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洛阳人,字仲儒。能诗,亦善园艺。尝植牡丹千种,红白斗艳。又至骊山,植花万本,色态各不同。人呼为花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博陵人。崔日用从弟。擢明经甲科,补湖城主簿,以母丧,遂不仕。治《》、《》、《》、《春秋》,撰《演范》、《忘象》、《浑元》等论数十篇。隐共北白鹿山南。卒,门人共谥曰贞文孝父。

人物简介

简介
未详。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68—937或941 【介绍】: 五代时僧。永嘉人,俗姓陈。六岁削发于本州开元寺。既而抵闽谒雪峰禅师,妙契宗旨,时谓小怤布衲。归住东府镜清寺,倡雪峰之法,学者奔凑。副使皮光业辞学宏赡,屡击难之,退谓人曰:“怤师之高论,人莫窥其极也。”钱俶私署顺德大师。钱元瓘命主天龙寺,后创龙册寺,延请居焉。吴越禅学自此始兴。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68—937 俗姓陈,温州(今属浙江)人,禅宗僧侣。早岁出家,尝谒灵云志勤、曹山本寂,终为雪峰义存法嗣。参学诸方,凡对机缘,悉皆冥契。后自闽返越,居镜清寺,世谓之镜清和尚。吴越王钱镠父子深赏识之,命住天龙寺,又为造尤册寺。私署顺德大师。后晋高祖天福二年(937)卒。《祖堂集》卷一〇、《宋高僧传》卷一三、《景德传灯录》卷一八有传。后二书存诗偈9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姓陈氏。永嘉人。幼恶鯹血。亲戚强啖之。辄呕哕不已。因求出家于郡之开元寺。既受具。即遍参请。入楚抵临川。尤于曹山寂公。微诘不小挫。入闽遂服膺雪峰。一日峰。问什么处人。怤答温州。峰云恁么是一宿觉乡人也。怤云只如一宿觉是什么处人。峰云好吃捧。且放过。 怤问峰云。古德以心传心。心如何传。峰良久。怤礼谢。峰云更问我一转语好。怤云就和尚请取问头。峰休去。其机锋峻捷。时丛林称小怤布纳。盖太原有与同名者。年腊稍高云。 出世居越之镜清院。上堂如今事不得已。向汝道个著实亲切处。到汝分上。因何特地生疏。只为汝抛家日久。流浪年深。一向缘尘。致见如此。所以唤作背觉合尘。亦名舍父逃逝。今劝兄弟。未歇歇去好。未彻彻去好。大丈夫儿。得恁么无气槩。还惆快么。终日茫茫地。何不且觅取个管带路好。时有僧问。如何是管带路。怤嘘嘘云。要棒吃么。僧云。恁么即学人罪过也。怤云几被汝打破蔡州。尤与皮公光业相往来。公日休子也。辞章宏赡。议论该博。笃志禅学。尝谓人曰。镜清深造远诣。莫臻其极。吴越钱氏钦慕之。命居天龙寺。及建龙𠕋寺。请为第一世。天福元年丁酉八月示灭。寿七十四。茶毗于大慈山。坞塔舍利于龙姥山前。僧主汇征著塔铭。
宋高僧传·卷第十三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唐东京封禅寺圆绍传
释道怤。俗姓陈。永嘉人也。丱总之年性殊常准。而恶鯹血之气。亲党强啖以枯鱼。且虞呕哕。求出家于开元寺。具戒已游闽入楚。言参问善知识要决了生死根源。见临川曹山寂公。大有徵诘若昙询之间僧稠也。终顿息疑于雪峰。闽中谓之小怤布纳。时太原同名年腊之高故。暨回浙住越州鉴清院。时皮光业者日休之子。辞学宏赡探赜禅门。尝深击难焉。退而谓人曰。怤公之道崇论闳议莫臻其极。武肃王钱氏钦慕命居天龙寺。私署顺德大师。次文穆王钱氏创龙册寺。请怤居之。吴越禅学自此而兴以天福丁酉岁八月示灭。春秋七十。茶毗于大慈山坞。收拾舍利起塔于龙姥山前。故僧主汇征撰塔铭。今舍利院弟子主之香火相缀焉。

人物简介

全唐文·卷一千
