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685,分113页显示  上一页  82  83  84  85  86  88  89  90  91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情有理无

理一
理入
理在绝言
理佛
理佛性
理即
理即佛
理身理土
理事
理事无碍观
理事无碍法界
理事俱密
理法身
情有理无
【佛学大辞典】
(术语)我法二者仅存迷情之见,于理为无体也。即遍计所执性。
【三藏法数】
情有理无者,即空观对遣有执也。谓观遍计所执,于情则有,于理则无,唯虚妄起,都无体用,正应除遣也。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事之对也。指平等之方面。于表面难认识于本体有一定不变之理存。如不见木石为木石,观为因缘所生法也。四教仪曰:「良以如来依理而立言,遂令群生修行而證理,故佛圣教出世法。」
【佛学常见辞汇】
理性,亦即万有永恒不变的真体。(参见:理事)
【佛学次第统编】
一念三千 一念具三千世间。
三千世间 千如各有三世间。
三世间 众生、国土、五阴。
千如 百界各具十如是。
十如是 如是相、乃至如是本末究竟等。
百界 十界、各具十界。
十界 六凡、四圣。
六凡 地狱、畜生、饿鬼、修罗、人、天。
四圣 声闻、缘觉、菩萨、佛。
又十法界 五凡、五圣。
五凡 地狱、饿鬼、畜生、人、阿修天。
五圣 声闻、缘觉、菩萨、权佛、实佛。
四法界 事、理、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五法界 有为、无为、亦有无为、非有无为、无障碍。
一真法界 略。
法界三观 真空、无碍、含容。
真空观四句 会色归空、乃至泯绝无寄。
真空观十门 色非断空、乃至泯绝无寄。
无碍观十门 理遍于事、乃至事法非理。
含容观十门 理如事法、乃至普融无碍。
交涉门四句 一摄一、一入一等。
相即门四句 摄一入一等。
普容门两种四句 初重、二重。
普容门初重四句 一法摄一入一等。
普容门二重四句 一切摄一入一等。
十玄门 同时具足相应,乃至主伴圆明具德。
六相 总、别、同、异、成、坏。
诸法混融无碍十故 唯心所现、乃至神通解脱。
一心 略。
三大 体、相、用。
二门 真如、生灭。
二谛 真、俗。
三谛 真、俗、中。
三观 空、假、中。
三假 因成、相续、相待。
八不 不生乃至不出。
二无我 人、法。
二空 境、识。
四不生 不自、他、共、无因。
十住心 异生羝羊、乃至秘密庄严。
四曼 大、三、法、羯。
三密 身、口、意。
无相 略。
法性 略。
法相 略。
唯识 略。
缘起 略。
十真如 遍行、乃至业自在等所依。
安立非安立二真如 安立、非安立。
不变随缘二真如 不变、随缘。
二如来藏 空、不空。
三如来藏 隐覆、含摄、出生。
一理 略。
第一义 略。
一实谛 略。
一实相印 略。
一实境界 略。
一法界 略。
一真法界 略。
一藏 略。
一致 略。
一源 略。
一体 略。
一如 略。
一因 略。
理事
【佛学大辞典】
(术语)道理与事相也,是配于真俗,理为真谛,事为俗谛。释门归敬仪中曰:「入道多门不过理事。理谓道理,通圣心之远怀。事谓事局,约凡情之延度。」
【佛学常见辞汇】
理与事。理指真谛,事指俗谛,亦即无为的真体为理,有为的形相为事。
理一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华四一之一。(参见:四一)
【三藏法数】
理即中道一实相之理也。此实相之理,诸佛众生体性平等,无有增减。但众生体虽本具,全体在迷。唯诸佛觉知如实之相,乘此实道,出应于世,要令众生得此实相。故经云: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又云:诸佛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之知见,即理一也。(一大事因缘者,即一实相也。其性广博名大,诸出世之仪式,故名事,众生有此机感故名因,佛乘机而应,故名缘。)
四一
【佛学大辞典】
