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6,分33页显示 上一页 24 25 26 27 28 30 31 32 33 下一页
审烦恼根本
外著烦恼
随眠烦恼
现行烦恼
翻烦恼成般若德
烦恼熏习
破诸烦恼
灭烦恼
皮烦恼障
肉烦恼障
心烦恼障
净烦恼障真实义
烦恼无数誓愿断
烦恼不染
佛类词典(续上)
二十种随烦恼审烦恼根本
外著烦恼
随眠烦恼
现行烦恼
翻烦恼成般若德
烦恼熏习
破诸烦恼
灭烦恼
皮烦恼障
肉烦恼障
心烦恼障
净烦恼障真实义
烦恼无数誓愿断
烦恼不染
二十种随烦恼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谓诸昏烦恼乱心神之法,随逐众生,造无量业,故名随烦恼也。
〔一、忿随烦恼〕,暴怒之心名忿,谓对现前一切违情之境,即发暴怒,恼乱其心,是名忿随烦恼。
〔二、恨随烦恼〕,恨即怨恨,谓由忿怒不舍,结诸怨恨,恼乱其心,是名恨随烦恼。
〔三、覆随烦恼〕,覆即隐覆,谓自作罪恶,不能忏悔,故意隐覆,惟恐人知,恼乱其心,是名覆随烦恼。
〔四、恼随烦恼〕,恼即热恼,谓外遇违情之境,热恼于心,不自安隐,是名恼随烦恼。
〔五、嫉随烦恼〕,嫉即嫉妒,谓持心不平,常怀嫉妒,恼乱于心,是名嫉随烦恼。
〔六、悭随烦恼〕,吝惜曰悭,谓于一切财法,贪求积蓄,不能惠施,恒恐散失,恼乱于心,是名悭随烦恼。
〔七、诳随烦恼〕,诡诈不实曰诳,谓与世交接,语言虚诳,巧虑多谋,心不自安,而生恼乱,是名诳随烦恼。
〔八、谄随烦恼〕,谓谄佞阿谀,媚悦人意,心恒愧赧,而不自安,是名谄随烦恼。
〔九、害随烦恼〕,谓衔恨蓄怨,常欲损害于人,求快己意,恒恐不遂,恼乱其心,是名害随烦恼。
〔十、憍随烦恼〕,矜己慠他曰憍,谓心不谦下,常欲胜人,慠彼有德,恼乱其心,是名憍随烦恼。
〔十一、无惭随烦恼〕,谓屏处为非,不知惭天以自悔改,恼乱其心,是名无惭随烦恼。
〔十二、无愧随烦恼〕,谓阴为不善,不知愧人以自悔改,恼乱其心,是名无愧随烦恼。
〔十三、掉举随烦恼〕,谓外境纷扰,身心动摇,不能摄伏,因而恼乱,是名掉举随烦恼。
〔十四、昏沉随烦恼〕,谓心神昏闇沉迷,而于诸法无所明了,恼乱其心,是名昏沉随烦恼。
〔十五、不信随烦恼〕,谓邪见多疑,于诸正法,不生信心,因而恼乱,是名不信随烦恼。
〔十六、懈怠随烦恼〕,谓身心懒惰,于诸道业不能精进修习,因而恼乱,是名懈怠随烦恼。
〔十七、放逸随烦恼〕,谓纵恣自逸,耽著欲境,不能检束,因而恼乱,是名放逸随烦恼。
〔十八、失念随烦恼〕,谓心逐邪妄,正念遗失,遂致沦坠,恼乱其心,是名失念随烦恼。
〔十九、散乱随烦恼〕,心常放逸名曰散乱,谓著诸缘境,令心流逸,恒不寂静,因而恼乱,是名散乱随烦恼。
〔二十、不正知随烦恼〕,谓于法邪解,远离正知,背觉合尘,以妄为真,恼乱其心,是名不正知随烦恼。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谓诸昏烦恼乱心神之法,随逐众生,造无量业,故名随烦恼也。
〔一、忿随烦恼〕,暴怒之心名忿,谓对现前一切违情之境,即发暴怒,恼乱其心,是名忿随烦恼。
〔二、恨随烦恼〕,恨即怨恨,谓由忿怒不舍,结诸怨恨,恼乱其心,是名恨随烦恼。
〔三、覆随烦恼〕,覆即隐覆,谓自作罪恶,不能忏悔,故意隐覆,惟恐人知,恼乱其心,是名覆随烦恼。
