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1850,分790页显示 上一页 290 291 292 293 294 296 297 298 299 下一页
王翰(字 子羽 别称 王浣 浣 )
李祎(世称 信安王祎 江王、嗣江王、信安郡王 )
李重福( 唐昌王、平恩王、谯王 )
僧一行( 张 遂 大慧禅师、大慧 号 天师 吉王 名 遂则 )
王丘(字 仲山 文 别称 王邱 宿预男 )
李戢(字 和仲 曹王 )
李隆基(世称 唐明皇 庙号 玄宗、唐玄宗、元宗 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至道大圣大明孝帝、开元神武皇帝、明 别称 明皇帝、明皇 楚王、临淄郡王、平王 )
李璆( 泽王、褒信王、褒信郡王 )
王琚(世称 内宰相 赵国公 行第 十一 )
伊捺吐屯屈勒( 石国王 )
王君(字 威明 晋昌县伯 )
怀仁可汗( 药罗葛 名 逸标苾 奉义王 )
李瓘( 许王 )
李琚( 兴王 )
其它辞典(续上)
李重润(名 重照 改 邵王 懿德 )王翰(字 子羽 别称 王浣 浣 )
李祎(世称 信安王祎 江王、嗣江王、信安郡王 )
李重福( 唐昌王、平恩王、谯王 )
僧一行( 张 遂 大慧禅师、大慧 号 天师 吉王 名 遂则 )
王丘(字 仲山 文 别称 王邱 宿预男 )
李戢(字 和仲 曹王 )
李隆基(世称 唐明皇 庙号 玄宗、唐玄宗、元宗 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至道大圣大明孝帝、开元神武皇帝、明 别称 明皇帝、明皇 楚王、临淄郡王、平王 )
李璆( 泽王、褒信王、褒信郡王 )
王琚(世称 内宰相 赵国公 行第 十一 )
伊捺吐屯屈勒( 石国王 )
王君(字 威明 晋昌县伯 )
怀仁可汗( 药罗葛 名 逸标苾 奉义王 )
李瓘( 许王 )
李琚( 兴王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82—701 【介绍】: 唐中宗子。本名重照,避武后讳改。降生时高宗立为皇太孙,开府。中宗失位,太孙府废,贬庶人,别囚之。帝复位,封邵王。武后信谮而怒杖杀。追赠皇太子,谥懿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作浣。唐并州晋阳人,字子羽。少豪健恃才。睿宗景云初擢进士第。张说引为秘书正字,迁通事舍人,驾部员外郎。玄宗开元十四年,出为汝州长史,改仙州别驾。卒于道州司马。工诗。以《凉州词》知名。有集。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一作王浣。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少豪健恃才,喜纵酒。睿宗景云元年(710)登进士第。玄宗开元八年(720)前后,受并州长史张嘉贞、张说之器重礼遇。复中直言极谏科,调昌乐县尉。后又中超拔群类科。张说为相时,召为秘书省正字,擢通事舍人,转驾部员外郎。十四年,张说罢相,翰出为汝州长史,徙仙州别驾。后坐与豪侠饮乐游畋,贬道州司马,卒。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唐诗纪事》卷二一、《唐才子传》卷一。今人谭优学有《王翰行年考》,傅璇琮有《王翰考》。翰能文善诗,与祖咏、杜华相唱和。其诗善写边塞生活,尤以《凉州词》二首为著名。《旧唐书》本传及《新唐书·艺文志四》均记其有集10卷,已佚。《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续拾》补1首。唐诗汇评
