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牟尼
【佛学大辞典】
(名数)牟尼条。
(名数)牟尼条。
三牟提耶
【佛学大辞典】
(杂语)Samudaya,译曰集。四谛中之集谛。说见贤愚经十二。
(杂语)Samudaya,译曰集。四谛中之集谛。说见贤愚经十二。
百八牟尼
【佛学大辞典】
(物名)谓念珠也。
(物名)谓念珠也。
牟子
【佛学大辞典】
(人名)汉桓帝时苍梧太守牟融著书号牟子,推美释氏。见释门正统四。
(人名)汉桓帝时苍梧太守牟融著书号牟子,推美释氏。见释门正统四。
牟王
【佛学大辞典】
(佛名)释迦牟尼也。
(佛名)释迦牟尼也。
牟尼
【佛学大辞典】
(术语)Nuni,译曰寂。又作寂默,寂静。有二解:一就事,一就理。就事而解,则悉多太子始入劫毗罗城时,使诸释子寂静无言,故父王附以牟尼之称,又出家后常修禅行,而寂默无言,故从时人受牟尼仙之号。牟尼本为静止身口意三业之学道者之尊号,通于内外之称号也。毗奈耶杂事二十日:「是时菩萨乘四宝舆,无量百千人天翊从入劫比罗城。诸释迦子,体怀憍慢,立性多言。菩萨入城,皆悉默然牟尼无语。王见之已,报诸臣曰:诸释迦子体怀傲慢,立说多言。太子入城,皆悉默然牟尼无语。应与太子名名曰:释迦牟尼。此是菩萨第二立名。」佛本行集经二十曰:「菩萨行路,谛视徐行。有人借问,默然不答。彼等人民各相语言:此仙人者必释种子。因此得名释迦牟尼。」玄应音义十八曰:「牟尼,经中或作文尼,旧译言仁,应云茂泥,此云仙。仙通内外,谓久在山林修心学道者也。」仁王经合疏上曰:「牟尼者名也,此云寂默,三业但寂默也。」理趣释下曰:「牟尼者,寂静义,身口意寂静,故称牟尼。」就理而解,则佛与三乘之圣人所證之法名寂默,依之而称佛为牟尼,盖佛及阿罗汉之通称也。唯识论十曰:「大觉世尊,成就无上寂默法,故名大牟尼。」俱舍论十六曰:「无学身语业名身语牟尼,意牟尼即无学意。(中略)何故牟尼唯在无学,以阿罗汉是实牟尼,诸烦恼言永寂静故。」大日经疏一曰:「牟尼者,是寂默义,言佛身语心皆究竟寂灭过言语地。以对二乘小寂,不可为譬,故云大牟尼也。」同十二曰:「牟尼者,寂默义也。常寂之土,微妙寂绝。幽深玄远,不可以言说之。如是法界寂然大灭度法,唯佛一人究竟清净,故名牟尼也。」同十三曰:「牟尼,是佛都号也。」宗轮论述记曰:「牟尼者,此翻为寂。寂烦恼故,寂生死故,处大涅槃得寂灭故,寂诸戏论證真理故。」唯识述记十末曰:「梵言牟尼,此言寂默。寂默法者离言法也。或离过故名为寂默,通三乘解,成一切法性相离言不二法门,名为寂默。」
【佛学常见辞汇】
华译为寂,或寂默,或寂静等。
