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86,分46页显示 上一页 38 39 40 41 42 44 45 46 下一页
冯行己(字 肃之 )
王子融(字 熙仲 名 皞 )
王拱辰(字 君贶 拱寿 懿恪 )
李端懿(字 元伯 良定 )
刘兼济(字 宝臣 )
李中师(字 君锡 号 治办 )
王举正(字 伯中、伯仲 安简 )
耶律阿思(字 撒班 赵王 )
王安石(世称 王荆公、拗相公 荆公、荆国公、舒国公、舒王 别称 獾郎 字 介甫 号 半山 文 )
曾孝宽(字 令绰、公绰 )
孔文仲(字 经父 号 博洽 )
马仲甫(字 子山 别称 能吏 )
耶律挞不也(字 撒班 漆水郡王 )
何正臣(字 君表 )
其它辞典(续上)
杨日严(字 垂训 )冯行己(字 肃之 )
王子融(字 熙仲 名 皞 )
王拱辰(字 君贶 拱寿 懿恪 )
李端懿(字 元伯 良定 )
刘兼济(字 宝臣 )
李中师(字 君锡 号 治办 )
王举正(字 伯中、伯仲 安简 )
耶律阿思(字 撒班 赵王 )
王安石(世称 王荆公、拗相公 荆公、荆国公、舒国公、舒王 别称 獾郎 字 介甫 号 半山 文 )
曾孝宽(字 令绰、公绰 )
孔文仲(字 经父 号 博洽 )
马仲甫(字 子山 别称 能吏 )
耶律挞不也(字 撒班 漆水郡王 )
何正臣(字 君表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同州冯翊人,后家河南,字垂训。杨希闵子。第进士。历大理寺丞,出知襄、庐、郓三州。累迁太常少卿,以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知河中府,加枢密直学士知益州,奏罢不便民之务。入勾当三班院,迁给事中,以龙图阁学士知澶州,终同知审官院。全宋文·卷三二六
杨日严,字垂训,河南(治今河南洛阳)人。进士及第,试秘书省校书郎,迁大理寺丞。景祐中知襄、卢、郓三州,历两浙、京东、益州转运使,江淮制置发运使,三司户部、度支、盐铁副使。以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知河中府。庆历初加枢密直学士,知益州。迁给事中,以龙图阁学士知澶州。召权知开封府。终知审官院。《宋史》卷三○一有传。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青州益都人,字熙仲。本名皞。王曾弟。真宗大中祥符间进士。历太常丞、同知礼院。尝论次宋代以来典礼因革,为《礼阁新编》上之。后知河阳,又集五代事为《唐余录》以献。英宗时,累进兵部侍郎。卒年八十一。全宋文·卷三二八
王子融,字熙仲,本名皞,青州益都(今山东益都)人。初以其兄王曾奏举,为将作监主簿。大中祥符中进士及第,累迁太常丞、同知礼院、直集贤院。尝论次宋代以来典礼因革,为《礼阁新编》五十卷上之。徙知河阳,又集五代事,著《唐馀录》六十卷以献。拜天章阁待制、尚书吏部郎中,迁右谏议大夫、给事中,历知荆南、陕州、河中府,以刑部侍郎致仕。英宗即位,进兵部侍郎,卒,年八十一。《宋史》卷三一○《王曾传》有附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2—1085 【介绍】: 宋开封咸平人,字君贶,原名拱寿。仁宗天圣八年登进士第一。庆历间,累官翰林学士,知开封府,迁御史中丞。反对庆历新政。新政罢,出知郑、澶等州。至和三年,拜三司使,使契丹。坐事被劾,出任外官多年。神宗熙宁元年召还,王安石言其旧过,复出知应天府。元丰间上言反对保甲法。仕终彰德军节度使。卒谥懿恪。有《治平改鉴》及文集。全宋诗
王拱辰(一○一二~一○八五),字君贶,旧名拱寿,仁宗赐今名,开封咸平(今河南通许)人。仁宗天圣八年(一○三○)进士。庆历元年(一○四一)为翰林学士,知审官院。皇祐间出知郑州,徙澶、瀛、并三州。四年(一○五二),为学士承旨兼侍读。至和三年(一○五六),拜三司使,旋出知永兴军,移泰、定二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知大名府。神宗熙宁四年(一○七一),判河阳。哲宗即位,徙彰德。元丰八年卒,年七十四。有文集七十卷,已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二○《王懿恪公拱辰传》,《宋史》卷三一八有传。今录诗六首。全宋文·卷一○二七
王拱辰(一○一二——一○八五),字君贶,原名拱寿,仁宗赐今名,开封咸平(今河南开封)人。天圣八年举进士第一,通判怀州,入直集贤院,历盐铁判官、修起居注、知制诰。庆历元年,为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拜御史中丞。后以翰林学士权三司使,出知郑、澶、瀛、并州。使契丹还,除宣徽北院使。元丰初,转南院使,再判大名,改武安军节度使。元丰八年徙彰德军节度使,加检校太师,是年卒,年七十四。有《治平政鉴》十篇,内、外制集各五卷,奏议十卷,文集七十卷。见刘敞撰《王开府行状》(载《公是集》卷五),《宋史》卷三一八本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3—1060 【介绍】: 宋潞州上党人,字元伯。