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封玄之 朝代:北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渤海蓨人。封懿子。坐谋乱,被杀。临刑,明元帝欲宥其子以继嗣,玄之请留弟封虔之子封磨奴。玄之四子遂皆被杀而磨奴获赦。
耿玄 朝代:北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巨鹿宋子人。善占卜。性不和俗,有王公求其筮者,拒而不许,谓既已贵显,复卜何求。因为贵胜所憎。官至钜鹿太守。
阚骃 朝代:北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敦煌人,字玄阴。博通经传三史群言,经目成诵,时人谓之“宿读”。仕北凉沮渠蒙逊为秘书考功郎中,典校经籍,迁尚书。入魏为乐平王元丕从事中郎。
王玄威 朝代:北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恒农北陕人。献文帝崩,玄威立草庐于州城门外,衰裳蔬粥、哭踊无时。朝廷以其欲有所诉,玄威无所求谒。至大除日,诏送白细裤褶一具,与之释服。
张湛 朝代:北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敦煌人,字子然,一字仲玄。好学能文,弱冠知名凉土。仕北凉沮渠蒙逊为黄门侍郎、兵部尚书。入魏,封南浦男。受崔浩赏识,常有诗文往来,及浩被杀,悉焚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88—468 【介绍】: 南朝宋太原祁人,字彦德。东晋末,刘裕辟为从事史。宋文帝元嘉中,为汝阴太守。屡请北伐。元嘉二十七年,率主力军,围攻滑台,数月不下,乘机搜刮,大失人心,为魏所败。刘劭杀文帝自立,刘骏起兵讨之,玄谟将兵应骏。及骏称帝,除徐州刺史。预讨刘义宣、臧质,封曲江县侯。孝武帝大明元年,为雍州刺史,不顾豪族反对,力行土断。将侨置三郡并为一郡,流寓之人都编入户籍。孝武帝死,受顾命。以严直不容,徙青、冀二州刺史。少帝狂悖,玄谟屡表谏诤。明帝时官至南豫州刺史。卒谥庄。
全宋文·卷三十九
玄谟字彦德,太原祁人。义熙中,武帝临徐州,辟为从事史。景平末,谢晦为荆州,请为南蛮参军、武昌太守。元嘉中补长沙王义欣镇军中兵参军,领汝阴太守。后为兴安侯义宾辅国司马彭城太守,加宁朔将军。元凶弑立,以为益州刺史。孝武即位,除徐州刺史,加都督,假辅国将军,拜豫州刺史前将军,封曲江县。免,寻复为豫州刺史,迁宁蛮校尉旌州刺史,后为金紫光禄大夫,领太常。寻领起部尚书。又领北选,迁平北将军徐州刺史,转领军将军。前废帝即位,徙青冀二州刺史。明帝即位,除大将军江州刺史,寻为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领护军,迁南豫州刺史,卒年八十一,谥曰庄公。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范阳涿人,字子真。太武帝神麚中,辟召儒俊,授中书博士。尝劝其外兄司徒崔浩于齐整人伦、分明姓族之事宜三思。浩不听,后败,颇亦由此。玄后官兼散骑常侍。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广宁人,字玄略。幼聪颖。