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6,分33页显示 上一页 20 21 22 23 24 26 27 28 29 下一页
百八烦恼
百二十八根本烦恼
见烦恼
骨节烦疼因缘经
根本烦恼
大日经根本烦恼
贪烦恼
猛利烦恼
发烦恼障
无烦天
烦恼
六大烦恼
烦恼冰
烦恼泥
佛类词典(续上)
四烦恼百八烦恼
百二十八根本烦恼
见烦恼
骨节烦疼因缘经
根本烦恼
大日经根本烦恼
贪烦恼
猛利烦恼
发烦恼障
无烦天
烦恼
六大烦恼
烦恼冰
烦恼泥
四烦恼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云四惑。于第七末那识常恒相应之四种根本烦恼也。一我痴,即无明,愚于我之相而迷无我之理也。二我见,即我执,于非我之法妄计为我也。三我慢,即倨傲,持所执之我,令心高举也。四我爱,即我贪,于所执之我深生耽著也。见成唯识论四。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与末那识常恒相应之四种根本烦恼也。一我痴,二我见,三我慢,四我爱。见唯识论四。
【佛学常见辞汇】
与末那识时常相应的四种根本烦恼,即我痴、我见、我慢、我爱。
(名数)又云四惑。于第七末那识常恒相应之四种根本烦恼也。一我痴,即无明,愚于我之相而迷无我之理也。二我见,即我执,于非我之法妄计为我也。三我慢,即倨傲,持所执之我,令心高举也。四我爱,即我贪,于所执之我深生耽著也。见成唯识论四。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与末那识常恒相应之四种根本烦恼也。一我痴,二我见,三我慢,四我爱。见唯识论四。
【佛学常见辞汇】
与末那识时常相应的四种根本烦恼,即我痴、我见、我慢、我爱。
百八烦恼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与百八结业同。又,五十校计经对于眼根之好色中有阴果,有集因,对于恶色中,有阴有集,对于平平色中,有阴有集。一根有六。六根合为三十六,配之于心意识之三世而有百八,是为百八烦恼,经中就五十法一一举此百八烦恼。智度论七曰:「烦恼名一切结使,结有九,使有七,合为九十八结。如迦旃延子阿毗昙义中说,十缠九十八结,为百八烦恼。」七十五法曰:「本惑九十八随眠加十缠云百八也。」
【佛学常见辞汇】
一百○八种烦恼。与百八结业同。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昏烦之法,恼乱心神,故名烦恼。谓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各有好、恶、平三种不同,则成十八烦恼。又六根对六尘,好、恶、平三种,起苦受、乐受、不若不乐受、复成十八烦恼,共成三十六种。更约过去、未来、现在三世,各有三十六种,总成一百八烦恼也。(好、恶、平三种不同者,如色尘有好色,有恶色,其不好不恶之色,名为平也。声香味触法五尘亦然。受即领纳之义,苦受对恶尘而起,乐受对好尘而起,不苦不乐受对平尘而起。)
(名数)与百八结业同。又,五十校计经对于眼根之好色中有阴果,有集因,对于恶色中,有阴有集,对于平平色中,有阴有集。一根有六。六根合为三十六,配之于心意识之三世而有百八,是为百八烦恼,经中就五十法一一举此百八烦恼。智度论七曰:「烦恼名一切结使,结有九,使有七,合为九十八结。如迦旃延子阿毗昙义中说,十缠九十八结,为百八烦恼。」七十五法曰:「本惑九十八随眠加十缠云百八也。」
【佛学常见辞汇】
