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无碍法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种法身之一。(参见:法身)
(术语)三种法身之一。(参见:法身)
法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之真身也。其释名性相二宗各异其义。相宗据唯识论谓法身有总相法身与别相法身二种,总相法身者,兼理智二法,与金光明之如如及如如智,谓为法身之义同,是以所證之真如与能照之真觉为法身也。以三身言之,则自性身与自受用报身之二身合见。依此义释之,则法身为理智显现,有为(智)无为(理)一切功德法体性之所依,故名法身。又成就庄严一切之功德法,故言法身。唯识论十曰:「此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中略)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为法身,二转依果皆摄此故。」别相法身者,即三身中之自性身,唯为清净法界之真如也。此真如为佛之自性,故名自性身,又此真如具真常之功德(是无为也),为一切有为无为功德法之所依,故亦名法身。惟不得言成就庄严功德法,故名为法身,何则?以此法唯为理之法身,不含摄有为之功德(即智法身)也。唯识论十曰:「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佛地论七曰:「力无畏等诸功德法所依止,故亦名法身。」述记十末曰:「离所知障,具无边德,名为法身,(中略)功德法依名法身。」唯识枢要上本曰:「出缠位功德法本,名曰法身。」义林章七本曰:「成唯识说,清净法界为自性身。庄严论等说,自性身本性常故。赞佛论说,佛自性身无生灭故。」若依性宗之义,则真如之理性,有真实觉知之相,理智不二,与真如之无为同,真智亦无为也。又性相不二故,真如即法性,则真智亦法性也。此理智不二法性之隐,谓之如来藏,积始觉之功,显其法性,谓之法身。即言以法性成身,故名法身。或言以法性显现之有为无为一切功德法成就庄严之身,故名法身。胜鬘经曰:「世尊!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思议佛法成就。说如来法身,如是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同宝窟下末曰:「法身者,即是实相真如法也。此实相正法隐,名如来藏。此实相法显,故名身。唯是一实相法,约隐显不同,故有藏之与身。又法者,谓诸功德法,法之所依名身。故摄论云:与功德法相应,名法身。」嘉祥法华疏四曰:「以正法为身,故曰法身。」起信论曰:「从本已来,自性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具足如是过于恒沙不离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中略)满足无有所少义故,名为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同义记下本曰:「隐时能出生如来,名如来藏。显时为万德依止,名为法身。」维摩经慧远疏曰:「佛以一切功德法成,故名法身。」法华玄义七曰:「本有四德隐名如来藏,修成四德显名为法身。」大乘义章十八曰:「言法身者,解有两义:一显本法性,以成其身,名为法身。二以一切诸功德法而成身,故名为法身。」梵Dharmaka%ya。
【佛学常见辞汇】
佛三身之一,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诸佛所證的真如法性之身。
【佛学次第统编】
大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体依聚义,总说名身,故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名法身。如是法身,有三相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此又有二:一自受用,二他受用。三变化身。义见后章,兹不复及。
【三藏法数】
法身者,谓本有法性之身,若佛出世及不出世,常住不动,无有变易也。
【三藏法数】
谓始从初住,显出法性之理,乃至妙觉极果,理聚方圆,是名法身。(初住者,即十住位中初之一住也。妙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故名妙觉。理聚方圆者,妙觉所證,法性之理方始圆满也。)
【三藏法数】
谓如来法性真常,湛然清净,周遍法界。经云:佛以法为身,清净如虚空,是名法身。
【三藏法数】
法身者,谓所證无漏法界之体,而为法身也。菩萨知诸众生心之所乐,即以法界身作自身,亦作众生身,乃至虚空身也。(无漏者,谓惑业净尽,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术语)佛之真身也。其释名性相二宗各异其义。相宗据唯识论谓法身有总相法身与别相法身二种,总相法身者,兼理智二法,与金光明之如如及如如智,谓为法身之义同,是以所證之真如与能照之真觉为法身也。以三身言之,则自性身与自受用报身之二身合见。依此义释之,则法身为理智显现,有为(智)无为(理)一切功德法体性之所依,故名法身。又成就庄严一切之功德法,故言法身。唯识论十曰:「此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中略)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为法身,二转依果皆摄此故。」别相法身者,即三身中之自性身,唯为清净法界之真如也。此真如为佛之自性,故名自性身,又此真如具真常之功德(是无为也),为一切有为无为功德法之所依,故亦名法身。惟不得言成就庄严功德法,故名为法身,何则?以此法唯为理之法身,不含摄有为之功德(即智法身)也。