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1850,分790页显示 上一页 133 134 135 136 137 139 140 141 142 下一页
阿育王为女造像
阿育王山
阿育王塔
阿育王传
阿育王经
阿育王譬喻经
阿育王石刻文
阿育王息坏目因缘经
阿修罗王
阿耆达王请佛
阿耆达王堕蛇道
阿密哩多军荼利明王
阿耨达龙王
阿输伽王
佛类词典(续上)
阿育王一子一女出家阿育王为女造像
阿育王山
阿育王塔
阿育王传
阿育王经
阿育王譬喻经
阿育王石刻文
阿育王息坏目因缘经
阿修罗王
阿耆达王请佛
阿耆达王堕蛇道
阿密哩多军荼利明王
阿耨达龙王
阿输伽王
阿育王一子一女出家
【佛学大辞典】
(故事)阿育王有一子,名摩哂陀,有一女名僧伽密多,王弟帝须比丘,请王令二子出家。王问二子,二子大喜,欲出家,即使二子出家入佛法。摩哂陀时年满二十。推目犍连帝须为和尚,摩诃提娑为阿阇梨,受具足戒。僧伽密多年十八岁,推昙摩波罗为和尚,受六法。此为王登位后六年之事也。摩哂陀于三藏中总持一切佛法,后依和尚帝须之劝至师子国。
(故事)阿育王有一子,名摩哂陀,有一女名僧伽密多,王弟帝须比丘,请王令二子出家。王问二子,二子大喜,欲出家,即使二子出家入佛法。摩哂陀时年满二十。推目犍连帝须为和尚,摩诃提娑为阿阇梨,受具足戒。僧伽密多年十八岁,推昙摩波罗为和尚,受六法。此为王登位后六年之事也。摩哂陀于三藏中总持一切佛法,后依和尚帝须之劝至师子国。
阿育王为女造像
【佛学大辞典】
(杂名)阿育王为第四女所造也。梁书扶南国传曰:晋咸和中,丹阳尹高悝,行至张侯桥,见浦中五色光长数尺。不知何怪,乃令人于光处掊视之。得金像,未有光趺。悝乃下车载像,还至长干巷首,牛不肯进。悝乃令驭人任牛所之。牛径牵车至寺,悝因留像付寺僧。每至中夜,常放光明。又闻空中有金石之响。经一岁,捕鱼人张系世于海口忽见有铜花趺浮于水上,系世取送县。县以送台乃施像足宛然合会。简文咸安元年,交州合浦人董宗之采珠,没于水底。得佛光艳。交州押送台以施像,又合焉。自咸和中得像,至咸安初,历三十馀年,光趺始具。初高悝得像后,西域胡僧五人来,请悝曰:昔于天竺得阿育王造像。来至邺下。值胡乱,埋像于河边。今寻觅失所。五人尝一夜俱梦见像曰:已出江东,为高悝所得。乃送此五僧至寺,见像嘘欷涕泣。像便放光,照烛殿宇。又瓦官寺慧邃,欲模写像形。寺主僧尚虑亏损金色。谓邃曰:若能令像放光回身西向,乃可相许。慧邃便恳到拜请,其夜像即转坐放光,回身西向。明旦,便许之。像趺先有外国书,莫有识者。后三藏那求跋摩识之,云是阿育王为第四女所造也。
(杂名)阿育王为第四女所造也。梁书扶南国传曰:晋咸和中,丹阳尹高悝,行至张侯桥,见浦中五色光长数尺。不知何怪,乃令人于光处掊视之。得金像,未有光趺。悝乃下车载像,还至长干巷首,牛不肯进。悝乃令驭人任牛所之。牛径牵车至寺,悝因留像付寺僧。每至中夜,常放光明。又闻空中有金石之响。经一岁,捕鱼人张系世于海口忽见有铜花趺浮于水上,系世取送县。县以送台乃施像足宛然合会。简文咸安元年,交州合浦人董宗之采珠,没于水底。得佛光艳。交州押送台以施像,又合焉。自咸和中得像,至咸安初,历三十馀年,光趺始具。初高悝得像后,西域胡僧五人来,请悝曰:昔于天竺得阿育王造像。来至邺下。值胡乱,埋像于河边。今寻觅失所。五人尝一夜俱梦见像曰:已出江东,为高悝所得。乃送此五僧至寺,见像嘘欷涕泣。像便放光,照烛殿宇。又瓦官寺慧邃,欲模写像形。寺主僧尚虑亏损金色。谓邃曰:若能令像放光回身西向,乃可相许。慧邃便恳到拜请,其夜像即转坐放光,回身西向。明旦,便许之。像趺先有外国书,莫有识者。后三藏那求跋摩识之,云是阿育王为第四女所造也。
