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90,分40页显示 上一页 4 5 6 7 8 10 11 12 13 下一页
刘攽(字 贡父、戆父、赣父 号 公非 )
王回(字 深父 )
孔文仲(字 经父 号 博洽 )
钱协(字 穆父 文肃 )
郭祥正(字 功父 号 谢公山人、漳南浪士、醉吟居士 )
王介(字 仲父、中父 )
谭必(字 子思、思父 忠悯 )
俞纯父
孔武仲(字 常父 )
范祖禹(字 淳甫、梦得、淳夫、纯父 正献 )
张介(字 吉父 )
曹九章(字 演父 )
林安道(字 文父 )
章阿父
其它辞典(续上)
黄庶(字 亚父、亚夫 号 青社 )刘攽(字 贡父、戆父、赣父 号 公非 )
王回(字 深父 )
孔文仲(字 经父 号 博洽 )
钱协(字 穆父 文肃 )
郭祥正(字 功父 号 谢公山人、漳南浪士、醉吟居士 )
王介(字 仲父、中父 )
谭必(字 子思、思父 忠悯 )
俞纯父
孔武仲(字 常父 )
范祖禹(字 淳甫、梦得、淳夫、纯父 正献 )
张介(字 吉父 )
曹九章(字 演父 )
林安道(字 文父 )
章阿父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洪州分宁人,字亚父。黄湜子。仁宗庆历二年进士。历佐一府三州,皆为从事。后摄知康州。工诗。有《伐檀集》。全宋诗
黄庶(一○一九~一○五八),字亚夫(或作亚父),晚号青社。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庭坚父。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时年二十五(《伐檀集自序》)。其后历一府三州,皆为从事(同上书)。以其诗文及交游事迹考之,初幕长安,庆历末徙凤翔,旋随宋祁幕许州。后随晏殊重幕长安。皇祐三年(一○五一),又改幕许州,受知于文彦博。五年,文彦博徙知青州,辟庶为通判(清光绪《益都县图志·官师志》)。至和中,摄知康州。嘉祐三年,卒于任所,年四十。事见《黄氏金字牒谱》。曾自编《伐檀集》,《宋史·艺文志》著录《黄庶集》六卷,已佚。今仅存《伐檀集》二卷,卷上为诗。 黄庶诗,以明嘉靖六年乔迁订补本《伐檀集》(《山谷全集》附刻)为底本(藏江西省图书馆,有叶德辉亲笔跋),校以清乾隆缉香堂本(简称缉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同治南城宜秋馆据明滇中李友梅本校刊本(简称宜本),清光绪黄菊秋翻刻《山谷全书》附刻本(简称黄本)等。全宋文·卷一一一一
黄庶(一○一八——一○五八),字亚夫,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庭坚父。庆历二年年二十五登进士乙科,为信州属吏。后丁父忧归山中。皇祐中,历京兆府、许州、青州幕职。官终大理寺丞、摄知康州。嘉祐三年卒于任,年四十。庶工诗文,不蹈陈因,不作骈偶纤浓之词,「庭坚之学韩愈,实自庶先倡」(《四库提要》)。其事迹略见本集及《后山居士文集》卷一八《李夫人墓志铭》、《黄氏金字谍谱》。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3—1089 【介绍】: 宋临江军新喻人,字贡父,一作戆父、赣父,号公非。刘敞弟。仁宗庆历六年进士。历州县官二十年,入为国子监直讲,迁馆阁校勘。神宗熙宁初同知太常礼院,以反对新法出知曹州。哲宗元祐中召拜中书舍人。博览群书,精于史学,助司马光修《资治通鉴》,专治汉史部分。有《彭城集》、《公非集》、《中山诗话》等。全宋诗
刘攽(一○二三~一○八九),字贡父,号公非,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与兄敞同举仁宗庆历六年(一○四六)进士,历仕州县二十年始为国子监直讲。神宗熙宁中判尚书考功、同知太常礼院。因考试开封举人时与同院官争执,为御史所劾,又因致书王安石反对青苗法,贬泰州通判。迁知曹州,为京东转运使,知兖、亳二州。吴居厚代京东转运使,奉行新法,追咎攽在职废弛,贬监衡州盐仓。哲宗即位,起居襄州,入为秘书少监,以疾求知蔡州。在蔡数月,召拜中书舍人。元祐四年卒(《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二三),年六十七。刘攽精邃经学、史学,《宋史》本传称著书百卷(《宋史·艺文志》、《文献通考》作六十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所载,辑为《彭城集》四十卷(其中诗十六卷)。《宋史》卷三一九有传。 刘攽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武英殿聚珍版本(简称聚珍版,聚珍版原书卷一一、一六有残缺)等。新辑集外诗,编为第十七卷。全宋文·卷一四八四