王翰,生卒年不详,翰一作浣,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睿宗景云元年(710)登进士第。开元初,连举直言极谏、超拔群类科。张说由并州长史入相,召为秘书正字,擢通事舍人,迁驾部员外郎。开元十四年,说罢相,翰出为汝州刺史,改仙州别驾。以穷乐畋饮,贬道州司马。开元二十三年杜甫至洛阳应试时,翰尚在世。翰兼擅诗丈,有《王教集》十卷,已佚。《全唐诗》存诗一卷。全唐文·卷三百五十五
翰。并州晋阳人。第进士。为秘书正字。迁驾部员外。出为汝州长史。贬道州司马。
作品评论
《大唐新语》
卷八引张说语:王翰之文,有如琼林玉斝,虽烂然可珍,而多有玷缺。若能箴其所阙,济其所长,亦一时之秀也。唐才子传
翰工诗,多壮丽之词。文士祖咏、杜华等,尝与游从。华母崔氏云:“吾闻孟母三迁、吾今欲卜居,使汝与王翰为邻足矣。”其才名如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3 【介绍】: 唐宗室。太宗裔孙。少有志尚,事母甚谨。初为太子仆、兼徐州别驾,封嗣江王。玄宗开元后累转蜀、濮等州刺史。政号清严,人吏畏服。又迁礼部尚书,充朔方军节度使。先后破吐蕃、契丹及奚,然执政害其功,赏不厚,甚为当时所叹。官终太子太师,未拜而卒,年八十余。治家严,教子有法度,三子皆显。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43 唐太宗李世民曾孙,吴王恪孙。少继江王嚣后,封为嗣江王。玄宗开元十二年(724)改封信安郡王。拜左金吾卫大将军,迁礼部尚书,充朔方节度使。以破契丹功,加开府仪同三司,领关内支度营田采访处置使。二十二年,擢兵部尚书,领朔方节度大使。坐事贬为衢州刺史,历滑、怀二州。天宝初,以太子少师致仕。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全唐诗》存诗1首。全唐文·卷一百
祎。吴王恪孙。嗣江王嚣封嗣江王。为太子仆兼徐州别驾。加银青光禄大夫。历蔡衢等州刺史。开元后累转蜀濮等州刺史。入为光禄卿。迁将作大匠。十二年改封信安郡王。拜左金吾卫大将军。迁礼部尚书。充朔方节度使。拔吐蕃石堡城。拓地千里。元宗喜。更号其城曰振武军。契丹衙官可突干叛。敕祎副忠王为河北道行军元帅。王不行。袆率诸将分道出范阳北。大破多蕃。擒酋长以还。加开府仪同三司兼关内支度营田采访处置等使。久之。擢兵部尚书。为朔方节度大使。坐事下除衢州刺史。历滑怀二州。天宝初以太子少师致仕。二年迁太师。未拜薨。年八十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83—713 【介绍】: 唐中宗次子。初封唐昌王,徙封平恩王,进封谯王,历迁国子祭酒、左散骑常侍。以韦后谮贬濮州、均州,不视事,中宗大赦,仍不得归京师,尤为郁快。睿宗即位,转集州刺史,未行,谋图天下,称制改元。兵败,投河而死。卒年三十一。全唐文·卷九十九
重福。中宗第二子。初封唐昌王。圣历三年徙封平恩。长安四年进封谯。神龙初。韦庶人谮与张易之兄弟陷太子重润。贬濮州员外刺史。徙合均二州。不领事。睿宗立。徙集州。未行。用张灵均谋。潜募勇敢士。诈乘驿趋东都。欲袭杀留守。劫左右屯营兵为乱。事败。投漕渠死。年三十一。诏以三品礼葬。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73或683—727 【介绍】: 唐僧。魏州昌乐人,一说钜鹿人。俗姓张,名遂。张公瑾孙。少聪明,博览经史,尤精历象、阴阳、五行之学。武三思慕其学行,就请与结交,而一行匿避。二十一岁出家为僧。后从善无畏、金刚智学密法。助善无畏译《大日经》,并作《大日经疏》。睿宗即位,数以礼征,不应命。玄宗开元初,令强起之。至京,置于光太殿,访以安国抚人之道,言皆切直,无有所隐。时《麟德历》推步渐疏,遂奉敕考前代诸家历法,改撰新历,乃与梁令瓒等创黄道游仪、水运浑仪。曾据南宫说所测,推算出相当于子午线纬度长度。卒赐大慧禅师。著《大衍历》、《七政长历》等。全唐文·卷九百十四
