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燎原  拼音:liào yuán
火烧原野。比喻祸乱势强,难以阻遏。《晋书。卷七一。列传。孙惠》:「猛兽吞狐,泰山压卵,因风燎原,未足方也。」
《國語辭典》:庭燎  拼音:tíng liào
1.一种古代礼祀的照明用具。铁制叉杆,上束绑松柴,遇国君行祭,则燃点照明。《汉书。卷六四下。王褒传》:「齐桓设庭燎之礼,故有匡合之功。」《文选。张衡。东京赋》:「夏正三朝,庭燎晢晢。」
2.《诗经。小雅》的篇名。共三章。根据〈诗序〉:「庭燎,美宣五也。」或以为咏早朝之诗。首章二句为:「夜如何其?夜未央。」
《漢語大詞典》:燎火
(1).延烧着的火。 晋 葛洪 抱朴子·审举:“燎火及室,不奔走灌注,而揖让盘旋,吾未见其焚之自息也。” 南朝 陈 徐陵 《陈公九锡文》:“拯横浦於 碣石 ,扑燎火於 崑岑 。” 唐 杜牧 《赖师贞除怀州长史等制》:“湖外饥人相聚为寇,荡覆乡县,势如燎火。”
(2).篝火。 曹禺 《王昭君》第三幕:“远望湖边上一片大大小小炙肉的燎火。”
分類:延烧
《漢語大詞典》:燎火
火炬。汉书·叙传下:“炎炎燎火,亦允不阳。” 唐 元稹 《祭礼部庾侍郎太夫人文》:“燎火宵烬,铭旌晓翻。” 宋 陆游 《壬子除夕》诗:“前村后村燎火明,东家西家爆竹声。”
分類:火炬
《漢語大詞典》:火燎
灯烛;火炬。宋史·仪卫志五:“香凳一,火燎一,小舆一。” 冰心 《往事二》三:“朵朵的火燎和生寒的铁甲,会缭乱了静冷的月光。”
分類:灯烛火炬
《國語辭典》:燔燎  拼音:fán liào
烧柴以祭天。《周礼。春官。大宗伯》汉。郑玄。注:「或有玉帛,燔燎而升烟,所以报阳也。」汉。马第伯 封禅仪记:「日高二丈所,燔燎烟,正北乡,礼毕,百官各以次上。」
《韵府拾遗 微韵》:燎衣
苏轼秋阳赋夜违湿而五迁昼燎衣而三易
《漢語大詞典》:柴燎
(1).古代祭祀之一。烧柴祭天。文选·潘岳〈闲居赋〉:“天子有事于柴燎,以郊祖而展义。” 李善 注:“尔雅曰:‘祭天曰燔柴。’ 郭璞 曰:‘既祭,积薪烧之。’”梁书·范云传:“ 天监 元年, 高祖 受禪,柴燎於南郊, 云 以侍中参乘。” 宋 曾巩 《贺熙宁十年南郊礼毕大赦表》:“是以萧光之烈,奏於宗祊;柴燎之蒸,焜於郊兆。”
(2).指祭天用的柴。 明 张居正 《太狩记》:“朝诸侯,燔柴燎,享上帝。”
《漢語大詞典》:焚燎
焚烧。诗·大雅·云汉“旱魃为虐,如惔如焚” 汉 郑玄 笺:“草木燋枯,如见焚燎。”《后汉书·应劭传》:“逆臣 董卓 ,荡覆王室,典宪焚燎,靡有孑遗。” 宋 李格非 《〈洛阳名园记〉跋》:“高亭大榭,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
分類:焚烧
《漢語大詞典》:原燎
(1).原野上大火延烧。 三国 魏 陈琳 《檄吴将校部曲》:“云散原燎,罔有孑遗。” 晋 左思 《魏都赋》:“巢焚原燎,变为煨烬。”
(2).指大火。 唐 欧阳詹 《怀忠赋》:“彼炎炎之原燎,信扑之而不灭。”
《国语辞典》:燎毛  拼音:liǎo máo
燃烧羽毛。比喻事情极为容易。《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荆轲传》:「夫以鸿毛燎于炉炭之上,必无事矣。」《西游记》第三五回:「一落这火中,岂不真如燎毛之易?」也作「燎发」。
《漢語大詞典》:燎烟(燎煙)
谓烧为烟烬。 南朝 宋 谢灵运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王粲》:“ 伊 洛 既燎烟, 函 崤 没无像。”
燔燎祭天的烟缕。《东观汉记·丁鸿传》:“柴祭之日,白气上升,与燎烟合。” 宋 苏辙 《郊祀庆成》诗:“荐洁求阴燧,驰诚寄燎烟。”
《漢語大詞典》:槱燎
古代封禅祭天的一种仪礼。以牲体置柴堆上焚之,扬其光炎上达于天,以祀天神。《周礼·春官·大宗伯》:“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飌师、雨师。”文选·张衡〈东京赋〉:“颺槱燎之炎煬,致高烟乎太一。” 薛综 注:“谓聚薪焚火,扬其光炎,使上达於天也。” 清 龚自珍 《辨仙行》:“享用大乐须《韶》钧,蓬蓬槱燎高荐烟。”
《漢語大詞典》:升燎
谓古代郊祭时燔燎升首。 宋 苏轼 《郊祀庆成》诗:“升燎灵光答,回鑾瑞雾迎。” 王文诰 辑注引 施元之 曰:“《礼记·郊特牲》:‘凡祭取膟膋燔燎升首报阳也。’”《宋史·乐志十二》:“ 齐庄 严祗,升燎於槱。”参见“ 升首 ”。
分類:郊祭
《漢語大詞典》:升首
古代郊祭时用牲首上供。礼记·郊特牲:“取膟膋燔燎升首,报阳也。”
分類:郊祭上供
《漢語大詞典》:燎炉(燎爐,燎鑪)
亦作“ 燎鑪 ”。供烘烤或取暖用的炉子。 宋 苏辙 《龙川别志》卷下:“ 雄州 谍者常告,虏中要官閒遣人至京师造茶笼燎炉。” 宋 王安石 《书定林院窗》诗:“竹鸡呼我出 华胥 ,起灭篝灯拥燎鑪。”
亦作“ 燎鑪 ”。燎祭用的大火炉。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驾诣郊坛行礼:“南壝门外,去坛百餘步,有燎炉高丈许,诸物上臺,一人点唱,入炉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