刘攽(一○二三——一○八九),字贡父,号公非,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庆历六年登进士,仕州县二十年,始为国子监直讲。熙宁中,判尚书考功、同知太常礼院。以论新法不便为王安石所怒,斥通判泰州,迁知曹州。历开封府判官、京东转运使,知兖、亳二州,坐事黜监衡州盐仓。元祐初,起知襄州,入为秘书少监,以疾求去,加直龙图阁、知蔡州,复召拜中书舍人。元祐四年卒,年六十七。攽邃于史学,助司马光修《资治通鉴》,专职汉史。著有《彭城集》四十卷(存)、《东汉书刊误》四卷(存)、《汉官仪》三卷(存)、《中山诗话》一卷(存)、《孟子外书》注四卷(存)等。《宋史》卷三一九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3—1065 【介绍】: 宋福州侯官人,徙居颍州汝阴,字深父。仁宗嘉祐二年进士。补卫真主簿,自免归颍州。英宗治平中令知南顿县,命下而卒。学宗欧阳修。生平不为小廉曲谨以邀名誉。全宋诗
王回(一○二三~一○六五),字深父,福州侯官(今福建福州)人,迁居汝阴。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淳熙三山志》卷二六),补亳州卫真县主簿,岁馀自免去。英宗治平二年卒,年四十三。有文集二○卷(《隆平集》卷一五本传),已佚。事见《临川集》卷九三《王深父墓志铭》。《宋史》卷四三二有传。今录诗二首。全宋文·卷一五一五
王回(一○二三——一○六五),字深父,其先福州侯官人,后迁居颍州汝阴(今安徽阜阳),遂为汝阴人。嘉祐二年进士,为卫真县主簿。岁馀自免去,退居颍州。治平二年以为忠武军节度推官、知南顿县,命下已卒,时年四十三。有文集二十卷。见王安石《王深父墓志铭》(《临川先生文集》卷九三),《宋史》卷四三二《儒林传》二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3—1088 【介绍】: 宋临江新淦人,字经父。孔延之子。性狷直,寡言笑。少刻苦问学,号博洽。仁宗嘉祐六年进士。调余杭尉,恬介自守,不事请谒。神宗熙宁初,范镇以制举荐,对策力论王安石理财训兵之法为非,罢归故官。通判保德军,陈征西夏三不便。哲宗元祐初,擢左谏议大夫,又论青苗免役诸法之害。改中书舍人。三年同知贡举,寻以劳卒。与弟孔武仲、孔平仲以文声起江西,时号三孔。有文集及《清江三孔集》。全宋诗
孔文仲(一○三八~一○八八),字经父,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仁宗嘉祐六年(一○六一)进士,调馀杭尉,转台州推官。神宗熙宁初,以范镇荐应制举,对策力言王安石新法不便,罢归故官。吴充代王安石为相,召为国子直讲,以不谙王安石经义,换三班主簿,出通判保德军。哲宗元祐初,召为秘书省校书郎。三年,同知贡举,事毕还家而卒,年五十一。官至中书舍人。文仲与弟武仲、平仲,皆以文声起江西,时号“三孔”。黄庭坚以之比苏轼、苏辙,有“二苏联璧,三孔分鼎”之誉。有文集五十卷,已佚。南宋宁宗庆元四年(一一九八),王𨗨编集孔氏兄弟遗文为《清江三孔集》,其中文仲诗文为二卷。《宋史》卷三四四有传。 文仲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清江三孔集》本为底本,连同辑得的集外诗,合编一卷。全宋文·卷一七六○
