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66—324 【介绍】: 东晋琅邪临沂人,字处仲。王导从兄。晋武帝婿。官扬州刺史。琅邪王司马睿(元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与导同心扶助。镇压杜韬起事,拜镇东大将军。东晋立,迁大将军、荆州牧,手握重兵。元帝欲抑制王氏势力,敦遂于永昌元年举兵反。攻入建康,杀刁协、周顗、戴渊等,自为丞相,还屯武昌,遥制朝政。明帝太宁二年,王导等乘敦病重,率军讨之。敦命王含、钱凤等再进兵建康,旋病死,军散。
全晋文·卷十八
敦字处仲,祥弟览之孙,尚武帝女襄城公主,拜驸马都尉,除太子舍人。惠帝时,历给事黄门郎、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大鸿胪、侍中。出为广武将军、青州刺史。怀帝时徵为中书监,拜扬州刺史。元帝召为安东军咨祭酒,复拜扬州刺史,加广武将军,进左将军,又进镇东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都督江扬荆湘交广六州诸军事、江州刺史,封汉安侯。建武初迁征南大将军,加荆州牧。永昌初,与刘隗不睦,举兵入石头,拜丞相江州牧,进爵武昌郡公,还屯武昌,自加督宁益二州。明帝时移镇姑孰,自为扬州牧。病卒,戮尸悬首南桁。有集十卷。(案:《祖纳传》,平北将军王敦辟为从事。《华阳国志》、《大同志》又有王敦,皆非处仲,盖同时同姓名有三。)
王敦史 朝代:

人物简介

全唐文·卷七百三十九
敦史。宝历元年官膳部员外郎。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62—927 【介绍】: 五代时海州朐山人,字敦美。少以贩盐为盗,后从杨行密,遂仕吴,以功迁右牙指挥使,参预谋议。行密卒,子杨渥嗣。温与张颢弑之,立其弟杨隆演。后温复杀颢,遂专政。累拜大丞相,封东海郡王。权诈多疑,沉毅寡言,罕与人交,众中凛然可畏,然善用将吏。不知书,使人读狱讼之词而决之,皆中情理。卒谥忠武。养子李昪建南唐,尊为义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89—1049 【介绍】: 宋越州萧山人,字敦素。真宗大中祥符八年进士。通判衢州,建州学。为广南东路转运按察使,会交趾有变而广州无城守备,乃主制砖建城及造大舰习水战。知通州,作长堤以捍田,奏以田之肥瘠免田租五至十年。官终三司盐铁判官。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五八○二
王敦诗,字志夫。绍兴中登进士第。乾道末为成都府通判。淳熙间历利州路、潼川府路转运判官,知兴元府。九年放罢,宫观差遣。著有《书林韵会》二十八卷。见《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二之二八、职官七二之三六、食货六二之六五,《圣宋名贤纲目》(清抄本《圣宋名贤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首),《宋史》卷二○七,雍正《四川通志》卷三三。
王敦夫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六三六○
王敦夫,淳熙间官于巴县(今四川重庆),董役疏凿江流险滩。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35 【介绍】: 元钦蔡人。燕铁木儿弟。泰定帝卒,与兄迎立文宗,击败秃满迭儿、倒剌沙、王禅等,有殊功。顺帝即位,拜左丞相,封荣王,太傅,赐庐州路为食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太祖努尔哈赤伯父,景祖觉昌安长子,爱新觉罗氏。卒于努尔哈赤起兵前。崇德间追封武功郡王。
王敦仁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江苏常熟人,字性中,号素岚。画山水极文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浙江秋水人,字敦初,号秋塍。监生。官河南商丘、偃师知县。诗有丰韵。在豫游龙门砥柱,作长卷记山水之胜。有《树萱堂诗》。
晚晴簃诗汇·卷一○三
王复,字敦初,号秋塍,秀水人。官偃师知县。有《树萱堂诗》。