(术语)Nuni,译曰寂。又作寂默,寂静。有二解:一就事,一就理。就事而解,则悉多太子始入劫毗罗城时,使诸释子寂静无言,故父王附以牟尼之称,又出家后常修禅行,而寂默无言,故从时人受牟尼仙之号。牟尼本为静止身口意三业之学道者之尊号,通于内外之称号也。毗奈耶杂事二十日:「是时菩萨乘四宝舆,无量百千人天翊从入劫比罗城。诸释迦子,体怀憍慢,立性多言。菩萨入城,皆悉默然牟尼无语。王见之已,报诸臣曰:诸释迦子体怀傲慢,立说多言。太子入城,皆悉默然牟尼无语。应与太子名名曰:释迦牟尼。此是菩萨第二立名。」佛本行集经二十曰:「菩萨行路,谛视徐行。有人借问,默然不答。彼等人民各相语言:此仙人者必释种子。因此得名释迦牟尼。」玄应音义十八曰:「牟尼,经中或作文尼,旧译言仁,应云茂泥,此云仙。仙通内外,谓久在山林修心学道者也。」仁王经合疏上曰:「牟尼者名也,此云寂默,三业但寂默也。」理趣释下曰:「牟尼者,寂静义,身口意寂静,故称牟尼。」就理而解,则佛与三乘之圣人所證之法名寂默,依之而称佛为牟尼,盖佛及阿罗汉之通称也。唯识论十曰:「大觉世尊,成就无上寂默法,故名大牟尼。」俱舍论十六曰:「无学身语业名身语牟尼,意牟尼即无学意。(中略)何故牟尼唯在无学,以阿罗汉是实牟尼,诸烦恼言永寂静故。」大日经疏一曰:「牟尼者,是寂默义,言佛身语心皆究竟寂灭过言语地。以对二乘小寂,不可为譬,故云大牟尼也。」同十二曰:「牟尼者,寂默义也。常寂之土,微妙寂绝。幽深玄远,不可以言说之。如是法界寂然大灭度法,唯佛一人究竟清净,故名牟尼也。」同十三曰:「牟尼,是佛都号也。」宗轮论述记曰:「牟尼者,此翻为寂。寂烦恼故,寂生死故,处大涅槃得寂灭故,寂诸戏论證真理故。」唯识述记十末曰:「梵言牟尼,此言寂默。寂默法者离言法也。或离过故名为寂默,通三乘解,成一切法性相离言不二法门,名为寂默。」
【佛学常见辞汇】
华译为寂,或寂默,或寂静等。
牟尼王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之尊号。大集经三十四曰:「六根皆寂灭,大慈牟尼王,悲心为说法,闻已除痴爱。」(参见:牟尼)
【佛学常见辞汇】
寂静之王,为佛的尊号。
(术语)佛之尊号。大集经三十四曰:「六根皆寂灭,大慈牟尼王,悲心为说法,闻已除痴爱。」(参见:牟尼)
【佛学常见辞汇】
寂静之王,为佛的尊号。
牟尼
【佛学大辞典】
(术语)Nuni,译曰寂。又作寂默,寂静。有二解:一就事,一就理。就事而解,则悉多太子始入劫毗罗城时,使诸释子寂静无言,故父王附以牟尼之称,又出家后常修禅行,而寂默无言,故从时人受牟尼仙之号。牟尼本为静止身口意三业之学道者之尊号,通于内外之称号也。毗奈耶杂事二十日:「是时菩萨乘四宝舆,无量百千人天翊从入劫比罗城。诸释迦子,体怀憍慢,立性多言。菩萨入城,皆悉默然牟尼无语。王见之已,报诸臣曰:诸释迦子体怀傲慢,立说多言。太子入城,皆悉默然牟尼无语。应与太子名名曰:释迦牟尼。此是菩萨第二立名。」佛本行集经二十曰:「菩萨行路,谛视徐行。有人借问,默然不答。彼等人民各相语言:此仙人者必释种子。因此得名释迦牟尼。」玄应音义十八曰:「牟尼,经中或作文尼,旧译言仁,应云茂泥,此云仙。仙通内外,谓久在山林修心学道者也。」仁王经合疏上曰:「牟尼者名也,此云寂默,三业但寂默也。」理趣释下曰:「牟尼者,寂静义,身口意寂静,故称牟尼。」