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案牍(案牘)  拼音:àn dú
公务文书。如:「案牍劳神」。南朝齐。谢朓落日怅望〉诗:「情嗜幸非多,案牍偏为寡。」唐。刘禹锡〈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國語辭典》:尺牍(尺牘)  拼音:chǐ dú
尺牍,本指古代书写用的木简,后借指书信。《文选。潘岳。杨荆州诔》:「草隶兼善,尺牍必珍。」唐。杜甫上韦左相二十韵〉:「聪明过管辂,尺牍倒陈遵。」也称为「尺简」。
《漢語大詞典》:奏牍(奏牘)
(1).书写奏章的简牍。史记·滑稽列传:“ 朔 初入 长安 ,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牘。” 汉 王充 论衡·量知:“断木为槧,析之为板,力加括削,乃成奏牘。”
(2).犹奏章。 宋 王庭圭 《送胡邦衡之新州贬所》诗:“百辟动容观奏牘,几人回首愧朝班。” 清 赵翼 陔馀丛考·自书奏牍:“ 六朝 人奏牘多自书,今《淳化帖》有 钟繇 表,盖 三国 时已然也。”
《國語辭典》:竿牍(竿牘)  拼音:gān dú
竹简,指书信。《庄子。列禦寇》:「小夫之知,不离苞苴竿牍。」
分類:书札
《國語辭典》:简牍(簡牘)  拼音:jiǎn dú
简为竹片、木片,牍为木板。在纸张未发明以前,文字乃书写于简牍之上,后世遂为典籍、书信的通称。《北史。卷四五。李元护传》:「颇览文史,习于简牍。」
《漢語大詞典》:三千牍(三千牘)
史记·滑稽列传:“ 朔 ( 东方朔 )初入 长安 ,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牘。”后用以指向皇帝进呈的长篇奏疏。三千,极言其多。 宋 苏轼 《次韵子由送千之姪》:“闭门试草三千牘,仄席求人少似今。” 金 元好问 《帝城》诗之一:“悠悠未了三千牘,碌碌翻随十九人。”
《漢語大詞典》:累牍(累牘)
形容文字众多。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古人行文不嫌疏略例:“必一一载之简策,则累牘而不能尽矣。” 姚华 《论文后编·目录上》:“故论一体,製实多端,或分著作之一篇,或括撰述之总部,多则累牘,少亦单行,要皆词出一口,撰成一手。”
分類:文字众多
《漢語大詞典》:荐牍(薦牘)
推荐人才的文书。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一·司徒公历仕录:“公政绩甚著,且屡登荐牘,今送杉板,是贿而求荐也,不可。” 清 昭梿 啸亭杂录·阿文成公用人:“其拔擢人才,或於散僚卒伍以一二语赏识,即登荐牘,故人皆乐为之用。”
《漢語大詞典》:吏牍(吏牘)
公文。 宋 陆游 《秋怀》诗:“讼氓满庭閙如市,吏牘围坐高於城。” 清 许承钦 《兵至》诗:“爱养天心嗇,诛求吏牘能。”
分類:公文
《國語辭典》:削牍(削牘)  拼音:xuè dú
古代书字于木简上,有误则以刀削去,故称为「削牍」。《汉书。卷九二。游侠传。原涉传》:「涉乃侧席而坐,削牍为疏。」
《國語辭典》:书牍(書牘)  拼音:shū dú
信札、书信。《南史。卷五七。列传。范云》:「书牍盈案,宾客满门。」
《漢語大詞典》:庆牍(慶牘)
贺信。 宋 王安石 《贺留守侍中启》:“未遑庆牘之修,首辱占书之貺。”
《國語辭典》:公牍(公牘)  拼音:gōng dú
公文、案牍。
《漢語大詞典》:牍背(牘背)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人有上书告 勃 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 长安 ,逮捕 勃 治之。 勃 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 勃 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牘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言狱吏于书板背面,书写文句,示 勃 以申辩之方。后用其事为遭受冤狱的典实。 宋 苏轼 《韩子华石淙庄》诗:“ 絳侯 百万兵,尚畏书牘背。” 清 钱谦益 《洮河石砚歌》:“岂知飞檄磨厓手,牘背相随狱吏书。”
《漢語大詞典》:进牍(進牘)
(1).古代进奉写字用的木板或纸笺。多指请人赋诗作文。 唐 杨炯 《宴皇甫兵曹宅诗序》:“抽毫进牘,皆请赋诗。” 宋 陈造 《延绿亭赋》:“因援毫而进牘,聊想像而陈辞。” 清 梅曾亮 《〈柏枧山房诗集〉自序》:“今则对客进牘,字惟谈欢;举杯当歌,声必论慼。”
(2).进呈书表。 宋 苏舜钦 《诣匦疏》:“諫官御史亦不闻进牘白见,铺陈灾害之端,以开上心。” 清 吴兆骞 《竹赋》:“顾宾御而长怀,招 季重 而进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