(术语)依台家之释,开显法华经方便品中五佛之一乘,就教行人理四者,各明唯一无二之旨,故称之为四一之开显。一教,能诠之经典也,能诠之经典唯说一佛乘,谓之教一。经曰:「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馀乘若二若三。」是其證也。二行,依其教而修之行法也。其行法唯为菩萨之大行,谓之行一。经曰:「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知见示悟众生。」是其證也。三人,为开其佛知见而修行法之人也。其人唯为菩萨,谓之人一。经曰:「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是其證也。四理,依行而开佛知见之所證也。其所證唯为诸法实相之一理,谓之理一。经曰:「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是其證也。见法华文句四。
【佛学常见辞汇】
天台宗开显法华经有四种的独一无二,叫做四一之开显。一、教,法华经所说的教法,只说一佛乘,叫做教一;二、行,法华经所说的修行方法,都是菩萨的大行,叫做行一;三、人,修行法华经所说行法的人,都是开其佛知见的菩萨,叫做人一;四、理,依行而开佛知见的人,所證都是诸法实相,叫做理一。
【三藏法数】
(出法华经文句)
〔一、理一〕,理即中道一实相之理也。此实相之理,诸佛众生体性平等,无有增减。但众生体虽本具,全体在迷。唯诸佛觉知如实之相,乘此实道,出应于世,要令众生得此实相。故经云: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又云:诸佛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之知见,即理一也。(一大事因缘者,即一实相也。其性广博名大,诸出世之仪式,故名事,众生有此机感故名因,佛乘机而应,故名缘。)
〔二、行一〕,行即所修一乘之妙行也。谓实相之理,自非一乘妙行莫能證得。故经云: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又云:诸有所作,常为一事,事即是行,故名行一也。
〔三、人一〕,人即所化之众生也。佛出世之意,但为教化菩萨,成就佛道。盖由机器不纯,不得已而权施三乘之教,渐令入大故。至法华,即开三乘之权,而显一乘之实。三乘之人,同是菩萨之人,故名人一也。(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
〔四、教一〕,教谓圆顿妙教,即一佛乘也。如来于前四时,随顺机缘,不得已而权说诸乘。至于法华,开显权即是实。故经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故名教一也。(四时者,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也。无二者,谓无藏教、通教之二也。无三者,谓无藏教、通教、别教之三也。)
理入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入之一。深信凡圣一如之理而不疑也。依此理入而起修行,谓之行入。见金刚三昧经上。
【佛学常见辞汇】
二入之一。(参见:二入)
【三藏法数】
谓众生深信本有真性,不一不异,不有不无,无己无他,凡圣不二,寂静无为,无有分别,因此深信能入于理,是名理入。
二入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理入,众生深信本具之理性,于理无所疑,谓之理入。二行入,依理起行,依行入理,谓之行入也。金刚三昧经上曰:达摩所说有理行二入。夫入道多途,要不出二种:一理入,二行入。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俱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舍妄归真,则圣凡等一,与理冥符而无分别,寂然无为,名曰理入。行入则有四者:一、报冤行,凡修道之人,若受冤苦之时,当念我往昔劫中,舍本逐末,流浪诸有,多起冤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之果熟,甘心忍受,都无冤诉。