李遵勖子。七岁授如京副使,七迁济州防御史。出知冀州,为政循法度,民得不扰。累官宁远军节度使、知澶州。喜学问,颇通阴阳、医术、星经、地理之学。卒谥良定。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开封祥符人,字宝臣。刘平弟。以父荫补三班奉职。任襄州兵马监押,汉江暴涨,亲涉水率众捍城。累迁鄜延路兵马都监,徙知笼竿城。西夏侵边,兼济以千余兵击败其数万众。以兄战没,特授内殿崇班。历知原、宁、鄜、冀、惠、雄、忻诸州,官终管勾三班院。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5—1075 【介绍】: 宋开封人,字君锡。仁宗景祐元年进士。以荐为集贤校理、提点开封府界,督吏捕盗,尽得之。为淮南转运使,两浙饥,移淮粟赈赡。神宗时累官龙图阁直学士、知河南府,严整吏习,号为治办。然用法刻深,烦碎无大体,唯厚结中人。权发遣开封府卒。全宋诗
李中师(一○一五~一○七五),字君锡,开封(今属河南)人。仁宗景祐元年(一○三四)进士。充集贤校理,提点开封府界诸县。擢三司度支判官,为淮南转运使,徙河东转运使。英宗即位,除天章阁待制、陕西都转运使,知澶州、河南府。神宗即位,迁给事中,除龙图阁直学士,充群牧使,兼知审官东院。熙宁八年权发遣开封府(《开封府题名记碑》),卒,年六十一。事见《祠部集》卷三四《李公行状》,《宋史》卷三三一有传。今录诗二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真定人,字伯中。王化基子。真宗大中祥符八年进士。累擢知制诰。仁宗以其恬于进取,超拜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后罢为资政殿学士、知许州。皇祐初,除御史中丞,迁观文殿学士、礼部尚书、兼翰林侍读学士。每御前进读,至前代治乱之事,必再三讽谕。以太子少傅致仕,卒年七十。谥安简。有《平山集》。全宋诗
王举正,子伯仲,真定(今河北正定)人。第进士,知伊阙、任丘县。擢知制诰,为翰林学士。超拜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中。以资政殿学士出知许州。仁宗皇祐初拜御史中丞,四年(一○五二),言狄青出身兵伍不可为枢密副使(《宋史》卷二一一),出知河南府。入兼翰林侍读学士。嘉祐五年(一○六○)以太子少傅致仕(《宋会要辑稿》礼四一之四六)。卒,谥安简。有《平山集》、《中书制集》、《内制集》五十卷,均佚。《宋史》卷二六六有传。全宋文·卷四○○
王举正(九九一——一○六○),字伯仲,真定(今河北正定)人,王化基子。以荫补秘书省校书郎。后进士及第,知伊阙、任丘县,累迁至尚书度支员外郎、直集贤院,与修《三朝宝训》、起居注。擢知制诰,为翰林学士,拜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出知许州、应天府。皇祐初,拜御史中丞,迁观文殿学士、礼部尚书,知河南府,兼翰林侍读学士。嘉祐四年以太子少傅致仕,五年卒,年七十。谥安简。有《平山集》、《中书制集》、《内制集》五十卷。见《隆平集》卷六,《宋史》卷二六八本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辽皇族,字撒班。补祗候郎君,以善射,掌猎事,进渤海近侍详稳。从平耶律重元之乱。累迁北院枢密使。道宗死,受顾命,加于越。录耶律乙辛党人,因受赂,多宽免。萧合鲁尝言当修边备,阿思阻其事。加尚父,封赵王。卒年八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1—1086 【介绍】: 宋抚州临川人,字介甫,小字獾郎,号半山。王益子。仁宗庆历二年进士。授签书淮南判官。七年,知鄞县,兴修水利,贷谷于民,严整保伍,治绩卓著。历舒州通判、知常州。嘉祐三年,入为三司度支判官,上万言书,主张变法改革、培养人才,未被采纳。迁知制诰,以母丧去职。神宗即位,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二年,拜参知政事,力主变法,与神宗意合,乃设置三司条例司,理财整军,力谋富国强兵。三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陆续颁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新法,又改革科举、学校制度。七年,因遭司马光、文彦博、韩琦等强烈反对,罢相,知江宁府。八年,复相。九年,再罢相,出判江宁府。元丰三年,封荆国公。卒谥文。提倡新学,曾与子雱及吕惠卿重释《诗》、《书》、《周官》,为《三经新义》;又撰《字说》,文字训诂亦多与前人不同。主历史变化之说,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诗文多反映社会现实,抒发政治抱负,风格雄健峭拔,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临川集》,一名《王文公文集》,又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老子注》辑本。