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十六玄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释真言之方规也。(参见:旋陀罗尼)
【佛学大辞典】
(名数)日本僧高野,于此八种旋陀罗尼加遮情、表德、浅略、深秘、字相、字义、一字摄多、多字归一之八门而为十六玄门。大日经开题曰:「据大日经王及金刚顶经王,秘密法曼荼罗,旋陀罗尼字轮,海印三摩地释一切经,且有十六门。谓遮情表德,浅略深密,字相字义,一字摄多,多字归一,一字释多,多字释一,一字成多,多字成一,一字破多,多字破一,顺旋转,逆旋转,是也。」此中顺逆之二旋转,即大疏之八种旋陀罗尼,要之但加增六门而已。
十六重玄义
【佛学大辞典】
(名数)真言行者,渐次證入六无畏与自二地至佛地之十地,合有十六重,以到一切地(第六无畏即初地也),但此一一重各有因根究竟三心,而起證者,依重重之一法门得到一切智地,即十六生之义也。而此十重初后更更收,圣凡互摄,一法门具无尽之法门,故谓之重玄。大日经疏三曰:「渐次證入者,如初无畏时以声字观修漫荼罗行。(中略)第六无畏于平等心中修漫荼罗行,离垢地以去各于自地观心中修漫荼罗行。略以行信分之,已作十六重浅深不同,此一一位自有菩提种子心,有大悲胎藏增长因缘,有慧方便业受用之果,如前所说从一一门各流出种种门等。」演密钞四曰:「以初地菩萨入三世平等故与第六无畏平等无畏无异,故取二地已去乃至佛地,足前六种无畏,故成十六重玄义也。」又曰:「如第一重玄以声字观修曼荼罗行,声字为门即当其因。观行圆明,即当其根。增不已入法界坛,则当究竟。一位既尔,馀位皆然。」
十玄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玄缘起也。(参见:玄门)
十玄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玄缘起也。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十玄缘起。华严宗所立。示四种法界中事事无碍法界之相者。通此义,则可以入华严大经之玄海,故曰玄门。又此十门互为缘而起他,故曰缘起。至相大师,承杜顺之意,创说于十玄章,贤首于五教章中卷敷演之。但次第不同。然贤首更于探玄记一说十玄,稍异于此,清凉全依之。一,同时具足相应门。十方三世之一切诸法,缘起之所使然,同一时具足圆满彼此照应而显现也。缘起为诸法之自性,无一法漏于缘起者。故一切诸法于同一时同一处为一大缘起而存在,是曰具足相应,唐经妙严品曰:「一切法门无尽海,同会一法道场中。」是为事事无碍法界之总相,其馀九门乃此门之别义也。二,广狭自在无碍门。以一法缘起一切法,一法之力用无际限,名为广,守一法之分限,不坏本位,名为狭。以是观之。则分即无分,无分即分也。凡缘起之法,于如此一法,具分与无分二义而不相妨,谓之广狭自在无碍门。三,一多相容不同门。依上广狭无碍之义,一势分,入于他一切法,他一切法之势分,入于自一。如此一多互相容,曾不失一多之本位,谓之一多相容不同门。是就法之势用,说彼此之相入也。而一多之二相存,故曰不同。唐经卢舍那佛品曰:「以一国土满十方,十方入一亦无馀。世界本相亦不坏,无比功德故能尔。」四,诸法相即自在门。依上一多相容门,而一法之势力入于一切法时,一法即为一切法中之一法。彼既为一切法中之物,故废己而同他,一法之体,全为彼之一切法,即一切法之外更无一法为虚体,所同之一切法,为有体。与之同时一切法入于一法,则彼亦废己而同我,全收彼之一切法而为一法之体。即一法体之外无一切法,能同之一切法,为虚体。惟所同之一法为有体也。以如此一虚一实之故,一法即于一切法,一切法即于一法,故曰相即。是就体而论者。上之相容门,不废一多,但明力用之交彻,故譬之二镜相照,此明彼此之二体虚实和融而为一如,故譬之水波相收,晋经十住品曰:「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五,隐密显了俱成门(五教章及清凉玄谈作秘密隐显俱成门),既依上之义门,一法即于一切法,则一切法显而一法隐,一切法即于一法,则一法显而一切法隐。