一行俗姓张氏。钜鹿人。本名遂。武后时佐命剡国公公谨支孙。幼依普寂禅师出家。后往天台山国清寺受算法。造大衍历。元宗召入集贤院。寻诏住兴唐寺。开元十五年卒于京师华严寺。谥大慧禅师。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姓张氏。钜鹿人。佐命功臣公谨之诸孙。髫龀岐嶷。读书不再览。俄从普寂禅师得心法。因礼寂为师。以出家焉。寂尝设大会时徵士卢鸿。方隐居别峰。朝廷屡聘不起。寂请为文。以开导邑社。于是鸿袖出其文。置几上。谓寂曰。事僻语古。必求俊朗者宣之。不然可呼至。吾当先以指授之也。寂趣使呼行至。行伸纸视之。微笑而已。无所问。复置文几上去。鸿私怪其轻脱。及钟梵俱作。千众骈集庭宇。行攘袂而进。抗音倾泻。无少遗误。鸿𥈭眙叹息。因语寂学宜纵其游故三藏玄理。莫不淹贯。尤善阴阳谶纬之书。千里寻访。必得乃已。闻天台山国清寺。有妙于数学者。行造之。然其所居傍小溪。水急甚。岸立未即渡。且遥闻其人布算声。谓侍者曰。今日当有弟子远来。而未之见者。为沮于水耳即除一算。水乃不流。行承言而见。稽首足下。尽得其术焉。道士邢和璞不测人也。谓尹愔曰。汉洛下闳造历。以为更八百岁。当差一日。则有圣人出。定之今一行和尚。造大衍历。既正其谬。又当其运。则洛下闳之言斯信。而和尚之为圣人可知矣。玄宗诏问其能。对曰能记忆。帝命中官。取宫籍试之。行阅毕。唱数幅习熟如素。帝不觉降榻拜曰。师圣人也。嗟异良久。自是动静皆从。扣灾福。号之天师。寻诏住唐兴寺。有王媪者。行未出家时邻里也。一日诣行涕泣。求救其子杀人罪。行命多与之金使去曰。国家刑宪其可以私意于之哉。媪因悉数其微时事。大诟不已。行嘿念有所报效。且起布算。即戒净人。操布囊坐某坊空静地以俟。曰遇生物。则捕以投囊中急归。净人如其戒。日且午。果见老䝏引七豚至。逐之。䝏走而豚得。行即以闭巨壅中。祝数番。明日诏问。司天监奏。夜失北斗星何耶。行对以为昔后魏失荧惑几至亡国。以其能戒惧而免此。则人主转祸为福之兆也。今失帝车。岂非天所以大儆陛下欤。夫匹夫匹妇。有所愤激。犹陨霜天旱。而祝盛德所感召乎。释门以慈心降一切魔。自微僧观之。莫若大赦。以幸天下。帝以为然。及降赦之夕。占奏一星见。七夜而复其初。久之获證金刚三藏陀罗尼秘印。登前佛坛。受法王宝。复偕无畏三藏。译毗卢遮那佛经开后佛国。睿宗玄宗并加宠遇。每诏入集贤院。备顾问。开元中尝大旱。诏祈雨。曰宜得。一器。上有龙状者。诏中官遍阅内库。皆弗类。异日得古鉴。行指其鼻喜曰。此真龙也。遂以入坛场。顷之雨。帝从容于大明宫。密以社稷吉凶。祚运脩短。问之。行不应徐以他语乱其意。帝诘不已。遂曰。陛下当有万里之行。社稷毕德终吉。且遗帝以金合子一。其小如弹丸。坚不可发。撼之有声。云事急则开。后幸蜀。仓皇漫莫记省。至成都发之。则当归药也。复见万里桥。帝曰。一行其神已乎。遽焚香告谢。唐逮昭宗而梁代之。则昭宗初封吉王。其太子为德王云。 开元十五年十月八日。扈驾幸新丰遂辞帝归嵩山谒寂寂。方接款河南尹裴宽。忽谢宽曰。小间愿有复也。宽因屏以窥之。见寂坐堂上。受行礼足起。寂附耳语再三。行竟降阶入南室。手闭其户。寂召侍者声钟曰。一行灭度矣。左右趋视。则已瞑目。无复气息。先是九月间。得疾于华严寺将舆病入辞。以小间而止。帝于是夕梦瞰禅居。绳床纸槅历历。晓使人问疾。且验之。如所梦。乃召京城名德。为设道场祈福。其神交于帝。岂非夙有缘契耶。著所翻经疏七卷。摄调伏藏六十卷。释氏系录一卷。开元大衍历五十二卷。又规铁为黄赤二道。造游仪。以正历。葬全身于铜人原。谥大慧。御制塔铭树冢上。宋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一行。俗姓张。钜鹿人也。本名遂则。唐初佐命剡国公公谨之支孙也。丱岁不群聪黠明利。有老成之风。读书不再览已暗诵矣。因遇普寂禅师大行禅要。