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8,分13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界内理教
界外理教
真理
真实理门
迷理
般若理趣分
般若理趣经
般若理趣释
般若波罗蜜多理趣经
偏真空理
深理
情有理无
理
理一
佛类词典(续上)
突瑟几理多界内理教
界外理教
真理
真实理门
迷理
般若理趣分
般若理趣经
般若理趣释
般若波罗蜜多理趣经
偏真空理
深理
情有理无
理
理一
突瑟几理多
【佛学大辞典】
(术语)Dus!kr!ta又作突膝吉栗多。突吉罗之具名。(参见:突吉罗)
(术语)Dus!kr!ta又作突膝吉栗多。突吉罗之具名。(参见:突吉罗)
界内理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天台谓通教。彼教事相之谈逊于藏教,穷理稍深,达为生即无生,空即不空,故褒之为界内理教。
【佛学常见辞汇】
指天台宗所说的通教。通教谈论事相虽然逊于藏教,但穷理较深,达于生即无生,空即不空,故褒之为界内理教。
(术语)天台谓通教。彼教事相之谈逊于藏教,穷理稍深,达为生即无生,空即不空,故褒之为界内理教。
【佛学常见辞汇】
指天台宗所说的通教。通教谈论事相虽然逊于藏教,但穷理较深,达于生即无生,空即不空,故褒之为界内理教。
界外理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天台之圆教也。圆教之菩萨迷理轻,故不借事事之方便,直谈一切万法为中道实相之妙理,谓之界外理教。玄义三上曰:「圆教佛与菩萨,俱观界外十二因缘理。」又曰:「无作迷中轻,故从理得名。」
【佛学常见辞汇】
指天台宗所说的圆教。圆教的菩萨迷理较轻,故不假借分别事物的方便,而直谈一切万法为中道实相的妙理,谓之界外理教。
(术语)天台之圆教也。圆教之菩萨迷理轻,故不借事事之方便,直谈一切万法为中道实相之妙理,谓之界外理教。玄义三上曰:「圆教佛与菩萨,俱观界外十二因缘理。」又曰:「无作迷中轻,故从理得名。」
【佛学常见辞汇】
指天台宗所说的圆教。圆教的菩萨迷理较轻,故不假借分别事物的方便,而直谈一切万法为中道实相的妙理,谓之界外理教。
真理
【佛学大辞典】
(术语)显教对于有为之事相而谓无为之真如为真理,密教以摄持之义为理,有为之事相各摄持其体而不乱杂,谓之理,指其法之不生谓之真。即是胎藏界之十界曼荼罗也。
【佛学常见辞汇】
永真实不变的道理。
【俗语佛源】
知识能与真实情况相符合,或不悖于逻辑法则,都可以称为真理。在佛教显教中,对于有为的事相而称无为的真如(万法之体)为「真理」。密教以有为的事相各摄持其体而不乱不杂谓之「理」,其法之本不生谓之「真」,也就是胎藏界的十界曼荼罗。唐·方干《游竹林寺》诗云:「闻僧说真理,烦恼自然轻。」后来,真理一词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如: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在我国藏族地区有「阳光之下阴影藏不住身;真理面前谬误站不住脚」的谚语。蒙族有「盐是咸的,但对菜肴不可少;真理是苦的,但对未来有益处」的俗谚。(无名氏)
(术语)显教对于有为之事相而谓无为之真如为真理,密教以摄持之义为理,有为之事相各摄持其体而不乱杂,谓之理,指其法之不生谓之真。即是胎藏界之十界曼荼罗也。
【佛学常见辞汇】
永真实不变的道理。
【俗语佛源】
知识能与真实情况相符合,或不悖于逻辑法则,都可以称为真理。在佛教显教中,对于有为的事相而称无为的真如(万法之体)为「真理」。密教以有为的事相各摄持其体而不乱不杂谓之「理」,其法之本不生谓之「真」,也就是胎藏界的十界曼荼罗。唐·方干《游竹林寺》诗云:「闻僧说真理,烦恼自然轻。」后来,真理一词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如: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在我国藏族地区有「阳光之下阴影藏不住身;真理面前谬误站不住脚」的谚语。蒙族有「盐是咸的,但对菜肴不可少;真理是苦的,但对未来有益处」的俗谚。(无名氏)
真实理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相宗所立二门之一。(参见:随转理门)
(术语)法相宗所立二门之一。(参见:随转理门)
迷理
【佛学大辞典】
(术语)无明有迷事迷理二。闇于法性之真理云迷理。(参见:迷事)
(术语)无明有迷事迷理二。闇于法性之真理云迷理。(参见:迷事)
迷事
【佛学大辞典】
(术语)无明有迷事与迷理之二,不达缘起之诸法,云迷事。行事钞一上曰:「迷事者障俗谛故,迷理者障真谛故。」
(术语)无明有迷事与迷理之二,不达缘起之诸法,云迷事。行事钞一上曰:「迷事者障俗谛故,迷理者障真谛故。」
般若理趣分
【佛学大辞典】
