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1850,分790页显示 上一页 118 119 120 121 122 124 125 126 127 下一页
山海慧自在通王如来
小王
天王
天王堂
天王如来
天王太子辟罗经
天树王
王三昧
王日
王日休
王仙
王古
王老师
王舍
佛类词典(续上)
山王山海慧自在通王如来
小王
天王
天王堂
天王如来
天王太子辟罗经
天树王
王三昧
王日
王日休
王仙
王古
王老师
王舍
山王
【佛学大辞典】
(杂语)谓山之最高者。在诸山中为王也。无量寿经下曰:「智慧如大海,三昧如山王。」法华经法师功德品曰:「弥楼山,摩诃弥楼山等诸山王。」
(杂语)谓山之最高者。在诸山中为王也。无量寿经下曰:「智慧如大海,三昧如山王。」法华经法师功德品曰:「弥楼山,摩诃弥楼山等诸山王。」
山海慧自在通王如来
【佛学大辞典】
(佛名)阿难当来成佛时之名。法华经人记品曰:「佛告阿难: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山海惠自在通王如来。」
(佛名)阿难当来成佛时之名。法华经人记品曰:「佛告阿难: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山海惠自在通王如来。」
小王
【佛学大辞典】
(杂名)除转轮王外,馀悉为小王,所谓粟散王是也。法华经普门品曰:「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
(杂名)除转轮王外,馀悉为小王,所谓粟散王是也。法华经普门品曰:「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
天王
【佛学大辞典】
(天名)欲界六天之最下天,在须弥山半腹之四方,有天主四人,谓之四天王:东曰持国天王,南曰增长天王,西曰广目天王,北曰多闻天王。
(天名)欲界六天之最下天,在须弥山半腹之四方,有天主四人,谓之四天王:东曰持国天王,南曰增长天王,西曰广目天王,北曰多闻天王。
天王堂
【佛学大辞典】
(寺名)陔馀丛考三十四曰:「按谈薮记曰:唐天宝间,番寇西安,诏不空三藏诵咒禳之。忽见金甲神人,不空云:此毗沙门天王第二子独健,往救矣,后西安奏捷。亦云西北有天王现形,胜之。朝廷因敕诸道立像,郎瑛谓今佛寺有天王堂始此也。又括异志,宋建炎中敌将屠秀州,天王现于城上,大若数间屋,遂惧而引去,因建天王楼于城西北隅。」
(寺名)陔馀丛考三十四曰:「按谈薮记曰:唐天宝间,番寇西安,诏不空三藏诵咒禳之。忽见金甲神人,不空云:此毗沙门天王第二子独健,往救矣,后西安奏捷。亦云西北有天王现形,胜之。朝廷因敕诸道立像,郎瑛谓今佛寺有天王堂始此也。又括异志,宋建炎中敌将屠秀州,天王现于城上,大若数间屋,遂惧而引去,因建天王楼于城西北隅。」
天王如来
【佛学大辞典】
(佛名)提婆达多未来成道时之佛名也。彼既生堕无间地狱,当时弟子皆以彼为极恶人。佛言彼为权者。往昔为阿私仙时受持法华经,我于其时依彼闻法华经,故今日得成佛。彼实非恶人,为权诫世人作逆罪耳,故今在地狱。未来必当成道,号天王如来。是法华经提婆达多品所说。经曰:「告诸四众,提婆达多,却后过无量劫,当得成佛,号曰天王如来。」【又】过去有天王如来,以俗形成佛,是异例也。自在菩萨经下曰:「过去燃灯佛前,威德佛、提沙佛、光明佛前,有佛号天王如来。(中略)是天王佛及诸菩萨不著袈娑,皆著自生净沙天衣。」智度论曰:「如天王佛,衣服仪容与白衣无异,不须钵食。」