太武帝神麚中为国学博士。国学诸生,赖以开发。时以晋士失度,纵饮长酣,以为高达,乃作《士鉴》以训,诸生悦服。仕终河内太守,封下乐侯。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人,氐族,字黄眉。宋武帝刘裕所封武都王杨盛之子。盛死嗣位,号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秦州刺史、武都王。初仍奉晋义熙年号。善待士,为流民所怀。后用宋文帝元嘉正朔。太武帝时拜为征南大将军、都督、梁州刺史、南秦王,乃上表请比内藩。卒,私谥孝昭王。
郭启玄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451 【介绍】: 南朝宋人。尝奉命出使北朝,秉意不屈。任白水太守,尽力奉公,清正节俭。迁绥远将军、晋寿太守,为世良吏。卒于官。
向柳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54 【介绍】: 南朝宋河内山阳人,字玄季。向靖子。有学义才能。袁淑、徐湛之、颜竣皆与友善。历官始兴王征北中兵参军,始兴内史,南康相。臧质反,召柳与之俱下。质败,下狱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朝北魏僧。原新罗国(今朝鲜)熊州人。渡海进中土学禅于衡山思和。曾讲学于衡山。北魏太武时任太子晃师。太武帝废佛立道,玄光著《辨惑论》,攻击道教“矫诈谋荣,必行五逆,威强导蒙,必施六极。虫气霾满,致患非一”。讥道教诸经“制杂凡意,教迹邪险”,彰佛理为“贯空有之美”,“实学者之渊海,生民之日月”。后太武帝迫其缢于郊南。
全齐文·卷二十六
玄光,俗姓、时代未详。(案:论中引陆修静事,修静南齐人,《宏明集》此论编在梁刘协之前。)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 传宗科
新罗国熊州人。少则精进梵行。逮壮乃涉溟涨。学禅法于中土。见衡山思大和尚。證法花三昧。既蒙记莂。因辞归阐化乡里。方附舶捩柂离岸。忽有神人。持绛节自虚空下。传呼云。天帝驾幸龙宫。召海东玄光禅师。说亲證法门。俄而青衣导前。鳞介卫后。登殿升座。随问谈演七日。而倏觉身在舟中。盖舟泛漾不进。才经半日耳。其异类景晷之促如此。久之卓锡其国之翁山。而气求声应之士踵至。道陶德冶。得善火光三昧者一人。善水光三昧者二人。则其馀门生。可例知矣。
宋高僧传·卷第十八 感通篇第六之一
释玄光者。海东熊州人也。少而颖悟顿厌俗尘。决求名师专修梵行。迨夫成长愿越沧溟求中土禅法。于是观光陈国利往衡山。见思大和尚开物成化。神解相参。思师察其所由。密授法华安乐行门。光利若神锥无坚不犯。新犹劫贝有染皆鲜。禀而奉行勤而罔忒。俄證法华三昧。请求印可。思为證之。汝之所證真实不虚。善护念之令法增长。汝还本土施设善权。好负螟蛉皆成蜾蠃。光礼而垂泣。自尔返锡江南。属本国舟舰附载离岸。时则䌽云乱目雅乐沸空。绛节霓旌传呼而至。空中声云。天帝召海东玄光禅师。光拱手避让。唯见青衣前导。少选入宫城。且非人间官府。羽卫之设也。无非鳞介。参杂鬼神。或曰。今日天帝降龙王宫请师说亲證法门。吾曹水府蒙师利益。既登宝殿次陟高台。如问而谈略经七日。然后王躬送别。其船泛洋不进。光复登船。船人谓经半日而已。光归熊州翁山。卓锡结茅乃成梵刹。同声相应得法者蛰户爰开。乐小回心慕膻者蚁连倏至。其如升堂受莂者一人。