唯识论十曰:「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佛地论七曰:「力无畏等诸功德法所依止,故亦名法身。」述记十末曰:「离所知障,具无边德,名为法身,(中略)功德法依名法身。」唯识枢要上本曰:「出缠位功德法本,名曰法身。」义林章七本曰:「成唯识说,清净法界为自性身。庄严论等说,自性身本性常故。赞佛论说,佛自性身无生灭故。」若依性宗之义,则真如之理性,有真实觉知之相,理智不二,与真如之无为同,真智亦无为也。又性相不二故,真如即法性,则真智亦法性也。此理智不二法性之隐,谓之如来藏,积始觉之功,显其法性,谓之法身。即言以法性成身,故名法身。或言以法性显现之有为无为一切功德法成就庄严之身,故名法身。胜鬘经曰:「世尊!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思议佛法成就。说如来法身,如是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同宝窟下末曰:「法身者,即是实相真如法也。此实相正法隐,名如来藏。此实相法显,故名身。唯是一实相法,约隐显不同,故有藏之与身。又法者,谓诸功德法,法之所依名身。故摄论云:与功德法相应,名法身。」嘉祥法华疏四曰:「以正法为身,故曰法身。」起信论曰:「从本已来,自性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具足如是过于恒沙不离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中略)满足无有所少义故,名为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同义记下本曰:「隐时能出生如来,名如来藏。显时为万德依止,名为法身。」维摩经慧远疏曰:「佛以一切功德法成,故名法身。」法华玄义七曰:「本有四德隐名如来藏,修成四德显名为法身。」大乘义章十八曰:「言法身者,解有两义:一显本法性,以成其身,名为法身。二以一切诸功德法而成身,故名为法身。」梵Dharmaka%ya。
【佛学常见辞汇】
佛三身之一,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诸佛所證的真如法性之身。
【佛学次第统编】
大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体依聚义,总说名身,故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名法身。如是法身,有三相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此又有二:一自受用,二他受用。三变化身。义见后章,兹不复及。
【三藏法数】
法身者,谓本有法性之身,若佛出世及不出世,常住不动,无有变易也。
【三藏法数】
谓始从初住,显出法性之理,乃至妙觉极果,理聚方圆,是名法身。(初住者,即十住位中初之一住也。妙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故名妙觉。理聚方圆者,妙觉所證,法性之理方始圆满也。)
【三藏法数】
谓如来法性真常,湛然清净,周遍法界。经云:佛以法为身,清净如虚空,是名法身。
【三藏法数】
法身者,谓所證无漏法界之体,而为法身也。菩萨知诸众生心之所乐,即以法界身作自身,亦作众生身,乃至虚空身也。(无漏者,谓惑业净尽,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理善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事理二善之一。事理者浅深之意也。灭事恶之浅近之善为事善,灭理惑之深妙之善为理善。法华玄义五曰:「生界内事善说三藏位,生界内理善说通教位,生界外事善说别教位,生界外理善说圆教位。」(参见:二善)
(术语)事理二善之一。事理者浅深之意也。灭事恶之浅近之善为事善,灭理惑之深妙之善为理善。法华玄义五曰:「生界内事善说三藏位,生界内理善说通教位,生界外事善说别教位,生界外理善说圆教位。」(参见:二善)
二善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定善,定心所修之善业也。息虑凝心观净土之依正二报也。二、散善,散心所修之善业也。策身口意废恶修善也。唐善导释观经以此二善,以十三观为定善,以三福为散善。谓一经之所明,不出定散之二善也。观经疏玄义分曰:「其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又】一、未生善,戒定慧等诸善法未曾修习者。二、已生善,戒定慧等诸善法已曾修习者。见智度论四十八。又,事理善,藏教为界内之事善,通教为界内之理善,别教为界外之事善,圆教为界外之理善。是浅深相对而分事理也。见法华玄义五上。
【三藏法数】
(出大智度论)
〔一、未生善〕,谓戒定慧等诸善之法,未曾修习,是名未生善。善若未生,当勤修习,令其得生也。
〔二、已生善〕,谓戒定慧等诸善之法,已曾修习,名已生善。善若已生,当勤修习,令其增长也。
(名数)一、定善,定心所修之善业也。息虑凝心观净土之依正二报也。二、散善,散心所修之善业也。策身口意废恶修善也。唐善导释观经以此二善,以十三观为定善,以三福为散善。谓一经之所明,不出定散之二善也。观经疏玄义分曰:「其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又】一、未生善,戒定慧等诸善法未曾修习者。二、已生善,戒定慧等诸善法已曾修习者。见智度论四十八。又,事理善,藏教为界内之事善,通教为界内之理善,别教为界外之事善,圆教为界外之理善。是浅深相对而分事理也。见法华玄义五上。
【三藏法数】
(出大智度论)
〔一、未生善〕,谓戒定慧等诸善之法,未曾修习,是名未生善。善若未生,当勤修习,令其得生也。
〔二、已生善〕,谓戒定慧等诸善之法,已曾修习,名已生善。善若已生,当勤修习,令其增长也。
