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灯 → 镫灯”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864,分58页显示  上一页  19  20  21  22  23  25  26  27  28 下一页
词典(续上)
灯座
灯罩
灯丝
镫子
镫仗
灯泡
灯苗
灯具
灯法
霓虹灯
两镫
料丝灯
青藜灯
散灯花
皮灯笼
《漢語大詞典》:灯座(燈座)
灯具的底座。
分類:灯具底座
《國語辭典》:灯罩(燈罩)  拼音:dēng zhào
罩灯的用具,可使灯光集中,也可用来防风、雨。《红楼梦》第一四回:「两个媳妇执著手把灯罩,簇拥著凤姐进来。」
《國語辭典》:灯丝(燈絲)  拼音:dēng sī
灯泡或电子管内耐高温的金属丝,多为细钨丝,通电时能直接发光、发热、放射电子或产生射线。
《漢語大詞典》:镫子
挂在马鞍两侧的铁制脚踏。例如:出了大门,跳上战马,镫子一磕,飞奔而去。
《漢語大詞典》:镫仗(鐙仗)
见“ 鐙杖 ”。
《漢語大詞典》:镫杖(鐙杖)
亦作“ 鐙仗 ”。 即镫棒。宋史·仪卫志四:“白柯枪五十,哥舒棒十,鐙仗八。”宋史·仪卫志六:“鐙仗,黑漆弩柄也,以金铜为鐙及饰,其末紫丝絛繫之。”元史·舆服志二:“次执鐙杖者六十人。”三才图会·器用六·镫仗:“鐙杖即鐙棒。 唐 李光弼 骑将以鐙杖毙 僕固瑒 卒七人,故製此。”参见“ 鐙棒 ”。
《國語辭典》:灯泡(燈泡)  拼音:dēng pào
电灯泡。也称为「灯泡子」、「灯胆」。
分類:电灯泡
《國語辭典》:电灯泡(電燈泡)  拼音:diàn dēng pào
1.白热电灯所用的真空玻璃球,里面装有钨丝,通电流后能发光,以供照明。
2.男女约会时,当事人以外的第三者,称为「电灯泡」。如:「奉父母之命,我只好硬著头皮当姊姊的电灯泡了。」
《国语辞典》:灯苗(灯苗)  拼音:dēng miáo
油灯的火焰,称为「灯苗」。
分类:油灯火焰
《國語辭典》:灯具(燈具)  拼音:dēng jù
各种照明用具。如日光灯、吊灯、美术灯等。明。李东阳〈明故光禄大夫太子太保礼部尚书致仕赠特进右柱国太保谥文端周公神道碑铭〉:「又有旨,取大仓银三万两为张灯具。公言不可以小民膏脂供耳目之玩。」
分類:灯具
《漢語大詞典》:灯法(燈法)
一种迷信幻术。燃点香烛,使其烟氛现出楼台殿阁等幻象。古代用以祛病。 唐 苏鹗 杜阳杂编卷下:“公主始有疾,召术士 米賨 为灯法……其烛方二寸,上被五色文。卷而爇之,竟夕不尽。郁烈之气,可闻於百步。餘烟出其上,即成楼阁臺殿之状。或云蜡中有蜃脂故也。”
《國語辭典》:霓虹灯(霓虹燈)  拼音:ní hóng dēng
在玻璃管中充入低压的惰性气体,如氖、氩等,管中两端电极通电后,能激发出色光,常用于广告灯或装饰用。为英语neon的音译。
分類:真空玻璃
《骈字类编》:两镫(两镫)
苏轼 蔡州道上遇雪诗 平生学踵息,坐觉两镫温。
《國語辭典》:料丝灯(料絲燈)  拼音:liào sī dēng
料丝制成的灯。将玛瑙、紫石英诸药捣碎煮成粉状,再加天花菜使其凝结,然后缫为丝,织成绢状,画上人物山水再制成灯。《儒林外史》第四六回:「天色已黑,虞府厅上点起一对料丝灯来。」
《漢語大詞典》:青藜灯(青藜燈)
读书灯。 明张景《飞丸记·赏春话别》:“夜剔青藜灯,昼拭乌皮几。”参见“ 青藜 ”。
分類:读书
《漢語大詞典》:青藜
(1).指藜杖。 唐 刘言史 《山中喜崔补阙见寻》诗:“鹿袖青藜鼠耳巾,潜夫岂解拜朝臣。” 宋 王安石 《昼寝》诗:“井径从芜漫,青藜亦倦抉。” 明 徐渭 《八月十八日阿枳三江观潮夜归示》诗之三:“ 阿宣 也锁书堂去,独曳青藜咏玉簪。”
(2).三辅黄图·阁:“ 刘向 於 成帝 之末,校书 天禄阁 ,专精覃思。夜有老人,著黄衣,植青藜杖,叩阁而进。见 向 暗中独坐诵书,老父乃吹杖端,烟然,因以见 向 ,授《五行洪范》之文。恐词説繁广忘之,乃裂裳及绅以记其言。至曙而去,请问姓名,云:‘我是太乙之精,天帝闻卯金之子有博学者,下而观焉。’”后因以“青藜”指夜读照明的灯烛。 宋 王安石 《上元戏呈贡父》诗:“不知太一游何处,定把青藜独照公。”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射策》:“金莲烛,祥光普照,喜得红云飞绕,依稀似对青藜耀。” 清 陈鹏年 《冬日感怀》诗:“直庐夜检青藜照,讲幄朝呈《白虎通》。”
(3).借指苦读之事。 明 孙仁孺东郭记·则得妻:“衣冠俊雅,为姻亲青藜抛下。” 清 陈维嵩 《满江红·怅怅词》词:“问何为潦倒、青藜笔砚。老大怕逢裘马辈,颠狂合入烟花院。”
(4).借指读书人。 明 夏完淳 《军宴》诗之一:“自愧青藜陪客座,幸从 细柳 识军威。”
《漢語大詞典》:散灯花(散燈花)
亦称“ 散小人 ”。 即散灯。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顺星》:“十三日至十六日,由堂奥以至大门,燃灯而照之,谓之散灯花,又谓之散小人。亦辟除不祥意也。”参见“ 散灯 ”。
《漢語大詞典》:散灯(散燈)
古代风俗,于正月十三日至十六日晚上在家中燃灯遍散各处以辟除不祥。 明 刘侗 于奕正 帝京景物略·春场:“十三日,家以小琖一百八枚,夜灯之,徧散井、灶、门户、砧石,曰散灯也。其聚如萤,散如星,富者灯四夕,贫者灯一夕止。” 阿英 《“灯市”--〈金瓶梅词话〉风俗考之一》:“十三这一天,夜里张灯,家家以小钱(琖)一百零八枚,遍散在井、灶、门户、砧石一些地方,叫做‘散灯’。”
《國語辭典》:皮灯笼(皮燈籠)  拼音:pí dēng lóng
1.比喻黑暗。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一九。阑驾上书》:「官吏黑漆皮灯笼,奉使来时添一重。」
2.比喻糊涂愚笨的人。元。王晔〈水仙子。风流双渐惯轮铡〉曲:「小机关背地里商量下,把俺做皮灯笼看待咱。」也作「皮灯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