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牢记(牢記)  拼音:láo jì
牢牢地记住、切实记住。如:「牢记在心」。《三国演义》第一一九回:「后主牢记入席。酒将微醉,昭又问曰:『颇思蜀否?』后主如郤正之言以对。」《儒林外史》第三九回:「长兄年力鼎盛,万不可蹉跎自误。你须牢记老拙今日之言。」
《國語辭典》:佩服  拼音:pèi fu
敬仰钦服。《老残游记》第六回:「屡闻至论,本极佩服;今日之说则更五体投地。」《文明小史》第四九回:「黄抚台先开口:『老兄久居香港,于中外交涉一切,熟悉得很,兄弟佩服之至。』」
《國語辭典》:谨记(謹記)  拼音:jǐn jì
1.牢记。如:「谨记教训」。《文明小史》第三七回:「慕政听了,谨记在心。」
2.恭敬慎重地写下。清。阮福〈四库未收书目提要序〉:「道光二年阮福谨记。」
《漢語大詞典》:稳记(穩記)
犹牢记。 谢觉哉 《记住过去创造未来》:“已解放的人民,他们也稳记着过去的仇恨,绝不让那些坏制度坏分子复活,重新把枷锁加在他们的颈上。”
分類:牢记
《漢語大詞典》:慎志
牢记。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丐仙:“从此别矣。有所嘱,慎志勿忘:君寿不永,明日速避 西山 中,当可免。”
分類:牢记
《國語辭典》:书绅(書紳)  拼音:shū shēn
语本《论语。卫灵公》:「子张书诸绅。」宋。邢炳。疏:「绅,大带也。子张以孔子之言,书之绅带,意其佩服无忽忘也。」把重要的话或事,写在衣服的大带上以示不忘。《文选。江淹。杂体诗。嵇中散》:「写怀良未远,感赠以书绅。」
《漢語大詞典》:谨识(謹識)
(1).郑重记叙。 宋 汪藻 《〈苏魏公集〉原序》:“今乃尽得其书读之,可谓幸矣。故谨识其端,而归其书於 苏氏 。”
(2).谓牢记于心。 明 范景文 《先母马宜人行述》:“尔高王父以清白吏显於 郯 ,其谨识之。”
(3).郑重封识。 宋 郭彖 睽车志卷一:“问怪所从来,令书其后以对,已乃筛灰其下,扃鐍谨识而出。”
《國語辭典》:铭佩(銘佩)  拼音:míng pèi
感恩不忘。南朝梁。江淹 建平王谢玉环刀等启:「垂光既深,铭佩更积,不任下情。」唐。杜甫〈送重表侄王砅评事使南海〉诗:「苟活到今日,才心铭佩牢。」
《國語辭典》:铭刻(銘刻)  拼音:míng kè
1.雕、刻镂。如:「他正在铭刻一尊观音像。」
2.牢记。南朝宋。何承天安边论〉:「素所服习,铭刻由己。」
《漢語大詞典》:谨志(謹誌)
(1).谓牢记于心;郑重地记住。荀子·臣道:“是人臣之论也,吉凶贤不肖之极也,必谨志之而慎自为择取焉,足以稽矣。” 杨倞 注:“志,记也。言必谨记此四臣之安危,而慎自择取,则足以稽考用臣也。” 元 黄溍 《白云许先生墓志铭》:“一事一物可为博闻多识之助者,必谨志之。” 清 陈仪 《方太夫人九十寿序》:“若所闻 黄山 云海之奇,其趋操可睹矣。余闻而谨志之。”
(2).慎守其志。 唐 黄滔 《福州雪峰山故真觉大师碑铭并序》:“自王父而下,皆友僧亲佛,清静谨志。”
碑志结束用语。谓恭谨记述。 明 章懋 《松坡府君圹志》:“号慕陨絶,昊天罔极,呜呼痛哉! 懋 泣血谨誌。”
《國語辭典》:铭记(銘記)  拼音:míng jì
1.铭刻的文字。《魏书。卷七。高祖纪下》:「诸有旧墓,铭记见存,昭然为时人所知者,三公及位从公者去墓三十步,尚书令仆、九列十五步,黄门、五校十步,各不听垦殖。」
2.深深牢记。如:「老师所说的每句话,我都铭记在心。」
《漢語大詞典》:篆铭(篆銘)
(1).用篆字所刻的铭文。梁书·刘之遴传:“有篆铭云:‘ 秦 容成侯 适 楚 之岁造。’”
(2).铭刻。比喻牢记。 刘亚洲 《秦宫月》一:“父王之言,臣儿句句篆铭心中。”
《國語辭典》:切记(切記)  拼音:qiè jì
1.切实牢记。《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一:「彼见我不与他敌,必不乱攻。切记不可交战!」
2.清晰记得。《儒林外史》第五四回:「大会莺脰湖,分韵作诗,我还切记得赵雪斋先生是分的八齐。」
《漢語大詞典》:刻记
牢牢记住。例如:刻记在心。
刻在器物上的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