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焰 → 燄焰”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236,分16页显示 上一页 10 11 12 13 14 16 下一页
焰摩天曼荼罗
焰慧地
爱燄
尔燄
燄罗经
燄罗王供行法次第
诸佛法普入方便慧分别焰明持经
燄口
燄口饿鬼经
燄口仪轨经
燄口施食仪
飏燄
火焰光光明大宝
想如阳燄喻
佛类词典(续上)
焰摩天妃焰摩天曼荼罗
焰慧地
爱燄
尔燄
燄罗经
燄罗王供行法次第
诸佛法普入方便慧分别焰明持经
燄口
燄口饿鬼经
燄口仪轨经
燄口施食仪
飏燄
火焰光光明大宝
想如阳燄喻
焰摩天妃
【佛学大辞典】
(天名)焰摩天之后妃,主定德为慈忍形。
(天名)焰摩天之后妃,主定德为慈忍形。
焰摩天曼荼罗
【佛学大辞典】
(图像)以焰魔天为中心而建立之曼荼罗也。中央焰魔天,踞水牛,左持人头幢。左右为焰魔后二人,右著衣,左裸。外界下部中央,五道大神坐于床上,右为司命,持简与笔而跏坐,右见司录卷子。又同左侧为拿吉尼,裸形持囊,左为遮文荼,坐马头形之莲叶上。又上部之中央,有泰山府君,凭机执笔,左手执人头幢,其左为圣天,右为成就仙坐。图中五道大神,司命,司录,泰山府君,皆唐服也。然泰山府君为道教之神,与焰罗王供行法次第所出不同。
(图像)以焰魔天为中心而建立之曼荼罗也。中央焰魔天,踞水牛,左持人头幢。左右为焰魔后二人,右著衣,左裸。外界下部中央,五道大神坐于床上,右为司命,持简与笔而跏坐,右见司录卷子。又同左侧为拿吉尼,裸形持囊,左为遮文荼,坐马头形之莲叶上。又上部之中央,有泰山府君,凭机执笔,左手执人头幢,其左为圣天,右为成就仙坐。图中五道大神,司命,司录,泰山府君,皆唐服也。然泰山府君为道教之神,与焰罗王供行法次第所出不同。
焰慧地
【佛学大辞典】
(术语)菩萨位阶之名。十地之第四地。楞严经七曰:「明极觉满,名焰慧地。」唯识论九曰:「焰慧地,安住最胜菩提分法,烧烦恼薪,慧焰增故。」(参见:十地)
【佛学常见辞汇】
菩萨十地中之第四地。楞严经说:「明极觉满,名焰慧地。」
【三藏法数】
谓慧明既极,则佛觉圆满;觉满则慧光发焰,如大火聚烁,破一切情见。经云:明极觉满,名焰慧地。
(术语)菩萨位阶之名。十地之第四地。楞严经七曰:「明极觉满,名焰慧地。」唯识论九曰:「焰慧地,安住最胜菩提分法,烧烦恼薪,慧焰增故。」(参见:十地)
【佛学常见辞汇】
菩萨十地中之第四地。楞严经说:「明极觉满,名焰慧地。」
【三藏法数】
谓慧明既极,则佛觉圆满;觉满则慧光发焰,如大火聚烁,破一切情见。经云:明极觉满,名焰慧地。
十地
【佛学大辞典】
(名数)或曰十住。种种不一。
【佛学常见辞汇】
1。指声闻乘十地,即受三皈地、信地、信法地、内凡夫地、学信戒地、八人地、须陀洹地、斯陀含地、阿那含地、阿罗汉地。2。指缘觉乘十地,即苦行具足地、自觉甚深十二因缘地、觉了四圣谛地、甚深利智地、九圣道地、观了法界虚空界众生界地、證寂灭地、六通地、彻和密地、习想渐薄地。3。指菩萨乘十地,即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此十地是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的第五个十位,在此十地,渐开佛眼,成一切种智,已属圣位。4。指佛乘十地,即甚深难知广明智慧地、清净自分威严不思议明德地、善明日幢实相海藏地、精妙金光功诸神通智德地、大轮威藏明德地、虚空内清净无垢炎光开相地、广胜法界藏明界地、普觉智藏能净无垢边无碍智通地、无边德庄严回向能照明地、毗卢舍那智海藏地。
【佛学次第统编】
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有本有无垢之十地、修生显得之十地。
一、本有无垢之十地 即一切众生,本有净菩提心,所具足之无量功德,开而为十也。
二、修生显得之十地 真言行者,断三妄执而后,依三密之妙行,而修显自心本有之十地功德也。
「十地十心」初地为种子,二地为芽,三地为疱,四地为叶,五地为花,六地为果,七地为受用种子,八地为无畏依,所谓果中之果也,九地为有,进求佛慧,坐是最胜心也,十地为决定心。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十地者,谓菩萨所證之地位,一切佛法依此发生也。然地位有浅深,故始自欢喜,终于法云,分为十也。
