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卷七〈晋语一·史苏论献公伐骊戎胜而不吉〉~255~
周幽王伐有褒,褒人以褒姒女焉,褒姒有宠,生伯服,于是乎与虢石甫比,逐太子宜臼而立伯服。太子出奔申,申人、鄫人召西戎以伐周,周于是乎亡。今晋寡德而安俘女,又增其宠,虽当三季之王,不亦可乎?且其兆云:「挟以衔骨,齿牙为猾。」我卜伐骊,龟往离散以应我。夫若是,贼之兆也,非吾宅也,离则有之。不跨其国,可谓挟乎?不得其君,能衔骨乎?若跨其国而得其君,虽逢齿牙,以猾其中,谁云不从?诸夏从戎,非败而何?从政者不可以不戒,亡无日矣!
周幽王伐有褒,褒人以褒姒女焉,褒姒有宠,生伯服,于是乎与虢石甫比,逐太子宜臼而立伯服。太子出奔申,申人、鄫人召西戎以伐周,周于是乎亡。今晋寡德而安俘女,又增其宠,虽当三季之王,不亦可乎?且其兆云:「挟以衔骨,齿牙为猾。」我卜伐骊,龟往离散以应我。夫若是,贼之兆也,非吾宅也,离则有之。不跨其国,可谓挟乎?不得其君,能衔骨乎?若跨其国而得其君,虽逢齿牙,以猾其中,谁云不从?诸夏从戎,非败而何?从政者不可以不戒,亡无日矣!
《史记》卷四〈周本纪〉~47~
幽王嬖爱褒姒。褒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后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读史记曰:「周亡矣。」……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大鼓,有寇至则举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幽王以虢石父为卿,用事,国人皆怨。石父为人佞巧善谀好利,王用之。又废申后,去太子也。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火徵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于是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为平王,以奉周祀。
幽王嬖爱褒姒。褒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后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读史记曰:「周亡矣。」……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大鼓,有寇至则举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幽王以虢石父为卿,用事,国人皆怨。石父为人佞巧善谀好利,王用之。又废申后,去太子也。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火徵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于是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为平王,以奉周祀。
《國語辭典》:烟火(煙火) 拼音:yān huǒ
1.煮饭的炊烟和柴火。《后汉书。卷一八。吴盖陈臧列传。吴汉》:「于是飨士秣马,闭营三日不出,乃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五代史平话。晋史。卷下》:「今大军去恒州咫尺,烟火相望。」
2.人烟,人口集居的地方。《史记。卷二五。律书》:「粟至十馀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乎!」
3.熟食。如:「道教称辟谷为不食烟火。」也称为「烟火食」。
4.一种用硝石夹杂其他化学药品制成的物品,燃烧时喷射出各种变幻灿烂的形状,供游戏观赏之用。《老残游记》第二回:「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
5.战场上的烽火。金。元好问 杂著诗九首之八:「昨日东周今日秦,咸阳烟火洛阳尘。」
6.火警。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七。禁城九厢坊巷》:「各厢一员小使臣注授,任其烟火盗贼,收解所属。」
7.礼拜神佛、祭祀祖先的香火。唐。李绅〈忆登栖霞寺峰〉诗:「香印烟火息,法堂钟磬馀。」
8.子嗣、后代。如:「身为独子的他不幸亡故,张家的烟火从此中断了。」
2.人烟,人口集居的地方。《史记。卷二五。律书》:「粟至十馀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乎!」
3.熟食。如:「道教称辟谷为不食烟火。」也称为「烟火食」。
4.一种用硝石夹杂其他化学药品制成的物品,燃烧时喷射出各种变幻灿烂的形状,供游戏观赏之用。《老残游记》第二回:「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
5.战场上的烽火。金。元好问 杂著诗九首之八:「昨日东周今日秦,咸阳烟火洛阳尘。」
6.火警。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七。禁城九厢坊巷》:「各厢一员小使臣注授,任其烟火盗贼,收解所属。」
7.礼拜神佛、祭祀祖先的香火。唐。李绅〈忆登栖霞寺峰〉诗:「香印烟火息,法堂钟磬馀。」
8.子嗣、后代。如:「身为独子的他不幸亡故,张家的烟火从此中断了。」
《漢語大詞典》:云火(雲火)
(1).《左传·昭公十七年》:“昔者 黄帝氏 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 炎帝氏 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 杜预 注:“ 黄帝 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百官师长皆以云为名号。 炎帝 , 神农氏 , 姜 姓之祖也。亦有火瑞,以火纪事,名百官。”后因以“云火”指受命之瑞兆。《晋书·职官志》:“而鸟龙居位,云火垂名。前史详之,其以尚矣。” 唐 杨炯 《奉和上元酺宴应诏》:“龟龙开宝命,云火昭灵庆。”
(2).烽火。古时边境报警的烟火。《六韬·必出》:“已出者,令我踵军,设云火远候,必依草木、丘墓、险阻。”《文选·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于时景烛云火,风驰羽檄。” 刘良 注:“云火,烽火也。” 唐 王勃 《拜南郊颂》序:“ 高祖 以黄旗锡瑞,静云火之横气。”
(3).灯火。 明 田艺蘅 《玉笑零音》:“月不暇照,云火升梯;雨不及施,水轮灌陇。”
(2).烽火。古时边境报警的烟火。《六韬·必出》:“已出者,令我踵军,设云火远候,必依草木、丘墓、险阻。”《文选·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于时景烛云火,风驰羽檄。” 刘良 注:“云火,烽火也。” 唐 王勃 《拜南郊颂》序:“ 高祖 以黄旗锡瑞,静云火之横气。”
(3).灯火。 明 田艺蘅 《玉笑零音》:“月不暇照,云火升梯;雨不及施,水轮灌陇。”
《國語辭典》:举烽(舉烽) 拼音:jǔ fēng
举起烽火。古代的一种军事示警信号设备。遇有敌兵入侵时,便在烽火台上燃烧薪草,通知警戒和救援。《史记。卷七七。魏公子传》:「公子与魏王博,而北境传举烽。」
《漢語大詞典》:举燧(舉燧)
(1).燃起火把。《文选·张衡〈西京赋〉》:“升觴举燧,既釂鸣鐘。” 薛综 注:“燧,火也。谓行酒举烽火以告众也。”《后汉书·班固传上》:“割鲜野食,举燧命爵。”按,《文选·班固〈西都赋〉》作“举烽”。
(2).燃起告警烽烟。《宋史·种世衡传》:“有急,则举燧介马以待。”
(2).燃起告警烽烟。《宋史·种世衡传》:“有急,则举燧介马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