〔四、恼随烦恼〕,恼即热恼,谓外遇违情之境,热恼于心,不自安隐,是名恼随烦恼。
〔五、嫉随烦恼〕,嫉即嫉妒,谓持心不平,常怀嫉妒,恼乱于心,是名嫉随烦恼。
〔六、悭随烦恼〕,吝惜曰悭,谓于一切财法,贪求积蓄,不能惠施,恒恐散失,恼乱于心,是名悭随烦恼。
〔七、诳随烦恼〕,诡诈不实曰诳,谓与世交接,语言虚诳,巧虑多谋,心不自安,而生恼乱,是名诳随烦恼。
〔八、谄随烦恼〕,谓谄佞阿谀,媚悦人意,心恒愧赧,而不自安,是名谄随烦恼。
〔九、害随烦恼〕,谓衔恨蓄怨,常欲损害于人,求快己意,恒恐不遂,恼乱其心,是名害随烦恼。
〔十、憍随烦恼〕,矜己慠他曰憍,谓心不谦下,常欲胜人,慠彼有德,恼乱其心,是名憍随烦恼。
〔十一、无惭随烦恼〕,谓屏处为非,不知惭天以自悔改,恼乱其心,是名无惭随烦恼。
〔十二、无愧随烦恼〕,谓阴为不善,不知愧人以自悔改,恼乱其心,是名无愧随烦恼。
〔十三、掉举随烦恼〕,谓外境纷扰,身心动摇,不能摄伏,因而恼乱,是名掉举随烦恼。
〔十四、昏沉随烦恼〕,谓心神昏闇沉迷,而于诸法无所明了,恼乱其心,是名昏沉随烦恼。
〔十五、不信随烦恼〕,谓邪见多疑,于诸正法,不生信心,因而恼乱,是名不信随烦恼。
〔十六、懈怠随烦恼〕,谓身心懒惰,于诸道业不能精进修习,因而恼乱,是名懈怠随烦恼。
〔十七、放逸随烦恼〕,谓纵恣自逸,耽著欲境,不能检束,因而恼乱,是名放逸随烦恼。
〔十八、失念随烦恼〕,谓心逐邪妄,正念遗失,遂致沦坠,恼乱其心,是名失念随烦恼。
〔十九、散乱随烦恼〕,心常放逸名曰散乱,谓著诸缘境,令心流逸,恒不寂静,因而恼乱,是名散乱随烦恼。
〔二十、不正知随烦恼〕,谓于法邪解,远离正知,背觉合尘,以妄为真,恼乱其心,是名不正知随烦恼。
审烦恼根本
【三藏法数】
佛令阿难审详烦恼根本,发业润生,谁作谁受者。盖为阿难不知烦恼根本,随所作业,妄受生死,无解脱时;是故令其审观详察,决定知烦恼体性及所作之业,所受之报,本来虚幻不实也。若能穷此颠倒之源,则正行成立,而无上涅槃决定可證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佛令阿难审详烦恼根本,发业润生,谁作谁受者。盖为阿难不知烦恼根本,随所作业,妄受生死,无解脱时;是故令其审观详察,决定知烦恼体性及所作之业,所受之报,本来虚幻不实也。若能穷此颠倒之源,则正行成立,而无上涅槃决定可證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外著烦恼
【三藏法数】
谓贪瞋痴等烦恼,于外境不了而起贪蓍,故名外著烦恼。
谓贪瞋痴等烦恼,于外境不了而起贪蓍,故名外著烦恼。
随眠烦恼
【三藏法数】
依附不舍曰随,五情暗冥曰眠。谓无明烦恼种子,潜伏第八藏识之中,能生一切妄惑,是名随眠烦恼也。(五情者,即眼耳鼻舌身五根也。)
依附不舍曰随,五情暗冥曰眠。谓无明烦恼种子,潜伏第八藏识之中,能生一切妄惑,是名随眠烦恼也。(五情者,即眼耳鼻舌身五根也。)
现行烦恼
【三藏法数】
谓六根对六尘境现起贪瞋痴等烦恼,是名现行烦恼也。(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谓六根对六尘境现起贪瞋痴等烦恼,是名现行烦恼也。(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翻烦恼成般若德
【三藏法数】