(经名)大般若十六会中第十会,谓之般若理趣分(第五百七十八卷),是为说实相般若之深旨者。故名为理趣分。别行之为教宗之课诵,有慈恩之释三卷。名为理趣分述赞。此经与蜜藏中之般若理趣经其说相酷似。故密家言理趣分说理趣经中浅略之行相也。
(经名)大般若十六会中第十会,谓之般若理趣分(第五百七十八卷),是为说实相般若之深旨者。故名为理趣分。别行之为教宗之课诵,有慈恩之释三卷。名为理趣分述赞。此经与蜜藏中之般若理趣经其说相酷似。故密家言理趣分说理趣经中浅略之行相也。
般若理趣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之异名,般若理趣释为解释此经者。
(经名)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之异名,般若理趣释为解释此经者。
般若理趣释
【佛学大辞典】
(经名)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之略名。是不空所译。又有金刚智译之理趣般若经。其异译也。
(经名)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之略名。是不空所译。又有金刚智译之理趣般若经。其异译也。
般若波罗蜜多理趣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摩耶经之异名。
(经名)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摩耶经之异名。
偏真空理
【佛学大辞典】
(术语)同上。
(术语)同上。
深理
【佛学大辞典】
(术语)深妙之真理也。唯识论一曰:「唯识深妙理中得如实解,」天台观经疏曰:「亦从深理生。」
(术语)深妙之真理也。唯识论一曰:「唯识深妙理中得如实解,」天台观经疏曰:「亦从深理生。」
情有理无
【佛学大辞典】
(术语)我法二者仅存迷情之见,于理为无体也。即遍计所执性。
【三藏法数】
情有理无者,即空观对遣有执也。谓观遍计所执,于情则有,于理则无,唯虚妄起,都无体用,正应除遣也。
(术语)我法二者仅存迷情之见,于理为无体也。即遍计所执性。
【三藏法数】
情有理无者,即空观对遣有执也。谓观遍计所执,于情则有,于理则无,唯虚妄起,都无体用,正应除遣也。
理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事之对也。指平等之方面。于表面难认识于本体有一定不变之理存。如不见木石为木石,观为因缘所生法也。四教仪曰:「良以如来依理而立言,遂令群生修行而證理,故佛圣教出世法。」
【佛学常见辞汇】
理性,亦即万有永恒不变的真体。(参见:理事)
【佛学次第统编】
一念三千 一念具三千世间。
三千世间 千如各有三世间。
三世间 众生、国土、五阴。
千如 百界各具十如是。
十如是 如是相、乃至如是本末究竟等。
百界 十界、各具十界。
十界 六凡、四圣。
六凡 地狱、畜生、饿鬼、修罗、人、天。
四圣 声闻、缘觉、菩萨、佛。
又十法界 五凡、五圣。
五凡 地狱、饿鬼、畜生、人、阿修天。
五圣 声闻、缘觉、菩萨、权佛、实佛。
四法界 事、理、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五法界 有为、无为、亦有无为、非有无为、无障碍。
一真法界 略。
法界三观 真空、无碍、含容。
真空观四句 会色归空、乃至泯绝无寄。
真空观十门 色非断空、乃至泯绝无寄。
无碍观十门 理遍于事、乃至事法非理。
含容观十门 理如事法、乃至普融无碍。
交涉门四句 一摄一、一入一等。
相即门四句 摄一入一等。
普容门两种四句 初重、二重。
普容门初重四句 一法摄一入一等。
普容门二重四句 一切摄一入一等。
十玄门 同时具足相应,乃至主伴圆明具德。
六相 总、别、同、异、成、坏。
诸法混融无碍十故 唯心所现、乃至神通解脱。
一心 略。
三大 体、相、用。
二门 真如、生灭。
二谛 真、俗。
三谛 真、俗、中。
三观 空、假、中。
三假 因成、相续、相待。
八不 不生乃至不出。
二无我 人、法。
二空 境、识。
四不生 不自、他、共、无因。
十住心 异生羝羊、乃至秘密庄严。
四曼 大、三、法、羯。
三密 身、口、意。
无相 略。
法性 略。
法相 略。
唯识 略。
缘起 略。
十真如 遍行、乃至业自在等所依。
安立非安立二真如 安立、非安立。
不变随缘二真如 不变、随缘。
二如来藏 空、不空。
三如来藏 隐覆、含摄、出生。
一理 略。
第一义 略。
一实谛 略。
一实相印 略。
一实境界 略。
一法界 略。
一真法界 略。
一藏 略。
一致 略。
一源 略。
一体 略。
一如 略。
一因 略。
(术语)事之对也。指平等之方面。于表面难认识于本体有一定不变之理存。如不见木石为木石,观为因缘所生法也。四教仪曰:「良以如来依理而立言,遂令群生修行而證理,故佛圣教出世法。」
【佛学常见辞汇】
理性,亦即万有永恒不变的真体。(参见:理事)
【佛学次第统编】
一念三千 一念具三千世间。
三千世间 千如各有三世间。
三世间 众生、国土、五阴。
