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惔焚
如火焚烧。用以形容大旱。语本诗·大雅·云汉:“旱魃为虐,如惔如焚。” 宋 王安石 《定林寺》诗:“城市少美蔬,想今困惔焚。” 明 李东阳 《久旱》诗:“忧心剧惔焚,中热不可制。”
《漢語大詞典》:烧焚(燒焚)
烧毁;烧掉。 三国 魏 曹植 《送应氏》诗之一:“ 洛阳 何寂寞,宫室尽烧焚。” 唐 李白 《送张秀才谒高中丞》诗:“我无燕霜感,玉石俱烧焚。” 唐 杜甫 《忆昔》诗之二:“ 洛阳 宫殿烧焚尽,宗庙新除狐兔穴。”
分類:烧毁
《漢語大詞典》:焚灭(焚滅)
(1).烧尽。汉书·司马迁传:“ 周 道既废, 秦 拨去古文,焚灭。”后汉书·董卓传:“初, 长安 遭 赤眉 之乱,宫室营寺焚灭无餘。”文献通考·经籍一:“今乃以焚灭经籍,坑戮儒生为经国之远猷者。”
(2).毁灭。 汉 陈琳《为袁绍檄豫州》:“祖宗焚灭,污辱至今。”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社稷焚灭,山陵夷毁。”
分類:毁灭烧尽
《漢語大詞典》:焚爇
犹烧毁。三国志·魏志·公孙瓒传“ 绍 遣将攻之,连年不能拔” 裴松之 注引 晋 习凿齿 《汉晋春秋》:“足下志犹未厌,乃復纠合餘烬,率我蛑贼,以焚爇 勃海 。” 唐 苏鹗 杜阳杂编卷下:“章奏有不欲左右见者,率皆焚爇。”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辛十四娘:“翼日, 楚公子 驰函来,女焚爇不以闻。”
分類:烧毁
《漢語大詞典》:坑焚
指 秦始皇 焚书坑儒。南史·儒林传序:“自 秦氏 坑焚,其道用缺。” 唐 陆龟蒙 《袭美先辈见和再抒鄙怀用伸酬谢》:“ 嬴氏 并六合,势尊丞相 斯 ,加於挟书律,尽取坑焚之。” 明 李东阳 《书耿氏家藏公牍后》:“又幸而不罹于坑焚之厄,以待图籍之收,盖亦难矣。”
《漢語大詞典》:焚坑
见“ 焚书坑儒 ”。
《國語辭典》:焚书坑儒(焚書坑儒)  拼音:fén shū kēng rú
秦始皇三十四年,丞相李斯上言儒生是古非今,反对批评朝政、法令,因此建议除了秦记、医药、卜筮、种树等书外,一律烧毁,及谈论诗书或以古非今者皆诛戮。次年,方士、儒生卢生等为始皇求不到仙药,之后,卢生、侯生不满始皇刚愎暴戾而逃亡,始皇大怒,于咸阳坑杀四百六十馀名儒生。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韵府拾遗 文韵》:若焚
𡊮桷七观八音寥寥五礼纭纭铿锵莫明而聚讼若焚
《漢語大詞典》:焚诵(焚誦)
焚香诵经。 金 元好问 《清真道院营建疏》:“奉为本庵欲创圣位,以为焚诵、祝延之所,其於工费有赖弘持。”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鹰虎神:“庙中道士 任 姓,每鷄鸣,輒起焚诵。”
分類:焚香诵经
《國語辭典》:焚轮(焚輪)  拼音:fén lún
如暴风的旋转,由上而下。《尔雅。释天》:「西风谓之泰风,焚轮谓之颓。」
《漢語大詞典》:焚稿
(1).犹焚草。烧掉底稿。旧唐书·高士廉传:“ 士廉 既任遇益隆,多所表奏,成輒焚稿,人莫知之。”宋史·张庭坚传:“ 庭坚 言论深切,退輒焚稿。”参见“ 焚草 ”。
(2).焚烧诗文手稿。红楼梦第九七回回目:“ 林黛玉 焚稿断痴情, 薛寳釵 出闺成大礼。”
《國語辭典》:焚草  拼音:fén cǎo
1.章奏缮就,焚去草稿。古名臣以示谨密。《南史。卷二○。谢弘微传》:「每献替及陈事,必手书,焚草,人莫之知。」
2.烧草。唐。李华〈衢州龙兴寺故律师体公碑〉:「焚草为香,采花为供,年十有五,琼章鹤姿。」
《漢語大詞典》:焚巫
鲁僖公 为求雨解旱,要烧死巫尪。被劝止。左传·僖公二十一年:“夏,大旱。公欲焚巫尪。 臧文仲 曰:‘非旱备也。’” 杜预 注:“巫尪,女巫也,主祈祷请雨者。或以为尪非巫也。瘠病之人,其面上向,俗谓天哀其病,恐雨入其鼻,故为之旱,是以公欲焚之。”后以“焚巫”作求雨的典故。 唐 杜甫 《七月三日》诗:“前圣慎焚巫, 武王 亲救暍。”
分類:求雨
《漢語大詞典》:焚椒
指皇后被杀。椒房, 汉 殿名,皇后所居。后亦借指皇后。 明 程羽文 《鸳鸯牒》:“ 辽 萧后 骚雅缠绵,焚椒最惨。”
《漢語大詞典》:焚死
指 介之推 不受 晋文公 禄赐,被烧死在 绵山 事。 汉 刘向 说苑·杂言:“ 鲍焦 抱木而立枯, 介子推 登山焚死。” 宋 黄庭坚 《清明》诗:“人乞祭餘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参见“ 焚林 ”。
《漢語大詞典》:焚林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晋侯 赏从亡者, 介之推 不言禄,禄亦弗及……遂隐而死。”谓 介之推 从 晋文公 流亡,割股食 公 ,有功而不受祲,隐入 绵山 ,后 晋文公 焚烧树林逼迫,仍不出,抱树焚死。后以“焚林”为求取贤士的典故。周书·苏亮等传论:“既焚林而访 阮 ,亦牓道以求 孙 ,可谓野无遗才,朝多君子。” 唐 韦蟾 《上元》诗之三:“熏穴应无取,焚林固有求。” 唐 吴仁璧 《投谢钱武肃》诗:“累重虽然容食椹,力微无计报焚林。”
《漢語大詞典》:焚和
谓毁灭中和之性。庄子·外物:“利害相摩,生火甚多,众人焚和。” 郭象 注:“众人而遗利则和,若利害存怀,则其和焚也。” 成玄英 疏:“驰心利害,内热如火,故烧焰中和之性。” 清 姚鼐 《戊午九月十四日出云栖楼寺作》诗:“焚和从一念,繫物沮高蹈。”
《漢語大詞典》:焚柴
即燔柴。晋书·元帝纪:“焚柴颁瑞,告类上帝。” 唐 张九龄 《请行郊礼疏》:“伏望以迎日之至,展焚柴之礼。”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八:“升烟燔牲首,则是祭前焚柴升烟,皆求神之义,因为祭名。”参见“ 燔柴 ”。
分類:焚柴燔柴
《國語辭典》:燔柴  拼音:fán chái
祭天之礼。《尔雅。释天》:「祭天曰燔柴,祭地曰瘗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