孔文仲(一○三三——一○八八),字经父,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延之子。嘉祐六年登进士第,授试秘书省校书郎、馀杭县尉,转台州推官。熙宁三年应贤良方正科,对策力论王安石所建理财、训兵之法为非是,罢归故官。吴充为相,除充国子监直讲,换三班院主簿,出通判保德军。迁奉议郎、通判火山军。元丰八年,转承议郎。元祐元年,召为秘书省校书郎,进礼部员外郎,迁起居舍人,擢左谏议大夫,改中书舍人。元祐三年春同知贡举,时已病,及奏榜归第而卒,年五十六。有文集五十卷。与弟武仲、平仲皆以文声起江西,时号「三孔」。见苏颂《中书舍人孔公墓志铭》(《苏魏公文集》卷五九),《宋史》卷三四四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4—1097 【介绍】: 宋杭州临安人,字穆父。钱彦远子。以荫知尉氏县。神宗召对称旨,以不附王安石,命权盐铁判官。历提点京西、河北、京东刑狱。奉使吊高丽,凡馈饩非旧例所有者皆不纳。归拜中书舍人。哲宗元祐初,以龙图阁待制知开封府,为宗室、贵戚所憾,出知越州,徙瀛州。召拜工部、户部侍郎,进尚书。复知开封府,临事益精。哲宗莅政,补翰林学士,为章惇诽诋,罢知池州。藏书甚富,工行草书。全宋诗
钱协(一○三四~一○九七),字穆父,行四(《东坡诗集注》卷二《和钱四寄其弟和》题注),吴越王后裔,惟演从孙。以荫为将作监主簿。仁宗皇祐三年(一○五二),监陈州粮料院。神宗熙宁三年(一○七○),知尉氏县,擢流内铨主簿,除三司盐铁判官。历京西、河北、京东提刑。元丰三年(一○八○),除陕西都转运使。六年,奉使高丽,还,拜中书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给事中,除龙图阁待制、权知开封府。三年,知越州。四年,徙瀛州。七年,权户部尚书。八年,加龙图阁直学士再知开封府(《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八四)。绍圣元年(一○九四),除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罢知池州。四年卒,年六十四。后入元祐党籍。事见《梁溪集》卷一六七《钱公墓志铭》及《宋史》卷三一七《钱惟演传》,《东都事略》卷四八有传。今录诗二十二首。全宋文·卷一七九二
钱协(一○三四——一○九七),字穆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彦远子。熙宁三年,中秘阁选,廷对已入等,以王安石罢其科,遂不得第。以荫知尉氏县,授流内铨主簿。命权盐铁判官,历提点京西、河北、京东刑狱。元祐初,迁给事中,以龙图阁待制知开封府。三年,知越州;五年,徙瀛州;七年,徙青州。召拜工部、户部侍郎,进尚书,加龙图阁直学士,复知开封。罢知池州。绍圣四年卒,年六十四,谥文肃。协藏书甚富,工行草书,文章得西汉体。《宋史》卷三一七《钱惟演传》有附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太平州当涂人,字功父,自号谢公山人,又号漳南浪士。少有诗名,极为梅尧臣所赏叹。举进士。神宗熙宁中,知武冈县,签书保信军节度判官。王安石用事,祥正奏乞天下大计专听安石处画,神宗异之,安石耻为小臣所荐,极口陈其无行。时祥正方从章惇辟,以军功为殿中丞,闻安石语,遂以本官致仕去。后复出通判汀州,元丰七年坐事勒停。知端州,又弃去,隐于县青山卒。能诗。有《青山集》。全宋诗
郭祥正(一○三五~一一一三)(生年据本集卷二○《癸酉除夜呈邻舍刘秀才》“六十明朝是”推算),字功父(甫),自号醉吟居士,谢公山人、漳南浪士,当涂(今属安徽)人。据本集推知,约举仁宗皇祐五年(一○五三)进士,为德化尉。神宗熙宁五年(一○七二)权邵州防御判官。六年,为太子中舍,与江东路家便差遣,为桐城令。后任签书保信军节度判官,未几弃官隐姑孰青山。元丰四年(一○八一)前后,通判汀州。五年,摄守漳州。七年,因事勒停。哲宗元祐三年(一○八八),起知端州。四年,致仕。卒年七十九(明嘉靖《太平府志》卷六)。祥正诗格俊逸似李白,同时人梅尧臣誉之为“真太白后身”。有《青山集》三十卷。《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郭祥正诗,以书目文献出版社一九九○年影印《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南宋初刊本为底本。校以清道光刊本(简称道光本),参校清影印宋抄本(简称影宋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傅增湘校道光本(简称傅校本)等。《四库全书》尚有《青山续集》七卷,其中卷一、卷二诗均见《青山集》,卷三至卷七诗均见孔平仲《朝散集》,故不录。另从道光本及《无为集》等书中辑得集外诗,编为第三十一卷。全宋文·卷一七三九
