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17,分8页显示 上一页 3 4 5 6 7
陶琰(字 稚圭 )
谭绍琬(字 琰卿 )
彭琰(字 幼玉 )
萧赵琰(字 揆三 )
吴陈琬( 陈琰 字 宝崖 号 芋町 )
王琰
徐琰(字 伯钰 号 昆山 )
朱炎(名 琰 字 桐川 号 笠亭、樊桐山人 )
朱琰(字 桐川 号 笠亭 )
邓石如(名 琰 字 顽伯、石如 号 完白山人、笈游山人、笈游道人、古浣子 )
颙琰(庙号 仁宗、清仁宗 别称 嘉庆帝 爱新觉罗颙琰 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光裕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光裕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帝、清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光裕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帝、睿皇帝 爱新觉罗 嘉亲王 )
其它辞典(续上)
吴琰(字 秩存 )陶琰(字 稚圭 )
谭绍琬(字 琰卿 )
彭琰(字 幼玉 )
萧赵琰(字 揆三 )
吴陈琬( 陈琰 字 宝崖 号 芋町 )
王琰
徐琰(字 伯钰 号 昆山 )
朱炎(名 琰 字 桐川 号 笠亭、樊桐山人 )
朱琰(字 桐川 号 笠亭 )
邓石如(名 琰 字 顽伯、石如 号 完白山人、笈游山人、笈游道人、古浣子 )
颙琰(庙号 仁宗、清仁宗 别称 嘉庆帝 爱新觉罗颙琰 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光裕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光裕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帝、清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光裕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帝、睿皇帝 爱新觉罗 嘉亲王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末清初浙江钱塘人,字秩存。吴瑗弟。明天启间,父宪以毁魏忠贤生祠,被逮入京,□从父行,欲以身殉。及释归,事父母益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45 【介绍】: 明苏州府昆山人,字稚圭,号别峰。诸生。南京陷落,参加昆山义军抗清,城破死。有《仁节遗稿》。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末清初湖南茶陵人,字琰卿。明季贡生。博极群书,欲为有用之学。明亡,入山隐居。有《涉园诗文集》。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八三
彭琰,字幼玉。琬妹,朱化鹏室。闺秀词钞
字幼玉,海盐人,琬妹,文学朱化鹏室。槜李诗系·卷三十五
琰,字幼玉,琬妹,适文学朱化鹏。诗不多见,而名句络绎。王端淑称其才情两足,似胜姊氏。姊惟幽艳,妹则英特而博大矣。
人物简介
清诗别裁集
字揆三,江南宜兴人。诸生。○揆三抱才不遇,年复不永,远近惋惜,所存诗无几,皆近“食荠肠亦苦,强歌声无欢”者,言为心声,信然。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作陈琰。清浙江钱塘人,字宝崖,号芋町。康熙四十二年御试诗文一等,召入南书房纂修,后出为山东荏平知县。有《春秋三传同异考》、《旷园杂志》、《通玄观志》、《凤池集》。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维基
徐炎,榜名徐琰,字伯钰,号昆山,汉军正蓝旗人。康熙庚子举人,雍正庚戌进士。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九十三
朱琰,字桐川,号笠亭,海盐人。乾隆丙戌进士,官阜平知县。有《笠亭诗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43—1805 【介绍】: 清安徽怀宁人,本名琰,字顽伯,号完白山人,又号笈游山人。少好篆刻。客居金陵梅镠家八年,尽摹所藏秦汉以来金石善本。遂工四体书,尤长于篆书,以秦李斯、唐李阳冰为宗,稍参隶意,称为神品。性廉介,遍游名山水,以书刻自给。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词学图录
邓石如(1743-1805) 原名琰,因避嘉庆讳,以字行,号顽伯、完白山人、笈游道人、古浣子。怀宁(今属安徽)人。书法家、篆刻家,碑学书家巨擘,擅长四体书,篆书成就最大。张惠言、包世臣都曾从之学书法。性廉介无所合。时翁方纲擅篆书,以石如不至其门,力诋之。刘墉、陆锡熊见其书,皆大惊,踵门求识面。包世臣推其篆书为神品,钱坫与世臣游焦山,见壁间篆书心经曰:"此非少温(李阳冰)不能作,世间岂有此人耶?"曹文埴称其四体书皆为清朝第一。黄鹤楼志·人物篇
邓石如(1743—1805) 清代篆刻家、书法家。初名琰,字石如,以字行,号顽伯,别号完白山人、笈游道人。安徽怀宁(今安徽怀宁)人。曾入毕沅幕,三年后辞归。为碑派书法大师,开一代碑学之先声,影响深远。《清史稿•邓石如传》载,湖广总督毕沅的幕僚多“裘马都丽,石如独布衣徒步”。乾隆年间先后两次登临黄鹤楼,作七律《登黄鹤楼》二首;另有隶书《登黄鹤楼和毕秋帆韵》、草书《壬子秋日登黄鹤楼作,呈敬之先生正之》等书法作品存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60—1820 【介绍】: 即爱新觉罗·颙琰。清朝皇帝。高宗第十五子。乾隆五十四年封嘉亲王。六十年,策立为皇太子。次年正月受禅,改元嘉庆。尊高宗为太上皇帝,训政。四年亲政。同月,赐权臣和珅自尽,抄没其家。自即位之初,白莲教军起事,历时九年,用军费银二万万两。浙闽沿海有蔡牵、朱濆军,活动亦经数年。十八年,天理教徒起事,其一部突入皇宫,更为前所未有之事。嘉庆后期,鸦片输入渐形严重,内地银两渐形短绌。政府财政日益困难,河患频繁,漕运不畅,统治衰落之形势已无法扭转。卒谥睿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