此显隐之二相俱时成就谓之隐密显了俱成门。晋经贤首品曰:「或东方见入正受,或西方见三昧起。于眼根中入正受,于色法中三昧起。」六,微细相容安立门。以上来第二门以下之义,无论如何微细之中亦含容一切诸法,一齐揃头显现,犹如镜中映现万像。微细者,示于一毛一尘之中,有其事也。晋经毗卢舍那品曰:「一毛孔中,无量佛刹。庄严清净,旷然安立。」七,因陀罗网法界门(五教章及清凉玄谈作因陀罗网境界门),因陀罗网者,帝释天宫殿所县之珠网也,珠珠各各现一切珠影,是一重之各各影现也。而一珠中所现之一切珠影,亦现诸珠之影像形体。是二重之各各影现也。如此重重映现而无尽无穷。诸法一一之即入亦如斯。上之细微相容,惟一重之即入,未明即入重重无尽。故今假喻以明此义。此有名之因陀罗网譬喻也。八,托事显法生解门。上来所明,既于第七门,知一切法缘起重重无尽,尘尘法法,尽为事事无碍法界。然则得就一事一尘,显无碍法界之法门矣。是曰托事显法生解门。如经说十种之宝玉云等皆是深妙之法门。如示金狮子之无碍,明帝网之重重亦然。凡一切之寄显表示之法门皆摄于此。九,十世隔法异成门。上八门为就横示圆融无碍之相者。而此无碍不独于横为然,于竖亦然。故有此门。十世者,过现未三世各又有过现未三世,而为九世,九世互相入,故为一总世。总别合为十世也。此十世隔历之法,同时具足显现。谓之隔法异成。异成者,别异之法俱时成就之义也。晋经初发心功德品曰:「知无量劫是一念,知一念即是无量劫。」十,主伴圆明具德门。横竖之万法既成一大缘起,由于法法皆交彻,而举一法,他法伴之而速带缘生。申言之,即举一法为主,则馀悉为伴,而赴于此一法。更以他法为主,则馀法为伴而尽集于其法也。譬如一佛为主而说法,则他之一切佛为之伴,更以他佛说法亦然。如斯缘起之法,互为主伴。互为约束,故无论何法为主,他一切随伴于是。一法圆满一切之功德。故曰圆明具德。见探玄记一,华严玄谈六。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十玄缘起,华严宗所立,系示四种法界中,事事无碍法界之相,能通此义,则可入于华严大经之玄海,故名玄门。又此十玄妙法,互为缘而起他,故曰缘起。即:同时具足相应门、广狭自在无碍门、一多相容不同门、诸法相即自在门、隐密显了俱成门、微细相容安立门、因陀罗网法界门、托事显法生解门、十世隔法异成门、主伴圆明具德门。
【佛学次第统编】
古德准此十义,重开为十玄门。
一、同时具足相应门 以是总故冠于九门之初。
二、广狭自在无碍门 别中先辨此者,此是别门之由。
由前初二门事理相遍故,生馀八门。且约事如理遍故广,不坏事相故狭,故为事事无碍之始。
三、一多相容不同门 由广狭无碍,所遍有多,以已一望彼多,故有一多相容。相容则二体并存,但力用交彻耳。
四、诸法相即自在门 由此容彼,彼便即此,由此遍彼,此便即彼,故相即也。
五、秘密隐显俱成门 由互相摄,则互有隐显,故有此门。谓摄他他可见,故有相容门。摄他他无体,故有相即门。摄他他虽存而不可见,故有隐显门。此三皆由相摄而有,为门别故。相容则如二镜互照,相即则如波水相收,隐显则如片月相映。
六、微细相容安立门 由此摄他,一切齐摄,彼摄亦然,故有微细相容。
七、因陀罗网境界门 由互摄重重,犹如帝网无尽故。
八、记事显法生解门 由既如帝网已,随一即是一切无尽故。
九、十世隔法异成门 由上八门,皆是所依。所依之法既融,次辨能依。能依之时亦尔,故有十世异成。
十、主伴圆融具德门 由法法皆然,故随举其一,则便为主,连带缘起,便有伴生,故有主伴门。
事如理遍既尔,馀九具玄亦然。
若以喻之,炳然齐现,犹彼芥瓶,具足同时。方之海滴,一多相入,等虚室之千光。隐显俱成;似秋空之片月,重重交映;若帝网之垂珠,念念圆融;类夕梦之经世,法门层叠;如云起于长空,主伴遍周;例星围于北极,彼此相即;像百般之具,体依一金;广狭融通,比径尺之镜,影现千里。
将前能起十观门中,各具十玄,则为百门。而此十观,又各互具,皆含十玄,即成千门。千中取一,亦具一千,馀皆例尔,即为百万。前二观事,准此知之。
一即具多名总相,多即非一名别相,彼此不违名同相,互不相滥名异相,共相成办名成相,各居自位名坏相。
令此诸法得有如是混融无碍者。
唯心所现故,  如影像现故,  法无定性故,  因无限量故,
