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烽火  拼音:fēng huǒ
1.古时军队用来示警、传递军情的烟火。白天以烟,入夜以火。《塞上烽火品约》:「匈奴人入塞,候尉吏亟以檄言匈奴人入,烽火传都尉府,毋绝,如品。」唐。白居易和渭北刘大夫借便秋遮虏寄朝中亲友〉诗:「堠空烽火灭,气胜鼓鼙鸣。」
2.喻指战争、战乱。南朝宋。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唐。杜甫 春望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漢語大詞典》:烽火树(烽火樹)
珊瑚树的别名。西京杂记卷一:“ 积草池 中有珊瑚树,高一丈二尺,一本三柯,上有四百六十二条,是 南越王 赵佗 所献,号为烽火树,至夜,光景常欲燃。” 元 王逢 《宫中行乐词》之四:“天低烽火树,日暮蔓金苔。”
《國語辭典》:烽火台(烽火臺)  拼音:fēng huǒ tái
古代用来点燃烟火以示警的建筑物。《三国演义》第七三回:「选高阜处置一烽火台,每台用五十军守之。」
《国语辞典》:烽火相连(烽火相连)  拼音:fēng huǒ xiāng lián
本指古代边防报警的烟火相连而不间断,后代则用来形容战火连绵不绝。汉。荀悦《前汉纪。卷一九。孝宣皇帝纪三》:「臣愚以为,其势自坏,今留屯田,地势平易,多高山野望之便,部曲相保,堑垒木樵,便兵饰弩,烽火相连,势足并力,以逸待劳,兵之大利。」元。无名氏《梧桐叶》第一折:「临岐分别,一旦恩情成断绝,烽火相连,雁帖鱼书谁与传。」
《国语辞典》:烽火馆(烽火馆)  拼音:fēng huǒ guǎn
清代由大陆福建沿海镇营调兵来台轮戍,三年一更,是为「班兵」。各镇营班兵在台常建庙祀神,祈福护佑,也作为轮班换防时候风落脚住宿联络聚会之处。约设有提标、海坛、南澳、铜山、金门、闽安、海山、烽火等馆。「烽火馆」系由福建福宁州霞浦县烽火门来台兴建的会馆。在台北淡水、台南安平、澎湖马公等地皆有设置。现今多已拆毁,仅马公存遗存古井一口,古碑两块。
《國語辭典》:烽火连天(烽火連天)  拼音:fēng huǒ lián tiān
烽火,战乱。烽火连天比喻战火连绵。明。汤显祖《牡丹亭》第四二出:「你星霜满鬓当戎虏,似这烽火连天各路衢。」也作「连天烽火」。
《漢語大詞典》:烽火楼望(烽火樓望)
古代边防作为瞭望及烽燧报警用的建筑。晋书·蔡谟传:“ 謨 所统七千餘人,所戍东至 土山 ,西至 江乘 ……烽火楼望三十餘处,随宜防备,甚有算略。”
《漢語大詞典》:连天烽火(連天烽火)
形容战事遍及各地。 清 彭孙贻 《螺川遇王大翼》诗:“连天烽火子远行,苍莽江山入羣寇。”《花月痕》第八回:“南望仓皇,连天烽火;西行躑躅,匝地荆榛。” 李大钊 《南天动乱适将去国忆天问军中诗》:“无限伤心劫后话,连天烽火独思君。”
分類:战事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