梵语般若,华言智慧。谓于意根所起诸惑,若能观察惑体本空,自性不实,于一切法无不了达,即成智慧,故名翻烦恼成般若德。
梵语般若,华言智慧。谓于意根所起诸惑,若能观察惑体本空,自性不实,于一切法无不了达,即成智慧,故名翻烦恼成般若德。
烦恼熏习
【三藏法数】
烦恼即贪瞋邪见等烦恼也。此之烦恼,乃是第六意识所起,亦由第七识传送熏习第八种子之识,而能成就染分之相,故云烦恼熏习。
烦恼即贪瞋邪见等烦恼也。此之烦恼,乃是第六意识所起,亦由第七识传送熏习第八种子之识,而能成就染分之相,故云烦恼熏习。
破诸烦恼
【三藏法数】
谓修禅观,了知生死过患,不为根尘所染,故一切烦恼,悉能破灭也。(根者,即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也。尘者,即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也。)
谓修禅观,了知生死过患,不为根尘所染,故一切烦恼,悉能破灭也。(根者,即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也。尘者,即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也。)
灭烦恼
【三藏法数】
谓戒能灭贪瞋痴等烦恼,故名灭烦恼。
谓戒能灭贪瞋痴等烦恼,故名灭烦恼。
皮烦恼障
【三藏法数】
即三界中思惑也。谓贪瞋痴等烦恼,对外六尘而起,如皮在身外,故名皮烦恼障。(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思惑者,于一切法起贪爱心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即三界中思惑也。谓贪瞋痴等烦恼,对外六尘而起,如皮在身外,故名皮烦恼障。(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思惑者,于一切法起贪爱心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肉烦恼障
【三藏法数】
即三界中见惑也。谓断常有无等见,皆属内心分别。如肉在皮内,故名肉烦恼障。
即三界中见惑也。谓断常有无等见,皆属内心分别。如肉在皮内,故名肉烦恼障。
心烦恼障
【三藏法数】
即根本无明惑也。谓此无明之惑,由迷真心,逐妄而起,故名心烦恼障。
即根本无明惑也。谓此无明之惑,由迷真心,逐妄而起,故名心烦恼障。
净烦恼障真实义
【三藏法数】
谓声闻、缘觉以无漏道破诸烦恼结业,得无碍智,是为净烦恼障真实义。
谓声闻、缘觉以无漏道破诸烦恼结业,得无碍智,是为净烦恼障真实义。
烦恼无数誓愿断
【三藏法数】
此依集谛境而发誓也。谓菩萨谛审烦恼惑业无量无边,能招集生死苦果,流转三界无有穷尽。故发誓愿,欲断除之,而使六道众生,悉亦断除,令出三界。故云烦恼无数誓愿断。
此依集谛境而发誓也。谓菩萨谛审烦恼惑业无量无边,能招集生死苦果,流转三界无有穷尽。故发誓愿,欲断除之,而使六道众生,悉亦断除,令出三界。故云烦恼无数誓愿断。
烦恼不染
【三藏法数】
谓菩萨以得世法清净平等智力,故一切烦恼皆不能染也。
谓菩萨以得世法清净平等智力,故一切烦恼皆不能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