就理而解,则佛与三乘之圣人所證之法名寂默,依之而称佛为牟尼,盖佛及阿罗汉之通称也。唯识论十曰:「大觉世尊,成就无上寂默法,故名大牟尼。」俱舍论十六曰:「无学身语业名身语牟尼,意牟尼即无学意。(中略)何故牟尼唯在无学,以阿罗汉是实牟尼,诸烦恼言永寂静故。」大日经疏一曰:「牟尼者,是寂默义,言佛身语心皆究竟寂灭过言语地。以对二乘小寂,不可为譬,故云大牟尼也。」同十二曰:「牟尼者,寂默义也。常寂之土,微妙寂绝。幽深玄远,不可以言说之。如是法界寂然大灭度法,唯佛一人究竟清净,故名牟尼也。」同十三曰:「牟尼,是佛都号也。」宗轮论述记曰:「牟尼者,此翻为寂。寂烦恼故,寂生死故,处大涅槃得寂灭故,寂诸戏论證真理故。」唯识述记十末曰:「梵言牟尼,此言寂默。寂默法者离言法也。或离过故名为寂默,通三乘解,成一切法性相离言不二法门,名为寂默。」
【佛学常见辞汇】
华译为寂,或寂默,或寂静等。
(术语)Nuni,译曰寂。又作寂默,寂静。有二解:一就事,一就理。就事而解,则悉多太子始入劫毗罗城时,使诸释子寂静无言,故父王附以牟尼之称,又出家后常修禅行,而寂默无言,故从时人受牟尼仙之号。牟尼本为静止身口意三业之学道者之尊号,通于内外之称号也。毗奈耶杂事二十日:「是时菩萨乘四宝舆,无量百千人天翊从入劫比罗城。诸释迦子,体怀憍慢,立性多言。菩萨入城,皆悉默然牟尼无语。王见之已,报诸臣曰:诸释迦子体怀傲慢,立说多言。太子入城,皆悉默然牟尼无语。应与太子名名曰:释迦牟尼。此是菩萨第二立名。」佛本行集经二十曰:「菩萨行路,谛视徐行。有人借问,默然不答。彼等人民各相语言:此仙人者必释种子。因此得名释迦牟尼。」玄应音义十八曰:「牟尼,经中或作文尼,旧译言仁,应云茂泥,此云仙。仙通内外,谓久在山林修心学道者也。」仁王经合疏上曰:「牟尼者名也,此云寂默,三业但寂默也。」理趣释下曰:「牟尼者,寂静义,身口意寂静,故称牟尼。」就理而解,则佛与三乘之圣人所證之法名寂默,依之而称佛为牟尼,盖佛及阿罗汉之通称也。唯识论十曰:「大觉世尊,成就无上寂默法,故名大牟尼。」俱舍论十六曰:「无学身语业名身语牟尼,意牟尼即无学意。(中略)何故牟尼唯在无学,以阿罗汉是实牟尼,诸烦恼言永寂静故。」大日经疏一曰:「牟尼者,是寂默义,言佛身语心皆究竟寂灭过言语地。以对二乘小寂,不可为譬,故云大牟尼也。」同十二曰:「牟尼者,寂默义也。常寂之土,微妙寂绝。幽深玄远,不可以言说之。如是法界寂然大灭度法,唯佛一人究竟清净,故名牟尼也。」同十三曰:「牟尼,是佛都号也。」宗轮论述记曰:「牟尼者,此翻为寂。寂烦恼故,寂生死故,处大涅槃得寂灭故,寂诸戏论證真理故。」唯识述记十末曰:「梵言牟尼,此言寂默。寂默法者离言法也。或离过故名为寂默,通三乘解,成一切法性相离言不二法门,名为寂默。」
【佛学常见辞汇】
华译为寂,或寂默,或寂静等。
牟尼仙
【佛学大辞典】
(术语)修寂静行之仙人通称也。玄应音义二十一曰:「牟尼仙,旧言文尼,又作茂泥,皆讹也。此言寂静,亦翻名仁。又言智者,此亦仙义。久在山林修心之属,皆名仙人,义通内外,不唯外道。」
