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简介
王璋(1275年—1325年),高丽王朝第26任君主(1298年、1308年—1313年在位)。初名謜,字仲昂,号海印居士,蒙古名益智礼普化(意为小公牛)。父为高丽忠烈王王昛(王谌),母为元世祖之女元成公主忽都鲁揭里迷失(追赠齐国大长公主,谥庄穆王后)。他是第一位与蒙古人混血的高丽国王,自己也娶了元朝宗室女宝塔实怜(追赠蓟国大长公主)。大德二年(1298年)接受忠烈王禅让而即位,任内实行改革,七个月后因得罪权门势族及宗主国元朝而被废,滞留中国十年之久,在此期间改名为“璋”。大德十一年(1307年)扶植元武宗即位有功,被元朝封为沈阳王(后改称沈王),至大元年(1308年)忠烈王去世后再次即位为高丽国王,他复位后主要通过在元传旨来控制朝政。皇庆二年(1313年)禅位于儿子王焘(高丽忠肃王),短暂回国后再次来华定居,延祐三年(1316年)又将沈王王位传给侄儿王皓,自称“太尉王”。延祐七年(1320年)元英宗继位后将他监禁起来,后以学佛为名流放吐蕃。至治三年(1323年)元英宗死后获赦,泰定二年(1325年)薨于元大都,元朝赐谥号忠宣,葬于德陵,高丽恭悯王加谥宣孝。

人物简介

简介
王焘(1294年—1339年),高丽王朝第27任君主(1313年—1330年、1332年—1339年在位)。小字宜孝,蒙古名阿剌讷忒失里,1335年一度改名为卐。他是高丽忠宣王王璋的次子,受父王禅让继位,先后迎娶三位元朝公主(濮国长公主、曹国长公主、庆华公主)。他在位前期,实权仍在留元的忠宣王手中,后来又面临从弟王皓(元朝沈王)对王位的觊觎。他于1321年到1325年被扣押在元朝,甚至遭遇了元朝将高丽废国立省的危机,不过没被付诸实施,高丽国运可谓不绝如缕。笼罩在这种阴影下的王焘无心理政,在1330年禅让于世子王祯(高丽忠惠王),1332年被元朝复位。1339年去世,葬于毅陵。元朝赐谥号“忠肃”,其子恭悯王加谥“懿孝”。

人物简介

简介
王颛(1330年—1374年),高丽王朝第31任君主(1352年—1374年在位)。初名祺,1366年改名颛,号怡斋、益堂,蒙古名伯颜帖木儿。父为高丽忠肃王王焘,母为恭元王后洪氏。他曾受封江陵大君,少年时代入质宗主国元朝10年,娶元宗室女宝塔失里(追赠鲁国大长公主,谥仁德王后)为妻。1351年冬,元朝扶植他取代忠定王王㫝而成为高丽国王。他在位时对内力图改革积弊,振兴高丽王朝;对外则利用元末农民起义爆发之机,于1356年铲除奇辙为首的亲元势力,摆脱元朝控制,并向北开拓大片疆域。然而高丽接连遭遇倭寇之患、红巾军东征和崔濡率元军奉德兴君入侵高丽等动乱,改革力不从心,国势日益衰落。1365年任用辛旽进行改革。1370年接受明朝册封为高丽国王。1371年杀辛旽。1374年被侍卫洪伦及宦官崔万生等弑杀,葬于玄陵。1385年明朝赐谥号“恭悯”,高丽加谥恭悯仁文义武勇智明烈敬孝大王。他工于书画,有《天山大猎图》《廉悌臣像》等作品传世。
王㫝 朝代:

人物简介

简介
王㫝(1338年 —1352年),高丽王朝第30任君主(1349年—1351年在位)。蒙古名迷思监朵儿只。他是高丽忠惠王王祯庶子,母亲是禧妃尹氏。1348年受封庆昌府院君,同年底其兄忠穆王王昕薨,他被元顺帝召入元朝,并受封为高丽国王。他在位期间出现了倭寇。1351年元顺帝废㫝立祺,他被迁往江华岛居住,翌年遭毒死。死后葬于聪陵,元廷赐谥号“忠定”。
《漢語大詞典》:王号(王號)
帝王的名号,称号。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深察王号之大意……王者,皇也。”诗·王风 宋 朱熹 集传:“ 平王 徙居东都 王城 ,於是王室遂卑,与诸侯无异……然其王号未替也。”
分類:王号帝王
《國語辭典》:日逐  拼音:rì zhú
1.每日、每天。《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第八出》:「剥人牛,杀人犬,是我日逐营生。」《儒林外史》第一回:「见那闯学堂的书客,就买几本旧书,日逐把牛拴了,坐在柳阴树下看。」也作「逐日」。
2.匈奴王爵名。《后汉书。卷八九。南匈奴传》:「以比为右薁鞬日逐王,部领南边及乌桓。」
《漢語大詞典》:追王
谓给死者追加王号。礼记·中庸:“追王 大王 、 王季 ,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孔丛子·居卫:“虽同追王,亦不可乎?” 明 许三阶《节侠记·忠忤》:“圣上贵为天子,立七庙追王其祖。”
《国语辞典》:休屠  拼音:xiū tú
汉代一位匈奴王的王号。《汉书。卷五五。卫青霍去病传。霍去病》:「收休屠祭天金人。」
《國語辭典》:一字王  拼音:yī zì wáng
仅以一字为封号的王爵,辽、元等朝以为最尊。元。马致远《陈抟高卧》第四折:「曾道你官封一字王,位列头厅相,那里是有官的我预知,也则是你没眼的天将降。」
《漢語大詞典》:狶韦(狶韋)
传说中古帝王号。庄子·大宗师:“ 狶韦氏 得之,以挈天地。” 成玄英 疏:“ 狶韦氏 ,文字已前远古帝王号也。”
《漢語大詞典》:涣汗大号(涣汗大號)
(1).谓帝王号令,如人之汗,一出不复收。易·涣:“九五,涣汗其大号。” 孔颖达 疏:“人遇险阨惊怖而劳,则汗从体出,故以汗喻险阨也。九五处尊履正,在号令之中,能行号令以散险阨者也。” 朱熹 本义:“九五巽体,有号令之象,汗谓如汗之出而不反也。”
(2).谓帝王发布号令。 清 钱谦益 《故南京国子监祭酒石门许公合葬墓志铭》:“先帝诛逆表忠,涣汗大号。” 康有为 《敬谢天恩并统筹全局折》:“故今欲变法,请皇上统筹全局,商定政体,自百司庶政,用人交外,并草具纲领条目,然后涣汗大号,乃与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