入火光三昧一人。入水光三昧二人。互得其二种法门。从发者彰三昧名耳。其诸门生譬如众鸟附须弥山皆同一色也。光末之灭罔知攸往。南岳祖构影堂。内图二十八人。光居一焉。天台国清寺祖堂亦然。 系曰。夫约佛灭后验入道之人。以教理行果四法明之则无逃隐矣。去圣弥近者修行成果位證也。去圣稍遥者学教易见理亲也。其更绵邈者学教不精见理非谛。夫一念不生前后际断。斯顿心成佛也。理佛具足行布施行。曾未尝述行佛。具体而微。东夏自六祖已来。多谈禅理少谈禅行焉。非南能不说行。且令见道如救头然。之故。南岳思师切在兼修乘戒俱急。是以学者验诸行果。其如入火光三昧者。处胎经中以禅定摄意入火界三昧刹土洞然。愚夫谓是遭焚。若入水界三昧。愚夫见谓为水投物于中。菩萨心如虚空不觉触娆者。此非二乘所能究尽也。斯乃急于行果焉无令口说而身意不修何由助道耶。
神僧传·卷第五
释玄光者。海东熊州人也。少而颖悟。往衡山见思大和尚。后返锡江南。属本国舟舰附载离岸。时䌽云乱目。雅乐沸空。绛节霓旌。传呼空中声云。天帝召海东玄光禅师。光拱手避让。唯见青衣前导。少选入宫城。且非人间官府。羽卫之设也无非鳞介参杂鬼神。或曰。今日天帝降龙王宫。请师说亲證法门。吾曹水府蒙师利益。既登宝殿次陟高台。如问而谈略经七日。然后王躬送别。其船泛洋不进。光复登船。船人谓经半日而已。光归熊州翁山。卓锡结茅乃成梵刹。厥后罔知攸往。
江邃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四十三
邃字玄远,济阳考城人,元嘉初太学博士,累迁祠部郎兼散骑常侍司徒记室参军,有《文释》若干卷,《杂诗》九十七卷。
释玄藻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比丘尼传·卷第二
玄藻。本姓路。吴郡人安苟女也(宣验记云即是安苟)藻年十馀身婴重疾。良药必进日增无损。时玄台寺释法济。语安苟曰。恐此疾由业非药所消。贫道按佛经云。若履危苦能归依三宝忏悔求愿者。皆获甄济。君能与女并捐弃邪俗洗涤尘秽。专心一向当得痊愈。安苟然之。即于宅上设观世音斋。澡心洁意倾诚戴仰。扶疾稽颡专念相续。经七日初夜忽见金像高尺许。三摩其身。从首至足。即觉沈痾豁然消愈。既灵验在躬遂求出家。住太玄台寺。精勤匪懈诵法华经。菜食长斋三十七载。常翘心注想愿生兜率。宋元嘉十六年出都造经。不测所终。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七 證悟科
生冯翊万年魏氏。其母𡨥本邪见。而女兄特信。为母祈生无异见子。以奉大法。起门户。𡨥忽梦梵僧散华空中孕。而生高。香光连旦夕。因名灵育。里闾敬之。别名世高。年十二求出家。父母以其尚少难之。一日有书生。欲归隐中常山者。过宿高家。父母以高托之。是夕见父老之祖饯者纷然。明日皆复至其家。乃悟以为畴昔之来者。盖神所迎也。高留书生处两日。既得师。因易名玄高而薙落焉。年十五。问道要于石羊寺之浮驮跋陀禅师。顷之遽有悟入。跋陀不敢以师礼见。旋居麦积山。善邻居之高行沙门昙弘。时昙无毗。自西北至凉。妙于禅观。高又亲之旬日。毗辄反问未决之义。及毗西归。有妖比丘忌高。谗于河南王世子曼曰。今聚徒将为国害。曼信而欲杀之。其父河南王不许。摈高于河北。高既至。居林阳堂山。山盖地仙宅也。夜闻钟磬声。高门弟子百馀辈。有玄绍者。尝指地出水给众。如绍者又十一人。昙弘尤见礼于河南王弘。间谓王曰。高希世之瑞也。王何以𢷤之。贫道殊为王惜之也。王迎高。高将赴命出山。草木辄摧。偃石塞路。不得行。