【佛学常见辞汇】
修寂静行的仙人的通称。
(术语)修寂静行之仙人通称也。玄应音义二十一曰:「牟尼仙,旧言文尼,又作茂泥,皆讹也。此言寂静,亦翻名仁。又言智者,此亦仙义。久在山林修心之属,皆名仙人,义通内外,不唯外道。」
【佛学常见辞汇】
修寂静行的仙人的通称。
牟尼业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切圣者寂静之胜业也。瑜伽略纂四曰:「一切圣者所有有漏无漏胜业,名牟尼业。牟尼者寂默义,此名寂静,證寂静理故。」
【佛学常见辞汇】
一切圣者寂静的胜业。
(术语)一切圣者寂静之胜业也。瑜伽略纂四曰:「一切圣者所有有漏无漏胜业,名牟尼业。牟尼者寂默义,此名寂静,證寂静理故。」
【佛学常见辞汇】
一切圣者寂静的胜业。
牟尼室利
【佛学大辞典】
(人名)Munis/ri^,沙门名。译曰寂默,北印度人。见宋高僧传三。
(人名)Munis/ri^,沙门名。译曰寂默,北印度人。见宋高僧传三。
牟尼罗
【佛学大辞典】
(杂名)鼓名。慧苑音义上曰:「牟陀罗者,三面鼓也。」华严疏钞二十二曰:「牟陀罗,此云锋鼓。」梵Mardala,Mr!dan!ga。
(杂名)鼓名。慧苑音义上曰:「牟陀罗者,三面鼓也。」华严疏钞二十二曰:「牟陀罗,此云锋鼓。」梵Mardala,Mr!dan!ga。
牟呼洛
【佛学大辞典】
(异类)旧称摩睺罗伽。八部众之一,大蟒神也。(参见:摩呼洛伽)
(异类)旧称摩睺罗伽。八部众之一,大蟒神也。(参见:摩呼洛伽)
摩呼洛伽
【佛学大辞典】
(异类)Mahoraga,莫呼洛伽摩,旧曰休勒,摩睺罗伽,新曰莫呼洛伽,摩护啰誐。八部众之一。大蟒神也。胎藏界第三院之一尊,释迦如来之眷属也。是为大日如来普门示现之一法门身,一类众生,因此法而遂得到于一切智地。大日经一曰:「尔时执金刚秘密主,于彼众会中坐。白佛言:世尊云何如来应供正遍知,得一切智智?彼得一切智智,为无量众生,广演分布,随种种趣种种性欲,(中略)夜叉乾闼婆乃至说生摩睺罗伽法。」法华玄赞二曰:「梵云莫呼罗伽,此云大腹,摩睺罗伽讹也。」慧琳音义十一曰:「摩休勒,古译质朴,亦名摩睺罗伽。亦是乐神之类,或曰非人,或云大蟒神,其形人身而蛇首也。」同一曰:「莫呼洛伽,梵语不妙,正云摩护啰誐。人形蛇首,亦名大蟒神也。」慧苑音义上曰:「摩睺此云大也,罗伽云胸腹行也。此于诸畜龙类所摄,旧云蟒神者相似翻名,非正对也。」种子通诸摩睺罗伽。总有三字:一
伽。行动之义,去来之义,入阿字门,则为行不可得,来不可得。是大日如来不行之行,不来之来,以游化法界而度众生之意也。二
啰。尘垢之义,入阿字门,则为烧除一切诸障,生如来实慧之意。三
。是相之义,上加圆点,是为大空,如来住于大空三昧,示现一切诸相之意也。以此中一字为其种子。真言为伽啰
伽啰
。阿阇梨不说其句义,是彼土呼摩睺啰伽之方言也,而所以重言之者,或断二障,或对于自利利他,自證加持等种种之二法门故也。见大日经疏十,同义释七。
