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643,分110页显示  上一页  98  99  100  101  102  104  105  106  107 下一页
佛类词典
一切万物
一物不将来
实相为物二身
十八物
十八种物
十方常住僧物
十方现前僧物
三十六物
三宝物
大黑天供相应物
亡五众物
五十二种供物
食物五果
六物
六物图
一切万物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与一切万法同。无量寿经下曰:「于一切万物,随意自在。」
一物不将来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公案名。言本来无一物之消息。即向上屋里,空界无物。今一物亦不将来之意也。从容录第五十七则曰:「严阳尊者问赵州:一物不将来时如何?州云:放下著。严云:一物不将来,放下个甚么?州云:恁么则担取去。」是问一物不将来,即为既担一物来,故为赵州所勘破。
实相为物二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昙鸾所立。一实相身是理佛,即法性法身也。又佛之光明也。二为物身,是事佛,即方便法身也。又佛之名号也。往生论注下曰:「云何为不如实修行与名义不相应?谓不知如来是实相身为物身。」六要钞三本曰:「此有二义:一义云:实相身者此是理佛,即云法性法身是也。为物身者此是事物,即云方便法身是也。一义云:实相为物二种法身共是事佛,二种法身是约自利利他之德,即名与义,实相约义。即是光明摄法身故,为物是名,即是名号摄众生故。问且就后义,既云实相,何为事佛?答:所言实相,非无相义,是虚实义,即约生佛。谓佛为实,众生为虚;以悟为实,以迷为虚。问:二义之中,以何为正?答:二义俱存,用舍可在学者之意。但约名义,犹亲文欤。」鸾师亦立法性方便之二法身。(参见:法身)
【佛学常见辞汇】
实相身和为物身。实相身是理佛,也就是法性法身;为物身是事佛,也就是方便法身。
法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之真身也。其释名性相二宗各异其义。相宗据唯识论谓法身有总相法身与别相法身二种,总相法身者,兼理智二法,与金光明之如如及如如智,谓为法身之义同,是以所證之真如与能照之真觉为法身也。以三身言之,则自性身与自受用报身之二身合见。依此义释之,则法身为理智显现,有为(智)无为(理)一切功德法体性之所依,故名法身。又成就庄严一切之功德法,故言法身。唯识论十曰:「此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中略)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为法身,二转依果皆摄此故。」别相法身者,即三身中之自性身,唯为清净法界之真如也。此真如为佛之自性,故名自性身,又此真如具真常之功德(是无为也),为一切有为无为功德法之所依,故亦名法身。惟不得言成就庄严功德法,故名为法身,何则?以此法唯为理之法身,不含摄有为之功德(即智法身)也。唯识论十曰:「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佛地论七曰:「力无畏等诸功德法所依止,故亦名法身。」述记十末曰:「离所知障,具无边德,名为法身,(中略)功德法依名法身。」唯识枢要上本曰:「出缠位功德法本,名曰法身。」义林章七本曰:「成唯识说,清净法界为自性身。庄严论等说,自性身本性常故。赞佛论说,佛自性身无生灭故。」若依性宗之义,则真如之理性,有真实觉知之相,理智不二,与真如之无为同,真智亦无为也。又性相不二故,真如即法性,则真智亦法性也。此理智不二法性之隐,谓之如来藏,积始觉之功,显其法性,谓之法身。即言以法性成身,故名法身。或言以法性显现之有为无为一切功德法成就庄严之身,故名法身。胜鬘经曰:「世尊!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思议佛法成就。说如来法身,如是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同宝窟下末曰:「法身者,即是实相真如法也。此实相正法隐,名如来藏。