甄萱。新罗尚州加恩县人。本姓李。初为裨将。啸聚亡命。袭武珍州。自称后百济王。后唐同光八年。入都城弑新罗主。立主族弟金傅为王。后为子神剑幽于金山佛宇。乘间奔高丽。高丽王待以殊礼。号为尚父。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滨州渤海人,字周父。博学,善文辞。太宗太平兴国三年进士第一。累官左拾遗、直史馆,数上书论时政利弊。因献《河平颂》,忤太宗意,贬殿中丞、商州团练副使。又上《平燕议》,主张齐心平敌,恢拓旧境。后官知制诰、史馆修撰。真宗时,以善内侍王继恩,贬散官。后失明,以秘书少监致仕,再迁秘书监。卒年八十。有《汉春秋》、《五代史略》等。
全宋诗
胡旦,字周父,滨州渤海(今山东滨县)人。太宗太平兴国三年(九七八)进士(《河间府志》卷二六)。为将作监丞、通判升州。迁左拾遗、直史馆。出为淮南东路转运副使、知海州,后累擢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又迁知制诰、史馆修撰。仁宗朝以秘书少监致仕,卒,年八十。著有《汉春秋》、《五代史略》等,皆佚。《宋史》卷四三二有传。
全宋文·卷六二
胡旦,字周父,滨州渤海(今山东滨州)人。太平兴国三年举进士第一,为将作丞,通判升州。迁左拾遗、直史馆。出为淮南东路转运副使、知海州。因上《河平颂》,贬殿中丞。起为左补阙,复直史馆。迁修撰,以尚书户部员外郎知制诰,因所善者诋时政,贬。复为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迁本曹郎中、知制诰、史馆修撰。真宗时以曾党中官王继恩削籍流浔州。稍起,通判襄州,改祠部郎中。失明,以秘书少监致仕,再迁秘书监,卒。旦有隽才,喜读书,著《汉春秋》、《五代史略》、《将帅要略》、《唐乘》等三百馀卷。《宋史》卷四三二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成都华阳人,字渭父,一作渭卿,自号谷子。太宗淳化三年进士。以学行为乡里所称。甚得张咏器重。累官知荥州。神宗熙宁中致仕。卒年八十七,一作九十。有《孔子弟子传赞》、《道德经疏》、《张乖崖语录》、《谷子》及歌诗杂文。
全宋诗
李畋,字渭卿,号谷子,华阳(今四川成都)人。太宗淳化三年(九九二)进士(《宋代蜀文辑存作者考》),授恒宁主簿。仁宗天圣元年(一○二三)以大理寺丞知泉州惠安县(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六),迁知荣州。年九十卒。事见《渑水燕谈录》卷七。有歌诗杂文七十卷,《宋史·艺文志》著录《李畋集》十卷,均佚。
全宋文·卷一八九
李畋,字渭卿,自号谷子,华阳(今四川成都)人。以学行为乡里所称。知州张咏敦勉蜀士就举,畋遂登淳化三年进士第。历授恒宁主簿,国子监说书。天圣初以大理丞知泉州惠安县。终知荣州。熙宁中致仕归,卒年九十。有《孔子弟子传赞》六十卷、《张乖崖语录》二卷、《道德经疏》二十卷、《谷子》三十卷、《该闻录》十卷(存一卷)、歌诗杂文七十卷等。见《渑水燕谈录》卷六,《郡斋读书志·后志》卷二,《宋史·艺文志》,雍正《福建通志》卷三○。又《宋史翼》卷二六有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吕言,字造父(《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二),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太宗淳化三年(九九二)进士。官侍御史(《文庄集》卷一《前侍御史吕言并可旧官制》),利州路转运使(同上书卷二《利州路转运使工部郎中吕言可刑部郎中馀如故制》),广东转运使(《宋诗纪事》卷五)。
全宋文·卷一九五
