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9,分12页显示 上一页 5 6 7 8 9 11 12 下一页
二种灭
三义──灭有三义
四谛──藏教生灭四谛
四义──灭尽定与无想定四义不同
五法──末世五法令正法不灭
百岁至劫灭名常
佛欲入灭,劝请住世。
暂时灭
究竟灭
念念坏灭无常
灭业非
灭烦恼
得灭果
寂灭德处
佛类词典(续上)
生灭(三)二种灭
三义──灭有三义
四谛──藏教生灭四谛
四义──灭尽定与无想定四义不同
五法──末世五法令正法不灭
百岁至劫灭名常
佛欲入灭,劝请住世。
暂时灭
究竟灭
念念坏灭无常
灭业非
灭烦恼
得灭果
寂灭德处
生灭(三)
【佛学次第统编】
生灭四相 生、住、异、灭。
四相二种 一期四相、刹那生灭。
一期四相 有情、无情。
有情一期四相 生、老、病、死。
无情一期四相 成、住、坏、空。
三道 惑、业、苦。
三时报 现、生、后。
总别二相 总、别。
生灭四相 生、住、异、灭。
四相二种 一期四相、刹那生灭。
一期四相 有情、无情。
有情一期四相 生、老、病、死。
无情一期四相 成、住、坏、空。
三道 惑、业、苦。
三时报 现、生、后。
总别二相 总、别。
二种灭
【三藏法数】
(出显扬圣教论)
〔一、暂时灭〕,谓如来出世,逗机设教,化导众生,大小乘人,皆得解脱;机缘既尽,更无可化,如来即便入灭。然如来法身之体,如如不动,实未尝灭,是名暂时灭。
〔二、究竟灭〕,谓如来妙觉圆明,一切烦恼悉已断灭净尽无馀,更不复生,是名究竟灭。
(出显扬圣教论)
〔一、暂时灭〕,谓如来出世,逗机设教,化导众生,大小乘人,皆得解脱;机缘既尽,更无可化,如来即便入灭。然如来法身之体,如如不动,实未尝灭,是名暂时灭。
〔二、究竟灭〕,谓如来妙觉圆明,一切烦恼悉已断灭净尽无馀,更不复生,是名究竟灭。
三义──灭有三义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华严疏云:梵语毗尼,或翻为灭,灭有三义。
〔一、灭业非〕,谓戒能灭杀盗等罪业之过非,故名灭业非。
〔二、灭烦恼〕,谓戒能灭贪瞋痴等烦恼,故名灭烦恼。
〔三、得灭果〕,谓因戒故,既灭业与烦恼,即得无为寂灭之果,故名得灭果。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华严疏云:梵语毗尼,或翻为灭,灭有三义。
〔一、灭业非〕,谓戒能灭杀盗等罪业之过非,故名灭业非。
〔二、灭烦恼〕,谓戒能灭贪瞋痴等烦恼,故名灭烦恼。
〔三、得灭果〕,谓因戒故,既灭业与烦恼,即得无为寂灭之果,故名得灭果。
四谛──藏教生灭四谛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藏教者,经律论三藏之教也。生灭者,此教诠因缘生法,有生有灭也。四谛者,谛即审实之义,谓声闻之人,用析空观,谛审苦集灭道之法一一不虚,是名藏教生灭四谛。(因缘生法者,六根为因,六尘为缘。根尘相对所起之心,名为生法。析空者,析即分析,谓分析五阴等法皆空也。)
〔一、苦谛〕,苦即逼迫之义,有三苦八苦。总而言之,不出三界生死。声闻之人谛审生死实苦,故名苦谛。(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三苦者,苦苦、坏苦、行苦。八苦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盛苦也。)
〔二、集谛〕,集即招集之义。谓声闻之人,谛审烦恼惑业,实能招集生死之苦,故名集谛。
〔三、灭谛〕,灭即寂灭。谓声闻之人,既厌生死之苦,谛审涅槃,实为寂灭之乐,故名灭谛。
