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法治  拼音:fǎ zhì
一切依据法律,力求公平公正,并依此推行施政、治理百姓的制度。相对于人治而言。
《國語辭典》:杂霸(雜霸)  拼音:zá bà
语本《汉书。卷九。元帝纪》:「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指运用杂有霸道的方术治国。宋。陈亮〈又甲辰答书〉:「谓之杂霸者,其道固本于王也。」
《漢語大詞典》:调元手(調元手)
指执掌大政,治理国家的人。 宋 唐庚 《内前行》:“明日化为甘雨来,官家唤作调元手。” 元 柳贯 《河南北水后民往往告饥胡安常以工部主事为其省员外郎赋赠识别》诗:“外廷亦用调元手,化地何殊宰相功。”
《漢語大詞典》:构厦(構厦)
亦作“ 构夏 ”。 营造大厦。比喻治理国事或建立大业。 唐 元稹 《酬郑从事宴望海亭》诗:“忆年十五学构厦,有意盖覆天下穷。安知四十虚富贵,朱紫束缚心志空。” 唐 元稹 《上令狐相公诗启》:“輒写古体謌诗一百首,百韵至两韵律诗一百首,合为五卷,奉启跪陈,或希构厦之餘,一赐观览。”太平广记卷一三七引《太原事迹·武士彠》:“微时,与邑人 许文寳 以鬻材为事……私言必当大贵。及 高祖 ( 唐高祖 )起义兵,以鎧胄从入 关 。故乡人云:‘ 士彠 以鬻材之故,果逢构夏之秋。’”
《漢語大詞典》:道治
(1).修治道路。周礼·夏官·候人:“候人各掌其方之道治。” 郑玄 注:“道治,治道也。”
(2).以道家之教义治理国家。 晋 葛洪 抱朴子·塞难:“道者,万殊之源也;儒者,大淳之流也。三皇以往道治也,帝王以来儒教也。”
《漢語大詞典》:治方
治理国家的方略。《荀子·成相》:“请成相,言治方,君论有五约以明。”梁书·武帝纪中:“朕以寡薄,昧于治方。”
《漢語大詞典》:达治(達治)
明于治理国家。《宋书·孔琳之传》:“精才达治之士,莫不以为宜復用钱,民无异情,朝无异论。”
《漢語大詞典》:调盐(調鹽)
书·说命下:“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后以“调盐”喻任宰相治理国政。 宋 王安石 《送郓州知府宋谏议》诗:“治装行入覲,金鼎重调盐。”参见“ 调梅 ”。
《漢語大詞典》:调梅(調梅)
谓用盐梅调味,使食物味美。喻指宰相执掌政柄,治理国家。梅,味酸,古代调味品。语本书·说命下:“若作和羹,尔惟盐梅。” 唐 李乂 《奉和幸望春宫送朔方军大总管张仁亶》:“上宰调梅寄,元戎 细柳 威。” 清 昭梿 啸亭杂录·本朝父子祖孙宰相:“ 王弇州 载 明 代门族之盛,按本朝父子调梅以济昇平之盛者,指不胜屈。”
《國語辭典》:统治(統治)  拼音:tǒng zhì
政府为维持国家的生存与发展,运用国权,以支配领土和国民的行为,称为「统治」。《书经。益稷》「外薄四海,咸建五长」句下汉。孔安国。传:「言至海诸侯,五国立贤者一人为方伯,谓之五长,以相统治,以奖帝室。」
《漢語大詞典》:通治
(1).谓平常治理国家。文子·下德:“故仁义礼乐者,所以救败也,非通治之道也。”
(2).普遍研习。金史·选举志一:“律科止知读律,不知教化之源,可使通治论语孟子以涵养其气度。”
《漢語大詞典》:临国(臨國)
谓治理国事。晏子春秋·问上二九:“ 景公 问 晏子 曰:‘临国蒞民,所患何也?’”《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 圣临国,始定刑名,显陈旧章。”后汉书·光武帝纪下:“ 薄太后 母德慈仁, 孝文皇帝 贤明临国,子孙赖福,延祚至今。”
《漢語大詞典》:治统(治統)
治理国家的一脉相传的统系。辍耕录·正统辩引 元 杨维桢 《三史正统辨》:“道统者,治统之所在也。”
《漢語大詞典》:陶融
(1).陶冶教化。 唐 司空图 《解县新城碑》:“凿乾缔搆,允归睿作之功;寿国陶融,必有挺生之佐。” 前蜀 杜光庭 《御史中丞刘滉九曜醮词》:“伏以太上玄元,陶融万化,五老上帝,统御羣生。”《痛史》第十七回:“ 胡仇 道:‘教导也是不能少的。此时,若不把道德陶融了,将来长大亲政时,天下事更不可问了。’”
(2).陶铸融合。 郑振铎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九章一:“他( 司马迁 )串集了无数的不同时代,不同著者的史书,陶融冶铸之为一,正如合诸种杂铁于一炉而烧冶成了一段极纯整的钢铁一样,使我们毫不能见其凑集的缝迹。”
(3).犹言调和鼎鼐。指协调各方,治理国家。《再生缘》第四三回:“且讲那 酈相 连朝阁内详,办理事情安社稷,陶融景化奉君王。”
《漢語大詞典》:归祭(歸祭)
归去祭祀。谓回去治理国事。左传·昭公三十一年:“﹝ 荀躒 ﹞退而谓 季孙 :‘君怒未怠,子姑归祭。’” 杜预 注:“归摄君事。”
《漢語大詞典》:调饪(調飪)
(1).喻任宰相之职,治理国家。旧唐书·陆贽传论:“ 贄 居珥笔之列,调飪之地,欲以片心除众弊,独手遏羣邪。”参见“ 调鼎 ”。
(2).谓烹饪。 宋 洪迈 《夷坚丁志·济南王生》:“自携一婢来,凡调飪纫缝,非出其手不可。”
《國語辭典》:调鼎(調鼎)  拼音:tiáo dǐng
处理国家大事,就如同在鼎鼐中调味。《旧唐书。卷一七○。裴度传》:「果闻勿药之喜,更俟调鼎之功,而体力未和,音容尚阻。」唐。孟浩然 都下送辛大之鄂诗:「未逢调鼎用,徒有济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