吕言,字造父,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吕夏卿祖。淳化三年进士。大中祥符中为尚书都官员外郎,累迁侍御史、工部、刑部郎中,历福建、广东、京东、利州等路转运使。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二,夏竦《文庄集》卷一、二,《宋诗纪事》卷五,雍正《福建通志》卷二一、三三及本人《北岳题名》。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85—1050 【介绍】: 宋绛州绛县人,字思正。少谨愿好学。真宗大中祥符七年进士第一。仁宗即位,累官给事中、权御史中丞。上言知人、严禁、尚质、节用四事及“导积水以广播种”等七条。宝元元年除同知枢密院事。康定中以西兵失利罢知相州。徙许州。皇祐元年为尚书左丞、观文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户部尚书。遇事从容详审,勤谨和缓。趣尚恬旷,持廉少欲。平生书必为楷字,无一行草。然于吏事非所长。卒谥父孝。
全宋诗
张观,字思正,绛州绛县(今属山西)人。真宗大中祥符八年(一○一五)进士,通判解州。仁宗初,召直史馆为知制诰,出知杭州。后以给事中权御史中丞。宝元元年(一○三八)同知枢密院事。康定元年(一○四○)罢知相州,历知澶、郓等州府。又以吏部侍郎兼御史中丞,后以观文殿学士知许州,迁尚书左丞,卒,年六十六。赠吏部尚书,谥文孝。事见《隆平集》卷一○,《宋史》卷二九二有传。
全宋文·卷三三二
张观(九八五——一○五○),字思正,绛州绛县(今山西绛县)人。擢服勤辞学科第一,授将作监丞、通判解州。坐事降监河中府税,复通判果州。仁宗即位,擢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判官,同修起居注,改右司谏、知制诰、判登闻鼓院,出知杭州。还判国子监、知审官院,累迁左司郎中,以给事中权御史中丞。复知审官院,拜同知枢密院事。罢知相州,徙澶州、郓州,历知应天府、孟州、河南府,以观文殿学士知许州。皇祐二年卒,年六十六,谥文孝。《宋史》卷二九二有传。参《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六九,《东都事略》卷五五。
董行父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三二七
董行父,天禧中为大理寺丞。见《宋会要辑稿》运历一之二,《宋史》卷七○《律历志》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兴仁府济阴人,字仪父。李涛孙。真宗咸平五年进士。历官监察御史、右谏议大夫、翰林侍读学士,终户部侍郎。卒年七十。性醇易,好饮酒。言谈不及势力,时称长者,然吏事非所长。有《冠凤集》。
全宋文·卷二七八
李仲容,字仪父,济阴(今山东曹县西北)人。咸平五年进士,除大理评事、知三原县。累擢监察御史,诏试中书,擢左司谏、直史馆。天圣中,以起居郎为知制诰,累迁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翰林侍读学士、兼龙图阁学士。官至户部侍郎,卒年七十。自集制草为《冠凤集》十二卷。《宋史》卷二六二《李涛传》有附传。