阿育王山
【佛学大辞典】
(地名)在今浙江宁波鄞县。西晋武帝太康二年,有刘萨诃者,于此山得古塔一基以为阿育王八万四千塔之一,尊崇之,此山遂称为阿育王山。刘宋元嘉十二年,昙摩密多,建立寺塔。梁大同六年,武帝诏越州守臣萧察重修寺宇。简文帝亦时奉钱。或云:寺本号广利寺,梁武帝时,改赐阿育王寺之名。尔后塔之供养,数数行之,及宋代,大觉怀琏住之,建宸奎阁。苏轼作记。寻而宗杲,介谌,德光,如洪,大观等,交董之,为临济之道场,一时称盛见广弘明集十六,法苑珠林三十八,佛祖统纪三十六五十三等。
(地名)在今浙江宁波鄞县。西晋武帝太康二年,有刘萨诃者,于此山得古塔一基以为阿育王八万四千塔之一,尊崇之,此山遂称为阿育王山。刘宋元嘉十二年,昙摩密多,建立寺塔。梁大同六年,武帝诏越州守臣萧察重修寺宇。简文帝亦时奉钱。或云:寺本号广利寺,梁武帝时,改赐阿育王寺之名。尔后塔之供养,数数行之,及宋代,大觉怀琏住之,建宸奎阁。苏轼作记。寻而宗杲,介谌,德光,如洪,大观等,交董之,为临济之道场,一时称盛见广弘明集十六,法苑珠林三十八,佛祖统纪三十六五十三等。
阿育王塔
【佛学大辞典】
(堂塔)阿育王为佛以后大兴佛事,到处建立寺塔,奉安佛舍利,及供养僧众。据善见律毗婆沙一,谓阿育王统领之国,其数有八万四千,故王敕诸国建八万四千大寺,八万四千宝塔云。阿育王传一及阿育王经一等,谓王由海比丘知佛有悬记,诣王舍城,取阿阇世王所埋之四升舍利,又悉取他六所所埋之舍利,造八万四千宝箧,一箧盛一舍利,复造八万四千宝瓮,八万四千宝盖,八万四千疋䌽,为庄校,以建立八万四千宝塔云。法显传及西域记等亦皆叙王造八万四千塔。又杂譬喻经上,谓阿育王希疾病平愈,造一千二百宝塔。其塔数虽不知孰确,而王由兴教爱法之至情,多建寺塔,则非子虚也。今诸塔殆已无存,彼中印度之僧志古塔,是否为此中之一,亦不可考。又古来有传说此阿育王塔我国亦有之者,如广弘明集十五,举鄮县(今宁波鄞县)塔已下凡十七塔,法苑珠林三十八列鄮县塔以下凡二十一塔,谓皆为阿育王所造。案阿育王之领土,不及于我国,塔何从来?殆附会之说也。考佛祖统纪四十三,谓吴越王钱俶,慕阿育王造塔事,以金银精钢造八万四千塔,中藏宝箧印心咒经,布散部内,凡十年而功竣。其附会即由此欤。
(堂塔)阿育王为佛以后大兴佛事,到处建立寺塔,奉安佛舍利,及供养僧众。据善见律毗婆沙一,谓阿育王统领之国,其数有八万四千,故王敕诸国建八万四千大寺,八万四千宝塔云。阿育王传一及阿育王经一等,谓王由海比丘知佛有悬记,诣王舍城,取阿阇世王所埋之四升舍利,又悉取他六所所埋之舍利,造八万四千宝箧,一箧盛一舍利,复造八万四千宝瓮,八万四千宝盖,八万四千疋䌽,为庄校,以建立八万四千宝塔云。法显传及西域记等亦皆叙王造八万四千塔。又杂譬喻经上,谓阿育王希疾病平愈,造一千二百宝塔。其塔数虽不知孰确,而王由兴教爱法之至情,多建寺塔,则非子虚也。今诸塔殆已无存,彼中印度之僧志古塔,是否为此中之一,亦不可考。又古来有传说此阿育王塔我国亦有之者,如广弘明集十五,举鄮县(今宁波鄞县)塔已下凡十七塔,法苑珠林三十八列鄮县塔以下凡二十一塔,谓皆为阿育王所造。案阿育王之领土,不及于我国,塔何从来?殆附会之说也。考佛祖统纪四十三,谓吴越王钱俶,慕阿育王造塔事,以金银精钢造八万四千塔,中藏宝箧印心咒经,布散部内,凡十年而功竣。其附会即由此欤。