一百○八种烦恼。与百八结业同。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昏烦之法,恼乱心神,故名烦恼。谓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各有好、恶、平三种不同,则成十八烦恼。又六根对六尘,好、恶、平三种,起苦受、乐受、不若不乐受、复成十八烦恼,共成三十六种。更约过去、未来、现在三世,各有三十六种,总成一百八烦恼也。(好、恶、平三种不同者,如色尘有好色,有恶色,其不好不恶之色,名为平也。声香味触法五尘亦然。受即领纳之义,苦受对恶尘而起,乐受对好尘而起,不苦不乐受对平尘而起。)
百二十八根本烦恼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大乘所说(参见:思之惑数也。见见思)
(名数)大乘所说(参见:思之惑数也。见见思)
见烦恼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惑也。见见思)
(术语)(参见:惑也。见见思)
骨节烦疼因缘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说佛今生感受骨节疼之宿世因缘。摄于兴起行经上。
(经名)说佛今生感受骨节疼之宿世因缘。摄于兴起行经上。
根本烦恼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本惑,本烦恼。谓大乘百法中贪、瞋、痴、慢、疑,恶见之六大烦恼也。恶见以外,谓为五钝使。开恶见之一,则有身、边、邪、取、戒之五见,此谓为五利使。合而为十。谓之十随眠或十使。共为根本烦恼。其他为随烦恼。又五住地之中,第五之无明住地为根本烦恼。其他之四住地为枝末。
【佛学常见辞汇】
即贪、瞋、痴、慢、疑、恶见等六大烦恼。
【三藏法数】
根本烦恼者,即无明惑也。谓此根本无明之惑,能出生一切烦恼也。
(术语)又曰本惑,本烦恼。谓大乘百法中贪、瞋、痴、慢、疑,恶见之六大烦恼也。恶见以外,谓为五钝使。开恶见之一,则有身、边、邪、取、戒之五见,此谓为五利使。合而为十。谓之十随眠或十使。共为根本烦恼。其他为随烦恼。又五住地之中,第五之无明住地为根本烦恼。其他之四住地为枝末。
【佛学常见辞汇】
即贪、瞋、痴、慢、疑、恶见等六大烦恼。
【三藏法数】
根本烦恼者,即无明惑也。谓此根本无明之惑,能出生一切烦恼也。
大日经根本烦恼
【佛学大辞典】
(术语)指贪瞋痴慢疑之五使为五根本烦恼。
(术语)指贪瞋痴慢疑之五使为五根本烦恼。
贪烦恼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六大烦恼之一。贪欲之情恼乱有情之身心者。
【三藏法数】
贪即贪爱。谓于五欲顺情等境,求而未获,爱而不舍,以不舍故,便起烦恼,故名贪烦恼。(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术语)六大烦恼之一。贪欲之情恼乱有情之身心者。
【三藏法数】
贪即贪爱。谓于五欲顺情等境,求而未获,爱而不舍,以不舍故,便起烦恼,故名贪烦恼。(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猛利烦恼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烦恼之一。(参见:烦恼)
(术语)二烦恼之一。(参见:烦恼)
发烦恼障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障之一。
(术语)三障之一。
无烦天
【佛学大辞典】
(界名)色界十八天之第十四。
【佛学常见辞汇】
色界十八天中之第十四重天名。
【三藏法数】
谓此天苦乐两灭,心境不交,则无烦恼,故名无烦天也。(苦乐两灭者,离欲界苦及色界乐也。心境不交者,心与境不交接也。)
(界名)色界十八天之第十四。
【佛学常见辞汇】
色界十八天中之第十四重天名。
【三藏法数】
谓此天苦乐两灭,心境不交,则无烦恼,故名无烦天也。(苦乐两灭者,离欲界苦及色界乐也。心境不交者,心与境不交接也。)
