弦的格子。亦指琵琶。 唐 白居易 《寄献北都留守裴令公》诗:“ 羌 管吹《杨柳》, 燕 姬酌蒲萄。银含凿落醆,金屑琵琶槽。” 唐 方干 《赠美人》诗之一:“才会雨云须别去,语惭不及琵琶槽。”
《国语辞典》:琵琶谱(琵琶谱)  拼音:pí pá pǔ
琵琶演奏的乐谱。注有弦序符号和左、右手的指法符号。这些符号原是用汉字简写制定,然因流派不同有符号使用不一致的现象,近年经不断改进,已渐趋简明、统一。
《国语辞典》:琵琶记(琵琶记)  拼音:pí pá jì
传奇名。明高明作。全剧四十五出,演蔡邕与赵五娘的故事。
《漢語大詞典》:凤琶(鳳琶)
凤首琵琶。琵琶顶部状如凤首,故称。明史·文苑传一·杨维桢:“或呼侍儿歌《白雪》之辞,自倚凤琶和之。”
分類:琵琶顶部
《国语辞典》:琶音  拼音:pá yīn
音乐名词。将同一和弦的音,依上行或下行顺序先后演奏出之和弦音。
《国语辞典》:琵琶调(琵琶调)  拼音:pí pá diào
明。高明《琵琶记》剧中的曲调。清。侯方域《李姬传》:「尤工『琵琶调』,然不轻发也。」
分类:高明
《漢語大詞典》:琵琶腿
指粗壮的腿。 宋 张舜民 画墁录:“ 太祖 招军格,不全取长人,要琵琶腿,车轴身,取多力。”古今小说·简帖僧巧骗皇甫妻:“看着 迎儿 ,生得:短肐膊,琵琶腿,劈得柴,打得水。” 清 赵翼 《将军凯旋》诗:“摧坚已用琵琶腿,贺胜应签玳瑁头。”
分類:粗壮
《國語辭典》:琵琶骨  拼音:pí pá gǔ
肩胛骨,位于胸廓后方,三角形之扁平骨。
分類:肩胛骨
《骈字类编》:金琶
元 杨维桢 菖蒲花辞 劝君续命酒,金琶声若雷。
《分类字锦》:银柱琵琶(银柱琵琶)
南齐书褚渊传:渊涉猎谈议,善弹琵琶。世祖在东宫,赐渊金镂柄银柱琵琶。
分类:赏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