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无灭
【佛学大辞典】
(人名)梵名阿泥楼豆,阿楼陀,阿那律。译曰无灭。天眼第一。(参见:阿那律)
阿那律
【佛学大辞典】
(人名)Aniruddha,旧称阿那律,阿那律陀,阿泥卢豆,阿楼驮,阿楼驮,阿驮,阿泥豆,阿泥噜多。译曰如意无贪。新称阿泥律陀。译曰无灭如意。佛十大弟子之一。为佛之从弟,迦毗罗城之释氏也。玄应音义二十六曰:「阿那律陀,旧言阿那律,亦云阿楼驮,亦言阿泥卢豆,皆一也。此云无灭,亦云如意,甘露饭王之子,佛堂弟也。」其传见法华文句三,阿弥陀经慈恩疏上,名义集一。

【佛学常见辞汇】
佛十大弟子之一,以天眼第一著称。
智光灭业障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具名佛说智光灭一切业障陀罗尼经,一卷,赵宋施护译。与佛说智炬陀罗尼经同本别译。佛在日月天子宫说佛菩萨之名及咒,普贤菩萨赞叹而劝受持。
想受灭无为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六无为之一。(参见:无为)
【佛学常见辞汇】
生于无色界非想天,入灭尽定,想受俱灭,名想受灭无为。
道灭
【佛学大辞典】
(术语)道谛与灭谛也。修道法而得寂灭之涅槃,出世之因果也,妙乐之因果也。观法上次第为灭道。以先举涅槃之妙果,使之欣慕故也。
【佛学大辞典】
(术语)有三种:一涅槃,译为灭。涅槃之体,无为寂灭。故名灭。大乘义章二曰:「涅槃,无为恬泊,名灭。」二尼弥留陀,尼楼陀Nirodha,译为灭。四谛中之灭谛也,涅槃之灭,偏据满处。尼弥留陀之灭,通于因果。大乘义章一曰:「涅槃之灭偏据满处,尼弥留陀灭义通因果,是故灭谛有灭皆收。」贤愚经十二曰:「豆祛,三牟提耶。尼楼陀,末伽。晋言苦集灭道。」三毗尼,译为灭,是戒行也。戒行能灭诸恶,故曰灭。前二者体是灭,毗尼之灭,有所灭也。大乘义章一曰:「若论毗尼,体非是灭,有为行德,能有所灭,故名为灭。又能證寂灭之果,故说为灭。」梵语杂名曰:「灭,尾娜舍。」俱舍论光记五曰:「能灭彼现法用,灭入过去,故名为灭。」
【佛学常见辞汇】
1。梵语涅槃,华译为灭,因涅槃之体,无为寂灭,故名。2。指四谛中的灭谛。3。即戒行,因戒行能灭除诸恶。
灭十方冥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西晋竺法护译。佛教面善悦童子念十方之佛名以除恐怖。
灭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无为法之异名。以其寂灭一切之诸相也。
【佛学常见辞汇】
寂灭一切相的道法,是无为法的别名。
灭法忍
【佛学大辞典】
(术语)灭法智忍之略称。
【佛学常见辞汇】
灭法智忍的简称。(参见:八忍)
【三藏法数】
灭,即灭无之义。谓观欲界灭谛,灭前苦集,真如理显,生无漏法忍,是名灭法忍。
八忍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于欲界与上二界四谛之理忍可印證之智也,忍可印證欲界之四谛谓之四法忍:一苦法忍,二集法忍,三灭法忍,四道法忍也。忍可印證色界无色界之四谛,谓之四类忍,一苦类忍,二集类忍,三灭类忍,四道类忍也。以此八忍正断三界之见惑也。既断见惑已,而观照明了,则为八智,盖八忍是无间道,八智是解脱道,忍为智之因,智为忍之果也。合此八忍八智,称为见道之十六心。止观辅行六曰:「忍者因也。」
【佛学常见辞汇】
四法忍与四类忍,合称为八忍。四法忍是苦法忍、集法忍、灭法忍、道法忍,这四法忍,忍可印證欲界的四谛。四类忍是苦类忍、集类忍、灭类忍、道类忍,这四类忍,忍可印證色界无色界的四谛。以上八忍可以正确地断除三界内的见惑。
【三藏法数】
(出四教仪集注)
〔一、苦法忍〕,苦,即欲界生死之苦。法,即真如之理。忍,即忍可,亦印證之义也。谓于四善根位中,因观欲界生死之苦,至世第一后心,真如理显,生无漏法忍,是名苦法忍。(四善根者,即四加行,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位也。无漏者,谓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二、苦类忍〕,苦,即色界、无色界、生死之苦。类,即流类。谓观欲界苦谛之后,复观上二界苦谛,亦生无漏法忍,是欲界苦法忍之流类,是名苦类忍。(上二界者,即色界、无色界也。)
〔三、集法忍〕,集,即招集之义。谓观欲界集谛,见、思之惑,真如理显,生无漏法忍,是名集法忍。(见惑者,谓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起诸贪爱思惑者,谓曰思惑也。)
〔四、集类忍〕,谓观欲界集谛之后,复观上二界集谛,生无漏法忍,是欲界集法忍之流类,是名集类忍。
〔五、灭法忍〕,灭,即灭无之义。谓观欲界灭谛,灭前苦集,真如理显,生无漏法忍,是名灭法忍。
〔六、灭类忍〕,谓观欲界灭谛之后,复观上二界灭谛,生无漏法忍,是欲界灭法忍之流类,是名灭类忍。
