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30,分122页显示 上一页 12 13 14 15 16 18 19 20 21 下一页
王得臣(字 彦辅 号 凤台子 )
王普(字 君道 号 南明子 )
赵宗旦(字 子文 华阴郡王 恭孝 )
释悟新( 悟新 黄 号 死心叟 王 )
王震(字 子发 )
王子京(字 硕甫 )
王子渊
王子韶(字 圣美 )
王适(字 子立 )
王子文
王巩(字 定国 号 清虚、清虚居士、清虚先生 )
王当(字 子思 )
向宗回(字 子发 郡王 荣纵 )
王忠民(字 子道 )
其它辞典(续上)
王观(字 通叟 号 逐客 )王得臣(字 彦辅 号 凤台子 )
王普(字 君道 号 南明子 )
赵宗旦(字 子文 华阴郡王 恭孝 )
释悟新( 悟新 黄 号 死心叟 王 )
王震(字 子发 )
王子京(字 硕甫 )
王子渊
王子韶(字 圣美 )
王适(字 子立 )
王子文
王巩(字 定国 号 清虚、清虚居士、清虚先生 )
王当(字 子思 )
向宗回(字 子发 郡王 荣纵 )
王忠民(字 子道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高邮人,一作如皋人,字通叟,号逐客。仁宗嘉祐二年进士。神宗熙宁中为大理寺丞、知江都县事。坐枉法取财,除名,永州编管。一说官翰林学士,赋应制词,宣仁太后以其近亵,谪之。有《冠柳集》、《扬州芍药谱》。全宋诗
王观,字通叟,海陵(今江苏泰州)人(《宋元学案补遗》卷一),一作如皋(今属江苏)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授单州推官,试秘书省校书郎(以上《东皋诗存》卷一)。迁大理寺丞、知江都县(《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一、三○二)。著有《芍药谱》一卷,流传于世。今录诗六首。全宋文·卷一五七七
王观,字通叟,泰州如皋(今江苏如皋)人。或云海陵、高邮人。胡瑗门人。嘉祐二年进士。授单州推官,试秘书省校书郎。元丰二年为大理寺丞,坐知江都县时枉法受财,除名编管永州。著有《扬州赋》一卷(存),《芍药谱》(存),《冠柳集》。见《宋会要辑稿》职官六六之一一,《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〇一、三〇二,《宋诗纪事》卷二二,《宋元学案补遗》卷一,《全宋词》。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6—1116 【介绍】: 宋安州安陆人,字彦辅,自号凤台子。仁宗嘉祐四年进士。官至司农少卿。受学于郑獬、胡瑗,学问博洽。有《麈史》。全宋诗
王得臣(一○三六~一一一六),字彦辅,自号凤台子(《挥麈后录》卷八),安陆(今属湖北)人。仁宗嘉祐四年(一○五九)进士。历知岳州巴陵,管干京西漕司文字,提举开封府界常平,开封府判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一三、三六九),知唐州、邠州(《彭城集》卷二一《知唐州王得臣可知邠州制》)、鄂州、黄州。哲宗元祐八年(一○九三),为福建转运司判官(明弘治《八闽通志》卷三一)。官至司农少卿。绍圣四年(一○九七)致仕(《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九一)。徽宗政和六年卒,年八十一(《挥麈后录》卷八)。有《麈史》三卷传世。《宋史·艺文志》著录其《江夏辨疑》、《凤台子和杜诗》、《江夏古今纪咏集》,皆佚。事见《麈史》各卷。今录诗六首。全宋文·卷一八三三
王得臣(一○三六——一一一六),字彦辅,号凤台子,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人。受学于郑獬、胡瑗,嘉祐四年登进士第。历任岳州巴陵令、管干京西漕司文字、秘书丞、提举开封府界常平等事、开封府判官,出知唐、邠、黄、鄂州。元祐八年为福建转运副使,入朝为金部郎中、司农少卿。绍圣四年九月以目疾管勾崇禧观。政和六年卒,年八十一。得臣平生著述颇丰,有《江夏辨疑》一卷、《凤台子和杜诗》三卷、《江夏古今纪咏集》五卷、《麈史》三卷,尝笺注杜甫诗。其事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二、三一三、四九一,《宋会要辑稿》瑞异三之四二、食货六四之七三、职官二三之一一,刘攽《彭城集》卷二一,王明清《挥麈后录》卷八,《宋史》卷二○四、二○六、二○八、二○九。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一七○三
