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诸释子以火聚验罗睺罗
【佛学大辞典】
(传说)佛出家之夜,耶输怀胎,六年后,佛成道之夜始生。故诸释子疑之。恶声盈城。乃作火坑,母子共投之,无恙。诸释子始不疑。见杂宝藏经十。
钻火得冰
【佛学大辞典】
(譬喻)法苑珠林曰:「未见钻火得冰,种豆得麦。」喻因果不能相反也。
鹦鹉救山火
【佛学大辞典】
(传说)山火烧林,鹦鹉思林恩,取水洒林。天帝见而感之,降雨止火。见僧伽罗刹经,经律异相十一,义楚二十三。
飞蛾投火
【俗语佛源】
多用以比喻自寻死路,自取灭亡。唐·道世《法苑珠林》卷五五引《涅槃经》说:「汝等今者兴建是意,犹如飞蛾投于火。」宋·赜藏主辑《古尊宿语录大随开山神照禅师》:「岂比飞蛾投火,自伤自坏。」后为俗语,如元·杨显之《潇湘雨》第二折:「他走了,我一向寻他不著,他今日自来投到,岂不是飞蛾扑火,自讨死吃的。」(宽忍)
无明火
【俗语佛源】
「无明」即痴味,无慧,昧于事理,系从梵语Avldya意译而来的。隋·慧远《大乘义章》卷四:「言无明者,痴暗之心,体无慧明,故曰无明。」「无明」居「十二因缘」之首,谓由「无明」不觉,造种种业,结识入胎,是生死轮回的根本。《楞严经》卷四说:「贪爱名为母,无明则为父。」二者相合,就产生出生命。南朝齐·萧子良《净住子净行法门》说:「将恐烦恼炽火,无由而灭;无明重暗,开了未期。」经中对「无明」有各种详尽的分析。修行佛法的归宿成佛,也就是要彻底破除无明。无明包括贪欲和嗔怒等。在俗文学中,亦作无明火,无明业火,一般指怒火。如《刘知远诸宫调》第十一:「平白以无明火,不改从前穷性气。」元·佚名《昊天塔》第四折:「这厮待放蒙挣,早拨起咱无明火不邓邓。」《水浒传》第三回:「心头那一把无明业火,焰腾腾的按纳不住。」也指贪欲,欲火。如元·杨景贤《刘行首》第三折:「怎管的闲花风月自冤业,无明火未断绝,又生出闲枝节。」(李明权)
火中生莲
【俗语佛源】
比喻虽身处烦恼中而能得到解脱,达到清凉境界。源出佛教《维摩诘经·佛道品》:「火中生莲华,是可谓稀有,在欲而行禅,稀有亦如是。」谓火中生莲是难得的,在有欲的世间行禅亦是难得的。俗语中常比喻稀有难得的事物。唐·罗虬《比红儿》诗之三五:「常笑世人语虚诞,今朝自见火中莲。」宋·苏轼《陆莲庵》诗:「陆地生花安足怪,而今更有火中莲。」(李君冈)
火烧眉毛
【俗语佛源】
源于《五灯会元》卷十六:僧问:「如何是急切一句?」蒋山法泉禅师答:「火烧眉毛。」《心地观经》卷五指出:「精勤修习,未当暂舍,如救头燃。」谓佛教徒欲求出离生死苦海,当以急迫之心精进修持,不容懈怠。火烧眉毛之意与此相似。情势紧迫,必须立即设法去解决眼前的因境,俗谓之「火烧眉毛,且顾眼前」。如《镜花缘》第三五回:「小弟此番揭榜虽觉孟浪,但因要救舅兄,不得已做了个『火烧眉毛,且顾眼前』之计,实是无可奈何。」也指缺乏长远的眼光,只图眼前的利益,得过且过。如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第八章:「(他)何去何从,没有了主意,背著手,踱几步,咳!火烧眉毛顾眼前嘛。」(李明权)
十种善法──火喻菩萨十种善法
【三藏法数】
(出除盖障菩萨所问经)
锻炼陶镕,必假其力,起灭变化,莫测其由;至若尽群有而归一空,破诸暗而昭万象,是皆火之德也。菩萨修行,以智慧火,了妄即真,锻凡成圣,破有著而归空,照昏迷而为朗,故以火喻焉。
