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综合
诗话
词话
古籍检索
类书集成
查询
诗词
典故词汇
对仗词汇
词谱
曲谱
诗词地图
登录
韵典
平水韵
词林正韵
中原音韵
中华通韵
校注
律诗校验
词格校验
曲格校验
对联校验
自动笺注
课堂
律绝创作
填词入门
公开课
学习指南
其它
简繁转换
诗社
诗词书店
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
按出处分类
按人物分类
检索结果:
全部
44
词典
1
分类词汇
43
共43,分3页显示
1
2
3
2
3
下一页
分类词汇
愦愦
挠乱
沸乱
麻乱
烦错
扰惑
懑乱
扰冗
激扰
扰扰
兰若
心烦
纷乱
回回
惉懘
《國語辭典》:
愦愦(憒憒)
拼音:
kuì kuì
1.糊涂。《二刻拍案惊奇》卷六:「试看金翠当年事,愦愦将军更可哀。」
2.扰乱。《后汉书。卷六九。何进传》:「天下愦愦,亦非独我曹罪也。」
分類:
烦乱
烦闷
昏庸
糊涂
纷乱
忧愁
忧愁貌
张介宾
《漢語大詞典》:
挠乱(撓亂)
(1).扰乱,搅乱。
《
左传·成公十三年
》
:“散离我兄弟,挠乱我同盟,倾覆我国家。” 汉
荀悦
《汉纪·文帝纪下》
:“若夫平原易地,轻车突骑,此 匈奴 之众易挠乱也。” 元
纪君祥
《赵氏孤儿》
第五折:“则为 屠岸贾 损害忠良,百般的挠乱朝纲。” 清
黄宗羲
《
明夷待访录·取士下
》
:“若为人嗾使,因而挠乱朝政者,如 东汉 牢修 告捕党人之事,即应处斩。”
(2).烦乱。 明
李东阳
《与王守溪书》
:“挠乱之怀,日益加甚。”
分類:
扰乱
烦乱
搅乱
《漢語大詞典》:
沸乱(沸亂)
纷乱;烦乱。 晋
左思
《吴都赋》
:“惊透沸乱,牢落翬散。” 唐
张鷟
《
游仙窟
》
:“ 十娘 失声成笑,婉转入怀中。当时腹里颠狂,心中沸乱。”
《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
:“亲眷都从后门走了,戏子见这般沸乱,也自各散去了。”
分類:
纷乱
烦乱
《漢語大詞典》:
麻乱(麻亂)
烦乱;纷乱。 柳青
《创业史》
第一部题叙:“ 生宝 他妈,我心里麻乱得慌。”
分類:
烦乱
纷乱
题叙
《漢語大詞典》:
烦错(煩錯)
犹烦乱;烦闷。 汉
刘向
《九叹·忧苦》
:“聊须臾以时忘兮,心渐渐其烦错。” 三国 魏
曹植
《幽思赋》
:“何余心之烦错,寧翰墨之能传!”
分類:
烦乱
烦闷
《漢語大詞典》:
扰惑(擾惑)
骚乱;烦乱。
《
后汉书·吴汉传
》
:“会 王郎 起, 北州 扰惑。” 唐
元稹
《代谕淮西书》
:“况朝廷以 吴侍御 因丧扰惑,迷误詔旨,欲思致训,未忍加兵。”
分類:
骚乱
烦乱
《漢語大詞典》:
懑乱(懣亂)
烦乱。 宋
苏辙
《上皇帝书》
:“紓则乐易,乐易则有所不为;窘则懣乱,懣乱则无所不至。”
分類:
烦乱
《漢語大詞典》:
扰冗(擾宂)
烦乱。 宋
叶适
《与黄岩林元秀书》
:“某行役兼之灾变,颇復扰宂,未能别有所言。”
分類:
烦乱
《漢語大詞典》:
激扰(激擾)
搅扰;烦乱。
《
明史·王家屏传
》
:“帝不悦,传諭数百言,切责廷臣沽名激扰,指为悖逆。” 孙中山
《伦敦被难记》
八:“吾当时方寸激扰,更不能深辩其言之意味。”
分類:
搅扰
烦乱
《國語辭典》:
扰扰(擾擾)
拼音:
rǎo rǎo
纷乱的样子。《国语。晋语六》:「唯有诸侯,故扰扰焉。」宋。
欧阳修
〈
渔家傲。暖日迟迟花袅袅
〉词:「车马九门来扰扰,行人莫羡长安道。」
分類:
纷乱
纷乱貌
烦乱
《國語辭典》:
兰若(蘭若)
拼音:
lán rě
寺院或空净闲静的地方。梵语「阿兰若」的略称。唐。
杜甫
谒真谛寺襌师
诗:「兰若山高处,烟霞嶂几重。」《聊斋志异。卷一。画壁》:「偶涉一兰若,殿宇襌舍,俱不甚弘敞。」
分類:
兰草
寺院
杜若
梵语
香草
苦恼
恼烦
烦乱
《國語辭典》:
心烦(心煩)
拼音:
xīn fán
心里烦乱、厌烦。汉。陆贾《新语。至德》:「事众者则心烦。心烦者,则刑罚纵横而无所立。」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将简帖儿拈,把妆盒儿按,开拆封皮孜孜看,颠来倒去不害心烦。」
分類:
心烦
心绪
厌烦
烦乱
《國語辭典》:
纷乱(紛亂)
拼音:
fēn luàn
杂乱。《汉书。卷一○○。叙传下》:「六学既登,遭世罔弘,群言纷乱,诸子相腾。」
分類:
纷乱
杂乱
纷争
扰乱
心情
错乱
混乱
烦乱
《國語辭典》:
回回
拼音:
huí hui
1.迂回转折的样子。唐。
杜甫
〈
法镜寺
〉诗:「回回山根水,冉冉松上雨。」
2.每次。唐。王建〈
乌夜啼
〉诗:「一飞直欲飞上天,回回不离旧栖处。」
3.古时称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
分類:
回回
光明
光明貌
每次
纡回
盘旋
广大貌
盘曲
盘曲貌
民族
纷扰
广大
旋回
回曲
曲折
回转
烦乱
古国
信仰
伊斯兰教
《漢語大詞典》:
惉懘
声音不和谐;烦乱不安。
《
史记·乐书
》
:“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惉懘之音矣。” 裴駰 集解引 郑玄 曰:“惉懘,弊败不和之貌也。”
《
北齐书·文苑传序
》
:“杂惉懘以成音,故虽悲而不雅。” 唐
元稹
《立部伎》
:“惉懘难令 季札 辨,迟迴但恐 文侯 卧。”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
卷九:“小有惉懘之情悴於胸次,忧思鬱结,易以伤气。” 明
唐顺之
《寄赵浚谷书》
:“但僕既为老亲羈绊,而 念菴 出门亦颇惉懘。”
分類:
声音
不和
和谐
烦乱
不安
裴骃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
粤ICP备17077571号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