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腽肭兽(腽肭獸)
即海狗。哺乳动物。生活在海洋中,也能在陆地上爬行。参见“ 海狗 ”。
《國語辭典》:海狗  拼音:hǎi gǒu
动物名。哺乳纲鳍脚目。生活于海洋中,能在陆地上爬行。头圆吻短,唇薄,有须,眼大,耳小,躯干圆长,四肢为鳍状,有蹼,尾短小,背黑褐,腹白。也称为「海熊」。
《漢語大詞典》:扬子鳄(揚子鰐)
为我国珍贵的特产动物。属爬行纲,鼍科。体长约两米余,有角质大鳞及骨板,背面及尾部鳞片略呈方形,并纵横成行排列。头部扁平,吻突出。前肢五指,无蹼;后肢四趾,具蹼。背部暗褐色,具黄斑和黄条;腹面灰色,有黄灰色小斑和横条。以鱼、蛙、小鸟及鼠类为食,穴居池沼底部,冬日蛰居穴中。主产于 安徽 南部 青弋江 沿岸至 太湖 流域等地的沼泽地区,皮可张鼓。是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
《漢語大詞典》:膝行蒲伏
伏地爬行。资治通鉴·秦始皇帝二十五年:“夫其膝行蒲伏,非恭也;復言重诺,非信也;糜金散玉,非惠也;刎首决腹,非勇也。” 胡三省 注:“蒲,手行也;伏,伏地也。”亦作“ 膝行匍伏 ”。 清 赵执信 《海鸥小谱·长句》:“綺罗红粉轻於尘,膝行匍伏擎金樽。”
分類:伏地爬行
《漢語大詞典》:蠉飞蠕动(蠉飛蠕動)
亦作“ 蠉飞蝡动 ”。 昆虫飞翔、爬行。亦指飞翔、爬行的昆虫。《淮南子·本经训》:“覆露照导,普氾无私,蠉飞蠕动,莫不仰德而生。”《淮南子·原道训》:“跂行喙息,蠉飞蝡动,待而后生,莫之知德。” 汉 袁康 越绝书·吴人内传:“天生万物,以养天下,蠉飞蠕动,各得其性。”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破恶声论》:“至于有生,应乃愈著,阳气方动,元驹賁焉,杪秋之至,鸣虫默焉,蠉飞蝡动,无不以外缘而异其情状者,则以生理然也。”亦省作“ 蠉蠕 ”。 南朝 宋 何承天 《达性论》:“天地以俭素训民,乾坤以易简示人,所以训示慇懃,若此之篤也,安得与夫飞沉蠉蠕并为众生哉。”《魏书·崔光传》:“且藏蛰节远,昆虫布列,蠉蠕之类,盈於川原,车马辗蹈,必有残杀。”
《国语辞典》:饭匙倩(饭匙倩)  拼音:fàn chí qiàn
动物名。爬行纲蝮蛇科。长约六十公分,头部三角形,暗褐色,由口角向后有狭的白色纵带,背面灰褐色,背中线上有暗褐色斑纹,腹面淡黄色,散生不规则的大小黑斑。生活于山地。有毒,能致人以死。
《国语辞典》:尿囊  拼音:niào náng
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囊状胚外器官。鸟类与爬虫类的尿囊位于绒毛膜和羊膜间,腔内储存胎儿的排泄物,并作暂时的呼吸器官。哺乳类的尿囊与绒毛膜相连,于绒毛膜与子宫内膜结合形成胎盘后,向之供应血液。
《国语辞典》:跪爬  拼音:guì pá
两膝著地的向前爬行。《红楼梦》第六三回:「贾珍下了马,和贾蓉放声大哭,从大门外便跪爬进来。」
《漢語大詞典》:扢喇察
象声词。形容爬行声。 明 汤显祖 《牡丹亭·索元》:“天九万,路三千……破虱装衣担压肩,压的头脐匾又圆,扢喇察龟儿爬上天。”
《漢語大詞典》:蛾度蛇行
像蚂蚁和蛇那样爬行。形容山路险陡。 清 钱谦益 《从文殊院过喝石庵到一线天下百步云梯径莲华峰憩天海》诗:“ 莲华沟 畔少人跡,蛾度虵行限削壁。”
《漢語大詞典》:鳄蜥(鰐蜥)
爬行类动物。长约三十六厘米,背面黑色,腹面带红色及黄色,有黑斑。背部有颗粒状鳞和分散的棱鳞,尾背面有两排嵴棱。产于我国 广西 瑶山 ,为世界稀有的珍贵动物。《光明日报》1978.10.27:“到目前为止,鳄蜥仅发现于我国,而在我国又仅在 广西 中部 大瑶山 区的 金秀瑶族自治县 罗香公社的罗香、罗运、罗丹、琼五、平竹五个大队……确实是世界稀有的珍贵动物。”
《漢語大詞典》:跂蠢
谓虫类爬行蠕动。跂,通“ 蚑 ”。 南朝 梁 简文帝 《南郊颂》序:“昆虫得性,跂蠢欣生。”
分類:爬行蠕动
《漢語大詞典》:蚑离(蚑離)
四散爬行。 唐 段成式 《观山灯献徐尚书》诗序:“如霞駮,如珊瑚露,如丹蛇蚑离,如朱草丛丛,如芝之曲,如莲之擎,布字而疾抵电书,写塔而争同蜃搆,亦天下一絶也。”
分類:四散爬行
《國語辭典》:跂行喙息  拼音:qí xíng huì xí
喙,鸟兽尖长的嘴。跂行喙息指以足行走、用喙呼吸的动物。亦泛指鸟兽。《淮南子。原道》:「跂行喙息,蠉飞蠕动。」《汉书。卷五八。公孙弘传》:「舟车所至,人迹所及,跂行喙息,咸得其宜。」
《漢語大詞典》:爬蜒
方言。谓爬行如蜒蚰。喻迂缓前行。 柳青 《铜墙铁壁》第十七章:“他想吃喝点东西,再往 石家 圪崂爬蜒。”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题叙:“自己带着娃子,从 渭北 爬蜒到这 南山 根儿来。”
《国语辞典》:匍匐前进(匍匐前进)  拼音:pú fú qián jìn
以手、足著地向前爬行。多用于军事训练、演习或战斗中。如:「作战时,军人常以匍匐前进的方式通过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