〔一、欢喜地〕,谓菩萨智同佛智,理齐佛理,彻见大道,尽佛境界,而得法喜,登于初地。经云: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得法喜者,谓于證得之法而生喜乐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二、离垢地〕,谓由尽佛境界,明了诸法异性而入于同,若见有同,即非离垢;同性亦灭,斯为离垢。经云: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
〔三、发光地〕,谓同异情见之垢既净,则本觉之慧光明开发。经云:净极明生,名发光地。(情见者,谓依情分别之见也。)
〔四、焰慧地〕,谓慧明既极,则佛觉圆满;觉满则慧光发焰,如大火聚烁,破一切情见。经云:明极觉满,名焰慧地。
〔五、难胜地〕,谓由前焰慧烁破一切情见,其同异之相,皆不可得,即是诸佛境界,无有能胜。经云: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名难胜地。
〔六、现前地〕,谓由前同异之相既不可得,则真如净性明显现前。经云:无为真如,性净明露,名现前地。
〔七、远行地〕,谓真如之境,广无边际。虽真如现前,分證则局,若尽其际,方为极到。经云:尽真如际,名远行地。(分證者,谓菩萨于真如之理,分次第而證也。)
〔八、不动地〕,谓真如之理既尽其际,全得其体,则真常凝静,无能动摇。经云:一真如心,名不动地。
〔九、善慧地〕,谓既得真如之体,即发妙用,凡所照了,悉是真如。经云:发真如用,名善慧地。
〔十、法云地〕,谓菩萨至此第十地,修行功满,唯务化利众生,大慈如云,普能阴覆,虽施作利润,而本寂不动。经云:慈阴妙云,覆涅槃海,名法云地。(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谓之海者,以其深广,无法而不容也。)
(名数)或曰十住。种种不一。
【佛学常见辞汇】
1。指声闻乘十地,即受三皈地、信地、信法地、内凡夫地、学信戒地、八人地、须陀洹地、斯陀含地、阿那含地、阿罗汉地。2。指缘觉乘十地,即苦行具足地、自觉甚深十二因缘地、觉了四圣谛地、甚深利智地、九圣道地、观了法界虚空界众生界地、證寂灭地、六通地、彻和密地、习想渐薄地。3。指菩萨乘十地,即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此十地是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的第五个十位,在此十地,渐开佛眼,成一切种智,已属圣位。4。指佛乘十地,即甚深难知广明智慧地、清净自分威严不思议明德地、善明日幢实相海藏地、精妙金光功诸神通智德地、大轮威藏明德地、虚空内清净无垢炎光开相地、广胜法界藏明界地、普觉智藏能净无垢边无碍智通地、无边德庄严回向能照明地、毗卢舍那智海藏地。
【佛学次第统编】
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有本有无垢之十地、修生显得之十地。
一、本有无垢之十地 即一切众生,本有净菩提心,所具足之无量功德,开而为十也。
二、修生显得之十地 真言行者,断三妄执而后,依三密之妙行,而修显自心本有之十地功德也。
「十地十心」初地为种子,二地为芽,三地为疱,四地为叶,五地为花,六地为果,七地为受用种子,八地为无畏依,所谓果中之果也,九地为有,进求佛慧,坐是最胜心也,十地为决定心。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十地者,谓菩萨所證之地位,一切佛法依此发生也。然地位有浅深,故始自欢喜,终于法云,分为十也。
〔一、欢喜地〕,谓菩萨智同佛智,理齐佛理,彻见大道,尽佛境界,而得法喜,登于初地。经云: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得法喜者,谓于證得之法而生喜乐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二、离垢地〕,谓由尽佛境界,明了诸法异性而入于同,若见有同,即非离垢;同性亦灭,斯为离垢。经云: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
〔三、发光地〕,谓同异情见之垢既净,则本觉之慧光明开发。经云:净极明生,名发光地。(情见者,谓依情分别之见也。)
〔四、焰慧地〕,谓慧明既极,则佛觉圆满;觉满则慧光发焰,如大火聚烁,破一切情见。经云:明极觉满,名焰慧地。
〔五、难胜地〕,谓由前焰慧烁破一切情见,其同异之相,皆不可得,即是诸佛境界,无有能胜。经云: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名难胜地。
