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雪中送炭  拼音:xuě zhōng sòng tàn
比喻在人艰困危急之时,给予适时的援助。《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只有锦上添花,那得雪中送炭?」也作「雪里送炭」。
分類:济人
《漢語大詞典》:熹炭
亦作“熺炭”。 未全熄灭的炭火。文选·木华〈海赋〉:“熺炭重燔,吹烱九泉。” 李善 注:“熺,炽也。” 李周翰 注:“熺炭,谓炭之有光者。”
分類:熄灭炭火
《漢語大詞典》:衅面吞炭(釁面吞炭)
谓毁容变声。表示蓄志报仇。《汉书·贾谊传》:“ 赵 灭 智伯 , 豫让 衅面吞炭,必报 襄子 ,五起而不中。” 颜师古 注:“ 郑氏 曰:‘衅,漆面以易貌;吞炭,以变声也。’衅,熏也,以毒药熏之。”
《韵府拾遗 翰韵》:谢炭(谢炭)
庾肩吾有谢炭启
《国语辞典》:民坠涂炭(民坠涂炭)  拼音:mín zhuì tú tàn
百姓生活十分痛苦,如坠入泥泞火炭之中。《书经。仲虺之诰》:「有夏昏德,民坠涂炭。」也作「生灵涂炭」。
《国语辞典》:漆身吞炭  拼音:qī shēn tūn tàn
战国时豫让为了刺杀赵襄子替主报仇,漆身以改变容貌,吞炭将嗓子弄哑,使人不能辨认。典出《战国策。赵策一》。后比喻不惜性命以报答主恩。明。朱鼎《玉镜台记》第一二出:「我自愿漆身吞炭,尝胆卧薪,同心协力期雪耻,须歃血为誓,歃血为誓。」也作「吞炭漆身」。
《国语辞典》:民生涂炭(民生涂炭)  拼音:mín shēng tú tàn
形容人民生活疾苦。元。郑光祖《伊尹耕莘。楔子》:「不脩德政,暴戾顽狠,诸侯多叛,至于禽鸟走兽不安,民生涂炭。」也作「生灵涂炭」。
《国语辞典》:红头黑炭(红头黑炭)  拼音:hóng tóu hēi tàn
吴语。称英租界中的印度巡捕。也称为「红头」、「红头阿三」。
《国语辞典》:践冰履炭(践冰履炭)  拼音:jiàn bīng lǚ tàn
踩冰踏炭。比喻同甘苦,共休戚。《三国志。卷一九。魏书。陈思王植传》:「今臣与陛下践冰履炭,登山浮涧,寒温燥湿,高下共之,岂得离陛下哉?」
分类:同甘苦
《国语辞典》:冰炭不同垆(冰炭不同垆)  拼音:bīng tàn bù tóng lú
比喻对立的双方无法调和或不能相容。元。关汉卿《鲁斋郎》第三折:「休把我衣服扯住,情知咱冰炭不同垆。」元。无名氏《渔樵记》第一折:「岂不闻冰炭不同垆,也似咱贤愚不并居。」也作「冰炭不同器」。
《国语辞典》:冰炭不相容  拼音:bīng tàn bù xiāng róng
比喻对立的双方无法调和或不能相互容忍。如:「他们俩个真是冰炭不相容,一见面就吵个不休。」也作「冰炭不同器」。
《国语辞典》:冰炭不相入  拼音:bīng tàn bù xiāng rù
比喻对立的双方无法调和或不能相容。宋。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公旧善门下侍郎司马君实及知枢密院章子厚,二人冰炭不相入。」也作「冰炭不同器」。
《国语辞典》:冰炭不相投  拼音:bīng tàn bù xiāng tóu
比喻对立的双方无法调和或不能相容。也作「冰炭不同器」。
《国语辞典》:卖炭的掉在面缸里(卖炭的掉在面缸里)  拼音:mài tàn de diào zài miàn gāng lǐ
(歇后语)黑白不分。由于木炭是黑色,面粉是白色,卖炭的人掉入面粉缸中,难分黑白。
《国语辞典》:涂炭生灵(涂炭生灵)  拼音:tú tàn shēng líng
比喻使人民生活极端困苦。《旧唐书。卷六五。长孙无忌传》:「今无忌先朝之大德,舍下之至亲,听受邪谋,遂怀悖逆,意在涂炭生灵。」《元史。卷八。世祖本纪五》:「若能顺时达变,可保富贵,毋为涂炭生灵,自贻后悔。」也作「涂炭生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