全宋诗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历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为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为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为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复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为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谥文。著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著《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为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为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證,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为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为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词学图录
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封舒国公,改封荆国公。有《王临川集》、《临川先生歌曲》。全宋文·卷一三六三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抚州)人。庆历二年进士及第,授签书淮南判官。仁宗朝历官至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以母丧去职。神宗即位,起知江宁府,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二年拜参知政事,主持变法,陆续颁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新法遭保守势力强烈反对,七年,罢相,以观文殿大学士出知江宁府。八年,复相。九年,再罢相,出判江宁府,退居江宁半山园。次年封舒国公,元丰三年改封荆国公。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绍圣中,谥曰文。崇宁三年,追封舒王。安石善属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集百卷传世。另著有《三经新义》(已佚,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字说》等。《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泉州晋江人,字令绰。曾公亮子。以荫知咸平县,民诣府诉雨伤麦,因亲赴田里,辨其虚实,得蠲赋。除秘阁修撰、提点开封府界镇县。时保甲法行,孝宽榜十七县,揭赏告捕煽惑者。累迁枢密都承旨。后以端明殿学士知河阳,徙郓州。复以吏部尚书召,道卒,年六十六。全宋诗
曾孝宽(一○二五~一○九○),字令绰,一作公绰(《东都事略》卷六九本传),晋江(今福建泉州)人。以荫知桐城、咸平二县。神宗熙宁三年(一○七○)为秘阁校理(《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五),提点开封府界诸县镇事。五年,擢龙图阁待制、枢密都承旨。八年,进枢密直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同上书卷二七一)。元丰三年(一○八○),知河阳(同上书卷三○三)。历知陈、秦等州。六年为吏部尚书(同上书卷三三八)。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知颍昌府(同上书卷四○一)。五年,徙成德军(同上书卷四三八),召为吏部尚书,道卒(同上书卷四四六),年六十六。《宋史》卷三一二有传。今录诗二首。全宋文·卷一五二八