郭祥正(一○三五——一一一三),字功父,自号谢公山人,又号漳南浪士,太平州当涂(今安徽当涂)人。少有诗声,梅尧臣以比李太白。庆历中举进士,熙宁中知武冈县,签书保信军节度判官,以殿中丞致仕。后复出,元丰中通判汀州,元祐三年知端州。弃去,隐于青山县,政和三年卒,年七十九。有《青山集》三十卷、《续集》七卷(存),《钱塘西湖百咏》一卷(存)。《宋史》卷四四四《文苑传》六有传,又见本集卷二三《癸酉除夜呈邻舍刘秀才》,嘉靖《太平府志》卷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衢州常山人,字仲父。仁宗嘉祐六年中制科。累官至秘阁校理。性刚直,与王安石交友甚笃,然未尝降意相下。全宋诗
王介(?~一○七六),字中父(一作甫),衢州常山(今属浙江)人。仁宗嘉祐六年(一○六一),以著作佐郎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迁秘书丞知临海县(《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九四)。神宗熙宁五年(一○七二),以职方员外郎、秘阁校理权发遣户部勾院,出知湖州(同上书卷二三六)。九年,去郡,卒。官止祠部郎中。苏轼有《同年王中甫挽词》(《苏轼诗集》卷一四)。事又见《临川集》卷五一《王介秘书丞制》及《明道杂志》。今录诗二首。全宋文·卷一七○三
王介(?——一○七六),字中父,衢州常山(今浙江常山)人,性刚直强记。嘉祐六年,以著作佐郎应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试,入第四等,迁秘书丞,知临海县。后擢知湖州,累官至秘阁校理。熙宁三年,罢判鼓院、同知太常礼院,归馆供职。九年卒。事见《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五之三四、选举一一之八、选举一九之一五,《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九四,《宋史》卷一○六、三四七,《至顺镇江志》卷一六,《宋元学案补遗》卷九八,《宋诗纪事》卷一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6 【介绍】: 宋韶州乐昌人,字子思,一作思父。七岁通经,仁宗天圣间王益守韶州,必应童子科,日诵万言,引试称旨。庆历六年进士。调邕州推官。交阯破邕,殉职。累赠金紫光禄大夫。景泰中追谥忠悯。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41—1097 【介绍】: 宋临江新淦人,字常父。孔文仲弟。仁宗嘉祐八年进士。哲宗元祐初,历秘书省正字、集贤校理、国子司业。四年,为著作郎,论科举之弊,诋王安石《三经新义》,请复诗赋取士,又欲罢大义而益以诸经策。拜中书舍人,直学士院。八年,擢给事中,迁礼部侍郎,以宝文阁待制知洪州。坐元祐党夺职,居池州卒。与兄孔文仲、弟孔平仲以文声起江西,时号三孔。有《诗书论语说》、《金华讲义》、《芍药谱》、《内外制》、《杂文》、《宗伯集》(编入《清江三孔集》)。全宋诗
孔武仲(一○四一~一○九七),字常父(甫),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仁宗嘉祐八年(一○六三)进士,调谷城主簿,选教授齐州,为国子直讲。哲宗元祐初,历集贤校理,著作郎,国子司业。尝民族矛盾论恢复诗赋取地一下,攻击王安石经义。进起居郎兼侍讲迩英殿,除起居舍人,改中书舍人,直学士院。擢给事中,迁礼部侍郎,以宝文阁待制知洪州,徙宣州。绍圣四年,坐元祐党夺耿,管勾洪州玉隆观、池州居住(《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七之一六),卒,年五十七。与兄文仲、弟平仲并称“三孔”。黄庭坚有“二苏联璧,三孔分鼎”之誉。著有,诗书论语说》等百馀卷,已佚。南宋王𨗨收辑孔氏兄弟诗文合刊为《清江三孔集》,武仲诗文共十七卷,其中诗七卷。《宋史》卷三四四有传。 孔武仲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清江三孔集》为底本,参校民国初年胡思敬校本《宗伯集》(刊入《豫章丛书》,简称豫章本)、《宋诗钞》(简称诗钞)、《永乐大典》。校本多出底本的诗篇,附于卷末。全宋文·卷二一八六