〔四、道谛〕,道即能通之义。谓声闻之人,谛审戒定慧之道,实能通到涅槃,故名道谛。(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藏教者,经律论三藏之教也。生灭者,此教诠因缘生法,有生有灭也。四谛者,谛即审实之义,谓声闻之人,用析空观,谛审苦集灭道之法一一不虚,是名藏教生灭四谛。(因缘生法者,六根为因,六尘为缘。根尘相对所起之心,名为生法。析空者,析即分析,谓分析五阴等法皆空也。)
〔一、苦谛〕,苦即逼迫之义,有三苦八苦。总而言之,不出三界生死。声闻之人谛审生死实苦,故名苦谛。(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三苦者,苦苦、坏苦、行苦。八苦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盛苦也。)
〔二、集谛〕,集即招集之义。谓声闻之人,谛审烦恼惑业,实能招集生死之苦,故名集谛。
〔三、灭谛〕,灭即寂灭。谓声闻之人,既厌生死之苦,谛审涅槃,实为寂灭之乐,故名灭谛。
〔四、道谛〕,道即能通之义。谓声闻之人,谛审戒定慧之道,实能通到涅槃,故名道谛。(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四义──灭尽定与无想定四义不同
【三藏法数】
(出宗镜录)
灭尽定者,谓受想心灭,出入息尽,身證此定,能断见、思烦恼,而證圣果。无想定者,谓能于定中心想不起,如冰鱼蛰虫,不能断惑,證入圣果。故此二定,有四种胜劣之义也。(见、思即见、思二惑也。谓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名见惑;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起诸贪爱,名思惑也。)
〔一、约得人异〕,谓罗汉圣人,由受想心灭而證灭尽之定;外道凡夫由妄计无想以为至道,而證无想之定。此之二定,有世间、出世间之不同,故云约得人异也。(受想者,受谓领受;想谓想像,即五阴中之二也。)
〔二、祈愿异〕,谓入灭尽定者,则息诸想念,断除贪爱之心,唯求出世功德;入无想定者,则妄计心无想虑,以为解脱,唯求世间乐果,故云祈愿异也。
〔三、感果不感果异〕,谓无想定,是有漏业,能感无想天果报;灭尽定,是无漏业,不感三界生死果报。故云感果不感果异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四、灭识多少〕,谓灭尽定既灭第六识已,兼能灭第七识染分;无想定但灭第六识分别之见,而诸邪见则未能尽断,故云灭识多少也。(第六识即意识,第七识即传送识,又云执我识。染分者,我痴、我见、我慢、我爱之四惑也。)
(出宗镜录)
灭尽定者,谓受想心灭,出入息尽,身證此定,能断见、思烦恼,而證圣果。无想定者,谓能于定中心想不起,如冰鱼蛰虫,不能断惑,證入圣果。故此二定,有四种胜劣之义也。(见、思即见、思二惑也。谓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名见惑;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起诸贪爱,名思惑也。)
〔一、约得人异〕,谓罗汉圣人,由受想心灭而證灭尽之定;外道凡夫由妄计无想以为至道,而證无想之定。此之二定,有世间、出世间之不同,故云约得人异也。(受想者,受谓领受;想谓想像,即五阴中之二也。)
〔二、祈愿异〕,谓入灭尽定者,则息诸想念,断除贪爱之心,唯求出世功德;入无想定者,则妄计心无想虑,以为解脱,唯求世间乐果,故云祈愿异也。
〔三、感果不感果异〕,谓无想定,是有漏业,能感无想天果报;灭尽定,是无漏业,不感三界生死果报。故云感果不感果异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四、灭识多少〕,谓灭尽定既灭第六识已,兼能灭第七识染分;无想定但灭第六识分别之见,而诸邪见则未能尽断,故云灭识多少也。(第六识即意识,第七识即传送识,又云执我识。染分者,我痴、我见、我慢、我爱之四惑也。)