烦恼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语吉隶舍Kles/a,贪欲瞋恚愚痴等诸惑,烦心恼身,谓为烦恼。智度论七曰:「烦恼者,能令心烦能作恼故,名为烦恼。」同二十七曰:「烦恼名,略说则三毒,广说则三界九十八使,是名烦恼。」注维摩经二曰:「肇曰:七使九结恼乱众生,故名为烦恼。」止观八曰:「烦恼是昏烦之法,恼乱心神。又与心作烦,令心得恼,即是见思利钝。」大乘义章五曰:「劳乱之义,名曰烦恼。」唯识述记一本曰:「烦是扰义,恼是乱义,扰乱有情故名烦恼。」梵语杂名曰:「烦恼,吉隶舍。」
【佛学常见辞汇】
烦是扰义,恼是乱义,能扰乱众生身心,令使心烦意乱的见思惑,叫做烦恼。
【佛学次第统编】
烦恼梵语吉隶舍,贪欲瞋恚愚痴等诸惑,烦心恼身,谓为烦恼。烦以喧烦为义,恼以逼乱为义。谓喧烦之法,逼乱行者心神,致使真明不得开发,故名烦恼也。教中总说分说,异名异数,科目甚多。名则诸结使盖,数则自二乃至八万四千,同是烦恼润生之力,体无殊别,但教门善巧,乃约增减之数而制立之耳。
【俗语佛源】
梵语Klesa的意译。据《大智度论》卷七解释:「烦恼者,能令心烦能作恼故,名为烦恼。」唐·窥基《成唯识论述记》卷一解释:「烦是扰义,恼是乱义;扰乱有情(众生),故名烦恼。」经上关于「烦恼」的分类、解说很多,如根本烦恼、随烦恼、分别烦恼、俱生烦恼等。最主要的烦恼,即贪、嗔、痴「三毒」。南朝梁·宝志《大乘赞》认为:「但无一切希求,烦恼自然消落。」后因以泛指忧愁苦闷,心绪不宁。如《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我恁地一个人,许多房奁,却嫁一个白须老儿,好不生烦恼!」又如闻一多《红烛·时间底教训》诗:「昨日的烦恼去了,今日底还没来呢!」(李明权)
【三藏法数】
昏烦之法,恼乱心神,即无明贪爱之惑也。谓诸众生,随顺烦恼,流转生死,故违涅槃之道也。
(术语)梵语吉隶舍Kles/a,贪欲瞋恚愚痴等诸惑,烦心恼身,谓为烦恼。智度论七曰:「烦恼者,能令心烦能作恼故,名为烦恼。」同二十七曰:「烦恼名,略说则三毒,广说则三界九十八使,是名烦恼。」注维摩经二曰:「肇曰:七使九结恼乱众生,故名为烦恼。」止观八曰:「烦恼是昏烦之法,恼乱心神。又与心作烦,令心得恼,即是见思利钝。」大乘义章五曰:「劳乱之义,名曰烦恼。」唯识述记一本曰:「烦是扰义,恼是乱义,扰乱有情故名烦恼。」梵语杂名曰:「烦恼,吉隶舍。」
【佛学常见辞汇】
烦是扰义,恼是乱义,能扰乱众生身心,令使心烦意乱的见思惑,叫做烦恼。
【佛学次第统编】
烦恼梵语吉隶舍,贪欲瞋恚愚痴等诸惑,烦心恼身,谓为烦恼。烦以喧烦为义,恼以逼乱为义。谓喧烦之法,逼乱行者心神,致使真明不得开发,故名烦恼也。教中总说分说,异名异数,科目甚多。名则诸结使盖,数则自二乃至八万四千,同是烦恼润生之力,体无殊别,但教门善巧,乃约增减之数而制立之耳。
【俗语佛源】
梵语Klesa的意译。据《大智度论》卷七解释:「烦恼者,能令心烦能作恼故,名为烦恼。」唐·窥基《成唯识论述记》卷一解释:「烦是扰义,恼是乱义;扰乱有情(众生),故名烦恼。」经上关于「烦恼」的分类、解说很多,如根本烦恼、随烦恼、分别烦恼、俱生烦恼等。最主要的烦恼,即贪、嗔、痴「三毒」。南朝梁·宝志《大乘赞》认为:「但无一切希求,烦恼自然消落。」后因以泛指忧愁苦闷,心绪不宁。如《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我恁地一个人,许多房奁,却嫁一个白须老儿,好不生烦恼!」又如闻一多《红烛·时间底教训》诗:「昨日的烦恼去了,今日底还没来呢!」(李明权)
【三藏法数】
昏烦之法,恼乱心神,即无明贪爱之惑也。谓诸众生,随顺烦恼,流转生死,故违涅槃之道也。