孔武仲(一○四二——一○九八),字常父,临江新淦(今江西新干)人,文仲弟、平仲兄。幼力学,举进士中甲科。调谷城主簿,选教授齐州,为国子直讲。元祐初历秘书省正字、校书,集贤校理,著作郎,国子司业。进起居郎兼侍讲,除起居舍人,拜中书舍人、直学士院。擢给事中,迁礼部侍郎,以宝文阁待制知洪州,徙宣州。坐元祐党夺职,居池州。元符元年卒,年五十七。元符末追复原官。著《诗》、《书》、《论语说》、《金华讲义》、内外制、杂文共百馀卷。《宋史》卷三四四《孔文仲传》有附传(卒年见孔平仲《祭三兄侍郎文》)。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41—1098 【介绍】: 宋成都华阳人,字淳甫,一字梦得。范镇从孙。仁宗嘉祐八年进士。从司马光修《资治通鉴》,书成,除秘书省正字。哲宗立,除著作佐郎,充修《神宗实录》检讨官,历给事中、翰林学士。哲宗亲政,出知陕州。绍圣初,言者论其所修《实录》诋斥神宗,附会司马光变更新法,贬武安军节度副使、昭州别驾,永州安置。卒谥正献。撰《唐鉴》,论述唐高祖至昭宣帝三百年间政治得失;又有《范太史集》。全宋诗
范祖禹(一○四一~一○九八),字淳甫(一作淳夫、纯父),一字梦得,成都华阳(今四川成都)人。仁宗嘉祐八年(一○六三)进士。初仕资州龙水令(本集《送七主簿赴龙水》),后从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居洛阳十二年(本集,初到玉堂)诗》。神宗元丰元年(一○七八),为秘书省正字。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除著作佐郎、修《神宗实录》检讨,迁著作郎兼侍讲。四年,拜右谏议大夫,迁给事中,兼国史院修撰,为礼部侍郎。六年,拜翰林学士,因叔百禄在中书,改侍讲学士。八年,因反对章惇入相,以龙图阁学士出知陕州。后以元祐党籍连贬武安军节度副使、昭州别驾,安置永州、贺州,又徙宾州、化州。元符个元年卒,年五十八。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追复龙图阁学士,宁宗时谥正献。有《唐鉴》二十四卷、《帝学》八卷,及《范太史集》五十五卷等。《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九、《宋史》卷三三七有传。 范祖禹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为底本,酌校他书引录。新辑集外诗句,附于卷末。全宋文·卷二一一五
范祖禹(一○四一——一○九八),字淳甫,一字梦得,成都华阳(今四川成都)人,范镇从孙,百禄侄。嘉祐八年登进士甲科,授试校书郎、知资州龙水县。熙宁三年,司马光辟为同编修《资治通鉴》,随光十五年(其中在洛阳十三年),有唐三百年丛目及长编,祖禹实掌之。元丰七年《通鉴》成,迁秘书省正字。历右正言、著作佐郎、实录院检讨官、著作郎兼侍讲。元祐四年,迁右谏议大夫,依前兼侍讲,充实录院修撰;寻拜给事中。次年监修国史,进礼部侍郎。七年,为翰林学士、翰林侍讲学士。八年,又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知制诰、兼知国史院事。绍圣初,哲宗亲政,复行新法,祖禹以「元祐旧党」,出知陕州,继逐于永州、贺州、宾州、化州等地安置。元符元年十月卒于化州,年五十八。祖禹久在经筵、史馆,与修《神宗实录》,著《唐鉴》、《帝学》、《古文孝经说》(此三种今存)等多种,《唐鉴》尤为著名,时称「唐鉴公」。又有文集五十五卷(存)。《宋史》卷三三七有传。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全宋诗
章阿父,洛阳(今属河南)人。真宗时隐于汉阴(今陕西石泉)凤凰山栖云庵,传说历仁宗、英宗、神宗、哲宗数朝,元祐七年(一○九二)仍在世。事见《舆地纪胜》卷一八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