高曰。吾志在弘道。而自滞岩穴。于尔鬼神亦无益也。路乃可进。王郊迎以为国师。游梁土。沮渠蒙逊礼敬特甚。门弟子僧印自谓已得阿罗汉。高假以神力。使于定中。闻十方无尽世界诸佛所说之法不同。印于一夏。寻其所见不尽。愧惧忏悔。时魏拓拔焘据平城。每侵凉境。焘舅阳平王社。请高同归魏都。太子拓拔晃师事之。晃尝被谗。焘疑之。晃以语高。高为作金光明忏。焘乃梦其先祖让焘。不当以谗疑太子。焘既觉。以梦语群臣。臣下皆称太子无过。待之如初。下书将让位。且使太子典国。朝士庶民。称臣上书如表。但以白纸为别焉。崔皓𡨥谦之者。皆焘宠臣。惧晃纂承不利于己。乃谓曰。太子前实有谋。但结玄高。以道术。致先帝恐陛下耳。若不诛高。必为大害。焘大怒。敕收高杀之。才四十三岁。元嘉二十一年也。时梁土沙门慧崇同被害。弟子玄畅。时在云中。忽见一人来曰。君师可痛。以马借之。日驰六百里。至魏都未晡泣曰。和尚神力当为我起。于是高开目瞪视。谓诸弟子曰。大法应化。随缘盛衰。盛衰在迹。理恒湛然。但惜汝等行如我耳。唯玄畅南度得无他。汝等死后法当更兴。善自脩心。无令中悔。言讫即化。沙门法达号呼曰。圣人去世我何用生。应声见高云中。达顶礼乞救。高曰。不忘一切。宁独君耶。达问曰。和尚与崇公。并生何所。曰我愿生恶趣。救护众生。崇已生安养矣。达曰和尚已升何地。高曰。吾弟子中有知之者。达访弟子。皆曰得忍菩萨。
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
释玄高。姓魏。本名灵育。冯翊万年人也。母寇氏本信外道。始适魏氏首孕一女。即高之长姊。生便信佛。乃为母祈愿。愿门无异见得奉大法。母以伪秦弘始三年。梦见梵僧散华满室。觉便怀胎。至四年二月八日生男。家内忽有异香。及光明照壁。迄且乃息。母以儿生瑞兆。因名灵育。时人重之。复称世高。年十二辞亲入山。久之未许。异日有一书生寓高家宿。云欲入中常山隐。父母即以高凭之。是夕咸见村人共相祖送。明旦村人尽来候高。父母云。昨已相送今复觅耶。村人云。都不知行。岂容已送。父母方悟昨之迎送乃神人也。高初到山便欲出家。山僧未许。云父母不听法不得度。高于是暂还家启求入道。经涉两旬方卒先志。既背俗乖世。改名玄高。聪敏生知学不加思。至年十五已为山僧说法。受戒已后专精禅律。闻关中有浮驮跋陀禅师在石羊寺弘法。高往师之。旬日之中妙通禅法。跋陀叹曰。善哉佛子。乃能深悟如此。于是卑颜推逊不受师礼。高乃杖策西秦隐居麦𧂐山。山学百馀人。崇其义训禀其禅道。时有长安沙门释昙弘。秦地高僧隐在此山。与高相会。以同业友善。时乞佛炽槃跨有陇西西接凉土。有外国禅师昙无毗。来入其国。领徒立众训以禅道。然三昧正受既深且妙。陇右之僧禀承盖寡。高乃欲以己率众。即从毗受法。旬日之中毗乃反启其志。时河南有二僧。虽形为沙门而权侔伪相。恣情乖律颇忌学僧。昙无毗既西返舍夷。二僧乃向河南王世子曼谗构玄高。云蓄聚徒众将为国灾。曼信谗便欲加害。其父不许。乃摈高往河北林阳堂山。山古老相传云。是群仙所宅。高徒众三百。往居山舍。神情自若禅慧弥新。忠诚冥感多有灵异。磬既不击而鸣。香亦自然有气。应真仙士往往来游。猛兽驯伏蝗毒除害。高学徒之中游刃六门者百有馀人。有玄绍者。秦州陇西人。学究诸禅神力自在。手指出水供高洗漱。其水香净倍异于常。每得非世华香以献三宝。灵异如绍者又十一人。绍后入堂术山蝉蜕而逝。昔长安昙弘法师。迁流岷蜀道洽成都。河南王藉其高名遣使迎接。弘既闻高被摈。誓欲申其清白。乃不顾栈道之难。冒险从命。既达河南。宾主仪毕。便谓王曰。既深鉴远识何以信谗弃贤。贫道所以不远数千里。