阿育王传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七卷,西晋安法钦译。记阿育王之事迹及摩诃迦叶以下优波鞠多等之因缘者。
(经名)七卷,西晋安法钦译。记阿育王之事迹及摩诃迦叶以下优波鞠多等之因缘者。
阿育王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十卷,梁僧伽婆罗译。与前本大同小异。
(经名)十卷,梁僧伽婆罗译。与前本大同小异。
阿育王譬喻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具名天尊说阿育王譬喻经一卷,失译。天尊为佛之尊号,是汇集教训的譬喻者。百譬喻经之类,冠以阿育王三字者,因其初之一喻关于王之事也。
(经名)具名天尊说阿育王譬喻经一卷,失译。天尊为佛之尊号,是汇集教训的譬喻者。百譬喻经之类,冠以阿育王三字者,因其初之一喻关于王之事也。
阿育王石刻文
【佛学大辞典】
(杂名)阿育王磨崖等所刻之教法诰文也。阿育王既归佛法,欲普布德教于四方,故于己领土,到处刻教法诰文,法显传及西域记等,处处记石柱之事,谓是阿育王所建,是也。其后湮没者多,世人遂无知者,至近代欧洲人旅行印度各地方,发见几多之磨崖等,经普林摄Prinsep氏等苦心研究,遂得读破其诰文,确定为阿育王使刻者。其发见者,有大磨崖七所,小磨崖七所,石柱九基,有铭文之石窟三所。大磨崖虽略有具缺,而大都各有十四章之诰文,皆磨砺岩或大石,而镌刻文字,其中亦有彫饰象身等者。其文字或用祛卢瑟底Kharos!t!hi文字书之(仅有二大磨崖用此文字),或用古梵字记之。祛卢瑟底文字与梵字反对,读法自右而左。此等大磨崖所刻十四章之诰文,据其中之记载,可知为阿育王灌顶(即位)第十二年至第十四年之间所刻者。小磨崖各刻诰文(与前十四章异),一章或二章,或同或否。石柱九基中,六基各有同文之教法诰文七章,他三基各有简短之别文一章,虽多毁损,亦有柱头柱身完全者。柱头者,铃形之上,有圆板,其侧缘彫饰莲华忍冬花或鹅类,板上置狮子像者为多。其长,小者三十二三呎,大者及四十二呎馀。其直径,下部约二呎乃至三四呎。自其诰文所载考之,可知为王即位二十六年至二十九年之间所刻者。石窟三所,各刻铭文一章,皆不长。今述各诰文及铭文之大意如下:大磨崖诰文十四章,禁畜之牺牲及祭典。施药,移植药草,并植树穿井,以利人畜。官民皆应每五年参集正法之大会。应不怠正法之弘通。任命大法官,使努力庶民之康安,穷乏之救恤。亲听政事,以利民众。与异教徒勿互相争。废畋猎。应止败德无益之俗典,行正法之式典。应为来世离罪业。应行法施。异教徒应相和合,无论何法皆应重之。悔悲迦伽征服之惨事,归于正法,于希腊五王国及他国弘通法音。又记诰文刻石之缘由。又别文二章,皆记应爱抚百姓,使得二世之福祉,每五年应催无遮大会。小磨崖之诰文,或谓弘法既及全印,将来尚应益益扩布,增进天祐。或言应作孝顺等正行。或对于摩揭陀之僧众记王归敬三宝之志厚及佛宣说之经法应长存。石柱之诰文七章,言任辅弼之任者,应无上下之别,诱导民于正道。正法殊胜。勿为恶业。知事应以慈仁为旨,宽于赏罚。应不行杀害生类或去势等。一切阶级,一切异宗,皆为王所崇敬及禅定功德宜尊等。其简短之别文,或记王妃施舍树林等因缘。或记王之参拜并建柱等。石窟之铭文,各记其洞崖施舍之事。以上皆为现今所发见者。而后来之学者,或再发见未发之遗物,未可知也。