归心者众。乃悟世幻礼寂为师出家剃染。所诵经法无不精讽。寂师尝设大会。远近沙门如期必至。计逾千众。时有徵士卢鸿隐居于别峰。道高学富。朝廷累降蒲轮。终辞不起。大会主事先请鸿为导文序赞邑社。是日鸿自袖出其文。置之机案。钟梵既作。鸿谓寂公曰。某为数千百言。况其字僻文古。请求朗俊者宣之。当须面指擿而授之。寂公呼行。伸纸览而微笑复置机案。鸿怪其轻脱。及僧聚于堂中。行乃攘袂而进。抗音典裁一无遗误。鸿愕视久之。降叹不能已。复谓寂公曰。非君所能教导也。当纵其游学。自是三学名师罕不咨度。因往当阳值僧真纂成律藏序。深达毗尼。然有阴阳谶纬之书。一皆详究。寻访算术不下数千里。知名者往询焉。末至天台山国清寺见一院。古松数十步门枕流溪淡然岑寂。行立于门屏闻院中布算。其声蔌蔌然。僧谓侍者曰。今日当有弟子自远求吾算法。计合到门必无人导达耶。即除一算子。又谓侍者曰。门前水合却西流弟子当至。行承其言而入。稽首请法尽授其决焉。门前水复东流矣。自此声振遐迩。公卿籍甚。玄宗闻之诏入。谓行曰。师有何能。对曰。略能记览他无所长。帝遂命中官取宫籍以示之。行周览方毕覆其本。记念精熟如素所习。唱数幅后。帝不觉降榻稽首曰。师实圣人也。嗟叹良久。寻乃诏对无恒。占其灾福若指于掌。言多补益。时邢和璞者道术人莫窥其际。尝谓尹愔曰。一行和尚真圣人也。汉洛下闳造历云。八百岁当差一日。则有圣人定之。今年期毕矣。属大衍历出。正其差谬则洛下闳之言可信。非圣人孰能预于斯矣。又于金刚三藏学陀罗尼秘印。登前佛坛受法王宝。复同无畏三藏译毗卢遮那佛经。开后佛国。其传密藏必抵渊府也。睿宗玄宗并请入内集贤院。寻诏住兴唐寺。所翻之经遂著疏七卷。又摄调伏藏六十卷。释氏系录一卷。开元大衍历五十二卷。其历编入唐书历律志以为不刊之典。又造游仪黄赤二道。以铁成规。于院制作。次有王媪者。行邻里之老妪。昔多赡行之贫。及行显遇常思报之。一日拜谒云。儿子杀人即就诛矣。况师帝王雅重。乞奏减死以供母之残龄。如是泣涕者数四。行曰。国家刑宪岂有论请而得免耶。命侍僧给与若干钱物。任去别图。媪戟手曼骂曰。我居邻周给迭互。绷褓间抱乳汝。长成何忘此惠耶。行心慈爱终夕不乐。于是运算毕召净人。戒之曰。汝曹挈布囊于某坊闲静地。午时坐伺得生类。投囊速归。明日果有𭸞彘引豚七个。净人分头驱逐𭸞母走矣。得豚而归。行已备巨瓮。逐一入之闭盖。以六乙泥封口。诵胡语数契而止。投明中官下诏入问云。司天监奏。昨夜北斗七座星全不见何耶。对曰昔后魏曾失荧惑星。至今帝车不见。此则天将大儆于陛下也。夫匹夫匹妇不得其所。犹陨霜天旱。盛德所感乃能退之。感之切者其在葬枯骨乎。释门以慈心降一切魔微僧曲见莫若大赦天下。玄宗依之。其夜占奏。北斗一星见。七夜复初。其术不可测也。又开元中尝旱甚帝令祈雨曰。当得一器上有龙状者方可致雨。敕令中官同于内库中遍视之。皆言弗类。数日后指一古鉴鼻盘龙。喜曰。此真龙也。乃将入坛场一日而雨。其异术通感为若此也。玄宗在大明宫。从容密问社稷吉凶并祚运终毕事。行对以他语。帝询之不已。遂曰。陛下当有万里之行。又曰。社稷毕得终吉。帝大悦。复遗帝一金合子。形若弹丸。内贮物撼必有声发之不得。云有急则开。帝幸蜀仓黄都忘斯事。及到成都忽忆启之。则药分中当归也。帝曰。伊药产于此。师知朕违难至蜀当归也。复见万里桥。曰一行之言信其神矣。命中官焚香祝之。乃告谢也。及昭宗初封吉王。至太子德王。唐为梁灭。终行之言。社稷毕得终吉也。开元十五年九月于华严寺疾笃。将舆病入辞。小间而止。玄宗此夜梦瞰禅居。见绳床纸隔开扇。晓而验问。一如所睹。乃诏京城名德。致大道场为行祈福。危疾微愈。其宠爱如是。十月八日随驾幸新丰。身无诸患口无一言。忽然浴香水换衣趺坐。正念怡然示灭。一云辞告玄宗。后自驾前。东来嵩山谒礼本师。即寂也。时河南尹裴宽正谒寂。寂云。有少事未暇与大尹款话。且请踟蹰休息也。宽乃屏从人止于旁室伺寂何为。见洁净正堂焚香默坐如有所待。斯须叩门连声云。天师一行和尚至(僧号天师始见于此。言天子师也)。行入颇匆切之状礼寂之足。附耳密语。其貌愈恭。寂但颔应曰。无不可者。语讫又礼。礼语者三。寂唯言是是无不可者。行语讫降阶入南室自闭其户。寂乃徐召侍者曰。速声钟。一行已灭度。左右疾走视之瞑目而坐。手掩伺息已绝。四众弟子悲号沸渭撼动山谷。乃停神于罔极寺。自终及葬凡经二七日。爪甲不变髭发更长。形色怡悦时众惊异。帝览奏悲怆曰。禅师舍朕。深用哀慕。丧事官供。诏葬于铜人原。谥曰大慧禅师。御撰塔铭。天下释子荣之。神僧传·卷第七