〔七、道法忍〕,道,即三十七道品。谓观欲界道谛,修此道品,真如理显,生无漏法忍,是名道法忍。(三十七道品者,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四念处。已生恶,令永断;未生恶,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得生,是四正勤。欲如意足、念如意足、精进如意足、思惟如意足,是四如意足。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五根。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是为五力。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除觉分、定觉分、舍觉分,是七觉分。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八正道。已上诸法总为三十七道品也。)
〔八、道类忍〕,谓观欲界道谛之后,复观上二界道谛,生无漏法忍,是欲界道法忍之流类,是名道类忍。
【三藏法数】
忍即忍可印證之义。一、苦法忍,谓观欲界苦谛之法,而能忍可也。二、苦类忍,谓以色界、无色界苦谛之法,比类欲界苦谛观之,而能忍可也。三、集法忍,谓观欲界集谛烦恼之法,而能忍可也。四、集类忍,谓以色界、无色界集谛烦恼之法,比类欲界集谛观之,而能忍可也。五、灭法忍,谓观欲界灭谛之法,而能忍可也。六、灭类忍,谓以色界、无色界灭谛之法,比类欲界灭谛观之,而能忍可也。七、道法忍,谓观欲界道谛之法,而能忍可也。八、道类忍,谓以色界、无色界道谛之法,比类欲界道谛观之,而能忍可也。
灭法界
【佛学大辞典】
(杂语)犹言无法。俗曰无理无法之事。断灭法界之理之谓也。
灭法智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八智之一。照了欲界灭谛之解脱道智也。
【佛学常见辞汇】
八智之一。(参见:八智)
【三藏法数】
谓观欲界灭谛灭前苦集,真智明发,而證真如之理,是名灭法智。
八智
【佛学大辞典】
(名数)观欲界及上二界之四谛之真智也。观欲界之四谛有四,是曰四法智。观上二界之四谛有四,是曰四类智。(参见:智)
【佛学大辞典】
(名数)證欲界四谛之智,谓之四法智,證上二界四谛之智,谓之四类智,四法四类,合为八智。即观八谛正断烦恼之无间道位谓之忍,既断烦恼之解脱道位谓之智。总有八忍八智。是无漏智之初也。(参见:道)
【佛学常见辞汇】
四法智与四类智,合称为八智。(参见:四法智)与(参见:四类智)
【三藏法数】
(出四教仪集注)
〔一、苦法智〕,苦是欲界生死之苦,法是所證真如之理,智是能證之智。谓观欲界生死之苦,真智发而證真如之理,是名苦法智。
〔二、苦类智〕,谓观欲界苦谛之后,复观上二界苦谛,真智明发,是欲界苦法智之流类,是名苦类智。(上二界者,谓色界、无色界也。)
〔三、集法智〕,谓观欲界集谛见惑,真智明发,而證真如之理,是名集法智。
〔四、集类智〕,谓观欲界集谛之后,复观上二界集谛,真智明发,是欲界集法智之流类,是名集类智。
〔五、灭法智〕,谓观欲界灭谛灭前苦集,真智明发,而證真如之理,是名灭法智。
〔六、灭类智〕,谓观欲界灭谛之后,复观上二界灭谛,真智明发,是欲界灭法智之流类,是名灭类智。
〔七、道法智〕,谓观欲界道谛,修三十七道品,真智明发,而證真如之理,是名道法智。(三十七道品者,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四念处。已生恶,令永断;未生恶,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得生,是四正勤。欲如意足、念如意足、精进如意足、思惟如意足,是四如意足。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五根。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是为五力。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除觉分、定觉分、舍觉分,是七觉分。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八正道。已上诸法总为三十七道品也。)
〔八、道类智〕,谓观欲界道谛之后,复观上二界道谛,真智明发,是欲界道法智之流类,是名道类智。
【三藏法数】
智即明了之义。一、苦法智,谓因观欲界苦谛,而断见惑之智明发也。二、苦类智,谓以色界、无色界苦谛,比类欲界苦谛观之,而断上二界见惑之智明发也。三、集法智,谓因观欲界集谛,而断见惑之智明发也。四、集类智,谓以色界、无色界集谛,比类欲界集谛观之,而断上二界见惑之智明发也。五、灭法智,谓因观欲界灭谛,而断见惑之智明发也。六、灭类智,谓以色界、无色界灭谛,比类欲界灭谛观之,而断上二界见惑之智明发也。七、道法智,谓因观欲界道谛,而其断惑之智明发也。八、道类智,谓以色界、无色界道谛,比类欲界道谛观之,而断上二界见惑之智明发也。