曾孝宽(一○二五—— 一○九○),字令绰,一字公绰,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公亮子。以荫知桐城县。选知咸平县,有政绩。入知审官东院,判刑部。熙宁五年,迁枢密都承旨。擢拜枢密直学士、签书枢密院。元丰元年,自陈州知秦州,又以端明殿学士改知河阳。五年,徙知郓州。其后又历知邓州,颍昌府、永兴军、秦州、成德军。元祐五年六月,以吏部尚书召,道卒,年六十六。赠右光禄大夫。《宋史》卷三一二《曾公亮传》有附传。又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四三,《北宋经抚年表》卷二、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3—1088 【介绍】: 宋临江新淦人,字经父。孔延之子。性狷直,寡言笑。少刻苦问学,号博洽。仁宗嘉祐六年进士。调余杭尉,恬介自守,不事请谒。神宗熙宁初,范镇以制举荐,对策力论王安石理财训兵之法为非,罢归故官。通判保德军,陈征西夏三不便。哲宗元祐初,擢左谏议大夫,又论青苗免役诸法之害。改中书舍人。三年同知贡举,寻以劳卒。与弟孔武仲、孔平仲以文声起江西,时号三孔。有文集及《清江三孔集》。全宋诗
孔文仲(一○三八~一○八八),字经父,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仁宗嘉祐六年(一○六一)进士,调馀杭尉,转台州推官。神宗熙宁初,以范镇荐应制举,对策力言王安石新法不便,罢归故官。吴充代王安石为相,召为国子直讲,以不谙王安石经义,换三班主簿,出通判保德军。哲宗元祐初,召为秘书省校书郎。三年,同知贡举,事毕还家而卒,年五十一。官至中书舍人。文仲与弟武仲、平仲,皆以文声起江西,时号“三孔”。黄庭坚以之比苏轼、苏辙,有“二苏联璧,三孔分鼎”之誉。有文集五十卷,已佚。南宋宁宗庆元四年(一一九八),王𨗨编集孔氏兄弟遗文为《清江三孔集》,其中文仲诗文为二卷。《宋史》卷三四四有传。 文仲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清江三孔集》本为底本,连同辑得的集外诗,合编一卷。全宋文·卷一七六○
孔文仲(一○三三——一○八八),字经父,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延之子。嘉祐六年登进士第,授试秘书省校书郎、馀杭县尉,转台州推官。熙宁三年应贤良方正科,对策力论王安石所建理财、训兵之法为非是,罢归故官。吴充为相,除充国子监直讲,换三班院主簿,出通判保德军。迁奉议郎、通判火山军。元丰八年,转承议郎。元祐元年,召为秘书省校书郎,进礼部员外郎,迁起居舍人,擢左谏议大夫,改中书舍人。元祐三年春同知贡举,时已病,及奏榜归第而卒,年五十六。有文集五十卷。与弟武仲、平仲皆以文声起江西,时号「三孔」。见苏颂《中书舍人孔公墓志铭》(《苏魏公文集》卷五九),《宋史》卷三四四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无为军庐江人,字子山。马亮子。举进士。知登封县。累官天章阁待制,知瀛、秦、亳、许、扬五州,纠察在京刑狱,知通进银台司,复知扬州。所至兴利除害,时称能吏。提举崇禧观卒。全宋文·卷一三五七
马仲甫,子子山,庐江(今安徽合肥)人,亮子。举进士,知登封县,通判赵州,知台州,为度支判官。使淮南,拜天章阁待制、知瀛州、秦州。熙宁初,守亳、许、扬三州,纠察在京刑狱。知通进、银台司,复为扬州,提举崇禧观,卒。《宋史》卷三三一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7 【介绍】: 辽皇族,字撒班。道宗清宁中补牌印郎中,以平耶律重元功,知点检司事。大康初,授北院宣徽使。知耶律乙辛谋害太子事,欲杀乙辛及其党人。反遭诬陷,谓参与废立之谋,被害。天祚时,追封漆水郡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临江军新淦人,字君表。九岁举童子,赐出身。英宗治平间进士。神宗元丰中为御史里行,与李定、舒亶论苏轼,得五品服,领三班院。擢侍御史知杂事、吏部侍郎。以嫚于奉职,铨拟多牴牾,出知潭州。官终刑部侍郎、知宣州。全宋诗
何正臣,(?~一○九九),字君表,临江新淦(今江西新干)人。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进士(明隆庆《临江府志》卷一○)。神宗元丰元年(一○七八),用荐为御史里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九○),擢侍御史知杂事。四年,知审官东院、吏部侍郎。五年,出知潭州(同上书卷三二六)。哲宗元祐四年(一○八九),历知洪州、饶州、宣州。元符二年卒(同上书卷五○七)。《宋史》卷三二九有传。今录诗二首。全宋文·卷一八三○
何正臣(?——一○九九),字君表,一曰君美,临江新淦(今江西新淦)人。九岁举童子,赐出身,复中治平进士第。元丰元年六月,以蔡确荐为太子中允权监察御史里行。三年九月,加直集贤院,擢侍御史知杂事。四年七月,除宝文阁待制、权判刑部,五年二月改判兵部、兼知审刑东院。四月,试吏部侍郎。五月出知潭州。元祐中提举崇福宫,四年七月降知洪州,寻移饶州,诏提举洞霄宫。后历刑部侍郎、知宣州。元符二年三月卒于任。详《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八、三一四、三二三、三二五、三二六、四三○、五○七及《宋史》卷三二九本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