正欲献此一白。王及太子𧹞然愧悔。即遣使诣高。卑辞逊谢请高还邑。高既广济为怀。忘忿赴命。始欲出山。山中草木摧折崩石塞路。高咒愿曰。吾誓志弘道。岂得滞方。乃风息路开。渐还到国。王及臣民近道候迎。内外敬奉崇为国师。河南化毕进游凉土。沮渠蒙逊深相敬事集会英宾发高胜解。时西海有樊僧印。亦从高受学。志狭量褊得少为足。便谓已得罗汉顿尽禅门。高乃密以神力令印于定中备见十方无极世界诸佛所说法门不同。印于一夏寻其所见永不能尽。方知定水无底大生愧惧。时魏虏拓跋焘僣据平城。军侵凉境。焘舅阳平王社请高同还伪都。既达平城。大流禅化。伪太子拓跋晃。事高为师。晃一时被谗为父所疑。乃告高曰。空罗抂苦何由得脱。高令作金光明斋七日恳忏。焘乃梦见其祖及父。皆执剑烈威。问汝何故信谗言抂疑太子。焘惊觉大集群臣告以所梦。诸臣咸言。太子无过。实如皇灵降诰。焘于太子无复疑焉。盖高诚感之力也。焘因下书曰。朕承祖宗重光之绪。思阐洪基恢隆万代。武功虽昭而文教未畅。非所以崇太平之治也。今者域内安逸百姓富昌。宜定制度为万世之法。夫阴阳有往复四时有代序。授子任贤安全相付。所以休息疲劳式固长久。古今不易之令典也。朕诸功臣勤劳日久。当致仕归第雍容高爵颐神养寿论道陈谟而已。不须复亲有司苦剧之职。其令皇太子副理万机总统百揆。更举良贤以备列职。择人授任而黜陟之。故孔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于是朝士庶民皆称臣于太子。上书如表。以白纸为别。时崔皓寇天师先得宠于焘。恐晃纂承之日夺其威柄。乃谮云。太子前事实有谋心。但结高公道术故令先帝降梦。如此物论事迹稍形。若不诛除。必为巨害。焘遂纳之。勃然大怒。即敕收高。高先时尝密语弟子云。佛法应衰。吾与崇公首当其祸乎。于时闻者莫不慨然。时有凉州沙门释慧崇。是伪魏尚书韩万德之门师。既德次于高。亦被疑阻。至伪太平五年九月。高与崇公俱被幽絷。其月十五日就祸卒于平城之东隅。春秋四十有三。是岁宋元嘉二十一年也。当尔之夕门人莫知。是夜三更忽见光绕高先所住处塔三匝还入禅窟中。因闻光中有声云。吾已逝矣。诸弟子方知已化。哀号痛绝。既而迎尸于城南旷野。沐浴迁殡。兼营理崇公别在异处。一都道俗无不嗟骇。弟子玄畅时在云中。去魏都六百里。旦忽见一人告云以变。仍给六百里马。于是扬鞭而返。晚间至都。见师已亡。悲恸断绝。因与同学共泣曰。法今既灭颇复兴不如脱更兴。请和上起坐。和上德匪常人。必当照之矣。言毕高两眼稍开。光色还悦。体通汗出。其汗香甚。须臾起坐谓弟子曰。大法应化随缘盛衰。盛衰在迹理恒湛然。但念汝等不久复应如我耳。唯有玄畅当得南度。汝等死后法当更兴。善自修心无令中悔。言已便卧而绝也。明日迁柩欲阇维之。国制不许。于是营坟即窆。道俗悲哀号泣望断。有沙门法达。为伪国僧正。钦高日久未获受业。忽闻怛化。因而哭曰。圣人去世当复何依。累日不食。常呼高上圣人自在。何能不一现。应声见高飞空而至。达顶礼求哀愿见救护。高曰。君业重难救。当可如何。自今以后依方等苦悔当得轻受。达曰。脱得苦报愿见矜救。高曰。不忘一切宁独在君。达又曰。法师与崇公并生何处。高曰。吾愿生恶世救护众生。即已还生阎浮。崇公常祈安养。已果心矣。达又问。不审法师已阶何地。高曰。我诸弟子自有知者。言讫奄然不见。达密访高诸弟子。咸云。是得忍菩萨。至伪太平七年拓跋焘果毁灭佛法。悉如高言。时河西国沮渠茂虔。时有沙门昙曜。亦以禅业见称。伪太傅张潭伏膺师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