〔一、烧烦恼薪〕,智慧如火,烦恼如薪。菩萨以智慧观察,灭除贪瞋痴等烦恼,净尽无馀;譬如大火,能烧大地草木诸类,净尽无馀也。
〔二、成熟佛法〕,菩萨修行,以智慧观察,成熟一切佛法,既已成熟,历劫不坏;譬如火性之热,能使依地所生一切种子及诸药等,悉能成熟也。(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三、乾烦恼淤泥〕,若心著烦恼,性则昏昧而不明,犹身染淤泥,体则污秽而不洁,故名烦恼淤泥。菩萨修行,能以智慧观察,断除烦恼之垢,复本明净之性;譬如大火,能乾一切湿物及淤泥也。
〔四、如大火聚〕,谓诸有情,为烦恼所苦,有若寒病所逼。菩萨以智慧力,种种开示,令其离苦得乐;如大火聚,人若向之,即得脱于寒逼之苦,而获温煖之乐也。
〔五、作光明照〕,菩萨修行,以智慧光明普照,令一切有情,于其昏暗未觉悟者,咸使觉悟;譬如有人于雪山顶,然大火聚,光明遍照,则无幽而不烛也。
〔六、能使惊怖〕,菩萨有大智威德,光明烜赫,能令天魔外道,悉生惊怖,离彼地方,退伏远去;譬如大火,所有一切恶兽,皆生惊怖,离己窟穴,四散驰去也。
〔七、能作安慰〕,谓诸有情,昏迷不觉,沉沦诸趣,受苦无穷。菩萨乃能说法,种种安慰,令离烦恼之稠林,趣菩提之正路;譬犹远道之人,夜行旷野,迷失方所,心生恐怖;若见火聚,即诣其所,心得安慰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八、利与众共〕,菩萨随得利养受用资具,悉能与众共之,若贵若贱,等无有异;譬如大火光明,普照一切,无分彼此也。
〔九、人所供养〕,菩萨慈悲无量,化导亦广,一切世间天、人、阿脩罗等,皆悉奉事供养,如诸佛想;譬如世间之火,诸婆罗门、刹帝利、民庶等,皆悉奉事也。(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梵语刹帝利,华言田主。)
〔十、人不轻慢〕,谓菩萨于大乘中,虽初发心,能令世间天、人、阿脩罗等,不敢轻慢,盖天、人等,知彼菩萨,不久当得无上佛果;譬如小火,人不敢轻,所谓星火虽微,亦能燎原,其可忽哉。
火途对瞋忿
【三藏法数】
火途即地狱道也。谓其处受苦众生,常为镬汤炉炭等热苦所逼,故四解脱经称为火途。盖由众生无慈悲心,常怀瞋忿,致感斯报。故云火途对瞋忿。
火焰光光明大宝
【三藏法数】
火燄光光明大宝者,譬如来有慧光普照大智慧宝,由此光明,触彼菩萨,令舍所起广大神通,住大明功用行也。
火大生赤
【三藏法数】
谓虹蜺体具众色,其中赤色,乃因火大而能显发。盖火之色性本赤,虹必因日照而现,故云火大生赤也。
火不烧
【三藏法数】
谓由慈心,内无热恼,外得清凉,即火不能烧也。
热气多见火
【三藏法数】
谓如人钻木得火,复理火事,以煖相分多,煖想即生,故梦于火,是则热气多而见火也。
火界聚
【三藏法数】
火以燥热为性。谓人之身,有内火界,而受于生,即热身、煖身、烦闷身、温壮身、及能消饮食之类,是名火界聚。
火难
【三藏法数】
观音经云: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盖持者口为诵持,心为秉持,言其执持,无少懈也。设入者,不定之辞,若人遭此难者,一心称名,必得解脱。如应验传云:晋元康中竺长舒居于洛阳时,为延火将及草屋,在于下风,岂有免理。一心称菩萨名,即风回火转。狭识浅见者以为偶尔,后因风燥之日,故掷火烧之,三掷三灭,其人即叩头谢罪。如此应验,非一而已。