(杂名)阿育王磨崖等所刻之教法诰文也。阿育王既归佛法,欲普布德教于四方,故于己领土,到处刻教法诰文,法显传及西域记等,处处记石柱之事,谓是阿育王所建,是也。其后湮没者多,世人遂无知者,至近代欧洲人旅行印度各地方,发见几多之磨崖等,经普林摄Prinsep氏等苦心研究,遂得读破其诰文,确定为阿育王使刻者。其发见者,有大磨崖七所,小磨崖七所,石柱九基,有铭文之石窟三所。大磨崖虽略有具缺,而大都各有十四章之诰文,皆磨砺岩或大石,而镌刻文字,其中亦有彫饰象身等者。其文字或用祛卢瑟底Kharos!t!hi文字书之(仅有二大磨崖用此文字),或用古梵字记之。祛卢瑟底文字与梵字反对,读法自右而左。此等大磨崖所刻十四章之诰文,据其中之记载,可知为阿育王灌顶(即位)第十二年至第十四年之间所刻者。小磨崖各刻诰文(与前十四章异),一章或二章,或同或否。石柱九基中,六基各有同文之教法诰文七章,他三基各有简短之别文一章,虽多毁损,亦有柱头柱身完全者。柱头者,铃形之上,有圆板,其侧缘彫饰莲华忍冬花或鹅类,板上置狮子像者为多。其长,小者三十二三呎,大者及四十二呎馀。其直径,下部约二呎乃至三四呎。自其诰文所载考之,可知为王即位二十六年至二十九年之间所刻者。石窟三所,各刻铭文一章,皆不长。今述各诰文及铭文之大意如下:大磨崖诰文十四章,禁畜之牺牲及祭典。施药,移植药草,并植树穿井,以利人畜。官民皆应每五年参集正法之大会。应不怠正法之弘通。任命大法官,使努力庶民之康安,穷乏之救恤。亲听政事,以利民众。与异教徒勿互相争。废畋猎。应止败德无益之俗典,行正法之式典。应为来世离罪业。应行法施。异教徒应相和合,无论何法皆应重之。悔悲迦伽征服之惨事,归于正法,于希腊五王国及他国弘通法音。又记诰文刻石之缘由。又别文二章,皆记应爱抚百姓,使得二世之福祉,每五年应催无遮大会。小磨崖之诰文,或谓弘法既及全印,将来尚应益益扩布,增进天祐。或言应作孝顺等正行。或对于摩揭陀之僧众记王归敬三宝之志厚及佛宣说之经法应长存。石柱之诰文七章,言任辅弼之任者,应无上下之别,诱导民于正道。正法殊胜。勿为恶业。知事应以慈仁为旨,宽于赏罚。应不行杀害生类或去势等。一切阶级,一切异宗,皆为王所崇敬及禅定功德宜尊等。其简短之别文,或记王妃施舍树林等因缘。或记王之参拜并建柱等。石窟之铭文,各记其洞崖施舍之事。以上皆为现今所发见者。而后来之学者,或再发见未发之遗物,未可知也。
阿育王息坏目因缘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苻秦昙摩难提译。阿育王之息,曰法益(Dharma-vardhana),容貌甚美,王夫人欲奸之而不能,遂与奸臣耶奢(Yas/as)谋,抉坏太子两目,此经为说其因缘者。
(经名)一卷,苻秦昙摩难提译。阿育王之息,曰法益(Dharma-vardhana),容貌甚美,王夫人欲奸之而不能,遂与奸臣耶奢(Yas/as)谋,抉坏太子两目,此经为说其因缘者。
阿修罗王
【佛学大辞典】
(异类)法华经序品列四阿修罗王。如婆稚阿修罗王,祛罗骞驮阿修罗王,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罗睺阿修罗王。各有百千之眷属。
【佛学常见辞汇】
法华经序品列有四个阿修罗王,即婆稚阿修罗王、祛罗骞阿修罗王、毗摩质多阿修罗王、罗睺阿修罗王。
(异类)法华经序品列四阿修罗王。如婆稚阿修罗王,祛罗骞驮阿修罗王,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罗睺阿修罗王。各有百千之眷属。