此心生时,与理相应,是体冤进道,故名报冤行。二、随缘行,众生无我,皆缘业转,苦乐齐受,若受胜报荣誉之事,皆是过去宿因之所感,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随缘,心不增减,八风不动,冥顺于道,谓之随缘行。三、无所求行,世人长迷,处处贪求,名之为求,智者悟真,安心无为,万有皆空,无所希求,是真无求,顺道而行,故谓之无所求行。四、称法行,性净之理名之为法,法体无悭贪,顺之而行檀,乃至法体明朗而无痴闇,顺之而行般若,如是称法而行六度,名为称法行。见少室六门第三门二种入。
【佛学常见辞汇】
理入和行入。理入是由理性著手,觅求真本,入佛知见;行入是由实践著手,实践修心,磨鍊意志。
理在绝言
【佛学大辞典】
(术语)言真理在言语道断中之义。又为当然不要道理言论之义。释家多用此语。本据未详。六要钞六曰:「大涅槃界第一义谛,妙境界相,理在绝言。」传通记糅钞七曰:「若据一家实者,佛加决定,方请加备,理在绝言。」
理佛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身之异名也,佛三身中报化二佛为事佛,法身佛为理佛。是通途之义也。【又】台家所立六即佛中之理即佛也。三恶之众生,亦具法性之理,与佛无异,是为理佛。又称素法身,唯具法身之理体而无功德之庄严也。天台观经疏曰:「言众生即是佛,理佛也。」
【佛学常见辞汇】
1。法身的别名。佛三身中报化二佛为事佛,法身佛为理佛。2。指天台宗所立六即佛中之理即佛。一切众生皆具佛性,与佛无异,是为理佛,又名素法身,即仅有法身之理体而无功德庄严之义。
理佛性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于行佛性而言。佛性之理体为理佛性,可开发其佛性之行业为行佛性。以法相宗立有永不成佛之众生,违于涅槃经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语,故于佛性立此二义而会之也。谓理佛性者,一切众生虽具,而行佛性者不遍于一切,故有成不成也。(参见:行佛性)
行佛性
【佛学大辞典】
(术语)有佛性,依之而发大行,感佛果,谓之行佛性,虽有佛性,但具其理,无起行之用,谓之理佛性。是法相宗所立。彼宗言:涅槃经所谓一切众生悉有佛性者,就理佛性而言。若据行佛性言之,则有一类之无性众生。唯识枢要一本曰:「涅槃据理性及行性中少分一切,唯说有一。」
理即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台家所立圆教六即位之第一。一切众生皆具中道佛性为理,此理具之位与究竟之佛果不二为即。即三恶道之众生,无一毫之善者,是理即也。(参见:六即)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六即)
六即
【佛学大辞典】
(名数)凡大乘菩萨之行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之五十二位,华严经等所说也。天台以之为别教菩萨之行位,而别立圆教菩萨之行位六即位:一、理即,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无佛性相常住也。又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也,理性虽如是,然以未闻之而不知之,是等凡夫,唯于理性与佛均,故云理即。二、名字即,或从知识,或从经卷,闻上所说一实菩提之道,而于名字中,通达解了,知一切皆为佛法,一切皆可成佛者。三、观行即,不惟解知名字,更进而依教修行,心观明了,理慧相应,所行如所言,所言如所行者。此位修随喜读诵等五品(法华之所说)观行,称为五品弟子位。四、相似即,始入别教所立之十信位,发类似真无漏之观行者。入此位,则得法华经所说六根清净之德,故称为六根清净位。五、分真即,依相似之观力,而发真智,始断一分之无明,而见佛性,开宝藏,显真如,名为发心住。于自此以后九住乃至等觉之四十一位,分破四十一品之无明,而分见法性者。六、究竟即,破第四十二之元品无明,发究竟圆满之觉智者,即妙觉也。