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简介
新罗国的第26代君主。真兴王孙,真智王侄。元年(陈太建十一年)八月封同母弟金伯饭为真正葛文王,金国饭为真安葛文王。六年二月改元建福,八年置礼部,他在位时期建立和完善各种新罗官制,在位五十四年,谥真平,无嗣子,女善德王继位。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太原祁人,字伯玉。王方冀子。与兄王玙、弟王瑨俱以文学称,时号三王。武周天授初及进士第,应制科,授蓝田尉。以拔萃擢长安尉。武则天召问刑政,嘉之,询其氏族,对曰:“废后,臣之姑也。”则天不悦,因左迁亳州司法参军。中宗神龙初,为河南丞,贬临川令,召授侍御史,出为许州刺史。玄宗时累迁工部侍郎,终右散骑常侍。卒谥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6 【介绍】: 唐人。有膂力,玄宗天宝中,杖剑之安西,以边功累迁至员外诸卫将军。肃宗初,自安西归长安,领神策兵马使,出镇陕州行营,屡败史思明。代宗广德二年,拜荆南节度使,进封城阳郡王。

人物简介

简介
未详。
房知温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37 【介绍】: 五代时兖州瑕丘人,字伯玉。少有勇力,隶魏州杨师厚,稍迁亲随军指挥使。后唐庄宗取魏,赐姓名李绍英。以为刺史,历澶、曹、贝三州。明宗天成元年,拜泰宁军节度使,徙镇武宁、天平、平卢,封东平王。于镇厚敛不已,出入妓乐相随,不务政事。卒于官。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光州固始人。王审邦子。多艺,工诗歌;通禅理,性豪华。仕闽。为平卢节度使,知泉州军事,累官检校太尉。领泉州历二十六年,吏民安之。后渐骄纵,密遣使贡于后梁,求为泉州节度使,事觉,黜归私第。卒,赠云州节度使兼侍中,葬云台山,闽人谓之“云台侍中”。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生于泉州(今属福建)。天祐初,为平卢节度使,权知泉州军州事。后梁开平三年(909),转右仆射,又转司空,加云麾将军。乾化二年(912),授特进阶,进封开国伯。五年,权知泉州刺史。治理有方,吏民得安,谓之“招宝侍郎”。后渐骄纵,遣使于梁求泉州节镇。贞明六年(920),事觉,为闽王黜归私第。卒葬云台山,闽人称之“云台侍中”。事迹见《资治通鉴》卷二七一、《十国春秋》卷九四。延彬多才艺,工诗歌,亦颇通禅理。韩偓、崔道融、杨赞图等避乱入闽,延彬奉父审邽命作招贤院以礼遇之,诸人赖此以免祸。《全唐诗》存诗2首。《全唐诗续拾》补1首又2句。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16—961 【介绍】: 五代南唐国君。初名景通,改名瑶,又改名璟,以避后周庙讳,复改名景,字伯玉。李昪子。嗣昪为南唐国王,破闽灭楚。后周南征,璟割江北地称臣,去帝号,称南唐国主。好诗词。在位十九年。庙号元宗,世称南唐中主。与子李煜合有《南唐二主词》。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16—961 初名景通,改名瑶,又改璟,曾避后周讳改景。字伯玉,徐州(今属江苏)人。南唐烈祖李昪之长子。早年在庐山读书,后至江都辅政。李昪受禅后,历封吴王、齐王,任诸道兵马大元帅。升元七年(943)嗣南唐皇帝位。保大末,为后周击败,失淮南之地,被迫去帝号,称国主,奉后周正朔。后卒于南都。庙号元宗,又称中主。两《五代史》、两《南唐书》皆有传,今人夏承焘有《南唐二主年谱》。李璟多才艺,工为诗词。其词仅存4首,但蕴藉含蓄,深沉动人。与李煜齐名,世称南唐二主。后人辑二人词为《南唐二主词》。《全唐诗》存诗2首、断句3联。
唐诗汇评
李璟(916-961),初名景通,字伯玉,徐州(今属江苏)人。南唐先主李昪长子。保大元年(943)嗣位。中兴元年(958)奉表附周,去帝号,称南唐国主。在位十九年卒,庙号元宗。璟多才艺,好文学,善诗词。《全唐诗》存诗二首。