【佛学常见辞汇】
法华经序品列有四个阿修罗王,即婆稚阿修罗王、祛罗骞阿修罗王、毗摩质多阿修罗王、罗睺阿修罗王。
阿耆达王请佛
【佛学大辞典】
(故事)佛应阿耆达王之请,三月间食马麦。见中本起经下,大方便佛报恩经三。经律异相五,智度论九。
(故事)佛应阿耆达王之请,三月间食马麦。见中本起经下,大方便佛报恩经三。经律异相五,智度论九。
阿耆达王堕蛇道
【佛学大辞典】
(故事)此王一生积功德,皆以临终之一念起瞋恚,遂堕于蛇道。见杂譬喻经。
(故事)此王一生积功德,皆以临终之一念起瞋恚,遂堕于蛇道。见杂譬喻经。
阿密哩多军荼利明王
【佛学大辞典】
(明王)译曰甘露瓶。常略名军荼利明王,五大明王之一。(参见:军荼利)
(明王)译曰甘露瓶。常略名军荼利明王,五大明王之一。(参见:军荼利)
阿耨达龙王
【佛学大辞典】
(异类)八大龙王之一。住于阿耨达池,分出四大河以润阎浮洲云,长阿含十八谓唯此龙王无三患。智度论七谓:「阿那婆达多龙王,是七住大菩萨。」西域记一之说,(参见:阿耨达池)
(异类)八大龙王之一。住于阿耨达池,分出四大河以润阎浮洲云,长阿含十八谓唯此龙王无三患。智度论七谓:「阿那婆达多龙王,是七住大菩萨。」西域记一之说,(参见:阿耨达池)
阿输伽王
【佛学大辞典】
(人名)(参见:阿育)
(人名)(参见:阿育)
阿育
【佛学大辞典】
(人名)As/oka,旧称阿恕伽。新称阿输迦。译曰无忧。西纪前三百二十一年顷,于印度创立孔雀王朝之旃陀掘多大王(Chandragupta)孙也。纪元前二百七十年顷,统一全印度,大保护佛教,使之宣布各地。王之传,南北各异其趣,北传之阿育王经,阿育王传,谓其母为瞻婆罗国之婆罗门女,名曰须跋罗祇(Subhadra%n!gi)王幼时甚狂暴,不为父王所爱。欲以兄修私摩(S/usmna)为嗣。偶值领内德叉尸罗(Taks!asila%)国叛乱生,命彼往讨。据阿育王经言:「器杖资具悉不与之。」又阿育王传言:「唯与四兵,不与刀杖。」父王之意盖期其没阵也。然彼豪迈善战,平定叛乱,威权由此大张,遂于父王崩后,杀修私摩而登王位。南传之善见律一,岛史六章,大史五章则与之异,当阿育王未为王时,出为乌阇衍那(Ujjayini)副王(Yuvara%ja)在任地司收敛事,偶闻父之讣音,仓皇归都,首袭修私摩杀之,自即王位,四年间除同母弟帝须,并杀异母兄弟九十九人,然后举即位大礼。是乃佛入涅槃后二百八十年也。两说虽异,而于即位前后兄弟间有内讧,则同。登位之初,依然极狂暴,杀大臣戮妇女无数。又容栴陀耆利柯之言,造一大地狱,戮无辜之民无算,及后翻然归于佛教,大发挥慈悲精神,努力于正法之兴隆宣布。王之事迹,有其敕语诰文可證。又佛典中亦有记载,得彼此综合而知之。诰文或刻于岩面或刻于石柱,现今所发见者,有三十四章。经几多学者之苦心研究而得之。据是等诰文观之,则王有兄弟姊妹及两后。国都为华氏城,王权所及之范围,北由雪山地方,南及摩奈索,东由频伽罗湾,西及亚剌比亚海。诰文内容虽有种种异说,而要在宣布正法(Dharma)天下和乐,奖励国民怀抱慈悲精神之事。可知王不仅统御广大之版图,甚得其宜,并爱真理,富于博爱之精神,诚印度空前绝后之圣王也。即称为有史以来世界之大王,亦无不可。王归佛之动机,自阿育王传第一考之,乃因见海比丘之奇迹,自善见律毗婆沙第一考之,乃出于尼瞿陀(Nigrodha)之感化,然有名之诰文第十三章有谓「天爱善见王灌顶第八年,征服迦伽,捕虏十五万人,戮十万人,其僵者更不知为几倍。迦伽并吞以来,天爱热心护持达摩,归依达摩,又宣扬达摩教规。」