六者次第前后之浅深,即者是之义,理位即是名字位,乃至即是究竟位,显前后为不二。虽由智(悟)情(迷)之浅深,有六种之别,然其体性不二即是。以六治上慢。以即免自屈也。止观一之三曰:「此六即者,始凡终圣。始凡故除疑怯,终圣故除慢大。」辅行一之三曰:「体不二义,故名为即。」又曰:「此六即义,起自一家深符旨,永无众过,暗禅者多增上慢,文字者推功上人,并由不晓六而复即。」观经妙宗钞上曰:「即者是义。」天台大师有六即义一卷。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六即佛,天台智者大师,立六即佛义,以示由凡夫修行,乃至佛果的位次,即一、理即佛,一切众生,虽轮回六道,日处尘劳烦恼中,与觉体相背,然而佛性功德,仍然具足,故名理即佛。二、名字即佛,或从知识处,或由经典中,得闻即心本具不生不灭的佛性,于名字中,通达了解,知一切法,皆为佛法,一切众生,皆可成佛,点头会意,豁尔有悟,故名名字即佛。三、观行即佛,这是圆教五品外凡位,不但解知名字,更进一步依教修观,知一切法皆是佛法,心观明了,理慧相应,故名观行即佛。四、相似即佛,这是圆教十信内凡位,初信断见惑,七信断思惑,八九十信断尘沙惑,在此位上的行者,于观行即中,愈观愈明,愈止愈寂,虽未真悟实證,而于理彷佛,有如真證,故名相似即佛。五、分證即佛,这是于十信后心,破一分无明,證一分三德,即入初住,而證法身,从此成法身大士,其间从初住起,各各破无明,證三德,至等觉共历四十一位,破四十一分,故名分證即佛。六、究竟即佛,这是从等觉,再破最后一分无明,则惑尽真纯,彻證即身本具的真如佛性,入妙觉位而成佛,故名究竟即佛。请参见附表说明十种位阶,及六种即佛。
(十种位阶)         (六种即佛)
1 凡夫位(对于佛法,闻信全无)────理 即
2 凡夫位(对于佛法,有闻有信)────名字即
3 五品弟子位───(外凡位)─────观行即
4 十信位─────(内凡位)─────相似即
5 十住位────┐
6 十行位    │
7 十回向位   ├(菩萨位)─────分證即
8 十地位    │
9 等觉位────┘
10 妙觉位─────(佛 位)─────究竟即
理即佛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六即佛之一、理即位之佛也。即理佛。惟具天然之佛性而无一毫之解行者,即极恶最下之凡夫也。然自理性言之。则与究竟之佛相即不二、故云理佛。四教仪曰:「今虽然即佛,此是理即,亦是素法身无其庄严,何关修證者也。」同集注下曰:「理即佛,贬之极也。以其全乏解行證即,但有理性自尔即也。」(参见:六即佛)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六即)
【三藏法数】
谓众生本具佛性之理,与诸如来无二无别。故涅槃经云:一切众生即是佛,是为理即佛。
六即佛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天台观行疏就佛而判六即:一、理佛,即理即位之佛,于三恶之众生身,无一毫之修善,唯具佛性者。二、名字佛,即名字即位之佛。宿福之人天,仅闻佛之名字者。三、观行佛,即观行即位之佛。四、相似佛,即相似即位之佛,于十信之位,彷佛證佛理而与真解同者。五、分證佛,即分真即位之佛,由初住至已上等觉,渐次破一品之无明,證一分之中道者。六、究竟佛,即究竟即位之佛,于妙觉之位,觉道究竟者。理佛即是名字佛,乃至即是究竟佛也。彼此六佛互相即,故云即。今但就佛而论六即,就实则十界悉具六即。观经疏妙宗钞上曰:「应知六即之义不专在佛,一切假实三乘人天,下至蛣蜣地狱色心,皆须六即辨其初后,所谓理蛣蜣乃至究竟蛣蜣,今释教主故就佛辨。」
【三藏法数】
(出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
六即佛者,约事故明六,约理故明即。即者,其体不二,名之为即。然明此六即者,或显法门高深,或明修行次第。若论六者,位次高下有序,则修行之人,不生上慢。若论即者,理体初后皆是,则修行之人,不生退屈。以理言之,即处常六,六处常即,盖由事理不二故也。
〔一、理即佛〕,谓众生本具佛性之理,与诸如来无二无别。故涅槃经云:一切众生即是佛,是为理即佛。
