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狼狈(狼狽)  拼音:láng bèi
1.二种兽名。狈是一种似狼的动物,它的前二足短,后二足长;而狼则前二足长,后二足短,狼与狈常相互搭驾走路或偷袭牲畜。见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一六。毛篇》。比喻彼此勾结,相倚为恶。如:「狼狈为奸」。《幼学琼林。卷四。鸟兽类》:「犹豫多疑,喻人之不决;狼狈相倚,比人之颠连。」
2.一说狈为「跋」的讹字。狼跋指老狼前进则踩到自己下巴垂下的肉,后退则绊到自己的尾巴而跌倒。见《诗经。豳风。狼跋》。比喻情势窘迫,进退两难。晋。李密〈陈情表〉:「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比喻身心困顿疲乏。如:「狼狈逃走」。明。高明《汲古阁本琵琶记》第二三出:「奴家自从婆婆死后,万千狼狈,谁知公公病又将危。」《儒林外史》第三四回:「朝廷大典,李大人耑要借光,不想先生病得狼狈至此。不知几时可以勉强就道?」
《国语辞典》:首尾狼狈(首尾狼狈)  拼音:shǒu wěi láng bèi
形容处境窘困,进退两难的样子。《晋书。卷六二。刘琨传》:「自守则稽聪之诛,进讨则勒袭其后,进退唯谷,首尾狼狈。」
《国语辞典》:狼狈万状(狼狈万状)  拼音:láng bèi wàn zhuàng
1.比喻处境困窘。如:「在婆媳的战争中,先生往往两边不讨好,狼狈万状。」
2.比喻身心俱疲。如:「他被公司的一笔烂帐搞得狼狈万状,心力交瘁。」
《国语辞典》:狼狈相倚(狼狈相倚)  拼音:láng bèi xiāng yǐ
狼与狈常相互合作,才能正常行走或做事。比喻互相勾结,为非做歹。《幼学琼林。卷四。鸟兽类》:「犹豫多疑,喻人之不决;狼狈相倚,比人之颠连。」
《国语辞典》:狼狈而逃(狼狈而逃)  拼音:láng bèi ér táo
狼与狈常相附而行,离则颠,故猝遽谓之狼狈。「狼狈而逃」比喻情势窘迫,仓皇而逃。如:「小偷误触警铃,立刻狼狈而逃。」
分类:相附狼狈
《国语辞典》:周章狼狈(周章狼狈)  拼音:zhōu zhāng láng bèi
仓惶惊恐,困窘狼狈。如:「猝不及防地大地震一发生,居民们周章狼狈,纷纷夺门而出。」
《國語辭典》:狼狈不堪(狼狽不堪)  拼音:láng bèi bù kān
1.比喻处境窘迫,进退两难,不知所措。如:「平时就该有危机意识,否则一旦遇到突发状况便要狼狈不堪了。」《老残游记》第一回:「依我看来,驾驶的人并未曾错,只因两个缘故,所以把这船就弄得狼狈不堪了。」
2.比喻身心疲惫困顿。如:「生病尚未完全康复,又得面对积累的业务,真是狼狈不堪。」宋。朱熹 与政府札子:「风痰大作,头目旋晕,几欲僵仆,今已累日,精神愈见昏慢,委是狼狈不堪。」
《國語辭典》:狼狈为奸(狼狽為奸)  拼音:láng bèi wéi jiān
狼与狈相互合作,伤害牲畜。比喻彼此勾结做坏事。如:「为了赚钱,他竟与不法商人狼狈为奸,走私毒品。」《隋唐演义》第八五回:「安禄山同李林甫狼狈为奸,今林甫死后,罪状昭著,安禄山心不自安,目前必有异谋。」
分類:勾结坏事
《漢語大詞典》:狼狈周章(狼狽周章)
仓皇惊恐。 茅盾 《对于文坛的一种风气的看法》:“造成作家们此种忐忑不安、狼狈周章的心情,其直接的原因,不能不说是外来的束缚。”
分類:仓皇惊恐
《漢語大詞典》:进退狼狈(進退狼狽)
进退两难;陷于困境。三国志·蜀志·马超传:“ 阜敍 起於 卤城 , 超 出攻之不能下; 宽 衢 闭 冀城 门, 超 不得入。进退狼狈,乃奔 汉中 依 张鲁 。”晋书·吕光载记:“ 晃 穆 未平, 康寧 復至,进退狼狈,势必大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