林概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福州福清人,字端父。仁宗景祐元年进士。知长兴县,出俸粟劝富人赈饥民。迁知连州,上封事请行唐府兵之法。徙淮安军,奏罢程琳尝禁蜀人不得自为渠堰之制。又请罢川峡漕,发常平粟贷民租,除商旅之禁。官至太常博士、集贤校理。有《史论》、《辨国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8—1049 【介绍】: 宋绵州盐泉人,字子美,号沧浪翁。苏舜元弟。仁宗景祐元年进士。少有大志,当天圣中,学者为文多病偶对,独其与穆修好为古文歌诗,一时豪杰多从之游。初以父荫补官,累迁大理评事。庆历中,范仲淹荐其才,为集贤校理,监进奏院。岳父杜衍与仲淹主新政,多遭谗陷,舜钦坐售故纸钱召妓乐会宾客除名。流寓苏州,买水石作沧浪亭以自适。工诗文,其体豪放,时发愤于歌诗中。又善草书,每酣酒落笔,为时人所传。后为湖州长史卒。有《苏学士集
全宋诗
苏舜钦(一○○八~一○四九),字子美,原籍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东南),自曾祖起移家开封(今属河南)。仁宗景祐二年(一○三五)进士(《隆平集》卷六),历任蒙城、长垣县令,入为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时杜衍、富弼、范仲淹执政,主持“庆历新政”。苏舜钦为杜衍婿,因进奏院祠神,以出售废纸公钱宴会,为人所劾,以监守自盗罪削职为民,闲居苏州。后复为湖州长史,庆历八年(一○四八)十二月卒(《欧阳文忠公集》卷三一《湖州长史苏君墓志铭》),年四十一。有《苏学士文集》十六卷。《宋史》卷四四二有传。 苏舜钦诗,以沈文倬点校《苏舜钦集》为底本。沈氏点校本以清康熙中宋荦校定徐惇复刊印本为底本,曾参校清黄丕烈过录何焯校本(简称黄本)、陈乃乾过录何焯校本(简称陈本)、清光绪中李星根等重编校刊十卷本(简称李本)、黄丕烈过录顾广圻校记(简称顾校)、陈乃乾过录钱泰吉校记(简称钱校)等。此次据《全宋诗》体例,对底本校语作若干删节、调整,并据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苏学士集》(简称四库本)予以补正。辑录所得集外诗,另编一卷
词学图录
苏舜钦(1008-1048) 字子美。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人,迁居开封。苏易简孙。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因支持范仲淹庆历革新,见嫉于守旧党,罢职闲居苏州。后复起为湖州长史,不久病故。与梅尧臣齐名,人称"梅苏"。有《苏学士文集》,有词见《花庵词选》。
全宋文·卷八七四
苏舜钦(一○○八——一○四八),字子美,绵州盐泉(今四川绵阳东南)人。舜元弟。少慷慨有大志,以父荫补太庙斋郎,调荥阳县尉。景祐元年举进士中第,改光禄寺主簿,知蒙城县。丁父忧,居丧于长安。服除,知长垣县,迁大理评事,监在京店宅务。庆历四年,以范仲淹荐,为集贤校理,监进奏院。以岳父杜衍与仲淹、富弼主新政,为人倾陷,坐用鬻故纸公钱召 妓乐会宾客被劾除名。寓居苏州,买水石作沧浪亭,益读书,时发愤懑于诗文。八年,复官为湖州长史,同年十二月卒,年四十一。诗文豪健,善草书。有集十六卷。见《欧阳文忠公集》卷三一《苏君墓志铭》,《宋史》卷四四二《文苑传》四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6—1090 【介绍】: 宋郑州管城人,字和父。第进士。调磁州司户参军。神宗立,擢知通进银台司。历知澶州、审刑院、判少府监等,反对经略西夏,又言王安石不可为相,与安石议事多不合,极论青苗法不便。元丰初,同知枢密院事。哲宗时知河南府。元祐间拜门下侍郎,知枢密院事。官至右光禄大夫。卒谥温靖。
全宋诗