释一行。俗姓张氏。钜鹿人也。本名遂。早岁不群聪黠明利有老成之风。读书不再已暗诵矣。师事普寂禅师出家剃染于嵩山。师尝设食于寺。大会群僧及沙门。居数百里者皆如期而至。且聚于数人。时有卢鸿者。道高学富隐于嵩山。因请鸿为文赞叹其会。至日鸿持其文至寺。其师授之致于几案上。钟梵既作。鸿谓普寂曰。某为文数千言。况其字僻而言怪。盍于群僧中选其聪悟者。鸿当亲为传授。寂乃令召一行。既至伸纸微笑止于一览。复致于几上。鸿轻其疏脱而窃怪之。俄而群僧会于堂。一行攘袂而进。抗音典裁一无遗忘。鸿惊愕久之。谓寂曰。非君所能教导也。当纵其游学。一行因穷大衍。自此求访师资不远数千里。尝至天台国清寺见一院。古松数十株门前有流水。一行立于门屏间闻院中僧于庭布算。其声蓛蓛。既而谓其徒曰。今日当有弟子求吾算法。已合到门。岂无人导达耶。即除一算。又谓曰。门前水合却西流弟子当至。一行承言而入。稽首请法尽授其术。而门水复东流矣。自此声振遐迩。玄宗闻之召令入内。谓曰。卿何能。对曰。善记览。玄宗因召掖庭取宫人籍以示之。周览既毕覆其本。记念精熟如素所习读。数幅之后。玄宗不觉降榻为之作礼。呼为圣人。嗟叹良久。寻乃诏对无恒。占其灾福若指于掌。言多补益。刑和璞尝谓尹愔曰。一行其圣人乎。汉之洛下闳造大衍历云。后八百岁当差一日。则有圣人定之。今年期毕矣。而一行造大衍历正其差谬。则洛下闳之言信矣。一行又尝诣道士尹崇。借扬雄太玄经。数日复诣崇还其书。崇曰此书意旨深远。吾寻之积年尚不能晓。吾子试更研求何遽见还也。一行曰。究其义矣。因出所撰大衍玄图及义决一卷以示崇。崇大嗟伏。谓人曰。此后生颜子也。初一行幼时家贫邻有王姥。前后济之约数十万。一行尝思报之。至开元中一行承玄宗敬遇言无不可。未几会王姥儿犯杀人。狱未具。姥诣一行求救。一行曰。姥要金帛。当十倍畴也。君上执法难以请求如何。王姥戟手大骂曰。何用识此僧。一行从而谢之。终不顾。一行心计浑天寺中工役数百。乃命空其室内。徙一大瓮。于中。密选常住奴二人。授以布囊。谓曰。某方某角有废园。汝中潜伺从午至昏。当有物入来。其数七者可尽掩之。失一则杖汝。如言而往。至酉后果有群豕至。悉获而归。一行大喜。令寘瓮中覆以木盖。封以六一泥。朱题梵字数十。其徒莫测。诘朝中使叩门急召至便殿。玄宗迎问曰。太史奏。昨夜北斗不见。是何祥也。师有以禳之乎。一行曰。后魏时失荧惑至今帝车不见。古所无者天将大警于陛下也。夫匹夫匹妇不得其所。则陨霜赤旱。盛德所感乃能退舍。感之切者其在葬枯出击乎。释门以瞋心坏一切善。慈心降一切魔。如臣曲见莫若大赦天下。玄宗从之。又其夕太史奏。北斗一星见。凡七日而复。帝尝问国祚几何有留难否。行曰。銮舆有万里之行。社稷终吉。帝惊问其故不答。退以小金合进之曰。至万里即开。帝一日发合视之。盖当归少许。及禄山乱驾幸成都。至万里桥忽悟。未几果归。昭宗初封吉王。唐至昭宗而灭。故终吉。至开元末裴宽为河南尹。宽深信佛法师事普寂禅师。日夕造焉。或一日宽诣寂。寂云。方有少事未暇款语。且请迟回休息。宽乃屏宾从止于空室。见寂洁涤正堂焚香端坐。坐未久忽闻扣门连声云。天师一行和尚至矣。一行入诣寂作礼。礼讫附耳密语。其貌绝恭。寂但颔云。无不可者。语讫复礼礼讫又语如是者三。寂唯云是是无不可者。一行语讫降阶入南堂自阖其户寂。乃徐命弟子云遣。声钟一。行和尚灭度矣。左石疾走视之一如其言灭。度后宽服缞绖。葬之日徒步出城送之。春秋四十五。帝哭之哀甚辍朝三日。停龛三七日。行容貌如生。帝亲制碑书于石。出内库钱五十万建塔铜人原。谥曰大慧禅师。