六大烦恼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贪烦恼,染著为性,生苦为业。二,瞋烦恼,憎恚为性,不安与恶行之所依为业。三,痴烦恼,于诸理事迷闇为性,一切诸惑之所依为业。四,慢烦恼,恃己于他高举为性,生苦为业。五,疑烦恼,于诸谛理犹豫为性,能障信心为业。六,恶见烦恼,颠倒推求之恶慧为性,能障善见而生苦为业。此恶见之中有五种:一身见,固执实我也。二边见,偏执我之断常也。三邪见,拨无因果之理也。四见取见,固执自己之恶见也。五戒禁见,固执非理之戒禁也。因而合之则为六烦恼,开之则为十烦恼。是为诸惑中之根本,馀惑以之为体为所依而生,故名之为本惑,亦名为根本烦恼。台家分之为利钝之二使,前五烦恼为五钝使,后五恶见为五利使。见唯识论六,百法问答钞一。
【佛学次第统编】
六大烦恼者:
一、贪烦恼 染著为性,生苦为业。
二、瞋烦恼 憎恚为性,不安与恶行之所依为业。
三、痴烦恼 于诸理事迷闇为性,一切诸惑之所依为业。
四、慢烦恼 恃己于他高举为性,生苦为业。
五、疑烦恼 于诸谛理,犹豫为性,能障信心为业。
六、恶见烦恼 颠倒推求之恶慧为性,能障善见而生苦为业,此恶见之中有五种:
一、身见 固执实我也。
二、边见 偏执我之断常也。
三、邪见 拨无因果之理也。
四、见取见 固执自己之恶见也。
五、戒禁见 固执非理之戒禁也。
是为诸惑中之根本,馀惑以之为体,为所依而生,故名之为本惑,亦名为根本烦恼。
(名数)一,贪烦恼,染著为性,生苦为业。二,瞋烦恼,憎恚为性,不安与恶行之所依为业。三,痴烦恼,于诸理事迷闇为性,一切诸惑之所依为业。四,慢烦恼,恃己于他高举为性,生苦为业。五,疑烦恼,于诸谛理犹豫为性,能障信心为业。六,恶见烦恼,颠倒推求之恶慧为性,能障善见而生苦为业。此恶见之中有五种:一身见,固执实我也。二边见,偏执我之断常也。三邪见,拨无因果之理也。四见取见,固执自己之恶见也。五戒禁见,固执非理之戒禁也。因而合之则为六烦恼,开之则为十烦恼。是为诸惑中之根本,馀惑以之为体为所依而生,故名之为本惑,亦名为根本烦恼。台家分之为利钝之二使,前五烦恼为五钝使,后五恶见为五利使。见唯识论六,百法问答钞一。
【佛学次第统编】
六大烦恼者:
一、贪烦恼 染著为性,生苦为业。
二、瞋烦恼 憎恚为性,不安与恶行之所依为业。
三、痴烦恼 于诸理事迷闇为性,一切诸惑之所依为业。
四、慢烦恼 恃己于他高举为性,生苦为业。
五、疑烦恼 于诸谛理,犹豫为性,能障信心为业。
六、恶见烦恼 颠倒推求之恶慧为性,能障善见而生苦为业,此恶见之中有五种:
一、身见 固执实我也。
二、边见 偏执我之断常也。
三、邪见 拨无因果之理也。
四、见取见 固执自己之恶见也。
五、戒禁见 固执非理之戒禁也。
是为诸惑中之根本,馀惑以之为体,为所依而生,故名之为本惑,亦名为根本烦恼。
烦恼冰
【佛学大辞典】
(譬喻)比菩提以水,故指烦恼为冰。烦恼即菩提,如冰与水也。教行信證行卷曰:「良知如经言,烦恼冰解成菩提水。」止观五曰:「无明痴惑本是法性,以痴迷故法性变为无明,起诸颠倒善不善等。如寒来结水作坚冰,又如眠来变心有种种梦。」
(譬喻)比菩提以水,故指烦恼为冰。烦恼即菩提,如冰与水也。教行信證行卷曰:「良知如经言,烦恼冰解成菩提水。」止观五曰:「无明痴惑本是法性,以痴迷故法性变为无明,起诸颠倒善不善等。如寒来结水作坚冰,又如眠来变心有种种梦。」
烦恼泥
【佛学大辞典】
(譬喻)烦恼能生菩提之华,故名为泥。以与泥能生莲相类故也。维摩经佛道品曰:「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如是见无为法入正位者,终不复能生于佛法,烦恼泥中乃有众生起佛法耳。」
(譬喻)烦恼能生菩提之华,故名为泥。以与泥能生莲相类故也。维摩经佛道品曰:「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如是见无为法入正位者,终不复能生于佛法,烦恼泥中乃有众生起佛法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