王普,字君道,号南明子,神宗熙宁年间人。见所撰《浮渡山题名》。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44—1115 【介绍】: 宋僧。韶州人,俗姓黄。气节盖众,好面折人。初诣隆兴府黄龙寺谒宝觉,谈辨得悟。自号死心悟新禅师。出住云岩,晚迁黄龙,学者云集。全宋诗
释悟新(一○四三~一一一四),俗姓黄,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初谒栖贤秀铁,自号死心叟,榜其居曰死心室。晚迁黄龙。为南岳下十三世,黄龙心禅师法嗣。徽宗政和四年卒,年七十二(《释氏疑年录》转引《五灯全书》卷三八)。《五灯会元》卷一七、《补禅林僧宝传》有传。全粤诗·卷二四
释悟新(一○四三 — 一一一四),自号死心叟,俗姓黄。韶州曲江(今韶关)人。初谒栖贤秀铁,壮依佛陀院德修,祝发进具后,游方至黄龙谒晦堂,初住云岩,次迁翠岩,晚住黄龙。为南岳下十三世,黄龙祖心禅师法嗣。卒于宋徽宗政和四年,年七十二。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一七、《补禅林僧宝传》有传。诗二首。禅林僧宝传·补禅林僧宝传
禅师讳悟新。王氏。韶州曲江人。魁岸黑面。如梵僧。壮依佛陀院落发。以气节盖众。好面折人。初谒栖贤秀铁面。秀问。上座甚处人。对曰。广南韶州。又问。曾到云门否。对曰。曾到。又问。曾到灵树否。对曰。曾到。秀曰。如何是灵树枝条。对曰。长底自长。短底自短。秀曰。广南蛮。莫乱说。新曰。向北驴。只恁么。拂袖而出。秀器之。而新无留意。乃之黄龙。谒宝觉禅师。谈辩无所抵捂。宝觉曰。若之技止此耶。是固说食耳。渠能饱人乎。新窘无以进。从容白曰。悟新到此。弓折箭尽。愿和尚慈悲。指个安乐处。宝觉曰。一尘飞而翳天。一芥堕而覆地。安乐处。政忌上座许多骨董。直须死却无量劫来偷心。乃可耳。新趋出。一日默坐下板。会知事捶行者。新闻杖声。忽大悟。奋起忘纳其屦。趋方丈见宝觉。自誉曰。天下人总是学得底。某甲是悟得底。宝觉笑曰。选佛得甲科。何可当也。新自是号为死心叟。榜其居曰死心室。盖识悟也。久之去游湘西。是时哲禅师。领岳麓。新往造焉。哲问。是凡是圣。对曰。非凡非圣。哲曰。是什么。对曰。高著眼。哲曰。恁么。则南山起云。北山下雨。对曰。且道是凡是圣。哲曰。争奈头上漫漫。脚下漫漫。新仰屋作嘘声。哲曰。气急杀人。对曰。恰是。拂袖便出。谒法昌遇禅师。遇问。近离甚处。对曰。某甲自黄龙来。遇云。还见心禅师么。对曰。见。遇曰什么处见。对曰。吃粥吃饭处见。遇插火箸于炉中云。这个又作么生。新拽脱火箸。便行。新初住云岩。已而迁翠岩。翠岩旧有淫祠。乡人禳禬。酒胾汪濊无虚日。新诫知事毁之。知事辞以不敢掇祸。新怒曰。使能作祸。吾自当之。乃躬自毁拆。俄有巨蟒盘卧内。引首作吞噬之状。新叱之而遁。新安寝无他。未几再领云岩。建经藏。太史黄公庭坚为作记。有以其亲墓志。镵于碑阴者。新恚骂曰。陵侮不避祸若是。语未卒。电光翻屋。雷击自户入。折其碑阴中分之。视之已成灰烬。而藏记安然无损。晚迁住黄龙。学其云委。属疾退居晦堂。夜参竖起拂子云。看看拂子病。死心病。拂子安。死心安。拂子穿却死心。死心穿却拂子。正当恁么时。唤作拂子。又是死心。唤作死心。又是拂子。毕竟唤作什么。良久云。莫把是非来辩我。浮生穿銮不相干。有乞末后句者。新与偈云。末后一句子。直须心路绝。六根门既空。万法无生灭。于此彻其源。不须求解脱。生平爱骂人。只为长快活。政和五年十二月十三日晚。小参说偈。十五日。泊然坐逝。讣闻诸方。衲子为之呜咽流涕。荼毗得舍利五色。阅世七十二。坐四十五夏。塔于晦堂之后。 赞曰。馀阅死心悟门。政所谓渴驴奔泉。怒猊抉石者也。当其凡圣情尽。佛祖在所诋诃。况馀子乎。山谷谓。其雍雍肃肃。观者拱手。此老盖亦惮之矣。神僧传·卷第九