(佛名)提婆达多未来成道时之佛名也。彼既生堕无间地狱,当时弟子皆以彼为极恶人。佛言彼为权者。往昔为阿私仙时受持法华经,我于其时依彼闻法华经,故今日得成佛。彼实非恶人,为权诫世人作逆罪耳,故今在地狱。未来必当成道,号天王如来。是法华经提婆达多品所说。经曰:「告诸四众,提婆达多,却后过无量劫,当得成佛,号曰天王如来。」【又】过去有天王如来,以俗形成佛,是异例也。自在菩萨经下曰:「过去燃灯佛前,威德佛、提沙佛、光明佛前,有佛号天王如来。(中略)是天王佛及诸菩萨不著袈娑,皆著自生净沙天衣。」智度论曰:「如天王佛,衣服仪容与白衣无异,不须钵食。」
天王太子辟罗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失译人名。天王之太子名辟罗,由天飞来诣佛所,佛为说善恶应报之义。
(经名)一卷,失译人名。天王之太子名辟罗,由天飞来诣佛所,佛为说善恶应报之义。
天树王
【佛学大辞典】
(杂名)忉利天上之波利质多树也。此树为树中之王,故名曰树王。犹言牛王鹅王等。法华经序品曰:「国界自然殊特妙好,如天树王其华开敷。」
(杂名)忉利天上之波利质多树也。此树为树中之王,故名曰树王。犹言牛王鹅王等。法华经序品曰:「国界自然殊特妙好,如天树王其华开敷。」
王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名三昧王三昧。又曰三昧王。三昧中之最胜者。首楞严定之异名也。放光般若经一曰:「其三昧名三昧王,一切三昧,悉入其中。」智度论七释之曰:「云何名三昧王三昧?此三昧于诸三昧中最第一自在,能缘无量诸法,如诸人中王为第一。(中略)一切诸三昧,皆入其中,故名三昧王三昧。譬如阎浮提众川万流,皆入大海,亦如一切民人皆属国王。」又选择集下,以念佛为王三昧。坐禅用心记,以坐禅为王三昧。
(术语)又名三昧王三昧。又曰三昧王。三昧中之最胜者。首楞严定之异名也。放光般若经一曰:「其三昧名三昧王,一切三昧,悉入其中。」智度论七释之曰:「云何名三昧王三昧?此三昧于诸三昧中最第一自在,能缘无量诸法,如诸人中王为第一。(中略)一切诸三昧,皆入其中,故名三昧王三昧。譬如阎浮提众川万流,皆入大海,亦如一切民人皆属国王。」又选择集下,以念佛为王三昧。坐禅用心记,以坐禅为王三昧。
王日
【佛学大辞典】
(杂语)八王日也。
(杂语)八王日也。
王日休
【佛学大辞典】
(人名)南宋龙舒人。字虚中又称龙舒居士。为国学进士,著六经训传数十万言。一旦弃之,专修西方之业,布衣蔬食,日课千拜。绍兴三十年。请观音加佑,校辑大阿弥陀经,三年终其功。有五十六分。又著龙舒净土文十卷。乾道九年正月厉声念佛,感佛来迎,立化。见乐邦文类三,佛祖统纪二十八等。
(人名)南宋龙舒人。字虚中又称龙舒居士。为国学进士,著六经训传数十万言。一旦弃之,专修西方之业,布衣蔬食,日课千拜。绍兴三十年。请观音加佑,校辑大阿弥陀经,三年终其功。有五十六分。又著龙舒净土文十卷。乾道九年正月厉声念佛,感佛来迎,立化。见乐邦文类三,佛祖统纪二十八等。
王仙
【佛学大辞典】
(杂名)转轮王出家具五通者。俱舍光记五曰:「王仙,谓转轮王舍家修道,具足五通名曰王仙。」
(杂名)转轮王出家具五通者。俱舍光记五曰:「王仙,谓转轮王舍家修道,具足五通名曰王仙。」
王古
【佛学大辞典】
(人名)宋东都人。字敏仲。官尚书礼部侍郎,世称王侍郎。仁慈宽容,大好佛教。初寓京师时。与禅门耆宿结道交。及游江西,与黄龙翠岩晦堂杨岐等诸师缔清游,深契禅旨。又悟净土法门之胜义。博考诸经,大有所发明。元丰七年著新修往生净土传三卷,补戒珠之遗,凡列传一百九人。又撰直指净土决疑集三卷,鼓吹禅净一致之旨义。自亦修观念之心,持念佛,手尝不释数珠。与杨杰次公齐名,遥继庐山高士之遗风。临终不觉苦痛,光明满室,端坐而卒。见佛祖统记二十八,庐山莲宗宝鉴四等。
(人名)宋东都人。字敏仲。官尚书礼部侍郎,世称王侍郎。仁慈宽容,大好佛教。初寓京师时。与禅门耆宿结道交。及游江西,与黄龙翠岩晦堂杨岐等诸师缔清游,深契禅旨。又悟净土法门之胜义。博考诸经,大有所发明。元丰七年著新修往生净土传三卷,补戒珠之遗,凡列传一百九人。又撰直指净土决疑集三卷,鼓吹禅净一致之旨义。自亦修观念之心,持念佛,手尝不释数珠。与杨杰次公齐名,遥继庐山高士之遗风。临终不觉苦痛,光明满室,端坐而卒。见佛祖统记二十八,庐山莲宗宝鉴四等。