此实相法显,故名身。唯是一实相法,约隐显不同,故有藏之与身。又法者,谓诸功德法,法之所依名身。故摄论云:与功德法相应,名法身。」嘉祥法华疏四曰:「以正法为身,故曰法身。」起信论曰:「从本已来,自性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具足如是过于恒沙不离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中略)满足无有所少义故,名为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同义记下本曰:「隐时能出生如来,名如来藏。显时为万德依止,名为法身。」维摩经慧远疏曰:「佛以一切功德法成,故名法身。」法华玄义七曰:「本有四德隐名如来藏,修成四德显名为法身。」大乘义章十八曰:「言法身者,解有两义:一显本法性,以成其身,名为法身。二以一切诸功德法而成身,故名为法身。」梵Dharmaka%ya。
【佛学常见辞汇】
佛三身之一,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诸佛所證的真如法性之身。
【佛学次第统编】
大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体依聚义,总说名身,故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名法身。如是法身,有三相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此又有二:一自受用,二他受用。三变化身。义见后章,兹不复及。
【三藏法数】
法身者,谓本有法性之身,若佛出世及不出世,常住不动,无有变易也。
【三藏法数】
谓始从初住,显出法性之理,乃至妙觉极果,理聚方圆,是名法身。(初住者,即十住位中初之一住也。妙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故名妙觉。理聚方圆者,妙觉所證,法性之理方始圆满也。)
【三藏法数】
谓如来法性真常,湛然清净,周遍法界。经云:佛以法为身,清净如虚空,是名法身。
【三藏法数】
法身者,谓所證无漏法界之体,而为法身也。菩萨知诸众生心之所乐,即以法界身作自身,亦作众生身,乃至虚空身也。(无漏者,谓惑业净尽,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十八物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六物)
【佛学大辞典】
(名数)菩萨戒经说菩萨修头陀行时,及游方而往来百里千里,宜常以十八物随身。一杨枝;二澡豆,和水洗手之豆粉也;三三衣,如上;四瓶,梵云军持,净水瓶也;五钵,如上;六坐具,即上之尼师坛也;七锡杖;八香炉;九漉洒水囊,如上;十手巾;十一刀子;十二火燧;十三镊子;十四绳床;十五经;十六律,即梵网经也;十七佛像;十八菩萨像,文殊弥勒也。是为梵网之三尊。见梵网经下,十八物图。
【佛学常见辞汇】
菩萨戒经说菩萨修头陀行时,或是游方到很远的地方去,应时常随身携带十八种东西,即杨枝、澡豆(和水洗手之豆粉)、三衣、瓶(净水瓶)、钵、坐具(尼师坛)、锡杖、香炉、漉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镊子、绳床、经、律(即梵网经)、佛像、菩萨(即文殊弥勒,是为梵网三尊)。
六物
【佛学大辞典】
(名数)佛制,比丘使必蓄之者有六种:一、僧伽梨,九条乃至二十五条之大衣也。二、郁多罗僧,七条之中衣也。三、安陀会,五条之下衣也。已上谓之三衣。四、铁多罗,铁钵也。五、尼师坛,坐具也。六、漉洒水囊,护水中虫命之具也。是为三衣六物。三衣虽在六物之中,然为六物中之根本,故特标举之,如言诗书六经也,行事钞二衣篇曰:「何名为制?谓三衣六物,佛制令蓄,通诸一化并制服用,有违结罪。」
【佛学常见辞汇】
佛制定比丘所必须蓄存的六种器物,即僧伽梨(九条乃至二十五条之大衣)、郁多罗僧(七条之中衣)、安陀会(五条之下衣)、铁多罗(铁钵)、尼师坛(坐具)、漉水囊(保护水中虫命之具)。
十八种物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六物)