灭法智忍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八忍之一。照了欲界灭谛之无间道智也。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灭法忍。(参见:八忍)
八忍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于欲界与上二界四谛之理忍可印證之智也,忍可印證欲界之四谛谓之四法忍:一苦法忍,二集法忍,三灭法忍,四道法忍也。忍可印證色界无色界之四谛,谓之四类忍,一苦类忍,二集类忍,三灭类忍,四道类忍也。以此八忍正断三界之见惑也。既断见惑已,而观照明了,则为八智,盖八忍是无间道,八智是解脱道,忍为智之因,智为忍之果也。合此八忍八智,称为见道之十六心。止观辅行六曰:「忍者因也。」
【佛学常见辞汇】
四法忍与四类忍,合称为八忍。四法忍是苦法忍、集法忍、灭法忍、道法忍,这四法忍,忍可印證欲界的四谛。四类忍是苦类忍、集类忍、灭类忍、道类忍,这四类忍,忍可印證色界无色界的四谛。以上八忍可以正确地断除三界内的见惑。
【三藏法数】
(出四教仪集注)
〔一、苦法忍〕,苦,即欲界生死之苦。法,即真如之理。忍,即忍可,亦印證之义也。谓于四善根位中,因观欲界生死之苦,至世第一后心,真如理显,生无漏法忍,是名苦法忍。(四善根者,即四加行,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位也。无漏者,谓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二、苦类忍〕,苦,即色界、无色界、生死之苦。类,即流类。谓观欲界苦谛之后,复观上二界苦谛,亦生无漏法忍,是欲界苦法忍之流类,是名苦类忍。(上二界者,即色界、无色界也。)
〔三、集法忍〕,集,即招集之义。谓观欲界集谛,见、思之惑,真如理显,生无漏法忍,是名集法忍。(见惑者,谓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起诸贪爱思惑者,谓曰思惑也。)
〔四、集类忍〕,谓观欲界集谛之后,复观上二界集谛,生无漏法忍,是欲界集法忍之流类,是名集类忍。
〔五、灭法忍〕,灭,即灭无之义。谓观欲界灭谛,灭前苦集,真如理显,生无漏法忍,是名灭法忍。
〔六、灭类忍〕,谓观欲界灭谛之后,复观上二界灭谛,生无漏法忍,是欲界灭法忍之流类,是名灭类忍。
〔七、道法忍〕,道,即三十七道品。谓观欲界道谛,修此道品,真如理显,生无漏法忍,是名道法忍。(三十七道品者,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四念处。已生恶,令永断;未生恶,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得生,是四正勤。欲如意足、念如意足、精进如意足、思惟如意足,是四如意足。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五根。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是为五力。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除觉分、定觉分、舍觉分,是七觉分。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八正道。已上诸法总为三十七道品也。)
〔八、道类忍〕,谓观欲界道谛之后,复观上二界道谛,生无漏法忍,是欲界道法忍之流类,是名道类忍。
【三藏法数】
忍即忍可印證之义。一、苦法忍,谓观欲界苦谛之法,而能忍可也。二、苦类忍,谓以色界、无色界苦谛之法,比类欲界苦谛观之,而能忍可也。三、集法忍,谓观欲界集谛烦恼之法,而能忍可也。四、集类忍,谓以色界、无色界集谛烦恼之法,比类欲界集谛观之,而能忍可也。五、灭法忍,谓观欲界灭谛之法,而能忍可也。六、灭类忍,谓以色界、无色界灭谛之法,比类欲界灭谛观之,而能忍可也。七、道法忍,谓观欲界道谛之法,而能忍可也。八、道类忍,谓以色界、无色界道谛之法,比类欲界道谛观之,而能忍可也。
灭定
【佛学大辞典】
(术语)灭尽定之略。维摩经方便品曰:「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新译仁王经上曰:「出入灭定,示现难量。」
【佛学常见辞汇】
灭尽定的简称。
灭受想定
【佛学大辞典】
(术语)灭尽定之异名。使六识之心心所都灭而不起,故名为灭尽定。然其加行方便,特厌受之心所与想之心所二法而务灭之。故从加行而名为灭受想定。唯识论七曰:「由偏厌受想亦名灭彼定。」同述记七本曰:「彼心心所灭,名灭定。恒行染污心等灭故,即此亦名灭受想定。」
【佛学常见辞汇】
灭尽定的别名。(参见:灭尽定)
灭受想无为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六无为之一。(参见:无为)
灭果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寂灭之妙果。与涅槃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