全唐文·卷一百二十八
景本名璟。字伯玉。先主昪长子。年十岁官驾部郎中。累进诸卫将军。拜司徒平章事知中外诸军事都统。先主受禅。封吴王。徙封齐王。为诸道兵马大元帅。先主殂。袭位。改元。保大。十三年。周世宗南侵。遣使请奉正朔。不许。中兴元年。周再南侵。表请献江北郡县。避周讳更今名。下令去帝号。奉正朔。显德七年。宋受周禅。遣使如宋贺即位。建隆二年六月殂。年四十六。告哀于宋。请追复帝号。僭谥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庙号元宗。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3—1058 【介绍】: 宋应天府虞城人,字伯庸。仁宗天圣五年进士。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宋夏战事起,历任陕西体量安抚使、泾原路安抚使,于边防部署、将帅任用,多所建白。后为权三司使,奏止增收民房租及夔州盐井岁课。仁宗皇祐三年升枢密副使,务裁抑侥幸。至和三年拜参知政事。卒谥文安。神宗时改谥文忠。有《崇文总目》及文集。
全宋诗
王尧臣(一○○三~一○五八),字伯庸,应天府虞城(今河南虞城北)人。仁宗天圣五年(一○二七)进士。通判湖州。召直集贤院。出知光州。入为三司度支判官,迁右司谏。擢知制诰,同知通进银台司,提举诸司库务,迁翰林学士。宝元二年(一○三九),权三司使。皇祐三年(一○五一),拜枢密副使。嘉祐元年(一○五六),为参知政事。三年,卒于位,年五十六(《欧阳文忠公集》卷三二《王公墓志铭》)。谥文安。《宋史》卷二九二有传。
全宋文·卷五九五
王尧臣(一○○三——一○五八),字伯庸,宋州虞城(今河南虞城)人。天圣五年举进士第一,授将作监丞、通判湖州,改秘书省著作郎、直集贤院。景祐四年,擢知制诰、同知通进银台司,进翰林学士、知审官院。西夏用兵,为陕西体量安抚使。还朝,以户部郎中权三司使。皇祐三年,拜枢密副使。嘉祐元年以户部侍郎参知政事,进吏部侍郎。三年八月卒,年五十六,谥文安。尧臣以文学进,文辞温丽,典内外制十馀年。尝与欧阳修等编撰《崇文总目》六十六卷。见欧阳修《文安王公墓志铭》(《欧阳文忠公集》卷三二),《宋史》卷二九二本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真定人,字伯中。王化基子。真宗大中祥符八年进士。累擢知制诰。仁宗以其恬于进取,超拜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后罢为资政殿学士、知许州。皇祐初,除御史中丞,迁观文殿学士、礼部尚书、兼翰林侍读学士。每御前进读,至前代治乱之事,必再三讽谕。以太子少傅致仕,卒年七十。谥安简。有《平山集》。
全宋诗
王举正,子伯仲,真定(今河北正定)人。第进士,知伊阙、任丘县。擢知制诰,为翰林学士。超拜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中。以资政殿学士出知许州。仁宗皇祐初拜御史中丞,四年(一○五二),言狄青出身兵伍不可为枢密副使(《宋史》卷二一一),出知河南府。入兼翰林侍读学士。嘉祐五年(一○六○)以太子少傅致仕(《宋会要辑稿》礼四一之四六)。卒,谥安简。有《平山集》、《中书制集》、《内制集》五十卷,均佚。《宋史》卷二六六有传。
全宋文·卷四○○
王举正(九九一——一○六○),字伯仲,真定(今河北正定)人,王化基子。以荫补秘书省校书郎。后进士及第,知伊阙、任丘县,累迁至尚书度支员外郎、直集贤院,与修《三朝宝训》、起居注。擢知制诰,为翰林学士,拜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出知许州、应天府。皇祐初,拜御史中丞,迁观文殿学士、礼部尚书,知河南府,兼翰林侍读学士。嘉祐四年以太子少傅致仕,五年卒,年七十。谥安简。有《平山集》、《中书制集》、《内制集》五十卷。见《隆平集》卷六,《宋史》卷二六八本传。
