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辭典》:伊洛 拼音:yī luò
1.伊、洛二水的合称。《书经。禹贡》:「伊洛瀍涧,既入于河。」
2.程颐、程颢的学说。因其曾讲学于伊、洛之间。《宋史。卷四五九。隐逸传下。刘勉之传》:「时蔡京用事,禁止毌得挟元祐书,自是伊、洛之学不行。」
2.程颐、程颢的学说。因其曾讲学于伊、洛之间。《宋史。卷四五九。隐逸传下。刘勉之传》:「时蔡京用事,禁止毌得挟元祐书,自是伊、洛之学不行。」
《漢語大詞典》:伊洛之学(伊洛之學)
指 宋 程颢 、 程颐 的理学。 程 氏兄弟 洛阳 人,讲学 伊 洛 之间,故称。《宋史·隐逸传下·刘勉之》:“时 蔡京 用事,楚止毋得挟 元祐 书,自是 伊 洛 之学不行。” 明 宋濂 《赠林经历赴武昌都卫任序》:“南渡后,以 伊 洛 之学倡东南者,实自 艾轩 始也。”亦省称“ 伊洛 ”。 宋 陈亮 《书伊洛遗礼后》:“ 伊 洛 遗礼,其可见者惟婚与丧祭,仅存其一二,今以附诸《补亡》之后。” 清 刘大櫆 《吏部侍郎博野尹公行状》:“公少而卓犖多才,遵太夫人朝夕庭闈之训,言动皆必之礼。稍长读书,益悟浮华放浪之非,深究 伊 洛 之源流,蔚为儒者宗师。”
《漢語大詞典》:伊洛之学(伊洛之學)
指 宋 程颢 、 程颐 的理学。 程 氏兄弟 洛阳 人,讲学 伊 洛 之间,故称。《宋史·隐逸传下·刘勉之》:“时 蔡京 用事,楚止毋得挟 元祐 书,自是 伊 洛 之学不行。” 明 宋濂 《赠林经历赴武昌都卫任序》:“南渡后,以 伊 洛 之学倡东南者,实自 艾轩 始也。”亦省称“ 伊洛 ”。 宋 陈亮 《书伊洛遗礼后》:“ 伊 洛 遗礼,其可见者惟婚与丧祭,仅存其一二,今以附诸《补亡》之后。” 清 刘大櫆 《吏部侍郎博野尹公行状》:“公少而卓犖多才,遵太夫人朝夕庭闈之训,言动皆必之礼。稍长读书,益悟浮华放浪之非,深究 伊 洛 之源流,蔚为儒者宗师。”
《國語辭典》:心学(心學) 拼音:xīn xué
明代盛行的良知之学。创自宋儒陆象山,以尊德性、明本心为基本概念,故时称「心学」。后经明儒王阳明发扬光大,而盛行于世。
《漢語大詞典》:关洛(關洛)
(1). 关中 和 洛阳 一带。泛指北方地区。《晋书·地理志上》:“ 魏武 定霸,三方鼎立,生灵版荡, 关 洛 荒芜。”《文选·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所以 关 洛 动南望之怀,獯夷遽北归之念。” 吕延济 注:“ 关 , 秦 也。 洛 , 洛阳 。南望,谓乱已平, 齐 都 江 南。”《南史·谢晦传》:“帝深加爱赏,从征 关 洛 ,内外要任悉委之。”
(2).指 宋 代理学的两个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 关中 张载 和 洛阳 二 程 ( 程颢 、 程颐 )。 明 高启 《追挽恭孝先生》诗之一:“ 关 洛 遗风在, 河 汾 旧业传。”
(2).指 宋 代理学的两个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 关中 张载 和 洛阳 二 程 ( 程颢 、 程颐 )。 明 高启 《追挽恭孝先生》诗之一:“ 关 洛 遗风在, 河 汾 旧业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