〔六、现前地〕,谓由前同异之相既不可得,则真如净性明显现前。经云:无为真如,性净明露,名现前地。
〔七、远行地〕,谓真如之境,广无边际。虽真如现前,分證则局,若尽其际,方为极到。经云:尽真如际,名远行地。(分證者,谓菩萨于真如之理,分次第而證也。)
〔八、不动地〕,谓真如之理既尽其际,全得其体,则真常凝静,无能动摇。经云:一真如心,名不动地。
〔九、善慧地〕,谓既得真如之体,即发妙用,凡所照了,悉是真如。经云:发真如用,名善慧地。
〔十、法云地〕,谓菩萨至此第十地,修行功满,唯务化利众生,大慈如云,普能阴覆,虽施作利润,而本寂不动。经云:慈阴妙云,覆涅槃海,名法云地。(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谓之海者,以其深广,无法而不容也。)
爱燄
【佛学大辞典】
(术语)犹言欲火。梁简文帝文曰:「业动心风,情漂爱燄。」
(术语)犹言欲火。梁简文帝文曰:「业动心风,情漂爱燄。」
尔燄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作尔炎Jn^eya,译曰所知,境界。智母,智境。谓五明等之法,为能生智慧之境界者。胜鬘宝窟中末曰:「尔炎谓智母,以能生智故。又亦名为智境,则五明等法能生智解,故名智母,为智所照名智境也。」同中末曰:「生智境界为尔炎地。」玄应音义十二曰:「梵言尔炎,此译云所知,亦云应知。」
(术语)又作尔炎Jn^eya,译曰所知,境界。智母,智境。谓五明等之法,为能生智慧之境界者。胜鬘宝窟中末曰:「尔炎谓智母,以能生智故。又亦名为智境,则五明等法能生智解,故名智母,为智所照名智境也。」同中末曰:「生智境界为尔炎地。」玄应音义十二曰:「梵言尔炎,此译云所知,亦云应知。」
燄罗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上经之略名。
(经名)上经之略名。
燄罗王供行法次第
【佛学大辞典】
(书名)唐不空三藏撰。说燄罗王之供养法者。
(书名)唐不空三藏撰。说燄罗王之供养法者。
诸佛法普入方便慧分别焰明持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须真天子经之异名。
(经名)须真天子经之异名。
燄口
【佛学大辞典】
(异类)饿鬼名。阿难独坐静室,其夜三更,见一饿鬼,名焰口。身体枯瘦,咽如针,口吐火焰。告阿难曰:却后三日汝命尽,将生饿鬼中。阿难恐,问免苦之方便。鬼曰:汝明日为我等百千饿鬼及诸婆罗门仙人等各施一斛食,且为我供养三宝,则汝得增寿,我得生天。阿难以白佛。佛即说陀罗尼曰:诵此陀罗尼,能使无量百千施食充足。见燄口饿鬼经。燄口亦名面然。
【佛学常见辞汇】
饿鬼名,因其口出火燄,故名。
(异类)饿鬼名。阿难独坐静室,其夜三更,见一饿鬼,名焰口。身体枯瘦,咽如针,口吐火焰。告阿难曰:却后三日汝命尽,将生饿鬼中。阿难恐,问免苦之方便。鬼曰:汝明日为我等百千饿鬼及诸婆罗门仙人等各施一斛食,且为我供养三宝,则汝得增寿,我得生天。阿难以白佛。佛即说陀罗尼曰:诵此陀罗尼,能使无量百千施食充足。见燄口饿鬼经。燄口亦名面然。
【佛学常见辞汇】
饿鬼名,因其口出火燄,故名。
燄口饿鬼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佛说救拔燄口饿鬼陀罗尼经之略称。
(经名)佛说救拔燄口饿鬼陀罗尼经之略称。
燄口仪轨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瑜伽集要救阿难陀罗尼燄口仪轨经之略名。
(经名)瑜伽集要救阿难陀罗尼燄口仪轨经之略名。
燄口施食仪
【佛学大辞典】
(经名)瑜伽集要焰口施食仪之略称。
(经名)瑜伽集要焰口施食仪之略称。
飏燄
【佛学大辞典】
(譬喻)飏者浮动之义,燄者飏燄也。(参见:飏燄)
(譬喻)飏者浮动之义,燄者飏燄也。(参见:飏燄)
火焰光光明大宝
【三藏法数】
火燄光光明大宝者,譬如来有慧光普照大智慧宝,由此光明,触彼菩萨,令舍所起广大神通,住大明功用行也。
火燄光光明大宝者,譬如来有慧光普照大智慧宝,由此光明,触彼菩萨,令舍所起广大神通,住大明功用行也。
想如阳燄喻
【三藏法数】
想即想念之义,阳燄即日光也。谓远望旷野,日光发燄如水溶漾,而实非水,渴者想为水。故以譬众生妄想,亦如阳燄本无实体,因念成想,皆是虚妄也。
想即想念之义,阳燄即日光也。谓远望旷野,日光发燄如水溶漾,而实非水,渴者想为水。故以譬众生妄想,亦如阳燄本无实体,因念成想,皆是虚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