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狱案(獄案)  拼音:yù àn
诉讼的案件。也称为「讼案」。
《漢語大詞典》:史案
(1).指因修史而周纳成的狱案。《痛史》《庄氏史案》
(2).历史定论。 郭沫若 《历史·史剧·现实》二:“大抵在大关节目上,非有正确的研究,不能把既成的史案推翻。”
《國語辭典》:异议(異議)  拼音:yì yì
1.别有所见的议论或持反对的意见。宋。无名氏《梁公九谏》:「策立武三思之事,诸大臣尽皆拜舞谢敕,惟有卿不拜,朕想卿必有异议。」《三国演义》第一四回:「群臣皆惧操势,亦莫敢有异议;遂择日起驾。」
2.法律上对于法院或行政官署之处分不服时,或契约当事人之一方,对于他一方表示反对时,所提出之意见,称为「异议」。
《漢語大詞典》:异义(異義)
(1).不同的含义;意思不同。墨子·尚同上:“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时,盖其语,人异义。”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上下同字异义例:“古书亦有上下文同字而异义者。”
(2).不同的观点;新的见解。后汉书·章帝纪:“其令羣儒选高才生,受学《左氏》《穀梁春秋》《古文尚书》毛诗,以扶微学,广异义焉。”晋书·王接传:“﹝ 接 ﹞备览众书,多出异义。”
(3).指不同的意见,异议。 宋 苏轼 《次韵答刘泾》:“新音百变口如鶯,异义蜂起弟子争。”一本作“ 异议 ”。
(4).道理不同。 汉 班固 《白虎通·三军》:“告天何?示不自专,非出辞反面之道也,与宗庙异义。” 南朝 宋 颜延之 《重释何衡阳》:“故方罚矜功,而滥咎忘贤,遗存异义,公私殊异,已备前白。”
(5).违反常规、礼法。 汉 何休 《〈春秋公羊传〉序》:“传春秋非一,本据乱而作,其中多非常异义可怪之论。” 徐彦 疏:“非常异义者,即 庄 四年 齐襄 復九世之讎而灭 纪 , 僖 元年实与 齐桓 专封是也,此即非常之异义,言异於 文 武 时……若其常义,则诸侯不得擅灭,诸侯不得专封。” 宋 曾巩 《为人后议》:“故为人后者,为之降其父母之服,则有之矣;为之絶其父母之名,则未之有也……今欲使从所后者为属,而变革其父母之名,此非常异义也。”
《漢語大詞典》:议狱(議獄)
犹断狱,审议狱案。《易·中孚》:“君子以议狱缓死。”《魏书·刑罚志》:“议狱定律,有国攸慎,轻重损益,世或不同。” 宋 韩元吉 《龙图阁待制知建宁府周公墓志铭》:“及其议狱也, 大理 有 阿杨 杀小儿案,而公以为可疑,不顾众论争之。”
《漢語大詞典》:奏谳(奏讞)
对狱案提出处理意见,报请朝廷评议定案。后汉书·郭躬传:“ 肃宗 善之,即下詔赦焉。 躬 奏讞法科,多所生全。” 宋 洪迈 容斋三笔·奏谳疑狱:“州郡疑狱诈奏讞,盖朝廷之深恩。”
《漢語大詞典》:三狱(三獄)
(1).三宗刑狱案件。后汉书·桓帝纪赞:“政移五倖,刑淫三狱。” 李贤 注:“三狱谓 李固 、 杜乔 ; 李云 、 杜众 ; 成瑨 、 刘质 也。”按,此六人皆以直谏或遭谮下狱死或弃市。
(2).由大理寺(廷尉)、都官(刑部)、御史台共同审理的狱案。《陈书·宣帝纪》:“其军国兴造、徵发、选序、三狱等事,前须详断,然后启闻。”
《漢語大詞典》:鞫谳(鞫讞)
审讯议断(狱案)。宋史·职官志五:“﹝大理寺﹞ 元丰 官制行,置卿一人……卿掌折狱、详刑、鞫讞之事。” 清 沈德潜 《百一诗》之一:“鞫讞恣挞辱,需索空鸡豚。”
分類:审讯狱案
《漢語大詞典》:谳箧(讞篋)
放断狱案卷的箱子。《太平御览》卷七一一引 汉 应劭 《风俗通》:“ 孝灵帝 建寧 中,京师长者,皆以苇辟方笥为粧。其时有识者窃言:苇方笥,郡国讞篋也,今珍用之,天下皆当有罪,讞於理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