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张。钜鹿人丱岁不群。读书不再览。悟世幻。礼寂为师。出家剃染。所诵经法。无不精讽。寂师尝设大会。远近沙门。如期必至。计逾千众。时有徵士卢鸿。隐居于别峰。道高学富。大会主事。先请鸿为导文序。赞邑社。是日鸿自袖出其文。置之几案。钟梵既作。鸿谓寂公曰。某为数千百言。况其字僻文古。请求朗隽者宣之。当须面指擿而授之。寂公呼行伸纸。览而微笑。复置几案。鸿怪其轻脱。及僧聚于堂中。行乃攘袂而进。抗音典裁。一无遗误。鸿愕视久之。降叹不能已。复谓寂公曰。非君所能教导也。当纵其游学。自是三学名师。罕不咨度。因往当阳。值僧真纂成律藏序。深达毗尼。兼有阴阳谶纬之书。一皆详究。寻访算术。不下数千里。知名者往询焉。末至天台山国清寺。见一院。古松数十步。门枕流溪。淡然岑寂。行立于门屏。闻院中布算。其声簌簌然。僧谓侍者曰。今日当有弟子。自远求吾算法。计合到门。必无人导达耶。即除一算子。又谓侍者曰。门前水合却西流。弟子当至。行承其言而入。稽首请法。尽授其诀焉。门前水复东流矣。自此声振遐迩。公卿籍甚。玄宗闻之诏入。谓行曰师有何能。对曰略能记览。他无所长。帝遂命中官取宫籍以示之。行周览方毕。覆其本。记念精熟。如素所习唱数幅后。帝不觉降榻稽首曰师实圣人也。嗟叹良久。寻乃诏对无恒。占其灾福。若指于掌。言多补益。时邢和璞者道术。人莫窥其际。尝谓尹愔曰。一行和尚。真圣人也。汉洛下闳造历云。八百岁当差一日。则有圣人定之。今年期毕矣。属大衍历出。正其差谬。则洛下闳之言可信。非圣人孰能如是。又于金刚三藏。学陀罗尼秘印。登前佛坛。受法王宝。复同无畏三藏。译毗卢遮那佛经。开后佛国。睿宗玄宗并请入内集贤院。寻诏住兴唐寺。所翻之经。遂著疏七卷。又摄调伏藏六十卷。释氏系录一卷。开元大衍历五十二卷。其历编入唐书历律忘。以为不刊之典。有王媪者。行邻里之老妪。昔多赡行之贫。及行显遇。常思报之。一日拜谒云。儿子杀人。即就诛矣。况师帝王雅重。乞奏减死。以供母之残龄。如是泣涕者数。四行曰。国家刑宪。岂有论请而得免耶。命侍僧给与若干钱物。任去别图媪戟手曼骂曰。我居邻周给。迭互绷褓间[抪-巾+巳]。乳汝长成。何忘此惠耶。行心慈爱。终夕不乐。于是运算毕召净人戒之曰。汝曹挈布囊。于某坊闲静地。午时坐伺。得生类投囊速归。明日果有猳彘引豚七个。净人分头驱逐。猳母走矣。得豚而归。行已备巨瓮。逐一入之闭盖。以六乙泥封口。诵番语数契而止。投明。中官下诏入问云。司天监奏。昨夜北斗七座星全不见。何耶对曰。昔后魏曾失荧惑星。至今帝车不见。此则天将大儆于陛下也。夫匹夫匹妇不得其所。犹陨霜天旱。盛德所感。乃能退之。莫若大赦天下。玄宗依之。其夜占奏北斗一星见。七夜复初。其术不可测也。又开元中尝旱甚。帝令祈雨。曰当得一器上有龙状者。方可致雨。敕令中官于内库中偏视之。皆言弗类。数日后。指一古鉴鼻盘龙。喜曰。此真龙也。乃将入坛场。一日而雨。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3 【介绍】: 唐相州安阳人,字仲山。王同皎侄。年十一擢童子科,他童皆专经,而丘独属文。及冠,举制科中第,授奉礼郎。历官吏部侍郎,典选累年,甚称平允。出为怀州刺史。入为礼部尚书,致仕。卒谥文。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43 又作王邱,字仲山,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11岁擢童子科。弱冠,举制科,授奉礼郎。长安中,自偃师主簿迁监察御史。开元初,为考功员外郎,进司封郎中,迁紫微舍人、吏部侍郎。十年(722),拜尚书右丞,后转黄门侍郎。十二年出为怀州刺史。十四年,入迁尚书左丞。父丧服除,为右散骑常侍,仍知制诰。二十一年,为御史大夫,转太子宾客,袭父爵宿预男。以礼部尚书致仕。天宝二年(743)卒,赠荆州大都督,谥曰文。丘气象清古,而志行修洁,尤善词赋。生平见《旧唐书》、《新唐书》本传、苏颋《授王邱主爵郎中等制》、《唐摭言》卷六。《全唐诗》存诗3首。全唐文·卷三百二十八