理惑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于事惑而言。我见边见等见惑,迷惑于四谛之理,谓之理惑。贪瞋等思惑,迷惑于世间之事相,谓之事惑(就藏通二教而论)。又根本无明之惑,能障覆中道之理,使不显发,谓之理惑。见思之惑,能覆空寂之理,尘沙之惑,能障化导之事相,谓之事惑(就别圆二教而论)。见玄义释签六。【又】所證之理与所断之惑也。玄义释签一曰:「理惑体一,境智如如。」
【佛学常见辞汇】
1。道理上的迷惑错误,如迷惑于四谛的道理是。2。根本无明之惑,能障碍和覆蔽中道的道理,而使中道的道理不能显发,叫做理惑。
【三藏法数】
谓根本无明之惑,能障覆中道之理,不能显发,是名理惑。
(术语)对于事惑而言。我见边见等见惑,迷惑于四谛之理,谓之理惑。贪瞋等思惑,迷惑于世间之事相,谓之事惑(就藏通二教而论)。又根本无明之惑,能障覆中道之理,使不显发,谓之理惑。见思之惑,能覆空寂之理,尘沙之惑,能障化导之事相,谓之事惑(就别圆二教而论)。见玄义释签六。【又】所證之理与所断之惑也。玄义释签一曰:「理惑体一,境智如如。」
【佛学常见辞汇】
1。道理上的迷惑错误,如迷惑于四谛的道理是。2。根本无明之惑,能障碍和覆蔽中道的道理,而使中道的道理不能显发,叫做理惑。
【三藏法数】
谓根本无明之惑,能障覆中道之理,不能显发,是名理惑。
理窟
【佛学大辞典】
(杂语)道理之窟也,宋高僧传七曰:「谓之义天,则明星有烂。谓之理窟,则善门无关。」续高僧传十曰:「理窟更深,浮囊不舍。」
(杂语)道理之窟也,宋高僧传七曰:「谓之义天,则明星有烂。谓之理窟,则善门无关。」续高僧传十曰:「理窟更深,浮囊不舍。」
理障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障之一。根本无明,碍正知见而不达本觉真如之理,谓之理障。圆觉经曰:「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碍正知见。二者事障,续诸生死。」
【佛学常见辞汇】
邪见能碍正知见,障大菩提,名理障,为二障之一。
【三藏法数】
谓本觉心源,湛然清净,由无明妄染,碍正知见,不达真如之理,是名理障。
(术语)二障之一。根本无明,碍正知见而不达本觉真如之理,谓之理障。圆觉经曰:「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碍正知见。二者事障,续诸生死。」
【佛学常见辞汇】
邪见能碍正知见,障大菩提,名理障,为二障之一。
【三藏法数】
谓本觉心源,湛然清净,由无明妄染,碍正知见,不达真如之理,是名理障。
理尽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照解极理之禅定也。新译仁王经中曰:「为三界主,修不可称不可说法明门,得理尽三昧。」同良贲疏中上曰:「照解离极,故名理尽。」
(术语)照解极理之禅定也。新译仁王经中曰:「为三界主,修不可称不可说法明门,得理尽三昧。」同良贲疏中上曰:「照解离极,故名理尽。」
理趣分
【佛学大辞典】
(经名)具名般若理趣分。般若十六会中之第十会,大般若经第五百七十八卷是也。与密部之理趣经大同。
(经名)具名般若理趣分。般若十六会中之第十会,大般若经第五百七十八卷是也。与密部之理趣经大同。
理趣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又云般若理趣经。大乐金刚不空真言三摩耶经之异名也。有不空译之理趣释二卷,日本弘法之理趣经开题五卷,亮典之纯秘钞三卷。【又】金刚智所译金刚顶瑜伽理趣般若经一卷之略名。是般若经之异译也。
(经名)又云般若理趣经。大乐金刚不空真言三摩耶经之异名也。有不空译之理趣释二卷,日本弘法之理趣经开题五卷,亮典之纯秘钞三卷。【又】金刚智所译金刚顶瑜伽理趣般若经一卷之略名。是般若经之异译也。
理趣会
【佛学大辞典】
(术语)金刚界九会曼陀罗之一。有十七尊以诸尊住于理趣三昧而名。(参见:九会曼陀罗)
(术语)金刚界九会曼陀罗之一。有十七尊以诸尊住于理趣三昧而名。(参见:九会曼陀罗)
理趣释
【佛学大辞典】
(书名)具名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二卷,唐不空译。解释密部之理趣经。
(书名)具名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二卷,唐不空译。解释密部之理趣经。
理趣释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理趣释之异名。
(经名)理趣释之异名。
理趣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诵读理趣经式。一心行此法,故名三昧。有显密之二行。显行者,读玄奘译之般若理趣分,密行者,读不空译之理趣经。
(术语)诵读理趣经式。一心行此法,故名三昧。有显密之二行。显行者,读玄奘译之般若理趣分,密行者,读不空译之理趣经。
理趣礼忏
【佛学大辞典】
(术语)理趣三昧也。行理趣三昧者为礼忏,故云礼忏。
(术语)理趣三昧也。行理趣三昧者为礼忏,故云礼忏。
理实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与实理同。
(术语)与实理同。
理论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于事论而言。就差别之事相而论,谓之事论,就平等之理性而论,谓之理论。法华玄义六曰:「理论则同如是故不异,事论有机应是故不一。」
【佛学常见辞汇】
以千差万别之事相作讨论,叫做事论,若以平等之理体作讨论,即叫做理论。
(术语)对于事论而言。就差别之事相而论,谓之事论,就平等之理性而论,谓之理论。法华玄义六曰:「理论则同如是故不异,事论有机应是故不一。」
【佛学常见辞汇】
以千差万别之事相作讨论,叫做事论,若以平等之理体作讨论,即叫做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