〔二、名字即佛〕,谓或从知识处闻,或从经卷中见,知此理性,即佛之名。于名字中,通达解了一切诸法皆是佛法,是为名字即佛。
〔三、观行即佛〕,谓既知一切法皆是佛法,必须心观明了,理慧相应,所行如所言,所言如所行,是为观行即佛,此五品位也。(理慧相应者,理即所观之理境,慧即能观之智慧。应者,当也。谓境智相当,则言行一致也。五品者,随喜品、读诵品、说法品、兼行六度品、正行六度品也。)
〔四、相似即佛〕,谓于观行即中,愈观愈明,愈止愈寂,虽未能真證其理,而于理彷佛有如真證,是为相似即佛,此十信位也。(愈观愈止者,观即观照,以观观昏也。止即止息,以止止散也。十信者,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护法心、回向心、戒心、愿心也。)
〔五、分證即佛〕,谓无明之惑,有四十一品,至此破一品无明,證一分中道,是为分證即佛。此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位也。(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十行者,欢喜行、饶益行、无瞋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也。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碍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等觉者,去后妙觉佛位,犹有一等,胜前诸位,得称觉也。)
〔六、究竟即佛〕,谓道穷妙觉,种智俱圆,是为究竟即佛,此极果妙觉佛也。(种智者,即一切种智也。妙觉者,觉体圆明,不可思议也。)
六即
【佛学大辞典】
(名数)凡大乘菩萨之行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之五十二位,华严经等所说也。天台以之为别教菩萨之行位,而别立圆教菩萨之行位六即位:一、理即,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无佛性相常住也。又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也,理性虽如是,然以未闻之而不知之,是等凡夫,唯于理性与佛均,故云理即。二、名字即,或从知识,或从经卷,闻上所说一实菩提之道,而于名字中,通达解了,知一切皆为佛法,一切皆可成佛者。三、观行即,不惟解知名字,更进而依教修行,心观明了,理慧相应,所行如所言,所言如所行者。此位修随喜读诵等五品(法华之所说)观行,称为五品弟子位。四、相似即,始入别教所立之十信位,发类似真无漏之观行者。入此位,则得法华经所说六根清净之德,故称为六根清净位。五、分真即,依相似之观力,而发真智,始断一分之无明,而见佛性,开宝藏,显真如,名为发心住。于自此以后九住乃至等觉之四十一位,分破四十一品之无明,而分见法性者。六、究竟即,破第四十二之元品无明,发究竟圆满之觉智者,即妙觉也。六者次第前后之浅深,即者是之义,理位即是名字位,乃至即是究竟位,显前后为不二。虽由智(悟)情(迷)之浅深,有六种之别,然其体性不二即是。以六治上慢。以即免自屈也。止观一之三曰:「此六即者,始凡终圣。始凡故除疑怯,终圣故除慢大。」辅行一之三曰:「体不二义,故名为即。」又曰:「此六即义,起自一家深符旨,永无众过,暗禅者多增上慢,文字者推功上人,并由不晓六而复即。」观经妙宗钞上曰:「即者是义。」天台大师有六即义一卷。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六即佛,天台智者大师,立六即佛义,以示由凡夫修行,乃至佛果的位次,即一、理即佛,一切众生,虽轮回六道,日处尘劳烦恼中,与觉体相背,然而佛性功德,仍然具足,故名理即佛。二、名字即佛,或从知识处,或由经典中,得闻即心本具不生不灭的佛性,于名字中,通达了解,知一切法,皆为佛法,一切众生,皆可成佛,点头会意,豁尔有悟,故名名字即佛。三、观行即佛,这是圆教五品外凡位,不但解知名字,更进一步依教修观,知一切法皆是佛法,心观明了,理慧相应,故名观行即佛。四、相似即佛,这是圆教十信内凡位,初信断见惑,七信断思惑,八九十信断尘沙惑,在此位上的行者,于观行即中,愈观愈明,愈止愈寂,虽未真悟实證,而于理彷佛,有如真證,故名相似即佛。五、分證即佛,这是于十信后心,破一分无明,證一分三德,即入初住,而證法身,从此成法身大士,其间从初住起,各各破无明,證三德,至等觉共历四十一位,破四十一分,故名分證即佛。六、究竟即佛,这是从等觉,再破最后一分无明,则惑尽真纯,彻證即身本具的真如佛性,入妙觉位而成佛,故名究竟即佛。请参见附表说明十种位阶,及六种即佛。