王老师
【佛学大辞典】
(人名)池州南泉之普愿禅师,姓王氏,承马祖之法弘道于南泉。常自称王老师。
(人名)池州南泉之普愿禅师,姓王氏,承马祖之法弘道于南泉。常自称王老师。
王舍
【佛学大辞典】
(地名)(参见:王舍城)。
(地名)(参见:王舍城)。
王舍城
【佛学大辞典】
(地名)梵名曷罗阇姞利呬城Ra%jagr!ha,在中印度摩伽陀国。频婆娑罗王(新曰频毗娑罗)自上茅城之旧都,迁居于此,围王舍城有五山,五山之第一即灵鹫山也。智度论三曰:「问曰:如舍婆提(S/ra%vasti)、迦毗罗(Kapiavastu)、婆罗奈(Va%ra%n!asi)大城,皆有诸王舍,何以故独名此城为王舍?答曰:有人言:是摩伽陀国王有子,一头两面四臂,时人呼为不祥,王即裂其身首弃之旷野。罗刹女鬼名阇罗,还合其身而乳养之,后大为人,力能并兼诸国,有天下。取诸国王万八千人置此五山中,以大力势治阎浮提,阎浮提人因名此山为王舍城。复次,有人言:摩伽陀王先所住城,城中失火,一烧一作,如是至七。国人疲役,王大忧怖,集诸智人问其意故。有言应易处,王即更求住处。见此五山周匝如城,即作宫殿,于中止住,以是故名王舍城。」(更有一复次释,述婆薮仙人故事)。西域记九曰:「曷罗阇姞利呬城,唐云王舍,初频毗娑罗王都在上茅宫城也。编户之家频遭火害,一家纵逸,四障罹灾。防火不暇,资产废业,众庶嗟怨,不安其居。王曰:我以不德,下民罹患。修何德可以禳之?群臣曰:大王德化邕穆,政教明察。今此细民不谨,致此火灾。宜制严科以清绝犯,若有火起,穷究先发,罚其首恶,迁之寒林。寒林者,弃尸之处,僧谓不祥之地,人绝游止之迹。今迁于彼,同夫弃尸。既耻陋居,当自谨护。王曰善。宜遍宣告居人。顷之,王宫中先失火。谓诸臣曰:我其迁矣。乃命太子监摄留事,欲清国宪,故迁居焉。时吠舍釐王闻频毗娑罗王野处寒林,整修戎旅,欲袭不虞。边侯以闻,乃建城邑。以王先舍于此,故称王舍城也。」
(地名)梵名曷罗阇姞利呬城Ra%jagr!ha,在中印度摩伽陀国。频婆娑罗王(新曰频毗娑罗)自上茅城之旧都,迁居于此,围王舍城有五山,五山之第一即灵鹫山也。智度论三曰:「问曰:如舍婆提(S/ra%vasti)、迦毗罗(Kapiavastu)、婆罗奈(Va%ra%n!asi)大城,皆有诸王舍,何以故独名此城为王舍?答曰:有人言:是摩伽陀国王有子,一头两面四臂,时人呼为不祥,王即裂其身首弃之旷野。罗刹女鬼名阇罗,还合其身而乳养之,后大为人,力能并兼诸国,有天下。取诸国王万八千人置此五山中,以大力势治阎浮提,阎浮提人因名此山为王舍城。复次,有人言:摩伽陀王先所住城,城中失火,一烧一作,如是至七。国人疲役,王大忧怖,集诸智人问其意故。有言应易处,王即更求住处。见此五山周匝如城,即作宫殿,于中止住,以是故名王舍城。」(更有一复次释,述婆薮仙人故事)。西域记九曰:「曷罗阇姞利呬城,唐云王舍,初频毗娑罗王都在上茅宫城也。编户之家频遭火害,一家纵逸,四障罹灾。防火不暇,资产废业,众庶嗟怨,不安其居。王曰:我以不德,下民罹患。修何德可以禳之?群臣曰:大王德化邕穆,政教明察。今此细民不谨,致此火灾。宜制严科以清绝犯,若有火起,穷究先发,罚其首恶,迁之寒林。寒林者,弃尸之处,僧谓不祥之地,人绝游止之迹。今迁于彼,同夫弃尸。既耻陋居,当自谨护。王曰善。宜遍宣告居人。顷之,王宫中先失火。谓诸臣曰:我其迁矣。乃命太子监摄留事,欲清国宪,故迁居焉。时吠舍釐王闻频毗娑罗王野处寒林,整修戎旅,欲袭不虞。边侯以闻,乃建城邑。以王先舍于此,故称王舍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