六物
【佛学大辞典】
(名数)佛制,比丘使必蓄之者有六种:一、僧伽梨,九条乃至二十五条之大衣也。二、郁多罗僧,七条之中衣也。三、安陀会,五条之下衣也。已上谓之三衣。四、铁多罗,铁钵也。五、尼师坛,坐具也。六、漉洒水囊,护水中虫命之具也。是为三衣六物。三衣虽在六物之中,然为六物中之根本,故特标举之,如言诗书六经也,行事钞二衣篇曰:「何名为制?谓三衣六物,佛制令蓄,通诸一化并制服用,有违结罪。」
【佛学常见辞汇】
佛制定比丘所必须蓄存的六种器物,即僧伽梨(九条乃至二十五条之大衣)、郁多罗僧(七条之中衣)、安陀会(五条之下衣)、铁多罗(铁钵)、尼师坛(坐具)、漉水囊(保护水中虫命之具)。
十方常住僧物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种僧物之一。(参见:僧物)
僧物
【佛学大辞典】
(术语)众僧之共有物件也。
【佛学常见辞汇】
僧众所共有之物。
十方现前僧物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种僧物之一。
三十六物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人身有三十六之不净物。涅槃经二十四曰:「凡夫身三十六物不净充满。」分为三类:一、外相十二:发、毛、爪、齿、眵、泪、涎、唾、屎、溺、垢、汗。二、身器十二:皮、肤、血、肉、筋、脉、骨、髓、肪、膏、脑、膜。三、内含十二:肝、胆、肠、胃、脾、肾、心、肺、生藏、藏、赤痰、白痰。见大疏演义钞三十。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一、外相十二〕,谓发、毛、爪、齿、眵(尺支切)、泪、涎、唾、屎、尿、垢、汗也。
〔二、身器十二〕,谓皮、肤、血、肉、筋、脉、骨、髓、肪(音方)、膏、脑、膜也。
〔三、内含十二〕,含即含藏,谓肝、胆、肠、胃、脾、肾、心、肺、生藏、熟藏、赤痰、白痰也。
三宝物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像殿堂香花幡盖等佛物也。经卷纸笔箱函巾帕等,法物也。僧房田园等常住僧物,衣钵谷菜等现前僧物,僧物也。此三者各异所属,不许盗用与互用。见行事钞中之一,盗戒。
【佛学常见辞汇】
佛物、法物、僧物。佛像殿堂香花幡盖等,即佛物;经典纸张笔墨等,即法物;僧房田园衣钵等,即僧物。
大黑天供相应物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以白米为相应物。如圣天供之浴油。念诵时以白米浴之,一咒为一度。相传是大黑天为炽盛光佛顶舍利法之本源。故以白米为舍利之当体,最相应也。二以盐为最上之供物。常供盐一杯。
亡五众物
【佛学大辞典】
(术语)死亡五众之遗物也,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为五众,就此五众之遗物而分轻重,三衣等之轻物以之分与现在之僧众,金银田园等之重物以之归入于常住物。见轻重仪,行事钞下一。
五十二种供物
【佛学大辞典】
(杂语)涅槃会因五十二众捧五十二种之供物。
食物五果
【佛学大辞典】
(名数)律举五果:一、核果,如枣杏桃李等。二、肤果,如瓜梨等。三、壳果,如胡桃石榴等。四、糩果,如松柏子等。粗糠皮曰糩。五、角果,如大豆小豆菱等。见名义集三,盂兰盆经疏新记下。
六物
【佛学大辞典】
(名数)佛制,比丘使必蓄之者有六种:一、僧伽梨,九条乃至二十五条之大衣也。二、郁多罗僧,七条之中衣也。三、安陀会,五条之下衣也。已上谓之三衣。四、铁多罗,铁钵也。五、尼师坛,坐具也。六、漉洒水囊,护水中虫命之具也。是为三衣六物。三衣虽在六物之中,然为六物中之根本,故特标举之,如言诗书六经也,行事钞二衣篇曰:「何名为制?谓三衣六物,佛制令蓄,通诸一化并制服用,有违结罪。」
【佛学常见辞汇】
佛制定比丘所必须蓄存的六种器物,即僧伽梨(九条乃至二十五条之大衣)、郁多罗僧(七条之中衣)、安陀会(五条之下衣)、铁多罗(铁钵)、尼师坛(坐具)、漉水囊(保护水中虫命之具)。
六物图
【佛学大辞典】
(书名)佛制比丘六物图之略名。一卷,宋元照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