【佛学常见辞汇】
又译作摩睺罗伽,八部众之一,即大蟒神,其形人身而蛇首。
(异类)Mahoraga,莫呼洛伽摩,旧曰休勒,摩睺罗伽,新曰莫呼洛伽,摩护啰誐。八部众之一。大蟒神也。胎藏界第三院之一尊,释迦如来之眷属也。是为大日如来普门示现之一法门身,一类众生,因此法而遂得到于一切智地。大日经一曰:「尔时执金刚秘密主,于彼众会中坐。白佛言:世尊云何如来应供正遍知,得一切智智?彼得一切智智,为无量众生,广演分布,随种种趣种种性欲,(中略)夜叉乾闼婆乃至说生摩睺罗伽法。」法华玄赞二曰:「梵云莫呼罗伽,此云大腹,摩睺罗伽讹也。」慧琳音义十一曰:「摩休勒,古译质朴,亦名摩睺罗伽。亦是乐神之类,或曰非人,或云大蟒神,其形人身而蛇首也。」同一曰:「莫呼洛伽,梵语不妙,正云摩护啰誐。人形蛇首,亦名大蟒神也。」慧苑音义上曰:「摩睺此云大也,罗伽云胸腹行也。此于诸畜龙类所摄,旧云蟒神者相似翻名,非正对也。」种子通诸摩睺罗伽。总有三字:一






【佛学常见辞汇】
又译作摩睺罗伽,八部众之一,即大蟒神,其形人身而蛇首。
牟呼栗多
【佛学大辞典】
(杂语)Muhu%rta,时名。又心之异名。俱舍论十二曰:「三十腊缚为一牟呼栗多,三十牟呼栗多为一昼夜。」同光记十二曰:「牟呼栗多,此云须臾。」名义集六曰:「乾栗陀耶,或名牟呼栗多,此云坚实心。」
(杂语)Muhu%rta,时名。又心之异名。俱舍论十二曰:「三十腊缚为一牟呼栗多,三十牟呼栗多为一昼夜。」同光记十二曰:「牟呼栗多,此云须臾。」名义集六曰:「乾栗陀耶,或名牟呼栗多,此云坚实心。」
牟娑
【佛学大辞典】
(杂名)Musa%ragalva,译曰马脑。(参见:牟娑罗)。
(杂名)Musa%ragalva,译曰马脑。(参见:牟娑罗)。
牟娑罗
【佛学大辞典】
(物名)Musa%ragalva,又作牟娑洛,具名牟娑洛揭婆。译曰马脑。又作曰车渠。玄应音义二十一曰:「牟娑洛揭婆,或言目娑啰伽罗婆,此云码瑙,经论中或云车渠也。」同二十二曰:「牟娑罗,或作谟萨罗,或作摩沙罗,亦作目娑罗,梵言讹转也。此云马脑,案此宝或色如马脑,因此以为名也。」同二十三曰:「牟娑罗宝,亦名摩娑罗,是绀色宝也。」法华玄赞二曰:「车渠,梵云牟娑罗揭婆,青白间色。」慧苑音义下曰:「牟萨罗,或云牟娑罗,此云紫色宝。」
(物名)Musa%ragalva,又作牟娑洛,具名牟娑洛揭婆。译曰马脑。又作曰车渠。玄应音义二十一曰:「牟娑洛揭婆,或言目娑啰伽罗婆,此云码瑙,经论中或云车渠也。」同二十二曰:「牟娑罗,或作谟萨罗,或作摩沙罗,亦作目娑罗,梵言讹转也。此云马脑,案此宝或色如马脑,因此以为名也。」同二十三曰:「牟娑罗宝,亦名摩娑罗,是绀色宝也。」法华玄赞二曰:「车渠,梵云牟娑罗揭婆,青白间色。」慧苑音义下曰:「牟萨罗,或云牟娑罗,此云紫色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