释悟新。姓王氏。韶州曲江人也。魁岸黑面如梵僧状。依佛陀院落发。以气节盖众好面折人。初住云岩。已而迁翠岩。旧有淫祠。乡人禳禬酒胾汪秽无虚日。新诫知事毁之。知事辞以不敢掇祸。新怒曰。使能作祸吾自当之。乃躬自毁折。俄有巨蟒蟠卧内。引首作吞噬之状。新叱之而遁。安寝无他。未几再领云岩。建经藏。太史黄公庭坚为作记。有以其亲墓志镵于碑阴者。新恚怒曰。陵侮不避祸若是。语未卒灵光翻屋雷击自户入析其碑阴中分之。视之已成灰烬。而藏记安然无损。晚还住黄龙。学者云委。属疾退居晦堂。政和五年十二月十五日泊然而逝。讣闻诸方衲子为之呜咽流涕。茶毗得舍利五色。阅世七十二。坐四十五夏。塔于晦堂之后。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46—1095 【介绍】: 宋大名莘县人,字子发。王素从孙。以父任试铨优等,赐及第。上诸路学制,神宗称其才。哲宗元祐初,为给事中,出知蔡州。绍圣元年,拜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因与章惇不协,徙枢密都承旨,夺职,知岳州。全宋诗
王震,字子发,莘县(今属山东)人。素从孙。以父任试铨优等,赐及第。神宗熙宁六年(一○七三)检正中书刑房习学公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四八)。元丰二年(一○七九)兼检讨文字(同上书卷三○八)。八年,使北,还,拜给事中(同上书卷三五四、三六二)。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知蔡州,历河中府、郑州、陕州、永兴军(同上书卷三六八、四二一、四六五、四八四)。绍圣元年(一○九四)以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开封市博物馆藏《开封府题名记碑》)。徙枢密都承旨,夺职知岳州。元符二年(一○九九)由提点河北路刑狱徙知邠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一三)。有《元丰怀遇集》(《周文忠公集》卷五四《王氏济美集序》),已佚。《宋史》卷三二○有传。今录诗二首。全宋文·卷二三五五
王震,字子发,莘县(今山东莘县)人,旦曾孙。以父任试铨优等,赐及第。熙宁六年习学中书刑房公事,遂为检正。元丰五年试右司员外郎兼权提辖拘催市易司物,进起居舍人。充北朝礼信使,还为中书舍人。元祐初以龙图阁待制知蔡州,移知郑州、陕州。绍圣间复为给事中,权吏部尚书,拜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绍圣中夺职知岳州卒。著有《阆苑记》三十卷、《元丰怀遇集》七卷。见《宋史》卷三二○本传及卷二○四、二○八,《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四八、三○九、三二五、三三四、三六二、四二一。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太原人,字圣美。未冠中进士。神宗熙宁二年,为监察御史里行。三年,以疏奏与面奏事反复不一,贬知上元县,累迁提举两浙常平。元丰二年,入为集贤校理,参与修定《说文》。哲宗元祐七年,历秘书少监,迎伴辽使。以御下苛刻,为军吏刃伤,出知济州。绍圣二年,复入进秘书监。三年,知明州。时人以其善交结要人子弟,称为“衙内钻”。全宋诗
王子韶,字圣美,太原(今属山西)人。未冠举进士。后擢监察御史里行。出知上元县,迁湖南转运判官。神宗熙宁五年(一○七二),贬知高邮县(《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三九)。于提举两浙常平时入对论字学,留为资善堂修定《说文》官。元丰元年(一○七八),为集贤校理(《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三之一六)。哲宗元祐间历吏部郎中、卫尉少卿,卫尉卿。四年(一○八九),知沧州。五年,入为秘书少监(《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二七、四五三)。出知济州,再入进秘书监,拜集贤殿修撰。绍圣三年(一○九六),知明州(《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三之一八),卒于任。《宋史》卷三二九有传。今录诗二首。全宋文·卷一六三二