王伯先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1 【介绍】: 宋真州六合人,字孝公。以荫补官。初任通州司户参军,累迁金坛县令,有治声。坐诬告免官,吏民冤惜之。后复官,至大理寺丞,知陇州汧阳县。以秉性端厚亮直,遇事明辨,为名公时人所知。
王廷老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一七九三
王廷老(一作庭老),字伯扬,熙宁四年为两浙路提刑兼提举盐事。八年任度支郎中、两浙路转运使。以擅增役钱,为谏官所劾,追两官勒停。事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二、二二四、二六○、二六八、二七二,《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五之一五、六六之三九,《宋史》卷三二○。

人物简介

全宋诗
王伯虎,字炳之,福清(今属福建)人。仁宗嘉祐四年(一○五九)进士,授建州司理参军(清乾隆《福清县志》卷一四)。神宗熙宁中为太常博士(《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六七)。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为校书郎(同上书卷四○七)。三年,知饶州(同上书卷四○八)。六年,为刑部员外郎、都官郎中(同上书卷四五七)。今录诗二首。
王伯瑜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简介
熙宁五年(1072)任康州知州。元祐二年(1087)任司门郎中。
王格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汀州长汀人,字伯庸。家贫授徒,与陈轩交厚。神宗元丰间,轩来守郡,割俸钱五十万馈格,格悉归诸郡庠,置田数百亩,以赡生徒。汀学校有田自此始。卒年七十七。
全宋文·卷三二○一
王格,政和七年提举河东路学事。见《宋会要辑稿》职官二八之二一,《宋史》卷一六五《职官志》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6—1154 【介绍】: 宋凤翔府成纪人,字伯英。好骑射,负才气,起于诸盗。年十六,为三阳弓箭手。钦宗靖康至高宗建炎、绍兴间,与金人战,屡立奇功。曾讨江淮,平苗刘,破李成,皆著劳绩。绍兴十一年拜枢密使。知朝廷欲罢兵,首请纳所统兵,力赞议和。秦桧尽罢诸将兵权付俊。岁余无去志,桧使江邈论罢之。累封广、益国公,进封清河郡王,拜太师。与韩世忠、刘锜、岳飞并为南宋四大名将。然岳飞冤狱,俊独助桧成其事,为世所鄙。卒谥忠烈。
全宋诗
张俊(一○八六~一一五四),字伯英,成纪(今甘肃天水)人。徽宗政和七年(一一一七),为都指挥使。宣和间累转武功大夫。高宗即位,为御营前军统制,江南招讨使。绍兴元年(一一三一),改江淮路招讨使,拜太尉。屯兵建康,置司盱眙,屡立战功,为中兴四将之一。二十四年卒,年六十九,谥忠烈。事见《海陵集》卷二三《张循王神道碑》,《宋史》卷三六九有传。
全宋文·卷三八五一
张俊(一○八六——一一五四),字伯英,成纪(今甘肃天水)人。早年以武功授保义郎。靖康初奋力抗金,授武义大夫,权河北十三将。勤王,高宗(时为康王)擢为元帅府统制,累功转荣州刺史,迁至拱卫大夫。高宗即位,为御营前军统制。建炎四年入卫,拜检校少保。绍兴初以江淮招讨使讨平叛将李成,拜太尉。绍兴四年为浙西、江东安抚使,屯建康,败伪齐刘猊,拜少保,改淮南西路宣抚使。绍兴十一年,力赞和议,与秦桧意合,且首请纳兵,拜枢密使。次年春,进封清河郡王。绍兴二十四年七月卒,年六十九。追封循王,谥忠烈。俊为南宋四大名将之一,然其主和议、助秦桧成岳飞冤狱,为世所鄙。见周麟之《张循王神道碑》(《海陵集》卷二三),《宋史》卷三六九本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