邱字仲山。光禄卿同皎从子。年十一擢童子科。他童皆诵经。而邱属文。由是知名。及冠举制科。授奉礼郎。开元中累拜黄门侍郎御史大夫。改太子宾客。袭父爵宿预男。以疾徙礼部尚书。天宝二载卒。赠荆州大都督。谥曰文。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5 【介绍】: 唐宗室,字和仲。玄宗开元十三年,侍封泰山,授尚辇直长。转左威卫长史。二十年,从信安王李祎北讨奚、契丹,以功授棣王友。天宝初,嗣封为曹王,守左卫率府中郎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85—762 【介绍】: 亦称唐明皇。唐朝皇帝。睿宗第三子。善骑射,通音律、历象之学。始封楚王,后为临淄王。中宗景龙四年,密谋匡复,起兵诛韦后,奉父睿宗即帝位。旋受禅为帝,在位四十四年。初以姚崇、宋璟为相,革除弊政,国力强盛,史称开元之治。后宠杨贵妃,用李林甫、杨国忠相继执政,吏治腐败,又好声色,奢侈荒淫,至天宝十四载,爆发安史之乱,避难奔蜀。太子李亨即位灵武,被尊为太上皇。返京居西内,左右悉遭贬逐,抑郁而卒,谥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85—762 即唐玄宗,谥曰明,故亦称唐明皇。睿宗第三子,始封楚王,后封临淄郡王。因诛韦后有功,立为太子。先天元年(712)继位,在位45年,前期励精图治,以张九龄、姚崇、宋璟为相,形成“开元之治”;后期沉湎酒色,奸相李林甫、杨国忠执政,国事日非,终于引发“安史之乱”。后因受肃宗监视,悒郁而死。事迹见新、旧《唐书》本纪。玄宗多才多艺,知音善书,工诗能文。王世贞云:“明皇藻艳不过文皇(太宗),而骨气胜之。”又云:“虽使燕许草创,沈宋润色,亦不过此。”(《艺苑卮言》卷四)《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8首,诗序1首。唐诗汇评
李隆基(685—761),即唐玄宗,世称唐明皇。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睿宗第三子。景云初,以诛韦氏功,立为皇太子。延和元年即帝位。天宝末安禄山叛乱,潼关失守后奔蜀,册太子亨即位灵武。两京收复后,还京。上元二年卒。隆基多才艺.知音律,善书法,工诗能文,有《玄宗集》,己佚。《全唐诗》存诗一卷。词学图录
李隆基(685-762)庙号玄宗。陇西成纪人,睿宗第三子。《旧唐书·本纪》称"多艺,尤知音律,善八分书"。有《好时光》词云:"宝髻偏宜宫样,莲脸嫩,体红香。眉黛不须张敞画,天教入鬓长。 莫倚倾国貌,嫁取个、有情郎。彼此当年少,莫负好时光。"全唐文·卷二十
帝讳隆基。睿宗第三子。垂拱元年生。三年封楚王。长寿二年降封临淄郡王。韦后矫诏称制。帝定策讨乱。拜殿中监。唐隆元年进封平王。睿宗即位。立为皇太子监国。延和元年七月即位。累加尊号开元天地大宝圣神文武孝德證道皇帝。至德元载七月禅位。册为上皇天帝。在位四十五年。年七十八。谥曰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庙号元宗。
作品评论
《唐诗品》
或曰:“唐自神龙以还,品格渐高,颇通远调。”夫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其于诗义,亦固然尔。玄宗内智明朗,睿心疏畅,既新国步,遂拾词华。开元之际,君臣悦豫,饯别临游,动纾文藻,而感旧瞩芳,探奇校猎,情欣所属,辄有命赋。一时赓歌之盛,上武虞皇,下收葑藻,词人竞进,六艺争长,固已陵夸建安之迹,而泳贞观之馀波矣。然贞观之初,浮靡虽去,而绮丽犹扬。殆乎垂拱之后,法章陈具,吏事深刻,人怀密志,无复疏节,先时风轨,为之一变。故感惕之言,易流于激,悲愤之调,不吐其华,骨气顿高,风神遂委,而藻思丽情渐异往时矣。天宝之后,治人凋谢,而乱梗外集,飘零奔溃,无复治朝之风,求之风人闲雅之意,盖亦徵(微)矣。三变之端,殆有出于此乎!《艺苑卮言》