缘起相由故,  佛果證穷故,  法性融通故,  深定大用故,
如幻梦事故,  神通解脱故。
于此圆明显了,则常入重重法界之境。经云:「一法解无量,无量中解一。了彼此生起,当成无所畏。」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玄者,妙也。门即能通之义。谓玄妙之门,能通莲华藏海故也。盖此十门,乃晋云华尊者依华严大经一乘圆顿妙义而立也。
〔一、同时具足相应门〕,谓举一法时,顿具一切诸法。一法既具,法法亦然,交互同时,皆得相应,具足圆满。经云:一切法门无尽海,同会一法道场中。是也。
〔二、广狭自在无碍门〕,谓大而无外,名广;小而无内,名狭。然大非定大,置毛端而不窄;小非定小,含太虚而有馀。所谓事得理融,自在无碍。经云:能以小世界作大世界,大世界作小世界。等是也。
〔三、一多相容不同门〕,谓一佛土与十方一切佛土,互相容纳而不坏一多之相,名为不同。经云:以一佛土满十方,十方入一亦无馀。是也。
〔四、诸法相即自在门〕,谓一切诸法,互融互即,不相妨碍。如一法舍己同他,则举体全是于彼;若一法摄他同己,则令彼一切即是己体。经云:一即是多多即一。是也。
〔五、秘密隐显俱成门〕,谓一切诸法,互摄无碍。如一法摄多法,则一法显,而多法隐;如多法摄一法,则多法显,而一法隐。显中有隐,隐中有显,名为俱成。由此隐显,体无前后,不相妨碍,名为秘密。疏云:如初八夜月,半隐半显,隐显同时。不同晦月,唯隐无显;望月,唯显无隐。然其半隐半显之月,非但明与暗俱,而明下有暗,暗下有明也。
〔六、微细相容安立门〕,谓一能含多,名曰相容。一多不杂,乃称安立。然所含微细,如琉璃瓶盛多芥子,炳然齐现,不相妨碍。经云:于一尘中,一切国土,旷然安住。是也。
〔七、因陀罗网境界门〕,梵语因陀罗,华言天珠。天即帝释天也。珠即珠网。盖帝释殿珠网覆上,于一明珠内万像俱现,众珠尽然,互相现影,影复现影,递互交光,重重无尽。今此法门,亦复如是。一一法中,一一位中,一一世界,互相交参,重重无尽。经云:诸佛知一切世界,如因陀罗网世界。是也。
〔八、托事显法生解门〕,谓寄托一事,即显无尽法门,令人深生信解。疏云:自在即称为王,润益即名法云。金色世界即是本性,弥勒楼阁即是法门。胜热婆罗门火聚刀山,即是般若。是也。(梵语弥勒,华言慈氏。胜热婆罗门者,即善财五十三参中,第九参之善知识也。)
〔九、十世隔法异成门〕,谓三世各三为别,一念为总,故名十世。三世区分,不相杂乱,故云隔法。三世互在,递相成立,乃称异成。经云:菩萨有十种说三世。过去说过去,过去说现在,过去说未来;现在说过去,现在说平等,现在说未来;未来说过去,未来说现在,未来说无尽;又云无量无数劫,解之即一念。是也。(平等者,谓现在中现在,望前后过去未来得平等故也。无尽者,谓未来中未来,于未来际无有尽故也。)
〔十、主伴圆明具德门〕,谓如来说圆教之法,理无孤起,必眷属随生,故十方诸佛、菩萨,互为主伴,重重交参,同时顿唱圆教法门。如净空明月,列星围绕,净器百川,近远炳现。名主伴圆明。一一法会所说法门,称性极谈,具足众德,名为具德。经云:法界修多罗,以佛刹微尘数修多罗以为眷属。是也。(梵语修多罗,华言契经。)
十玄谈
【佛学大辞典】
(名数)唐安察禅师之十首偈颂也。一心印,二祖意,三玄机,四尘异,五演教,六达本,七还源,八回机,九转位,十一色。见传灯录二十九。
十玄六相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十玄门与六相也。
十玄缘起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玄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此为四种缘记中之法界缘起,具体的说明者,缘起之义理,穷极于此,是为华严一家之特色。其为缘起精神之点,在于一多相即。于此有钱货十钱,此十钱为成自一钱者,何则?本来自性无十,十为积一得成之缘成法,无一即十亦无。反之而可知一钱由十钱而成,何则?本来自性非有一,一是对于十而得成之缘成法,无十则一亦无也。然则举一,则一具能造十之势力,十即为一中之十也。又举十,则十具能造一之势力,一即为十中之一也。如此十为一中之十,一为十中之一者,称之为一多相入之义,是就诸法之势力而论也。而如此十为一中之十,则一之体即为十,一之外更无十,因而举一为体,则十即为虚。又一为十中之一,则十之体即为一,十之外更无一,因而举十为体,则一即为虚。是一为实,则十为虚,十为实,则一为虚,一十相望,则常一虚一实,恰如物体与虚空,更无所离隔障碍,称之为一多相即之义,是就诸法之体而论也。如此就势力而论相入,就自体而论相即,谓法界万有之法,尽为相即相入者,可知是缘起之妙义也。立此理而极说法界之事事无碍,谓为十玄缘起。(参见:玄门)