千如 百界各具十如是。
十如是 如是相、乃至如是本末究竟等。
百界 十界、各具十界。
十界 六凡、四圣。
六凡 地狱、畜生、饿鬼、修罗、人、天。
四圣 声闻、缘觉、菩萨、佛。
又十法界 五凡、五圣。
五凡 地狱、饿鬼、畜生、人、阿修天。
五圣 声闻、缘觉、菩萨、权佛、实佛。
四法界 事、理、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五法界 有为、无为、亦有无为、非有无为、无障碍。
一真法界 略。
法界三观 真空、无碍、含容。
真空观四句 会色归空、乃至泯绝无寄。
真空观十门 色非断空、乃至泯绝无寄。
无碍观十门 理遍于事、乃至事法非理。
含容观十门 理如事法、乃至普融无碍。
交涉门四句 一摄一、一入一等。
相即门四句 摄一入一等。
普容门两种四句 初重、二重。
普容门初重四句 一法摄一入一等。
普容门二重四句 一切摄一入一等。
十玄门 同时具足相应,乃至主伴圆明具德。
六相 总、别、同、异、成、坏。
诸法混融无碍十故 唯心所现、乃至神通解脱。
一心 略。
三大 体、相、用。
二门 真如、生灭。
二谛 真、俗。
三谛 真、俗、中。
三观 空、假、中。
三假 因成、相续、相待。
八不 不生乃至不出。
二无我 人、法。
二空 境、识。
四不生 不自、他、共、无因。
十住心 异生羝羊、乃至秘密庄严。
四曼 大、三、法、羯。
三密 身、口、意。
无相 略。
法性 略。
法相 略。
唯识 略。
缘起 略。
十真如 遍行、乃至业自在等所依。
安立非安立二真如 安立、非安立。
不变随缘二真如 不变、随缘。
二如来藏 空、不空。
三如来藏 隐覆、含摄、出生。
一理 略。
第一义 略。
一实谛 略。
一实相印 略。
一实境界 略。
一法界 略。
一真法界 略。
一藏 略。
一致 略。
一源 略。
一体 略。
一如 略。
一因 略。
理事
【佛学大辞典】
(术语)道理与事相也,是配于真俗,理为真谛,事为俗谛。释门归敬仪中曰:「入道多门不过理事。理谓道理,通圣心之远怀。事谓事局,约凡情之延度。」
【佛学常见辞汇】
理与事。理指真谛,事指俗谛,亦即无为的真体为理,有为的形相为事。
(术语)道理与事相也,是配于真俗,理为真谛,事为俗谛。释门归敬仪中曰:「入道多门不过理事。理谓道理,通圣心之远怀。事谓事局,约凡情之延度。」
【佛学常见辞汇】
理与事。理指真谛,事指俗谛,亦即无为的真体为理,有为的形相为事。
理一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华四一之一。(参见:四一)
【三藏法数】
理即中道一实相之理也。此实相之理,诸佛众生体性平等,无有增减。但众生体虽本具,全体在迷。唯诸佛觉知如实之相,乘此实道,出应于世,要令众生得此实相。故经云: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又云:诸佛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之知见,即理一也。(一大事因缘者,即一实相也。其性广博名大,诸出世之仪式,故名事,众生有此机感故名因,佛乘机而应,故名缘。)
(术语)法华四一之一。(参见:四一)
【三藏法数】
理即中道一实相之理也。此实相之理,诸佛众生体性平等,无有增减。但众生体虽本具,全体在迷。唯诸佛觉知如实之相,乘此实道,出应于世,要令众生得此实相。故经云: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又云:诸佛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之知见,即理一也。(一大事因缘者,即一实相也。其性广博名大,诸出世之仪式,故名事,众生有此机感故名因,佛乘机而应,故名缘。)
四一
【佛学大辞典】
(术语)依台家之释,开显法华经方便品中五佛之一乘,就教行人理四者,各明唯一无二之旨,故称之为四一之开显。一教,能诠之经典也,能诠之经典唯说一佛乘,谓之教一。经曰:「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馀乘若二若三。」是其證也。二行,依其教而修之行法也。其行法唯为菩萨之大行,谓之行一。经曰:「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知见示悟众生。」是其證也。三人,为开其佛知见而修行法之人也。其人唯为菩萨,谓之人一。经曰:「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是其證也。四理,依行而开佛知见之所證也。其所證唯为诸法实相之一理,谓之理一。经曰:「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是其證也。见法华文句四。
【佛学常见辞汇】
天台宗开显法华经有四种的独一无二,叫做四一之开显。一、教,法华经所说的教法,只说一佛乘,叫做教一;二、行,法华经所说的修行方法,都是菩萨的大行,叫做行一;三、人,修行法华经所说行法的人,都是开其佛知见的菩萨,叫做人一;四、理,依行而开佛知见的人,所證都是诸法实相,叫做理一。