五法──末世五法令正法不灭
【三藏法数】
(出十诵律)
〔一、尊重正教〕,谓诸比丘,唯依正教进修,远离小乘及诸外道偏邪之说,是故能令正法不灭。(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二、止息嗔恶〕,谓诸比丘,常行忍辱,不生瞋恚。德誉远闻,令人归仰,是故能令正法不灭。
〔三、敬事上座〕,谓诸比丘,于大德之人,居上座者,恭敬顺事,勤求法要,是故能令正法不灭。
〔四、爱乐正法〕,谓诸比丘,于上座所,闻说妙法,深生爱乐,欢喜奉行,是故能令正法不灭。
〔五、善诲初习〕,谓诸比丘,于大乘法,方便演说,令初心习学之人,有所依凭,进修于道,是故能令正法不灭。
(出十诵律)
〔一、尊重正教〕,谓诸比丘,唯依正教进修,远离小乘及诸外道偏邪之说,是故能令正法不灭。(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二、止息嗔恶〕,谓诸比丘,常行忍辱,不生瞋恚。德誉远闻,令人归仰,是故能令正法不灭。
〔三、敬事上座〕,谓诸比丘,于大德之人,居上座者,恭敬顺事,勤求法要,是故能令正法不灭。
〔四、爱乐正法〕,谓诸比丘,于上座所,闻说妙法,深生爱乐,欢喜奉行,是故能令正法不灭。
〔五、善诲初习〕,谓诸比丘,于大乘法,方便演说,令初心习学之人,有所依凭,进修于道,是故能令正法不灭。
百岁至劫灭名常
【三藏法数】
百岁至劫灭名常者,谓诸菩萨,若住百岁、千万亿岁、若一劫,乃至八万劫后,方始入灭,是名为常。此乃久远住世为常,非不迁不变之常也。
百岁至劫灭名常者,谓诸菩萨,若住百岁、千万亿岁、若一劫,乃至八万劫后,方始入灭,是名为常。此乃久远住世为常,非不迁不变之常也。
佛欲入灭,劝请住世。
【三藏法数】
谓佛欲舍寿命,入涅槃时,菩萨劝请,言我某甲,请佛世尊,久住世间,无央数劫,度脱一切众生,是名劝请住世。(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谓佛欲舍寿命,入涅槃时,菩萨劝请,言我某甲,请佛世尊,久住世间,无央数劫,度脱一切众生,是名劝请住世。(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暂时灭
【三藏法数】
谓如来出世,逗机设教,化导众生,大小乘人,皆得解脱;机缘既尽,更无可化,如来即便入灭。然如来法身之体,如如不动,实未尝灭,是名暂时灭。
谓如来出世,逗机设教,化导众生,大小乘人,皆得解脱;机缘既尽,更无可化,如来即便入灭。然如来法身之体,如如不动,实未尝灭,是名暂时灭。
究竟灭
【三藏法数】
谓如来妙觉圆明,一切烦恼悉已断灭净尽无馀,更不复生,是名究竟灭。
谓如来妙觉圆明,一切烦恼悉已断灭净尽无馀,更不复生,是名究竟灭。
念念坏灭无常
【三藏法数】
谓根、尘相对所起心念,前念既灭,后念复生,生已还灭,念念不住,皆悉无常,是名念念坏灭无常。(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谓根、尘相对所起心念,前念既灭,后念复生,生已还灭,念念不住,皆悉无常,是名念念坏灭无常。(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灭业非
【三藏法数】
谓戒能灭杀盗等罪业之过非,故名灭业非。
谓戒能灭杀盗等罪业之过非,故名灭业非。
灭烦恼
【三藏法数】
谓戒能灭贪瞋痴等烦恼,故名灭烦恼。
谓戒能灭贪瞋痴等烦恼,故名灭烦恼。
得灭果
【三藏法数】
谓因戒故,既灭业与烦恼,即得无为寂灭之果,故名得灭果。
谓因戒故,既灭业与烦恼,即得无为寂灭之果,故名得灭果。
寂灭德处
【三藏法数】
谓烦恼尽故,心得寂灭,故名寂灭德处。
谓烦恼尽故,心得寂灭,故名寂灭德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