入重玄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成佛果之前,更重修习无始凡夫地已来所作之事,使之一一称理也,是为入重玄门倒修凡事。其所以然者,则以等觉菩萨之元品无明难断故也。凡轮回生死之苦,于一切众生悉起偏执之见,存自他彼此之隔异,此我执之念更难止,虽由初地以来,地地断无明入等觉之位后,元品之无明尚存,此隔异之我执,若不破,则妙觉智之无我法体,更不能显,是故再为凡夫,交于一切众生,以彼为他山之石,遣荡自他之隔异。以此行力而元品之无明自尽也。后位之显理明了,故凡夫之方,谓为玄门,又此为菩萨究极之玄理,故云玄门。已极玄理,重修凡事之玄门,故曰重玄。璎珞经上曰:「第四十一地心者名入法界心。(中略)修行小法。(中略)六入重玄门。」天台净名经疏一曰:「圆教初从初住终至法云,圆断诸见,犹有习,在等觉入重玄门,千万亿劫重修凡事,见理分明。」法华文句九曰:「从初地至十地名善入,十地入重玄门,倒修凡夫事名善出。」辅正记九曰:「等觉證极玄理究竟,名为一玄,从等觉位却渐次向于下位,次第修集药法广径众病又为一玄,欲受妙觉佛职理非容易,令观智深细故须却入倒修于凡事。」是别教之意也。若依圆教之意,则遍应法界,而现十界之身,为入重玄,是非独等觉位而然,于初住已上乃至佛果亦然。玄义释签三曰:「来至等觉入重玄门。(中略)观达无始无明源底边际智满名为等觉,即成圆门,遍应法界名入重玄,不同别教教道重玄。」大日经疏六曰:「黄是如来念处万德开敷,尔时即入重玄门,居寂光土。」
入楞伽心玄义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唐释法藏撰。按,此卷中土失传。得自日本(参见:楞伽经)
三论玄义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嘉祥著。三论之开题也。
大宗地玄文本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二十卷,马鸣菩萨造,陈真谛译。以十种爱乐心,十种识知心,十种修道心,十种不退心,十种真金刚心,及一大极自然陀罗尼地之五十一种为法门之大宗地。以显示一多相即无碍自在之大缘起门者。但五十一种之名字。存梵语,且以古来未疏释,而解之至难。其论体似释摩诃衍论。
大乘玄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五卷,隋嘉祥寺之吉祥撰。第一二谛义,第二八不义,第三佛性义,第五一乘义,第六涅槃义,第七二智义,第八教迹义,第九论迹义,委曲尽三论宗之奥义。
大准提菩萨焚修悉地忏悔玄文
【佛学大辞典】
(经名)准提忏之具名。
五重玄义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五重玄谈。天台智者凡释诸经立五重之玄义。(参见:玄义)
【佛学大辞典】
(名数)第一释名,无名,则不能显法。故应先释经题。第二辨体,名者呼体故,名之次宜辨体,体者一部之旨归,众义之中枢也。第三明宗,宗者修行之宗旨也。会体必由修行。故体之次宜明宗。第四论用,会体而自行已圆,则应自体起用,利益众生。故就宗而论一经之作用。第五判教,利益已多,则所说之教义无尽,故用之次宜判教义之大小权实。已上五重。就法华经释之。则与咸之法华撮要曰:「此经乃以法譬为名,实相为体,一乘因果为宗,断疑生信为用,无上醍醐为教相。」
止观玄文
【佛学大辞典】
(书名)即摩诃止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