【三藏法数】
(出法华经文句)
〔一、理一〕,理即中道一实相之理也。此实相之理,诸佛众生体性平等,无有增减。但众生体虽本具,全体在迷。唯诸佛觉知如实之相,乘此实道,出应于世,要令众生得此实相。故经云: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又云:诸佛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之知见,即理一也。(一大事因缘者,即一实相也。其性广博名大,诸出世之仪式,故名事,众生有此机感故名因,佛乘机而应,故名缘。)
〔二、行一〕,行即所修一乘之妙行也。谓实相之理,自非一乘妙行莫能證得。故经云: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又云:诸有所作,常为一事,事即是行,故名行一也。
〔三、人一〕,人即所化之众生也。佛出世之意,但为教化菩萨,成就佛道。盖由机器不纯,不得已而权施三乘之教,渐令入大故。至法华,即开三乘之权,而显一乘之实。三乘之人,同是菩萨之人,故名人一也。(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
〔四、教一〕,教谓圆顿妙教,即一佛乘也。如来于前四时,随顺机缘,不得已而权说诸乘。至于法华,开显权即是实。故经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故名教一也。(四时者,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也。无二者,谓无藏教、通教之二也。无三者,谓无藏教、通教、别教之三也。)
(术语)依台家之释,开显法华经方便品中五佛之一乘,就教行人理四者,各明唯一无二之旨,故称之为四一之开显。一教,能诠之经典也,能诠之经典唯说一佛乘,谓之教一。经曰:「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馀乘若二若三。」是其證也。二行,依其教而修之行法也。其行法唯为菩萨之大行,谓之行一。经曰:「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知见示悟众生。」是其證也。三人,为开其佛知见而修行法之人也。其人唯为菩萨,谓之人一。经曰:「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是其證也。四理,依行而开佛知见之所證也。其所證唯为诸法实相之一理,谓之理一。经曰:「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是其證也。见法华文句四。
【佛学常见辞汇】
天台宗开显法华经有四种的独一无二,叫做四一之开显。一、教,法华经所说的教法,只说一佛乘,叫做教一;二、行,法华经所说的修行方法,都是菩萨的大行,叫做行一;三、人,修行法华经所说行法的人,都是开其佛知见的菩萨,叫做人一;四、理,依行而开佛知见的人,所證都是诸法实相,叫做理一。
【三藏法数】
(出法华经文句)
〔一、理一〕,理即中道一实相之理也。此实相之理,诸佛众生体性平等,无有增减。但众生体虽本具,全体在迷。唯诸佛觉知如实之相,乘此实道,出应于世,要令众生得此实相。故经云: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又云:诸佛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之知见,即理一也。(一大事因缘者,即一实相也。其性广博名大,诸出世之仪式,故名事,众生有此机感故名因,佛乘机而应,故名缘。)
〔二、行一〕,行即所修一乘之妙行也。谓实相之理,自非一乘妙行莫能證得。故经云: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又云:诸有所作,常为一事,事即是行,故名行一也。
〔三、人一〕,人即所化之众生也。佛出世之意,但为教化菩萨,成就佛道。盖由机器不纯,不得已而权施三乘之教,渐令入大故。至法华,即开三乘之权,而显一乘之实。三乘之人,同是菩萨之人,故名人一也。(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
〔四、教一〕,教谓圆顿妙教,即一佛乘也。如来于前四时,随顺机缘,不得已而权说诸乘。至于法华,开显权即是实。故经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故名教一也。(四时者,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也。无二者,谓无藏教、通教之二也。无三者,谓无藏教、通教、别教之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