明皇藻艳不过文皇,而骨气胜之。语象,则“春来津树合,月落戍楼空”;语境,则“马色分朝景,鸡声逐晓风”;语气,则“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开”;语致,则“岂不惜贤达,其如高尚心”。虽使燕、许草创,沈、宋润色,亦不过此。唐诗归
钟云:六朝帝王鲜不能诗,大抵崇尚纤靡,与文士竞长,偏杂软滞,略于文字中窥其治象。至明皇而骨韵风力一洗殆尽,开盛唐广大清明气象,真主笔舌与运数隆替相对。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7 【介绍】: 唐怀州河内人。少孤,敏悟有才略,明天文象纬。玄宗为太子时与之为友,相知恨晚,呼为“王十一”,拜太子舍人,兼谏议大夫。玄宗即位,擢中书侍郎。参与平定太平公主之乱。以功授银青光禄大夫、户部尚书,封赵国公。常于帷幄之侧参闻大政,时人谓“内宰相”。后出为刺史、郡守,历十五州二郡,性豪侈,不能遵法度。右相李林甫阴忌之,诬以罪,贬职,自缢死,一说被缢死。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约685—746 排行十一,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少聪敏有才略,明天文象纬。神龙初,为驸马王同皎所器,预谋刺武三思。玄宗为太子,授詹事府司直、内供奉,兼崇文学士,进太子舍人兼谏议大夫。玄宗即位,擢为中书侍郎。先天二年(713),以预诛太平公主之功,迁户部尚书,封赵国公。特受玄宗宠信,常参预大政,时号“内宰相”。后以谗见疏。开元二年(714),出为泽州刺史,历衡、郴、滑、虢、沔、夔、许、润等十五州刺史。天宝初,又为广平、邺郡太守。五载(746),为李林甫所构陷,贬死于江华郡员外司马任所。生平见《旧唐书》、《新唐书》本传。琚居功使气,连遭贬谪,所作诗多感慨激愤之词。《全唐诗》存诗4首。全唐文·卷二百八十
琚。怀州河内人。甫冠。与驸马都尉王同皎谋刺武三思。事泄亡命。佣扬州富商家。识其非庸人。以女嫁之。厚给以赀。元宗为太子。猎韦杜閒。辄止其家。太子巳平内难。琚说太子除太平公主。累授太子舍人兼谏议大夫。常豫秘谋。太子受内禅。擢中书侍郎。公主谋乱益急。琚请帝决策除之。事平。进户部尚书。封赵国公。眷委特异。豫大政事。号内宰相。历拜九刺史。琚性豪侈。右相李林甫恨琚恃功使气。使人发其宿赃。贬江华员外司马。又使罗希奭按其罪。琚惧仰药。未及死。希奭缢杀之。宝应元年赠太子少保。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瓜州常乐人,字威明。初事郭知运为右卫副率,知远卒,代为河西、陇右节度使。玄宗开元十四年,以击破吐蕃功迁大将军,封晋昌县伯。后凉州回纥、契苾、思结、浑四部叛,君夐与之力战,兵尽而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7 【介绍】: 唐回纥汗国建立者。姓药罗葛氏,名骨力裴罗,又名逸标苾。唐玄宗天宝初为叶护。助拔悉蜜击走乌苏可汗。三载,袭破拔悉蜜,斩颉跌伊施可汗,自称骨咄禄毗伽阙可汗,南居突厥故地,建回纥汗国,徙牙乌德鞬山、嗢昆河之间。唐始封之为奉义王,后又封为骨咄禄毗伽阙怀仁可汗。四载,又攻杀突厥白眉可汗。尽有突厥故地。唐加授左骁卫员外大将军。在位四年卒。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