(十种位阶)         (六种即佛)
1 凡夫位(对于佛法,闻信全无)────理 即
2 凡夫位(对于佛法,有闻有信)────名字即
3 五品弟子位───(外凡位)─────观行即
4 十信位─────(内凡位)─────相似即
5 十住位────┐
6 十行位    │
7 十回向位   ├(菩萨位)─────分證即
8 十地位    │
9 等觉位────┘
10 妙觉位─────(佛 位)─────究竟即
理身理土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身中之法身,谓之理身,法身所住之土谓之理土。普贤观经名之为毗卢遮那(理身),常寂光(理土)。唯识论十名之为自性身(理身),法性土(理土)。立此身土之别,或以寂(理土)照(理身)或以理(理土)智(理身)或以性(理土)相(理身)要之为一法性上之义立也。见西方合论五、观经疏传通记一等。
理事
【佛学大辞典】
(术语)道理与事相也,是配于真俗,理为真谛,事为俗谛。释门归敬仪中曰:「入道多门不过理事。理谓道理,通圣心之远怀。事谓事局,约凡情之延度。」
【佛学常见辞汇】
理与事。理指真谛,事指俗谛,亦即无为的真体为理,有为的形相为事。
理事无碍观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华严宗所立法界三观之一。平等之真体为理,有为之形相为事。理如水,事如波,即于平等之理而有万差之事,即于万差之事而有平等之理。观如此事理交彻真俗圆融之义,谓之理事无碍观。(参见:十玄门)
【佛学常见辞汇】
华严宗所立三观之一。真如的理性能生万法,故万法就是真如,好像水就是波,波也就是水一样,这样作观,叫做理事无碍观。
【三藏法数】
谓性静明体曰理,形相分限曰事。故观广大之理,咸归一尘;即了一尘之色,通遍法界。是则融万象之虚相,全一真之明性。理事交彻,无碍圆融,故名理事无碍观。
理事无碍法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法界之一。同于理事无碍观。法界者,总称事理之法之语也。(参见:玄门)
【佛学常见辞汇】
四法界之一。与理事无碍观同。
【三藏法数】
谓理由事显,事揽理成,理事互融,故名理事无碍法界。
理事俱密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台密所立密教二种之一。(参见:理秘密教)
理秘密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日本台密于密教中立理秘密,事理俱密之二教,华严法华等之一乘教为理秘密,且立大日释迦同体之义。东密不许之也。菩提心义一末曰:「问:仁王经云五千女人现身成佛者,是于佛世闻仁王经而成佛也?菩萨处胎经云:魔梵释女皆不舍身,不受身,悉于现身成佛者,是于无佛世自观而成佛也。无量义经云:持是经者,即于此身得无生忍者,是于佛灭后持经而成佛也。云何惟真法中言即身成佛耶?若言此等即身成佛之人,皆修此观(真言观)则何故说此三摩地法之诸教中阙而不书?答:所言之真言法者,大日经义释谓梵音云曼怛罗。此云真言。龙树释论谓之密语。真语如语不妄不异之语。故名真言。故凡说真如法性之教,皆名真言,故凡法华等之诸大乘,皆名真言秘密教。唯法华等,虽皆说此三摩地法,而传法之菩萨,阙而不书。若于佛世,若于灭后,持经而心觉开解,则得成佛道。成佛道时,于内心观法,名三摩地。是名初住之即身成佛。问:何以知说诸真如法性,皆名真言秘密教耶?答:苏悉地经疏云有二种教:一显示教。二秘密教。显示教谓阿含深密等诸三乘教也。秘密教谓华严维摩法华涅槃等诸一乘教也。秘密教亦有二种:一理秘密教。谓彼华严等一乘教。唯说世俗胜义圆融无二。不说三密行相故。二事理俱密。谓大日金刚顶苏悉地经等能说世俗胜义圆融无二。亦说三密行故。」