则直接归佛之动机,在于征服迦伽,然其远因当为即位初年所经验之悲剧与一沙门之说法,于残忍酷薄之王心,唤起宗教的信念之萌芽,后又目击征服迦伽之大惨事,一时勃发,遂直入佛门,归于正法也。王一入佛门,热烈之度非常,于领内各地建立八万四千大寺与八万四千宝塔,又将正法宣布之诰文刻于四方,亲身拜佛迹而供养之,此其最著名之事迹也。又依善见律婆沙第二考之,王即位十七年,于华氏城为异论防止,企求第三次之结集,以目犍连子帝须为上座,一千之长老从事于此,以九月终其效,结集终了之后,派遣宣教师于四方,如派末阐提(Majjhantika)至罽宾(Kas/mir)犍陀罗(Gandha%ra)国,派摩诃提娑(Maha%deva)至摩醯沙末陀罗(Mahisa-man!d!ala)国,派勒弃多(Rakkhita)至娑那娑私(Aanava%si沙漠地方)国,派昙无德(Yonaka-dkamma-rakkhita)至阿波兰多迦(Aparantaka五河西部)国,派摩诃昙无德(Mahadhamma-rakkhita)至摩诃勒叱(Maha%-rat!t!ha)国,派摩诃勃弃多(Maha%rakkhita)至叟那世界(Yonaloka希腊领地)派末示摩(Majjhima)至雪山边国(Himavanta-pada尼波罗地方)派须那迦及郁多罗(Sonaka,Uttara)至金地(Suvarna-bhu%mi缅甸)国,派摩哂陀(Mahinda)至师子(Lan%ka%锡兰)国,令各从事教化。以上乃善见律之所传也。又诰文第十三章记王与希腊之五王国交通。所谓五王国者希利阿(Syria)曷奇伯笃(Egypt)买赛顿(Macedon)曷毕落司(Epiros)及克雷纳(Cyrene)是也。王之出世年代,古来颇多异说,若于近时希腊,印度比较研究上由前记希腊五王国之出世年代换算之,便得确定其年时,虽从换算之方法,生三五年之差异,而其即位在西历纪元前二百七十所前后,则甚明也。盖王之记传南传与北传之间,不无乖错。其中显著者,如北传谓王乃佛灭百年出世,不言迦罗阿育出世。南传谓王之出世,是佛灭二百八十年,佛灭百年,别有迦罗阿育之治世。佛教史家或融会此南北两传,谓北方传之阿育为迦罗阿育,南方传之阿育为达磨阿育,南北所传之阿育实非一人,此恐出于附会,不可信也。从来以南方所传者为正确,信之不疑。而诰文所记者,反助北方之所传,亦一奇也。
(人名)As/oka,旧称阿恕伽。新称阿输迦。译曰无忧。西纪前三百二十一年顷,于印度创立孔雀王朝之旃陀掘多大王(Chandragupta)孙也。纪元前二百七十年顷,统一全印度,大保护佛教,使之宣布各地。王之传,南北各异其趣,北传之阿育王经,阿育王传,谓其母为瞻婆罗国之婆罗门女,名曰须跋罗祇(Subhadra%n!gi)王幼时甚狂暴,不为父王所爱。欲以兄修私摩(S/usmna)为嗣。偶值领内德叉尸罗(Taks!asila%)国叛乱生,命彼往讨。据阿育王经言:「器杖资具悉不与之。」又阿育王传言:「唯与四兵,不与刀杖。」父王之意盖期其没阵也。然彼豪迈善战,平定叛乱,威权由此大张,遂于父王崩后,杀修私摩而登王位。南传之善见律一,岛史六章,大史五章则与之异,当阿育王未为王时,出为乌阇衍那(Ujjayini)副王(Yuvara%ja)在任地司收敛事,偶闻父之讣音,仓皇归都,首袭修私摩杀之,自即王位,四年间除同母弟帝须,并杀异母兄弟九十九人,然后举即位大礼。是乃佛入涅槃后二百八十年也。两说虽异,而于即位前后兄弟间有内讧,则同。登位之初,依然极狂暴,杀大臣戮妇女无数。