王子韶,字圣美,太原(今山西太原)人。中进士第,王安石引入条例司。熙宁中擢监察御史里行。出知上元县,迁湖南转运判官,由司农丞提举两浙常平。元丰初神宗与论字学,留为修定《说文》官,为礼部员外郎。元祐间历吏部郎中、卫尉少卿,迁太常少卿,出知沧州、寿州、济州。以太常少卿召,进秘书监,拜集贤殿修撰、知明州卒。喜结交要人子弟,有「衙内钻」之称。《宋史》卷三二九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55—1089 【介绍】: 宋赵州临城人,字子立。苏辙婿。与弟王遹皆从苏轼学,及轼得罪于吴兴,亲戚故人皆惊散,独适兄弟不去左右,送之出郊。性喜浮图老子之书,有诗赋杂文集。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大名莘县人,字定国,自号清虚。王素子。神宗时历官太常博士,坐与苏轼游,谪监宾州盐酒税。司马光执政,为宗正寺丞,旋通判扬州。哲宗末,坐事编管全州。徽宗时,列名元祐党籍。生平练达世务,好臧否人物,议论时政,屡遭贬逐。诗文为苏轼兄弟所推重。有《闻见近录》、《甲申杂记》、《随手杂录》。全宋诗
王巩,字定国,自号清虚居士,莘县(今属山东)人。素子。神宗时为秘书省正字,坐与苏轼游,贬监宾州盐税。哲宗元祐中除太常博士。绍圣初又以元祐党籍贬官。有集(《东坡全集》卷三四《王定国诗集叙》、《黄豫章集》卷一六《王定国文集序》),已佚。今存《甲申杂记》、《闻见近录》、《随手杂录》。《东都事略》卷四○、《宋史》卷三二○有传。今录诗十一首。全宋文·卷一八四○
王巩,字定国,大名府莘县(今河北莘县)人,王素子,自号清虚先生。熙宁间为大理评事。与苏轼相友善,轼得罪,于元丰三年巩亦贬监宾州酒务。元祐初为宗正寺丞,通判扬州,历知海州、密州。六年,管勾鸿庆宫,以御史言,诏冲替。元符元年特追毁出身以来告敕文字,送全州编管。巩有隽才,著《甲申杂记》一卷、《闻见近录》一卷、《随手杂录》、诗文集。事见《东都事略》卷四○,《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六三、三○一、三七一、四二四、四二九、四三三、四六七、五○四,《宋史》卷二○六、三二○,《宋元学案》卷九九,《宋诗纪事》卷二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眉州眉山人,字子思。幼好学,博览古今,所取唯王佐大略。举进士不中,遂著《春秋列国名臣传》,人竞传之。哲宗元祐六年,苏辙以贤良方正荐,廷对慷慨,不避权贵。调龙游尉。蔡京入相,不复仕。卒年七十二。传《易》与《春秋》,有《经旨》、《史论》、《兵书》。全宋诗
王当,字子思,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举进士不第,退居田野,著《春秋列国名臣传》。元祐中,苏辙以贤良方正荐,廷对慷慨,不避权贵,调龙游县尉。蔡京知成都,举为学官,不赴,后京入相,遂不复仕。卒,年七十二。《宋史》卷四三二有传。今录诗六首。全宋文·卷二五二九
王当,字子思,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幼好学,博览古今,尝举进士不中,退居田野,著《春秋列国名臣传》五十卷。元祐五年,苏轼荐应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试,入第四等,除龙游县尉。蔡京辟为学官,不就,后京入相,遂不复仕。卒年七十二。当善《易》与《春秋》,皆为之传。有《经旨》二卷、《史论》十二卷、《兵书》十二篇。《宋史》卷四三二有传,又见《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一之一七,《东都事略》卷一一四,《宋元学案补遗》卷九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开封人,字子发。向经子。少骄恣,有小才。尝知蔡州,擒剧贼,歼其党类,岁饥发廪兴役,饥者得济,而官舍帑廪一新。徽宗立,进彰德军留后,历安国、保信、镇南、保平军节度使,拜检校司空,封郡王。崇宁初有告其阴事者,削官爵流郴州,行二日,听家居省咎。后起奉朝请。卒年六十二,谥荣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66—1140 【介绍】: 宋河南颍阳人,字子道。幼通经史,不求名禄。靖康以后,屡言边事,徵召不赴。南渡后,留商虢镇抚使董先军中。高宗绍兴三年,以宣教郎召至京师。辞官乞去,复依董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