理法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法身之一。就三身中之法身而分理智之二,所證之理体为理法身,能證之智慧为智法身。依新译家则理法身者无为而本有,智法身者有为而新成。依旧译家则理智皆为无为,法性本有寂照之二用,以寂之义为理法身,取照之义为智法身。最胜王经二曰:「唯有如如如如智,是名法身。」
【佛学常见辞汇】
二法身之一。(参见:二法身)
【三藏法数】
理即性德也。谓性净明体,本来离念,等虚空界,无所不遍。诸佛众生皆同一相,是名理法身。
二法身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种种。(参见:法身)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五种(一)金光明经所说。一理法身,本觉之理性,诸佛众生所具,同一如如之理也。但在众生,为无明隐没,在诸佛为始觉之智显现者,名之为理法身。二智法身,始觉究竟如如之智也。始觉之智究满,与本觉之理契合者,名之曰智法身。金光明经曰:「唯有如如如如智,是名法身。」(如如者平等之义)。(二)菩萨璎珞经所说。一果极法身,即法性法身也。二应化法身,即方便法身也。璎珞经下曰:「有二法身:一果极法身,二应化法身。其应化法身如影随形,以果身常故应身亦常。」(三)璎珞经所说。一自性法身,即前之真身也。二应化法身,即前之应身也,以应化而名法身者,全揽法身为应化也。是依理事不二之大乘实相。璎珞经上曰:「从初地至后一地,有果报神变二种法身:一法性身,二应化法身。」(四)昙鸾所立。一法性法身,證得法性理体之佛之真身也,摄于三身中之法身报身中。二方便法身,由法性法身,示现众生化益方便之佛之应化身也。此二法身即真应之二身,法性生身之二身也。论注下曰:「诸佛菩萨有二种法身:一者法性法身,二者方便法身。由法性法身生方便法身,由方便法身出法性法身。此二法身异而不可分,一而不可同。」(五)元照所立。一理法身,如来所證之真理也。二事法身,戒定慧等五分之功德法也,是大小二乘相对之二法身也。资持记上一之三曰:「法身亦二:一理法身,即所證理显。二事法身,即五分德圆。」
【佛学常见辞汇】
1。金光明经所说的理法身和智法身。理法身者,诸佛与众生同具的本觉理性,在众生为无明所隐没,在诸佛则为始觉之智而显现;智法身者,始觉之智究竟,与本觉之理契合。2。菩萨璎珞经所说的果极法身和应化法身。果极法身就是法性法身;应化法身就是方便法身。3。璎珞经所说的自性法身与应化法身。自性法身就是真身;应化法身就是应身。4。昙鸾所立的法性法身和方便法身。法性法身是證得法性理体之佛的真身,摄在三身中之法身与报身中;方便法身即是由法性法身而示现的种种方便化益众生的应化身。5。元照所立的理法身和事法身。理法身就是如来所證的真理;事法身就是戒定慧等五分功德法。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理法身〕,理即性德也。谓性净明体,本来离念,等虚空界,无所不遍。诸佛众生皆同一相,是名理法身。
〔二、智法身〕,智即修德也。谓究竟始觉之智,契合清净本觉之理。理智互融,色心不二,智所现故,是名智法身。
【三藏法数】
(出无著论)
〔一、智相法身〕,谓具足智慧,方能演说诸法,是则说法为智慧之相,由此智相,得至法身住处,故名智相法身。
〔二、福相法身〕,谓以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不如受持一四句偈,故金刚经云: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人演说,其福胜彼。由此福相,得至法身住处,故名福相法身。(七宝者,金、银、琉璃、玻璃、砗磲、码瑙、赤真珠也。)
【三藏法数】
(出起信论疏)
〔一、言说法身〕,谓法身无相,本离言说,虽离言说,非言莫显,故名言说法身。
〔二、證得法身〕,谓法身体遍,物物皆具,但以迷故,不能究显,若不造修,何由證得。故以始觉之心,契于本觉之理,始本不二,即究竟觉;是名證得法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