又容栴陀耆利柯之言,造一大地狱,戮无辜之民无算,及后翻然归于佛教,大发挥慈悲精神,努力于正法之兴隆宣布。王之事迹,有其敕语诰文可證。又佛典中亦有记载,得彼此综合而知之。诰文或刻于岩面或刻于石柱,现今所发见者,有三十四章。经几多学者之苦心研究而得之。据是等诰文观之,则王有兄弟姊妹及两后。国都为华氏城,王权所及之范围,北由雪山地方,南及摩奈索,东由频伽罗湾,西及亚剌比亚海。诰文内容虽有种种异说,而要在宣布正法(Dharma)天下和乐,奖励国民怀抱慈悲精神之事。可知王不仅统御广大之版图,甚得其宜,并爱真理,富于博爱之精神,诚印度空前绝后之圣王也。即称为有史以来世界之大王,亦无不可。王归佛之动机,自阿育王传第一考之,乃因见海比丘之奇迹,自善见律毗婆沙第一考之,乃出于尼瞿陀(Nigrodha)之感化,然有名之诰文第十三章有谓「天爱善见王灌顶第八年,征服迦伽,捕虏十五万人,戮十万人,其僵者更不知为几倍。迦伽并吞以来,天爱热心护持达摩,归依达摩,又宣扬达摩教规。」则直接归佛之动机,在于征服迦伽,然其远因当为即位初年所经验之悲剧与一沙门之说法,于残忍酷薄之王心,唤起宗教的信念之萌芽,后又目击征服迦伽之大惨事,一时勃发,遂直入佛门,归于正法也。王一入佛门,热烈之度非常,于领内各地建立八万四千大寺与八万四千宝塔,又将正法宣布之诰文刻于四方,亲身拜佛迹而供养之,此其最著名之事迹也。又依善见律婆沙第二考之,王即位十七年,于华氏城为异论防止,企求第三次之结集,以目犍连子帝须为上座,一千之长老从事于此,以九月终其效,结集终了之后,派遣宣教师于四方,如派末阐提(Majjhantika)至罽宾(Kas/mir)犍陀罗(Gandha%ra)国,派摩诃提娑(Maha%deva)至摩醯沙末陀罗(Mahisa-man!d!ala)国,派勒弃多(Rakkhita)至娑那娑私(Aanava%si沙漠地方)国,派昙无德(Yonaka-dkamma-rakkhita)至阿波兰多迦(Aparantaka五河西部)国,派摩诃昙无德(Mahadhamma-rakkhita)至摩诃勒叱(Maha%-rat!t!ha)国,派摩诃勃弃多(Maha%rakkhita)至叟那世界(Yonaloka希腊领地)派末示摩(Majjhima)至雪山边国(Himavanta-pada尼波罗地方)派须那迦及郁多罗(Sonaka,Uttara)至金地(Suvarna-bhu%mi缅甸)国,派摩哂陀(Mahinda)至师子(Lan%ka%锡兰)国,令各从事教化。以上乃善见律之所传也。又诰文第十三章记王与希腊之五王国交通。所谓五王国者希利阿(Syria)曷奇伯笃(Egypt)买赛顿(Macedon)曷毕落司(Epiros)及克雷纳(Cyrene)是也。王之出世年代,古来颇多异说,若于近时希腊,印度比较研究上由前记希腊五王国之出世年代换算之,便得确定其年时,虽从换算之方法,生三五年之差异,而其即位在西历纪元前二百七十所前后,则甚明也。盖王之记传南传与北传之间,不无乖错。其中显著者,如北传谓王乃佛灭百年出世,不言迦罗阿育出世。南传谓王之出世,是佛灭二百八十年,佛灭百年,别有迦罗阿育之治世。佛教史家或融会此南北两传,谓北方传之阿育为迦罗阿育,南方传之阿育为达磨阿育,南北所传之阿育实非一人,此恐出于附会,不可信也。从来以南方所传者为正确,信之不疑。而诰文所记者,反助北方之所传,亦一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