孙固(一○一六~一○九○),字和父,郑州管城(今河南郑州)人。第进士。神宗时为工部郎中、天章阁待制、知通进银台司。出知澶州。复领银台司。加龙图阁直学士、知真定府。熙宁末,以枢密直学士知开封府。元丰初,同知枢密院事,改枢密副使,进知院事。出知河阳、郑州。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拜门下侍郎。五年,卒,年七十五。谥温靖。《东都事略》卷八一、《宋史》卷三四一有传。今录诗三首。
全宋文·卷一○五○
孙固(一○一六——一○九○),字和父,郑州管城(今河南郑州)人。擢进士第,调磁州司户参军,转霍邑令,迁秘书丞,为审刑详议官、编修中书诸房文字,皇太子侍读。神宗即位,知通进银台司,出知澶州。还知审刑院,复领银台、封驳兼侍读,判少府监;历知真定府、开封府,元丰初同知枢密院事,改太中大夫、枢密副使,进知院事,以疾避位,出知河阳。哲宗即位,知河南府,徙郑州。元祐二年,召除侍读、提举中太一宫,遂拜门下侍郎,复知枢密院事,累官右光禄大夫。五年卒,年七十五,谥温靖。后列元祐党籍,政和中以尝为神宗宫僚特出籍。《宋史》卷三四一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9—1068 【介绍】: 宋临江军新喻人,字原父,号公是。仁宗庆历六年进士。历吏部南曹、知制诰。奉使契丹,熟知其山川地理,契丹人称服。出知扬州,徙郓州兼京东西路安抚使,旋召为纠察在京刑狱及修玉牒,谏阻仁宗受群臣所上尊号。以言事与台谏相忤,出知永兴军,岁余因病召还。复求外,官终判南京御史台。学问博洽,长于《春秋》学,不拘传注,开宋人评议汉儒先声。有《春权权衡》、《七经小传》、《公是集》等,又与弟刘放、子刘奉世合著《汉书标注》。
全宋诗
刘敞(一○一九~一○六八),字原父,或作原甫,新喻(今江西新余)人。仁宗庆历六年(一○四六)进士,以大理评事通判蔡州。皇祐三年(一○五一),迁太子中允、直集贤院。至和元年(一○五四),迁右正言、知制诰。二年,奉使契丹。三年,出知扬州。岁馀,迁起居舍人徙知郓州、兼京东西路安抚使。旋召还纠察在京刑狱。嘉祐四年(一○五九),知贡举。五年,以翰林侍读学士充永兴军路安抚使、兼知永兴军府事。英宗治平三年(一○六六),改集贤院学士、恒南京留守司御史台。神宗熙宁元年卒于官,年五十(《欧阳文忠公集》卷三五《集贤院学士刘公墓志铭》)。有《公是集》七十五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成五十四卷,其中诗二十七卷。《宋史》卷三一九有传。 刘敞诗,以青武英殿聚珍版《公是集》(福建本)为底本。参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两宋名贤小集》所收六卷本(简称名贤本)、《宋百家诗存》所收一卷本(简称诗存本)、不分卷明抄本(简称明抄本)、清乾隆十五年刘氏刊四卷本(简称刘本)。并酌采清鲍廷博校记(简称鲍校)、近人傅增湘校记(简称傅校)。清光绪二十五年广雅书局刻本(简称广雅本),与底本同一系统,偶有异文,亦予出校。新辑得的集外诗编为第二八卷。
全宋文·卷一二七六
刘敞(一○一九——一○六八),字原父,号公是,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庆历六年进士,授大理评事,通判蔡州。皇祐三年召试学士院,擢太子中允,直集贤院,明年改判吏部南曹。至和元年迁右正言,知制诰。二年八月奉使契丹,使还,出知扬州,徙知郓州,兼京东西路安抚使。旋召还纠察在京刑狱。嘉祐五年因言事与台谏异,自请出知永兴军。八年还朝判三班院。后知汝州。治平三年改集贤院学士、判南京御史台。熙宁元年卒,年五十。敞学问渊博,为文敏赡。著有《公是集》及《春秋权衡》、《春秋传》、《春秋意林》、《春秋传说例》、《七经小传》、《公是先生弟子记》等。《宋史》卷三一九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