人物简介

简介
王定柱(1761年—1830年),字于一、靖擎、敦安,号椒园、椒园居士,河北正定人。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举人,五十五年(1790年)成进士,官至浙江按察使。精通经史,穷理尽性,阅历丰富,考据详赡。著有《鸿泥日录》【凤麟按:含《日录》八卷、《续录》四卷、《四录》《五录》为抄本各一卷;据云有《三录》三卷,未见。】《大学臆古》《中庸臆测》《周易锁笺》《老子道德经注解》《滇蜀纪程》《滇语备忘录》等,编修《黑盐井志》二十七卷。定柱先后两度宦滇(嘉庆六年至十一年及嘉庆十三年至二十五年),历时近二十年,足迹遍三迤,历任师宗县令、丽江县令、他郎通判、黑盐井提举,镇沅知州、思茅同知、永昌知府、开化知府等职。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23—1875 【介绍】: 清江苏宝应人,字幼轩,号补帆,原名敦敏,字幼徇。道光三十年进士。授编修。咸丰间在籍办团练。同治间赴上海,入李鸿章幕府,治营务及厘金。旋以道员留浙江,升任浙江按察使,官至福建巡抚。在浙浚三江闸沙,泄山阴、会稽、萧山三县之水。在闽设致用堂于西湖书院中,以经学课士。光绪初巡视台湾,还省病卒。谥文勤。
全台诗
王凯泰(1823~1875),初名敦敏,字补帆,宝应人,道光三十年(1850)进士。同治九年(1870)以广东布政使迁福建巡抚。光绪元年五月来台。见台湾人民有赌博、吸烟、锢婢等恶习,公馀之暇作歌以化之。因有〈台湾杂咏〉三十二首、〈续咏〉十二首等作,委由幕友何澄保管。十月因病内渡,卒于官,年五十有三,赠太子少保衔,以总督例赐恤,谥文勤。并命于福建省城、台湾府城两地建祠祭祀。光绪七年(1881),何澄将王凯泰旧作、马清枢〈台阳杂兴〉及何澄自作〈台湾杂咏〉合刊出版,称《台湾杂咏合刻》。  《台湾杂咏合刻》前有〈杨希闵序〉、〈龚显曾序〉等。〈杨希闵序〉谓:「王公诗清华婉约,深得古竹枝之遗;何、马二公诗综练谣俗、经纬风雅。山川之灵异、习尚之俶诡、物产之繁变,举可考而知。」以诗体言,〈台湾杂咏〉、〈续咏〉为七言绝句体,风格清丽。〈台湾杂诗〉多述时事、风物,针砭社会习尚,〈续咏〉则多咏历史、地理。龚显曾〈序〉,便一再提这一点:「凡制度沿革、道里远近、习尚俶诡、民夷纯杂,靡弗讽诗而得,不翅按图以稽。」「诗成自注,格非竟创;事靡不搜,典足参故。」如此呈现风土名物的诗歌,铺陈了诗人亲在「现场」的观察力,语言的叙述力,也留予后人可观的史料,足供参考。蒋师辙著《台游日记》,多引本书诗句,作为举證,可知该书影响力之所在。  《台湾杂咏合刻》有四种版本:一、清光绪七年(1881)杨希闵刊本,在中研院史语所、央图台湾分馆、台湾大学图书馆等处收藏。此本应为何澄当年原刊本;二、伊能嘉矩手抄本,该本作《合刻台湾杂咏诗》,由台湾大学研图特藏伊能文库藏,较杨希闵刊本少了〈龚序〉及题词。三、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于民国四十七年(1958)刊印,与刘家谋《海音诗》合辑,列为《台湾文献丛刊》第二十八种。此本系根据杨希闵刊本重新编印而成。该本两度重印。首先,大通书局影印出版,列为《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八种(1984)。又,台湾省文献委员会收入《台湾历史文献丛刊》(1994)。四、台湾中华书局(1971)编印《台湾先贤集》,将《台湾杂咏合刻》收入第三册之中。而连横《台湾诗乘》中亦选录数首。现以央图台分馆为底本,对校其他诸本。(江宝钗、李知灏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