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香
【佛学大辞典】
(仪式)五种供养及六种供养之一。世谛所释,则为拂邪气,请神灵。第一义谛所释,则为使所修之功德,周遍一切处。陔馀丛考三十三曰:「李相之贤已集,因谓烧香始于佛图澄。襄国城堑水源暴竭,石勒问澄,澄曰:今当敕龙取水。乃烧安息香,咒数百言,水大至云。然烧香实不自此始。三国志孙策谓张津著绛帕头烧香读道书。又江表传,道士于吉来吴会立精舍,烧香读道书。则汉末道家已用之。又按汉武故事,昆邪王杀休屠王,以其众来降。得其金人之神。其祭不用牛羊,惟烧香礼拜。则烧香之始于佛家可知。」大日经疏八曰:「烧香是遍至法界义,如天树王开敷时,香气逆风顺风自然遍布。菩提香亦尔,随一一功德,即为慧火所烧,解脱风所吹,随悲愿力自在而转普熏一切,故曰烧香。」(参见:香)。按行法中有五处之烧香。第一初入道场,见法会圣众,五体投地,礼拜恭敬,此时应先烧香。第二为引入己身,行者先于身上观月轮,于月轮中现本尊身,为供此所现之佛身而烧香。第三为供道场所布列之诸尊而烧香。第四正念诵时,现对本尊为此法,故为供彼尊而烧香。第五观念了后,为奉送本尊而烧香。
【佛学常见辞汇】
五种供养或六种供养之一,按照世谛来说,目的是拂邪气,请神灵,若按照第一义谛来说,则是使所修的功德,周遍于一切处。
(仪式)五种供养及六种供养之一。世谛所释,则为拂邪气,请神灵。第一义谛所释,则为使所修之功德,周遍一切处。陔馀丛考三十三曰:「李相之贤已集,因谓烧香始于佛图澄。襄国城堑水源暴竭,石勒问澄,澄曰:今当敕龙取水。乃烧安息香,咒数百言,水大至云。然烧香实不自此始。三国志孙策谓张津著绛帕头烧香读道书。又江表传,道士于吉来吴会立精舍,烧香读道书。则汉末道家已用之。又按汉武故事,昆邪王杀休屠王,以其众来降。得其金人之神。其祭不用牛羊,惟烧香礼拜。则烧香之始于佛家可知。」大日经疏八曰:「烧香是遍至法界义,如天树王开敷时,香气逆风顺风自然遍布。菩提香亦尔,随一一功德,即为慧火所烧,解脱风所吹,随悲愿力自在而转普熏一切,故曰烧香。」(参见:香)。按行法中有五处之烧香。第一初入道场,见法会圣众,五体投地,礼拜恭敬,此时应先烧香。第二为引入己身,行者先于身上观月轮,于月轮中现本尊身,为供此所现之佛身而烧香。第三为供道场所布列之诸尊而烧香。第四正念诵时,现对本尊为此法,故为供彼尊而烧香。第五观念了后,为奉送本尊而烧香。
【佛学常见辞汇】
五种供养或六种供养之一,按照世谛来说,目的是拂邪气,请神灵,若按照第一义谛来说,则是使所修的功德,周遍于一切处。
香
【佛学大辞典】
(杂语)梵语健达Gandha,译曰香。玄应音义三曰:「健达,此译云香也。」有情非情之气分一切鼻可嗅者。大乘义章八末曰:「芬馥名香,此名不足,于中亦有腥臊臭,不可备举,且存香称。」俱舍论一曰:「香有四种:好香恶香,等不等香,有差别故。」此中以沈水等薰物为六种供养之一。大日经疏十一曰:「随取华等,以心念加之。如华即以华真言,香以香真言加之。(中略)以如来加持力故,能成不思议业。」此香有涂香末香丸香等之别。
【三藏法数】
谓栴檀沉水及饮食等香,以其实可嗅闻,故名色也。
(杂语)梵语健达Gandha,译曰香。玄应音义三曰:「健达,此译云香也。」有情非情之气分一切鼻可嗅者。大乘义章八末曰:「芬馥名香,此名不足,于中亦有腥臊臭,不可备举,且存香称。」俱舍论一曰:「香有四种:好香恶香,等不等香,有差别故。」此中以沈水等薰物为六种供养之一。大日经疏十一曰:「随取华等,以心念加之。如华即以华真言,香以香真言加之。(中略)以如来加持力故,能成不思议业。」此香有涂香末香丸香等之别。
【三藏法数】
谓栴檀沉水及饮食等香,以其实可嗅闻,故名色也。
烧香侍者
【佛学大辞典】
(职位)禅家掌烧香行礼兼记录法语之僧。
(职位)禅家掌烧香行礼兼记录法语之僧。
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
【俗语佛源】
烧香礼佛是佛门的早晚常课,是平时积德修行的具体表现之一。如果平时恣意妄为,一旦到生死关头或大难临头,匆忙求佛,自然难以解脱了。据宋·张世南《游宦纪闻》载:「云南之南一番国专尚释教,有犯罪应诛者,捕之急,趋往寺中,抱佛脚悔过,便贳(赦)其罪。」佛教以大慈大悲、普渡众生为怀,虽是有罪而平时不烧香的人,只要他虔诚忏悔,止恶修善,还是可赦其罪,获得安慰和解脱。又据宋·刘敞《中山诗话》载:王安古曾与沙门道因戏对云:「投老欲依僧。」道因对云:「急来抱佛脚。」王曰:「投老欲依僧是古诗一句」,道因云:「急来抱佛脚是俗谚全语」。后来比喻平时没有准备,事到临头才想办法补救。如唐·孟郊《读经》诗:「垂老抱佛脚,教妻读《黄庭》。」又如《水浒传》第十六回:「正是急来抱佛脚,闲时不烧香。」(李明权)
烧香礼佛是佛门的早晚常课,是平时积德修行的具体表现之一。如果平时恣意妄为,一旦到生死关头或大难临头,匆忙求佛,自然难以解脱了。据宋·张世南《游宦纪闻》载:「云南之南一番国专尚释教,有犯罪应诛者,捕之急,趋往寺中,抱佛脚悔过,便贳(赦)其罪。」佛教以大慈大悲、普渡众生为怀,虽是有罪而平时不烧香的人,只要他虔诚忏悔,止恶修善,还是可赦其罪,获得安慰和解脱。又据宋·刘敞《中山诗话》载:王安古曾与沙门道因戏对云:「投老欲依僧。」道因对云:「急来抱佛脚。」王曰:「投老欲依僧是古诗一句」,道因云:「急来抱佛脚是俗谚全语」。后来比喻平时没有准备,事到临头才想办法补救。如唐·孟郊《读经》诗:「垂老抱佛脚,教妻读《黄庭》。」又如《水浒传》第十六回:「正是急来抱佛脚,闲时不烧香。」(李明权)
拣佛烧香
【俗语佛源】
唐朝诗僧寒山子有诗:「拣佛烧好香,拣僧归供养。」后世多用引用。如明·吴炳《疗妒羹·游湖》:「这是观音大士,青娘可谓拣佛烧香矣!」生活中亦用以比喻出于某种需要而选择某当事人进行拜访馈赠。(李君冈)
唐朝诗僧寒山子有诗:「拣佛烧好香,拣僧归供养。」后世多用引用。如明·吴炳《疗妒羹·游湖》:「这是观音大士,青娘可谓拣佛烧香矣!」生活中亦用以比喻出于某种需要而选择某当事人进行拜访馈赠。(李君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